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RAN关键性能指标
密集城区5-4邻区规格受限导致边缘用户回落不及时并掉线

密集城区5-4邻区规格受限导致边缘用户回落不及时并掉线关键字:5-4邻区、掉线率、基于覆盖的E-UTRAN最强邻区重定向【问题描述】DX某局点密集城区,由于电联共享、5G周边4G站点密集、地理位置四面环海多越区等原因,导致5G侧5-4邻区配置易受到规格限制,部分5G边缘用户无法及时回落到4G,并影响5G掉线率指标。
【问题分析】分析5G侧关键KPI,整体5G性能指标良好,但“无对应邻区关系导致无法发起NR 向E-UTRAN切换过程的次数”日均高达340万次以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5G用户的下行感知速率和SA网络掉线率。
排查TOP小区,发现该小区已配有384条5-4邻区,达到邻区规格限制,无法继续添加。
【问题根因】5-4邻区漏配,且邻区规格受限无法继续添加,边缘5G用户无法及时回落,易掉线。
【解决方案】21A及以后版本支持“基于覆盖的E-UTRAN最强邻区重定向开关”,即当开关打开时基站可选择最强邻区对应的频点进行重定向,改善5G边缘用户因漏配邻区或PCI混淆而无法及时回落4G并造成质差的问题。
MOD NRINTERRATHOPARAM: NrCellId=XX, HoModeSwitch=EUTRAN_STRONGEST_NCELL_REDI_SW-1;方案试点效果如下:✓无对应邻区关系导致无法发起NR向E-UTRAN切换过程的次数对比修改前下降比例达98%以上;✓NR到LTE的系统间切换出成功率对比修改前提升了3.92%;✓QoS Flow掉线率对比修改前日均下降0.38%;✓小区内用户下行平均速率(Mbps)对比修改前提升比例为11.86%;【优化总结】应用基于覆盖的E-UTRAN最强邻区重定向开关功能,当开关打开后基站可选择最强邻区的进行重定向,不仅可以改善5G边缘用户因漏配邻区或PCI混淆而无法及时回落4G并造成质差的问题,也大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知,可做规模推广。
WCDMA_GSM语音业务切换性能优化探讨.

1 W2G AMR 切换概述WCDMA 能够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丰富的业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其网络覆盖水平与GSM/GPRS 都将存在很大的差距。
WCDMA 覆盖主要分布在城区,而GSM/GPRS 已经建设了全覆盖网络,因此保证WCDMA 和GSM/GPRS 间正常的切换,对建设一个成功的WCDMA 网络而言异常重要。
优化系统间切换(系统间切换的初期目标应是:在不降低业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使用WCDMA 网络,而且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系统间切换。
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两个网络。
系统间切换的优化应该从RF 无线环境优化和参数优化两方面进行。
RF 无线环境优化保证良好的覆盖,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参数优化,使压缩模式 (Compressed Mode和系统间切换适时地启动,避免乒乓切换的出现。
减少WCDMA 覆盖边界区域的导频污染和激活集频繁更新的情况,提高系统间切换的成功率。
在系统间切换边界处频繁的激活集更新会引起GSM 监视集(Monitored Set List的变化,增加CM 持续时长。
而GSM MSL 的任何变化,特别是其中前8个出现变化,会增加GSM 的测量工作量,延长CM 的持续时长(UE 测量所有GSM 邻区的RSSI ,并识别前8个最好邻区的BSIC 。
要保证WCDMA 到GSM/GPRS 进行成功切换,压缩模式激活和去激活的时机非常重要。
乒乓切换以及过长的压缩模式,会使系统间切换较慢,可能使终端处于较差的RF 环境,引起掉话或者通话质量恶化。
因此,在进行RF 优化以外,系统参数的优化同样重要,例如Event threshold, hysteresis 和TTT 值的设置。
优化MSL(Monitored Set List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让MSL 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长度,并且只包含合适的GSM 邻区。
过长的MSL 会增加RSSI 测量的时间,使得识别BSIC 、再确认的时间增长,从而增加了压缩模式的持续时长。
LTE简介1

9
SAE需求指标
LWoT&gTo
❖ 支持多种接入系统,包括3GPP和非3GPP的接入系统
❖ 应该具有良好的系统结构设计和性能,应提供可升级的系 统结构和解决方案,控制平面的响应时间应小于200 ms
❖ 移动性管理功能应能提供实时业务(如VoIP)和非实时业 务的无缝操作,3GPP和非3GPP接入系统间的移动性管 理应最小程度地影响接入技术本身
3GPP
SAE
Anchor Anchor
IASA
S2b
S2a
ePDG
SGi
Serv.
(IMS,
PSS,
etc…) WLAN
3GPP IP
Access
MME =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Trusted non 3GPP
UPE = User Plane Entity
IP Access
➢ 2006年3月的会议上,3GPP确定了E-UTRAN的结构,接入网主要由 演进型eNodeB(eNB)和接入网关(aGW)构成,取消了RNC。
➢ eNodeB由R6阶段的NodeB、RNC、SGSN、GGSN四个主要网元演 进而来
➢ aGW可以看作是一个边界节点,作为核心网的一部分。
Node B
❖ 安全机制应至少和现有的3GPP CS/PS网络的水平相同, 网络鉴权应独立于特定的接入网络技术
Wireless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Lab
10
SAE需求指标
LWoT&gTo
❖ 支持区域漫游/区域限制,当区域漫游/区域限制应用时, 系统可提供给UE寻找其他跟踪区(tracking area,TA) 或网络的信息
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练习题(ver1 2007-9-15)一、填空题1.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即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3G (技术规范)的重要制定者。
目前负责WCDMA 和TD-SCDMA 标准的制定和维护。
2.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
3. 在3GPP,E3G的正式名称为(长期演进LTE, )。
在3GPP2,E3G的正式名称为(空中接口演进AIE )。
4. 当3G开发和商用正在进行时,移动通信业界有关后IMT-2000(Beyond IMT-2000)的研究已经开始了。
后IMT-2000曾被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现在被称为(后3G(B3G))。
5. 1999年11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上最终确定了三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 TD-SCDMA )。
6. 3GPP和3GPP2都是IMT-2000(标准化,)组织。
也就是制定(3G标准)的组织。
7. CWTS是指(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
8. 第三代移动通信最早是由ITU在1985年提出的,考虑到该系统于2000年左右进入商用,并且其工作频段在(2000 )MHz附近,因此1996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式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即IMT-2000))。
9. 同一小区中,多个移动用户可以同时发送不同的多媒体业务,为了防止多个用户不同业务之间的干扰,需要一种可满足不同速率业务和不同扩频比的( 正交码 ),OVSF码是其中一种。
10. Gold码序列的互相关特性(优于,)m序列,但是Gold码序列的自相关性(不如)m序列。
11. (伪随机序列)具有两个功能:1)目标接收端能识别并易于同步产生此序列;2)对于非目标接收端而言该序列是不可识别的。
12. m序列在一个周期为“1”码和“0”码元的的个数(大致相等),这个特性保证了在扩频时有较高的(载频)抑制度。
KPI体系(新)

TD-SCDMA网络KPI指标体系为保证TD基站开通后,用户可获得良好的3G业务感知,集团于2009年7月9日制定了《TD业务开放的网络质量标准》。
该标准对PCCPCH RSCP覆盖率、PCCPCH C/I覆盖率、AMR12.2K无线接通率、CS64K 无线接通率、AMR12.2K掉话率、CS64K掉话率、TD->GSM语音业务切换成功率、TD网内切换次数、重选次数及占用时长比例、CS64K业务链路层BLER、链路层平均吞吐量、共11项指标提出了新要求。
为保证网优中心后续测试分析指标按照该标准完成,根据集团2009年7月9日发布的《TD业务开放的网络质量标准》,网优中心重新制定了TD-SCDMA网络KPI指标体系如下:1.汇总表1、测试路线应遍历达到本标准TD网络覆盖要求的覆盖区域内的所有小区。
2、对于话音、可视电话及HSDPA的相关指标测试,测试方法以总部下发的《TD网络质量测试规范》为准。
2.指标定义及算法(1) CS域1.无线接通率:RAB建立成功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2.AMR12.2K掉话率:T网掉话率=T网掉话次数(主被叫之和)/释放前T网占用次数(主被叫之和)3.CS64K掉话率:当一次试呼开始后,以手机收到第一个视频帧算为VideoPhone接通。
以手机主动发disconnect信令视为通话正常结束。
在手机没主发disconnect信令情况下,手机一直保持在idle 状态,则视为一次掉话。
4.TD->GSM语音业务切换成功率:T2G切换成功率:(终端发起handoverFromUTRANCommand-GSM(DL_DCCH)后,没掉话情况下收到RR HandoverComplete条数)/(handoverFromUTRANCommand-GSM(DL_DCCH))*100%5.TD网内切换次数比例:TD网内成功切换次数/(TD网内成功切换次数+GSM网内成功切换次数+TD-GSM网间成功切换次数)*100%6.TD网内重选次数比例:TD网内重选次数/重选总次数*100%7.AMR12.2K话音质量:取主被叫的算术平均作为结果(按照PESQ国际算法执行)8.CS64K业务话音部分质量:取主被叫的算术平均作为结果(按照PESQ国际算法执行)(2) PS域9.链路层平均吞吐量:分别统计TD-R4、GSM(含GPRS/EGPRS)的平均RLC速率10.链路层平均BLER:分别统计TD-R4、GSM(含GPRS/EGPRS)的RLC层BLER11.下载掉线率:掉线次数/链路建立成功次数(1分钟无数据,或PDP去激活计为掉线)3.影响KPI指标原因分析(1)无线接通率RRC建立失败、RAB建立失败均可影响无线接通率。
LTE230用电信息采集无线通信专网简介

实用标准LTE230用电信息采集无线通信专网简介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四月目录1.概述--------------------------------------------------------- 42.LTE230系统介绍 ---------------------------------------------- 4 2.1 产品定位------------------------------------------------------------- 5 2.2 LTE230系统构成------------------------------------------------------ 5 2.3 产品形态------------------------------------------------------------- 72.3.1无线基站eNodeB ------------------------------------------------------------- 72.3.2无线终端UE ----------------------------------------------------------------- 92.3.3核心网EPC介绍------------------------------------------------------------ 112.3.4网管eOMC介绍------------------------------------------------------------- 12 2.4 系统特点------------------------------------------------------------ 142.4.1覆盖广、信号绕射能力强 ---------------------------------------------------- 142.4.2安全性高------------------------------------------------------------------ 142.4.3可靠性高------------------------------------------------------------------ 162.4.4可维护性强---------------------------------------------------------------- 172.4.5深度定制------------------------------------------------------------------ 212.4.6可扩展性强---------------------------------------------------------------- 212.4.7经济性优------------------------------------------------------------------ 223.县域覆盖投资分析-------------------------------------------- 23 3.1 某县电力公司简介---------------------------------------------------- 23 3.2 部署方案简介-------------------------------------------------------- 233.3 投资规模分析-------------------------------------------------------- 244.成功案例介绍------------------------------------------------ 24 4.1 成功项目一览-------------------------------------------------------- 24 4.2 典型案例简介-------------------------------------------------------- 251) 浙江海盐LTE230无线专网--------------------------------------------- 252) 国网县域电力通信网改造项目------------------------------------------ 253) 北京电力公司无线专网测试-------------------------------------------- 264) 江苏扬州无线宽带通信网络项目---------------------------------------- 265) 深圳电力无线通信专网------------------------------------------------ 266) 广州电力无线通信专网------------------------------------------------ 275.公司简介---------------------------------------------------- 271.概述根据国家电网规划,2014年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对直供直管区域内所有用户实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
无线资源管理RRM(一):资源管理与负载控制

信道配置
码资源管理算法
码分配策略性能指标: 复杂度 • 不多码的数目成反比 • 越小越好 • 尽量使用单码传输
C ( 1 6 , 0 ) ( 1 6 , 0 ) C C ( 8 , 0 ) C ( 8 , 0 ) C ( 1 6 , 1 ) C ( 1 6 , 1 ) C ( 4 , 0 ) C ( 4 , 0 ) C ( 1 6 , 2 ) C ( 1 6 , 2 ) C ( 8 , 1 ) C ( 8 , 1 ) C ( 1 6 , 3 ) C ( 1 6 , 3 )
其中,准入控制、数据调度、切换控制、功率控制内容较多,将在后续 章节中独立讲解。本章主要对资源管理(即信道配置管理)、负载控制两个 模块迚行阐述。
RRM综述
诺西RRM
诹西RAN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NodeB 以小区为单位测量总接收功率(PrxTotal)及总发射功率(PtxTotal) 。 NodeB 周期性通过NBAP-c 的 RADIO_RESOURCE_INDICATION 消息向 CRNC 上报PrxTotal 呾PtxTotal。 RNC 上的RRM 组件在收到上述消息后,更新每一个上报小区的负载状态。 RNC上的AC 呾PS 算法以当前小区的负载状态为基础。 在两次无线测量之间,AC 呾PS 估算小区负载变化并更新小区负载状态。 AC 拒绝起呼呾PS NRT业务回退是应对过载的手段。
带宽“按需分配”
ÏÏÏÏ
ÏÏÏÏÏÏ
µ ñ ´ Ù Ê Ò Î Ô Ë Â ¯ ¬ Å À ä Ã ¶ Ì Ð µ Å Ö
¯ ¬ Å À Ö ä Ä §¹ ¶ Ì Ð µ ·Å µ Ð û
信道配置
码资源管理算法
这里的“码资源”即扩频码,对应WCDMA 的信道资源。
5G R18主要研究内容综述

包括 4 个工作组(Working Group,WG)。 TSG RAN 的六个 WG 的工作如下: (1)RAN WG1:负责无线层 1(物理层); (2)RAN WG2 :负责无线层 2 与层 3 的无线资源
控制; (3)RAN WG3: 负 责 UTRAN/E-UTRAN/NG-RAN
的架构以及相关的网络接口; (4)RAN WG4:负责无线性能与协议方面; (5)RAN WG5:负责移动终端一致性测试; (6)RAN AHG1:国际电联(内部)协调问题特设
NR vices
降低终端复杂性与能耗的技术,包括降低带宽到 5MHz 与降低终端的 FR1 数据速率等的研究,赋能万物互
New SI: Study on further reduced RedCap 联 。 [26]
UE complexity / cost for NR
RP-213488 RP-213554
RP-213528 RP-213588
[94e-06-R18-PositionEvo] New WI: Further NR positioning enhancements
研究 sidelink 能提升精度、完整性与功率效率的定位方案,以及研究简化能力(RedCap)UE 对定位支持等 。 [14]
[94e-04-R18-Duplex] New SI:Study evolution of NR duplex operation
on
确定时分双工(TDD)频段双工场景,研究双工增强的评估方法论,使能同一时隙上下行双工传输,同时研
究子带非重叠全双工及其动态 / 灵活 TDD 增强,包括 gNode B 之间以及 UE 之间交叉链路干扰(CLI)的解 决方案等,提升上行覆盖、降低空口时延、提高系统容量与配置灵活性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