安顺苗族概述
苗 族

音乐
• • • 苗族音乐可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苗族声乐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不用器乐 伴奏 。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 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 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 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 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 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 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 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 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 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 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
•
建筑
•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 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 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 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 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 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 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 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 在黔东南和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 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 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 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作猪牛圈,或存放杂物。长柱 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 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 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全国有超过300万人口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北部等地区,也称广西苗族。
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史前的苗籍就可追溯至商朝,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结合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内容,详细介绍苗族。
一、苗族的风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一般情况下,苗族在婚礼、葬礼、春节、成年礼、节日以及一些祭祀活动等都有相应的风俗习惯。
婚礼风俗:在苗族,婚礼是一种复杂的仪式,其目的是表达新组建的家庭的喜悦,也可以说是家族的重要仪式。
苗族的婚礼一般分为十八个步骤,其中有灯调、赠财、祀祖等程序。
葬礼风俗:葬礼是苗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俗,多以请朋友们相聚、叩首悼念、赐酒请人、鼓唱悲歌、拆棺行走棺等程式为主。
春节风俗:春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装扮布娃娃、发红包、互赠礼物等,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
二、苗族的语言苗语是苗族的母语,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一种,一般分为碧苗语、宁苗语、景颇苗语三个大支系,用途有许多,包括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学审美观念、社会秩序,节日庆典等都以苗语为主。
三、苗族的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有关农业活动的“祭祀俗”等。
春节:春节为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1月1日是苗族的春节,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会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灯调、唱歌、跳舞等,来迎接新的一年。
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民间节日,主要用于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
苗族人会在此时做许多准备,如烹制美味的元宵、点起灯笼、贴春联等活动。
四、苗族的服饰苗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衣着文化富有色彩,可以分为民族服饰和日常穿着两大类。
民族服饰,如婚礼、成年礼、节日庆典等服装,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订制,呈现苗族的独特风情。
而日常服饰,则以华夷衣裳为主,由上衣、裤子、头巾等组成,十分美观大方。
贵州苗族婚俗用语英译初探——以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松林寨为例

2018年14期总第402期ENGLISH ON CAMPUS贵州苗族婚俗用语英译初探——以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松林寨为例文/王婷【摘要】翻译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
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地区的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但对于少数民族婚俗的翻译,目前尚未有过多的研究。
笔者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跨文化交际策略对该地区的苗族婚俗用语进行英译并分析其翻译策略,以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民族文化;苗族;婚俗用语;目的论;翻译【作者简介】王婷(1995- ),女,苗族,贵州安顺人,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翻译、多语习得。
一、引言随着国家对于贵州省发展的扶持及支持,贵州的旅游业得到不断开发。
由于地理特征与历史原因,贵州很多地方仍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风俗习惯。
随着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被国内外游人所了解和接受,人们向往亲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然而,与旅游业大力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外宣材料英文翻译质量的不足,这是由贵州封闭的文化和滞后的发展造成的。
此外,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极具特色、民族魅力的词被误译或错译使很多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民族文化的翻译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
笔者所选择的安顺市地区的苗族婚俗用语翻译,目前尚未有过多的研究。
作为一名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一名苗族成员,更应责无旁贷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二、苗族婚俗用语英译的意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以及云南等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洗脚”,不同于平时生活中的洗脚,是广泛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苗族聚居地的一种婚礼习俗。
苗族姑娘在出嫁前,新郎及亲戚们来到新娘家接亲,新娘的女亲戚们通过“洗脚”这一方式来讨采头。
“洗脚”是新娘家人们借以分享快乐的一种方式。
民族风情:布依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人口为2971460人。
我国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数为2971460。
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关系。
壮语北部方言和望漠、册亨、独山、安龙、兴义等县的布依语基本相同。
布依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文字,一直用汉文,建国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历史和其他民族一样,布依族先民也曾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生活。
大约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领主封号,实行羁縻政策,在布依族地区建立羁麻州,各州设立刺史、将军等官职,以当地土著酋首充任,世袭其地。
自此,布依族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
到明代,土司制度日趋完备,土司在中央王朝的扶植下,征收赋税,定期纳贡,拥有大量领地、土民和武装,独霸一方,袭职子孙,机构遍及布依族地区。
在土司制度下,土官掌有特权,是境内的封建贵族。
土民终年劳动,过着贫困的生活。
到清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强行“改土归流”,委派外地流官取代本地世袭土官,土司制度逐渐废弃,但在偏僻地区,土官势力仍较强大,流官无力以对,政令难行,从而出现了“土流并治”的局面,促使布依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日趋巩固。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布依族才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宗教信仰: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信仰多神。
生活习俗: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
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
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
布依族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其他糯米食品也很丰富。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7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
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1.苗族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
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关于贵州的风俗

关于贵州的风俗贵州地处中国中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彩的省份。
这里的风俗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贵州的风俗文化,包括传统民俗、节日习俗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
一、传统民俗1.苗族银饰苗族是贵州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善于制作银饰,银饰是苗族女性的重要装饰品。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包括耳环、项链、手镯、腰带等,每一种银饰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2.侗族歌舞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
侗族歌舞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木偶戏、花灯戏等。
这些歌舞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祖先等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布依族蜡染布依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善于制作蜡染布。
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次染色和蜡涂抹,最终形成图案。
蜡染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节日习俗1.苗年苗年是苗族传统的新年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举行。
苗年期间,苗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铜鼓、唱苗歌等。
此外,苗族人民还会进行祭祖、祈福等传统仪式。
2.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侗族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八至十五之间举行。
花山节期间,侗族人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打花灯、唱侗歌等。
此外,花山节还有祭祖、祈福等传统仪式。
3.龙舟节龙舟节是贵州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之际举行。
龙舟节期间,人们会进行龙舟比赛、吃粽子、赛艇等活动。
此外,还有燃放艾草、挂菖蒲、贴五色丝等传统习俗。
三、饮食文化1.酸汤鱼酸汤鱼是贵州的传统美食,以鱼肉和酸汤为主要原料,口感酸辣爽口,非常开胃。
酸汤鱼的做法复杂,需要选用新鲜的鱼肉和各种调料,烹饪时间也较长。
2.酸菜鱼酸菜鱼是贵州的另一道传统美食,也是一道酸辣口味的菜肴。
酸菜鱼以鱼肉和酸菜为主要原料,口感鲜美,有利于开胃消食。
酸菜鱼的做法相对简单,适合家庭烹饪。
3.酸辣粉酸辣粉是贵州的传统小吃,以面粉和各种调料为主要原料,口感酸辣爽口。
苗族风情旅游策划方案

苗族风情旅游策划方案引言苗族是我国的一个民族,其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也是中国旅游业中备受关注和热爱的旅游资源。
本文将以苗族风情为主题,探讨如何设计一份优秀的旅游策划方案,为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提供参考。
旅游资源分析1.地理位置和交通苗族分布于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南等地,其中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乃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根据安顺市旅游部门的数据,该县全境总面积约为3084平方公里,距离安顺市城区约120公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
2.苗族文化苗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苗族有着丰富独特的歌舞、乐器、服饰和民间传说等文化特点,其中苗族的芦笙乐是苗族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自然景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势较高,主要由山地和丘陵组成。
该县境内的天星桥、万里瀑布和狗背山等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游客观光和度假的好去处。
策划目的与目标本次策划的旅游目的在于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深入体验苗族的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以及推广苗族文化,提升安顺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策划目标如下:1.推广苗族文化,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
2.利用自然景点吸引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4.扩大安顺的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
旅游线路设计基于目标和资源分析,设计以下旅游线路:第一天1.游览安顺市行程总时长:8小时•上午:参观中山博物馆、安顺市建筑风情园、安顺市博物馆等重要文化景点。
•下午: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购物、观赏苗族的传统歌舞表演。
2.入住酒店旅游团队集中入住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本地酒店。
第二天1.前往天星桥行程总时长:4小时•上午:前往天星桥,观赏美丽的山水景观。
•下午:前往万里瀑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前往家乐苗族养生度假区行程总时长:6小时•上午:前往家乐苗族养生度假区,参观苗族风情博物馆,了解苗族文化等。
安顺简介介绍

CATALOGUE目录•安顺概述•安顺经济•安顺文化•安顺旅游资源•安顺特色产品•安顺未来展望地理位置历史背景01020304安顺市人口约在240万左右。
全市有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0%。
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
人口与民族经济稳定增长安顺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业安顺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安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制造业安顺市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一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
农业安顺市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业产值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一定比重。
主要产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升级旅游合作与交流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 历史背景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美食文化* 特色美食•安顺地区的美食以酸辣为主,如酸汤鱼、酸辣粉、麻辣烫等,这些美食深受游客喜爱。
* 食材特点安顺旅游资源特色小吃特产干货特色美食安顺的民间艺术表演也是一大特色,如地戏、花灯等,这些表演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和观赏价值。
特色手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册旅游明信片特色旅游纪念品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城市规划01经济发展02基础设施建设03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投资环境安顺市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
安顺市政府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便利和支持。
招商引资政策安顺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租赁优惠、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到安顺市投资兴业。
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顺苗族概述安顺苗学会王国清一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会贵阳90公里,是贵州省现有的四个地级市之一,周边分别与贵阳市、黔南州、黔西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地区毗邻。
现辖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西秀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市国土面积9264平方公里,人口267万,其中布依族、苗族、回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0%。
安顺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
秦代即开始修建通马车的“五尺道”,元代开始建镇。
明洪武年间正式定名为“安顺府”(原名为“阿达卜”),明、清期间“商业之盛,甲于全省”。
战略地位重要,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
安顺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世称“千古之谜”的关岭“红崖天书”;有号称“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有近年来发掘出的关岭“中国龙”、“海百合”古生物化石群和平坝恐龙化石群;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王若飞同志的出生就在安顺,王若飞故居已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还有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辉映成趣。
安顺素有“西部之秀”的称谓,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中心。
境内汇集了黄果树、龙宫、格凸河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有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还有花江大峡谷、夜郎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安顺府文庙、云山屯古建筑群等28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0%,远高于1%的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4.2%的全省平均水平。
境内岩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安顺气候宜人。
年均气温14.6°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夏季最好的避暑之地;境内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拔365米,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动植物生存生长,是贵州省优质大米、油菜、茶叶、生姜、油桐、烤烟、蔬菜、水果、地方名畜良禽等大宗农畜产品主产地和各类中草药材的生产及加工基地,是贵阳、昆明等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之一。
安顺以交通、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境内有安顺黄果树机场,清(镇)镇(宁)、贵(阳)黄(果树)、关(岭)兴(仁)、水(城)黄(果树)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贵(阳)昆(明)铁路和株(洲)六(盘水)铁路纵贯境内,距省会最近的入海码头镇宁坝草码头正在抓紧建设,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
安顺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市,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白族等。
各民族世世代代和平相处,相互学习,为安顺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0%,其中苗族人口40.9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3%,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8.6%,居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位。
苗族人口分布:紫云自治县13.44万人,镇宁自治县3.96万人,关岭自治县3.91 万人,西秀区9.2万人、普定县3.5 万人,平坝县4.96 万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1.8万人。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机关、学校和部份村寨约有2000余人。
历史上,安顺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
但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剥削与奴役,苗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激起包括苗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先后转战于市境的西秀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历时24天,行程2000多公里,经过700多个村寨,进占两座城市,大小战斗10多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宣布全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团结、互助政策,为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境内苗族人民取得政治、经济的平等权利和地位,安居乐业。
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民族乡工作条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
苗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样,从基层到全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都有苗族代表,一大批苗族优秀干部分别担任了从基层到省级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共产党组织的领导职务,苗族人民享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己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富有开拓精神的安顺苗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为建设繁荣、富裕、秀美、文明的新安顺而努力奋斗。
二《安顺苗族》分为十五章。
全文历史年代,上至公元六千年前,下至公元2010年。
主要内容涉及安顺市苗族的社会、经济、历史、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现简述于下:安顺苗族的族源。
根据现代考古,地下文物揭示,安顺苗族的故土在中国。
她与远古“东夷”和“九黎”有关,“东夷”发祥于长江、黄河和准河的入口处,即东海、黄海、渤海湾岸的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一带,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民族。
后来“东夷”势力扩大,到达安徽、江西、湖北和河南。
6000多年前,“东夷”北渡黄河,挺进中原,其势力扩展到河北、山西和山东全境。
北渡黄河挺进中原部分形成了“九黎”的部落大联盟。
因此安顺市苗族至今仍尊“九黎”之首蚩尤为始祖。
安顺市苗族何时进入市境?。
过去贵州史学界有人认为,苗族进入安顺是宋朝以后的事。
我们查阅《史记》、《贵州简史》、《彝族史料》、《安顺府志》、《永宁州志》、《安顺续修府志》等文献,认为安顺市苗族春秋战国末期,从湖南、湖北进入安顺。
秦汉时期,苗族已成为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当时夜郎王史称庄王(楚将庄跻后裔)族属苗族。
后晋天福五年(940),楚国派龙德寿率两江溪峒的“八姓兵”攻打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事平后留兵据守,世袭领地。
“八姓”中张姓分土授职在今西秀区旧州镇一带,后演变为张番,元、明时期世袭安顺州知州。
苗民称张番为“阿总”(总领),今西秀区境内有苗族支系、家族尊其为始祖。
南宋末年,史载今贵州中部有个称“桑拓蛮”的部落。
相传今西秀区部分苗民的祖先古时居住在“桑拓”(又名“黑洋大箐”、“格罗格桑”),在与外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战败,部落首领杨鲁(杨楼、杨六)率领部落人马向西迁徙到今西秀区境内定居。
这部分徙入境内的苗族先民,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多,发展形成以苗民为主要居民的、聚族而居的城邑,史称“阿达卜”,苗民称“画眉城”苗语“佳诧仰”jiab chas yangk。
众多史料证明,由于战乱、涝旱灾、地质灾害等因素,使得苗族成为世界上迁徙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迁徙路线最长的民族。
本书认为安顺苗族经历几次大的迁徙进入现安顺市境后,大都定居下来(定居有千年以上),小范围、小规模的迁徙一直延续至今。
安顺苗族的称谓有两种,一种是他称,另一种自称。
他称“苗”,汉语拼音是“miao”。
自称苗语三大方言,也略有差异。
例如川黔滇方言苗族自称“蒙”。
安顺市境内的苗族称谓始见于宋代。
宋开禧二年(1206)年的“清凉洞碑记”就有“苗”字记载。
过去他称的苗族别名繁多。
例如将居住在平坝、安顺、紫云、镇宁、关岭的苗族称为“西苗”;居住在普定的称为“西堡司苗”;居住紫云苗族称为“康佐司苗”;今安顺城郊的苗族称为“阿励苗”。
清代对苗族的称谓复杂交叉,例如称现在居住在平坝、西秀区、镇宁自治县的苗族为“坝苗”、“水西苗”;称居住在现紫云自治的苗族为“四大寨苗”、“洞苗”;称现在居住在关岭自治县的苗族为“永宁苗”;称现在居住在镇宁自治县、西秀区、紫云自治县交界的苗族为“古董苗”。
称居住在深山僻岭的苗族为“生苗”;居住在统治中心地区的苗族为“熟苗”。
还有按不同服饰、头饰的称谓,如“花苗”、“青苗”、“白苗”、“红苗”、“黑苗”、“歪梳苗”等。
上述称谓都是他称,绝大多数苗族自称“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统一用“苗”作为苗族族称,取消历代对苗族冠以地名、服饰、职业习惯等贬称。
安顺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即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
市境内操川黔滇方言的苗族约占全市苗族总人数的85%。
操黔东方言苗族人口约占苗族总人口的14.4%。
操湘西方言约占0.6%.。
各方言中分数个次方言,例如川黔滇方言中就分滇东北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
在每个次方言中又有数个地方土语。
过去许多学者(包括部分苗族学者)认为苗族自古无文字。
本书在参阅《安顺续修府志》时发现一段文字记述:“苗人自古有语言无文字,惟《峒溪纤志》载有苗文歌谣,已属罕见”。
这就是苗人自古有语言有文字的证据之一。
安顺苗族有一习俗,就是有字的纸张掉在地下严禁用脚踩踏,否则眼睛会瞎。
苗族人民对文字非常珍惜。
从现在汉语与苗语语法结构来看。
例如汉语中的“红布”来分析,“红布”偏正结构词,而苗语叫“Diu lai”,译成汉语叫“布红”是种正偏结构词,与古汉语语法结构相同。
因此,有些苗族学者认为现在的汉字很古时期可能是苗族文字或苗族文字早已经融入汉文字中。
近代外国传教势力进入安顺,英籍传教士党居仁研制了一种以安顺苗族语音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笔画的表音文字苗文。
由于国民政府未重视苗文的推广和运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苗文未能在安顺苗族民间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苗族文字问题。
195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苗文方案。
试验推行川黔滇苗文的有安顺地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融水苗族自治县。
安顺等地州分别建立了民族语文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语文的教学、研究和编译人员。
但是由于安顺市境内苗族分支多,方言土语多等原因,至使这些苗文没有实现普及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WTO”形成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人才和劳动力的大流动。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交工具的语言与文字,统一已经成为大趋势。
在中国,汉字和汉语普通话成为各民族交流的通用工具;在大世界中,英文和英语成为人们交流的通用工具。
因此现在和今后苗文的普及更艰难,不论什么形式的苗文也许只能成为苗学研究专家的课题。
安顺苗族的家庭婚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安顺苗族婚姻一般为一夫一妻制。
婚姻主要是未婚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来实现。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安顺续修府志》描述“山野间恋爱之男女,有男拉女者,有女拉男者,挽劝者,怂恿者笑语喧阗,其乐融融,亲属不加干涉。
此苗人之极乐天、自由地,盖以俗使然,方之西俗自由恋爱,并不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