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广州大气颗粒物水溶性有机氮的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

主要来源于本地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 0.49~0.95 μm 颗粒物的 WSON 主要来源于建筑扬尘和光化学氧化二次生
成过程; 0.95~1.5 μm 颗粒物的 WSON 主要来源于光化学氧化二次生成过程。研究结果增加了目前对于 WSON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n 摘 要: 水溶性有机氮(WSON)在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鲜有针对 WSON 粒径分布的研
.c 究。本研究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在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7 月期间采集了广州市各个季节 PM10 中不同粒径段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im 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的认识。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水溶性有机氮; 主成分分析; 粒径分布; 广州
h 中图分类号: P593; X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700/j.0379-1726.2019.01.005
文章编号: 0379-1726(2019)01-0057-10
oc Size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associated with atmospheric particles in Guangzhou e LU Hui-ying1,2, PENG Long1,2, ZHANG Guo-hua1*, BI Xin-hui1, WANG Xin-ming1, .gPENG Ping-an1 and SHENG Guo-ying1
第三篇 大气环境化学 第4章 大气颗粒物.

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 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凝结 而成的固体颗粒。
2
大气颗粒物分类
灰(Ash)
颗粒直径:1 ~ 2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 燃烧过程中产生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产生 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二级标准
二类质量功能区 (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 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级标准
三类质量功能区(各特定工业区)
18
环境空气的质量
空气污染指数 (API)
定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报告的一种定量反映和评定空气质 量状况的尺度,即把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单一的数 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受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具有简明、直 观、通俗易懂的特点。 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 (最早)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 悬浮颗粒物(TSP)。 (后来)修改为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二氧化氮记)、 一氧化碳、臭氧五项 (现在)又增加了PM2.5指标,同时改称为空气质量指数(AQI) 各种污染物各具一个分指数,并以分段线性函数形式将该分指数 与其浓度相关联。
13
颗粒物--有机化合物
吸附和沉积于大气颗粒
(挥发性有机物)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1979年 --燃烧(109种)、废物焚烧(235种)、煤/油燃烧(69种)
多环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氮、氧、硫、磷类化合物, 烃基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卤代化合物。
14
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 陆生气体放射性核素
Ii 260
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分析

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分析曹钰;马井会;许建明;耿福海【摘要】利用上海地区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逐6h的1°×1°全球再分析资料,结合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和美国NOAA研制的轨迹模式HYSPLIT气流后向轨迹的模拟结果,分析了2014年5月25-30日上海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天气过程,初步探讨了此次污染过程的污染物源、输送路径、气象条件及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此次空气污染过程以PM2.5影响为主,主要受沙尘外源性输入和秸秆燃烧共同影响,过程持续时间长;中低空(850-700 hPa)水平输送、垂直风场分布及大气层结变化为此次空气污染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微脉冲激光雷达监测的距离平方订正回波信号强度、气溶胶消光系数和PM2.5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上海地区污染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沙尘输送;秸秆燃烧;逆温;后向轨迹;PM2.5【作者】曹钰;马井会;许建明;耿福海【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上海200135;上海市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35;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上海200135;上海市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35;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上海200135;上海市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35;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上海200135;上海市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近年来,伴随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多,大气环境恶化明显,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空气污染及其形成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1-5]。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该地区空气污染天气频发且危害较严重。
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引言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而PM2.5中的碳物质是其主要组成之一,因此对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1. 碳物质的组成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两部分。
有机碳是指PM2.5中含有的有机化合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非挥发性有机物(NVOCs)。
元素碳则是指PM2.5中含有的无机碳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汽车尾气等燃烧活动产生的碳气化物。
2. 碳物质的化学成分上海市PM2.5中的有机碳主要由多环芳烃(PAHs)、脂肪烃和蜡样物质等组成。
而元素碳则包括黑碳(BC)和有机碳(OC)。
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以及工业排放等污染源。
3. 碳物质的粒径分布PM2.5中含碳物质的粒径主要分布在2.5微米以下,其中有机碳的大小主要集中在0.1微米至2.5微米范围内,而元素碳的大小则主要分布在0.01微米至2.5微米之间。
二、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影响因素1. 大气条件大气条件是影响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空气中的颗粒物扩散和传输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了碳物质的浓度和组成。
例如,风速低、湿度高的条件下,碳物质更容易在大气中积聚,导致PM2.5中含碳物质的浓度升高。
2. 污染源排放上海市的污染源排放对PM2.5中含碳物质的贡献不可忽视。
燃煤、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等污染源的碳排放直接影响着PM2.5中碳物质的含量和特征。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控制污染源排放,特别是对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加大,致使PM2.5中含碳物质的浓度逐渐下降。
大气化学-10-大气气溶胶

交通、矿山开发以及其他工业活动:借助其它外力 将粒子与地表分离并将它们举离贴地层,然后由湍流扩 散力和风力将它们输送到大气中。也有一些活动是在大 气中直接将固体物破碎使之成大气悬浮颗粒.
液体破碎过程产生大气气溶胶粒子:海浪溅沫。波浪 撞击、浪击海岸都会将大量的溅沫水滴抛向大气。
海水的运动以及海洋生物活动可产生大量的气泡,这 些气泡会在海水表面发生炸裂,从而将粒子带到空中。 火山爆发将大量的其他粒子喷射到自由对流层,甚至直 接送入到平流层。
此外,还有各种燃烧过程:产生一次气溶胶粒子。除了 产生飞灰外(>1m),还会产生超细粒子,这些细粒子 会发生碰并而成较大粒子。
5
5.2.2 气-粒转化过程 气-粒转化过程是大气气溶胶的一种重要来源,也
是大气化学中的一类重要的化学-物理过程,该过程导 致质量浓度增加。它是许多重要大气化学过程的最后 一步,对许多大气微量成分构成了清除机制。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Evaporation upon dilution
Surface / multiphase reactions
POA
Direct Emission
Hodzic, ACP,2009
Forest
Traffic Industries
Biomass Biological Burning Debris
与气-粒转化过程相反,大气中也会发生颗粒态 固相或液相物质转化成气相物质的过程。除了通常 所见的液体蒸发和固体升华过程外,大气中的某些 化学过程也能将粒子转化成气体。
20
(二)非均相成核 当有外来粒子作为核心时,蒸汽分子凝结在该核 心表面的过程称为非均相成核。
在有各种水溶性物质存在或有现成的亲水性 粒子存在时,比纯水更易成核、形成胚芽。
长三角背景点夏季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of Summertime Atmospheric PM 2.5 in 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作者: 王心培[1];王格慧[1,2];谢郁宁[1];吴灿[1];薛国艳[1];陈玉宝[1];丁志健[1]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2]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200062出版物刊名: 环境科学研究页码: 1366-1375页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主题词: SNA;赋存形态;生物质燃烧;海盐源;来源解析摘要:为研究长三角背景点夏季PM 2.5污染特征,于2018年5月30日—8月15日在上海市崇明岛对PM 2.5样品进行昼夜采集,并对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3^-、SO4^2-、Na^+、NH4^+、K^+、Mg^2+、Ca^2+)进行了分析.运用PSCF(潜在源贡献)方法判别污染物排放源区,并结合PCA(主成分分析)和PMF(正交矩阵因子)源解析探究PM 2.5来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崇明岛ρ(PM 2.5)平均值为(33±21)μg/m^3,低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限值(35μg/m^3),但在部分时段存在显著超标现象,ρ(PM 2.5)最高值在120μg/m^3以上.②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4±9.3)μg/m^3,占PM 2.5的42.4%,其中SNA(SO4^2-、NO3^-、NH4^+三者统称)为主要离子,占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的85.7%.③n(NH4^+)/n(SO4^2-)(NH4^+与SO4^2-的摩尔浓度比)显示,清洁期〔ρ(PM 2.5) <15μg/m^3〕呈贫铵状态,过渡期〔15≤ρ(PM 2.5)≤35μg/m^3〕和污染期〔ρ(PM2.5)>35μg/m^3〕均呈富铵状态;过渡期SNA主要以NH 4HSO4和NH 4NO 3形式存在,而污染期则主要以(NH 4)2SO4和NH 4NO 3形式存在.④通过对两次典型污染事件进行离子相关性分析和PSCF分析发现,E1污染事件(5月30日—6月8日)为局地生物质燃烧型污染事件,E2污染事件(7月23日—8月1日)为区域传输污染事件.源解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两次典型污染事件期间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对PM 2.5的贡献最显著,贡献率分别为62.8%和59.8%;其次是生物质燃烧,其贡献率分别为32.5%和20.1%;E2污染事件期间海盐源对崇明岛PM 2.5贡献率较高(16.6%),远超过E1污染事件期间对PM 2.5的贡献率(2.7%).研究显示,区域输送对崇明岛PM 2.5有显著贡献,二次颗粒物累积是崇明岛PM 2.5超标的主要原因.。
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质,其中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野外焚烧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首先,我们来看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监测数据,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一般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在城市中心和交通繁忙的道路旁,大气颗粒物的浓度通常较高;而在郊区和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浓度相对较低。
此外,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在不同的季节也会有显著差异。
例如,在冬季,大气稳定,温度低,湿度高,这些条件有助于颗粒物的累积,使得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
而在夏季,气温升高,较强的对流和降水有助于清除大气颗粒物,使得大气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
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大气颗粒物的生成和迁移。
温度较高时,大气颗粒物的生成速率会增加;而湿度较大时,大气颗粒物在空气中的寿命相对较长,容易聚集形成浓度较高的区域。
此外,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可以对大气颗粒物的扩散和传输产生影响。
风速较大时,大气颗粒物容易被稀释扩散,使其浓度分布较均匀;相反,风速较小时,大气颗粒物在污染源周围积聚,使其浓度较高。
进一步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空气污染。
根据划分不同区域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城市中心和交通密集区域,我们可以加强大气颗粒物的源头控制,如减少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对于郊区和农村地区,可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焚烧和农作物秸秆焚烧的治理,避免大气颗粒物的进一步形成。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调整相应的措施。
比如,在冬季加强采暖炉具的清洁和高效利用,以减少燃煤引起的大气颗粒物;在夏季加强交通管理,鼓励节能减排,以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
秋季南通近海大气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

C HE N K u i , YU AN L i a n g , L I L i , L I Qi ( 1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Ae r o s o l — Cl o u d .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
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2 . 湛江市气象局, 广 东 湛江 5 2 4 0 0 1 )
摘要 : 2 0 1 2年 1 0 ~ 1 1 月在 南通 近海 设立 观测 点, 利用 A n d e  ̄o n 分 级采 样器 采集 大气 气溶 胶样 品, 用 离子 色谱 仪( Me t r o h m i c ) 分析其 中 l 0 种 水溶 性离 子组 成 . 结 果表 明, 南通 秋 季近海 P M】 o 和P M2 l 中水 溶性 离子 浓度 分 别为 5 9 . 7 O , 4 5 . 9 6 p g / m3 . P M2 l 中主 要离 子质 量浓 度排列 依 次为
C h i n a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 Na n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Na n j i n g 2 1 0 0 4 4 , C h i n a :2 . Z h a n j i a n g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Bu r e a u , Z h a n j i a n g 5 2 4 0 0 1 , C h i n a ) . C h i n a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 2 0 1 4 , 3 4 ( 1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科学 2010,30(12):1585~1589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耿彦红1,刘卫1*,单健2,姚剑1,范雪波1,位楠楠2,李燕1 (1.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800;2.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摘要:分析了上海市嘉定区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中9种水溶性离子(SO42-、NO3-、NH4+、K+、Na+、Cl-、Ca2+、Mg2+、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SO42-、NO3-和NH4+含量很高,占9种离子总和的65%~81%.颗粒物的C/A值平均为1.08,说明颗粒物呈中性,略偏碱,这可能与缺少碳酸根等的测定有关.<1.5μm颗粒物中的离子占所有粒径段离子的52%~87%,表明离子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NH4+、K+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0.95μm的颗粒段; SO42-、NO3-、Ca2+、Cl-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95μm和3.0~7.2μm的粒径段,其中SO42-、NO3-的较高峰出现在<0.95μm的细颗粒段, Ca2+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 Cl-则两峰高度相当;既有双峰分布又有单峰分布的离子是Na+、Mg2+和F-, 3种离子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离子粒径分布与采样期间的气象条件、离子的形成机制和来源有关.关键词:上海;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0)12-1585-05Characterization of major water-soluble ions in size-fractionated particulate matters in Shanghai. GENG Yan-hong1, LIU Wei1*, SHAN Jian2, YAO Jian1, FAN Xue-bo1, WEI Nan-nan2, LI Yan1 (1.Key Laboratory of Nuclear Analysis Techniqu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 China;2.Schoo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engyang 421001,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30(12):1585~1589Abstract:Size distributions of 9 water –soluble ions (SO42-、NO3-、NH4+、K+、Na+、Cl-、Ca2+、Mg2+、F-)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 of Shanghai were determined. SO42-、NO3- and NH4+ contributed 65%~81% of mass concentrations of the total ions. The average ratios of cations/anions (C/A) of the particles were 1.08, close to unity, indicating that particles were a bit more alkaline, which may be relative to the lack of determination of carbonate and so on. Mass concentrations of the ions focused in the particles with size of <1.5μm, which accounted for 52%~87% of those in the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 Size distributions of NH4+and K+ showed mono-modals with the peak at the particle size of <0.95μm, SO42-、NO3-、Ca2+、Cl- appeared bi-modals with peaks at the particle sizes of <0.95μm and 3.0~7.2μm, respectively. SO42-、NO3- were preferably enriched in the particles with size of <0.95μm, while Ca2+ in the particles with size of >3.0μm. Cl- appeared equal values in either of the two peaks. Na+、Mg2+ and F- showed both of bi-modals and mono-modals, and they were preferably enriched in the particles with size of >3.0μm.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se ions depend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sources.Key words:shanghai;atmospheric particles;water-soluble ions;size distribution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气颗粒物已成为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1-2].大气颗粒物在光化学烟雾、酸雨、臭氧层损耗等城市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颗粒物的毒性不仅与颗粒物的粒径有关[3],而且与其化学特性密不可分[4].水溶性离子组分是颗粒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能够反映颗粒物的形成和表面性质[5],能够改变颗粒物的酸碱性[6],而且还与霾的发生有关[7].因此,研究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组分的浓度与粒径分布特征对分析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控制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对大气颗收稿日期:2010-04-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77517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JCX-3SYW-N3);上海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9ZR1438200)* 责任作者, 研究员, liuwei@1586 中国环境科学 30卷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组分的粒径分布的研究已有开展[8-9].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其大气环境质量备受关注.本研究测定了2008~ 2009年上海市嘉定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组分的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结合相关研究,得到近几年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变化趋势.1材料与方法采样地点位于上海市嘉定区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102楼楼顶(31°24′N,121°17′E),高18m,距离上海市区大约25~30km.采样点周围地势开阔,无工业厂房,无高大建筑物.东、南、西三面靠近公路.采样仪器为M235大流量六级采样器(美国STAPLEX公司),流速为1.13m3/min, 1~6级粒径范围依次为:<0.49μm、0.49~0.95μm、0.95~ 1.5μm、1.5~3.0μm、3.0~7.2μm和>7.2μm.采样时间为2008年4月~2009年7月,采样时间从第一天的上午9:00到第三天的上午9:00,共48h连续采样.采样膜为STAPLEX 公司配套的石英膜(TFAQS810),采样前后恒温、恒湿48h,用Mettler Toledo天平(天平的精确度是0.00001g)称量滤膜,用差值法确定颗粒物质量.采样后石英膜被置于-20℃冰柜中保存待用.每个样品剪取同样大小置于10mL去离子水中(18MΩ/cm)进行超声,微孔膜过滤后,由离子色谱仪(戴安ICS2000)测定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含量,阴离子柱是AS18,阳离子柱是CS12A.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进行空白膜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膜对所测结果的影响均在允许范围之内.2结果与讨论2.1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浓度图1为采样期间颗粒物及总离子平均质量浓度粒径分布,从图1可以看出,大气颗粒物主要分布在<0.49μm和>3.0μm粒径段,尤其是<0.49μm的粒径段.各粒径段(<0.49μm、0.49~ 0.95μm、0.95~1.5μm、1.5~3.0μm、3.0~7.2μm 和>7.2μm)中离子占颗粒物质量分别为30%、30%、15%、18%、14%、9%, <1.5μm颗粒物中的离子占所有粒径段离子的52%~87%,表明离子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测量的9种离子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O42->NO3->NH4+>Ca2+> Cl->K+ >Na+> Mg2+>F-, SO42-、NO3-和NH4+含量很高,占9种离子总和的65%~81%.<.49.49~.95.95~1.51.5~3.3.~7.2>7.21020304050粒径(μm)质量浓度(μg/m3)颗粒物总离子图1 采样期间大气颗粒物及总离子平均质量浓度粒径分布Fig.1 Concentrations of size-fractionated particulatematters and total ions2.2离子粒径分布特征各离子的粒径分布如图2. NH4+、K+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0.95μm的颗粒段; SO42-、NO3-、Ca2+、Cl-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95μm和3.0~7.2μm的粒径段,其中SO42-、NO3-的较高峰出现在<0.95μm的细颗粒段, Ca2+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 Cl-则两峰高度相当;既有双峰分布又有单峰分布的离子是Na+、Mg2+和F-,3种离子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如果以3.0μm为界将颗粒物划分成细(≤3.0μm)和粗(>3.0μm)颗粒物时,9种离子(SO42-、NO3-、NH4+、K+、Na+、Cl-、Ca2+、Mg2+和F-)在细颗粒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6、0.69、0.99、0.91、0.54、0.64、0.43、0.45和0.30.离子的粒径分布与离子的形成机制和来源有关[10].颗粒物中的SO42-、NO3-和NH4+主要由SO2, NO x, NH3等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中[11].Cl-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海盐[12],在粗、细颗粒物中含量相当. Ca2+主要来自建筑尘,存在于粗12期 耿彦红等: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1587颗粒中. Na +和Mg 2+主要来自海洋源和土壤扬尘[13],主要存在于粗颗粒中.F -也主要集中在粗颗粒物中,来源主要是土壤和生物体的降解[12].K +是生物质燃烧的示踪物[6],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中.<0.490.49~0.950.95~1.51.5~3.03.0~7.2>7.224602460.00.20.40.60.81.01.21.40.00.10.20.30.40.50.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0.120.130.00.40.81.21.62.02.40.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粒径(μm)粒径(μm)质量浓度(μg /m 3)质量浓度(μg /m 3)粒径(μm)质量浓度(μg /m 3)<0.490.49~0.950.95~1.51.5~3.03.0~7.2>7.2<0.40.49~0.90.95~1.1.5~3.3.0~7.>7.<0.490.49~0.950.95~1.51.5~3.03.0~7.2>7.2<0.40.49~0.90.95~1.1.5~3.3.0~7.>7.<0.40.49~0.90.95~1.1.5~3.3.0~7.>7.<0.490.49~0.950.95~1.51.5~3.03.0~7.2>7.2<0.490.49~0.950.95~1.51.5~3.03.0~7.2>7.2<0.490.49~0.950.95~1.51.5~3.03.0~7.2>7.2图2 离子粒径分布 Fig.2 Size distributions of ions2008-04-03 2008-07-09 2008-10-152009-01-19 2009-04-252009-05-062009-05-282009-07-15细颗粒物中SO 42-主要与NH 4+结合,而粗颗粒中的SO 42-源于SO 42-与地壳物质(Ca 2+等)的结合.细颗粒中的NO 3-来源于HNO 3(g)和NH 3(g)的反应,当反应条件不利于生成NH 4NO 3时,HNO 3则与CaCO 3和NaCl 反应,得到的NO 3-存在于粗颗粒中[10].从表1各个粒径段离子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在<1.5μm 的颗粒物中, SO 42-、NO 3-与NH 4+具有很好的相关性(0.65~0.83),而>3.0μm 粗颗粒中,SO 42-与Ca 2+,NO 3-与Na +、Ca 2+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验证了细颗粒中SO 42-、NO 3-与NH 4+,粗颗粒中SO 42-与Ca 2+, NO 3-与Na +、Ca 2+的结合.离子的粒径分布也与采样时间及气象条件有关,比较明显的是2009-01-19样品,在<0.49μm 的粒径段除K +和F -外,其他离子的含量都比别的样品高很多,2009-01-19为冬季样品,冬季温度低且易形成逆温层,这种条件有利于污染组分的积累,尤其在细颗粒物中.还有2008-10-15样品,与其他日期样品相比,各离子峰值向粗一级粒径1588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0卷移动, Na +和Mg 2+还出现了单峰分布,因只有这一个秋季样品,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表1 不同粒径范围内离子间的相关性Table 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ions in different size range离子样品数粒径范围(μm)>7.2 7.2~3.03.0~1.5 1.5~0.95 0.95~0.49 <0.49NH 4+~NO 3-8 0.87 0.41 0.42 0.83 0.65 0.79NH 4+~SO 42- 8 0.02 0.24 0.30 0.81 0.79 0.79NH 4+~Cl -8 0.17 0.29 0.42 0.58 0.51 0.86 Na +~Cl -8 0.84 0.86 0.06 0.06 0.03 0.68Na +~SO 42-8 00.150 0.04 0.02 0.76 Na +~NO 3-8 0.38 0.41 0.02 0 0.06 0.74 Ca 2+~SO 42- 8 0.43 0.75 0.46 0 0.04 0.56 Ca 2+~NO 3-8 0.49 0.740.490.01 0.58Ca 2+~Cl -8 0.15 0.55 0.10 0.01 0.04 0.64C /A粒径(μm)<0.40.49~0.90.95~1.1.5~3.3.0~7.>7.图3 各个粒径段颗粒物的C/A 值Fig.3 Equivalent ratio of size-fractionated particles离子的电荷平衡能够反映颗粒物的酸碱性,离子的电荷平衡由所有阳离子所带电荷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电荷之比(C/A)来衡量[9].本次得到的颗粒物的C/A 平均值为1.08,接近于1,说明颗粒物呈中性,略偏碱.图3为各个粒径段颗粒物的C/A 值,可以看到随着粒径的增大,C/A 升高,这与Ca 2+、Na +、Mg 2+等离子主要分布在粗颗粒中有关.颗粒物整体略偏碱,这可能与Cl -等的缺失有关,也可能因为有些酸根离子(碳酸根、有机酸根等)在本次实验中没有测定.2.3 各城市水溶性离子浓度比较表2 与文献中一些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浓度比较(μg/m 3)Table 2 Ion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 cities (μg/m 3)城市时间粒径 SO 42- NO 3-NH 4+ Ca 2+K + Cl - Na + Mg 2+ F -上海* 2008~2009 PM 3.0 8.46 4.80 2.797 1.20 1.12 0.82 0.48 0.101 0.05 上海[14] 2003~2005 PM 2.5 10.39 6.23 3.78 1.25 0.63 3.00 0.57 0.28 NR* 上海[15] 1999~2000PM 2.5 15.9 6.8 6.6 0.6 2.0 1.8 0.6 0.3 NR 北京[15] 1999~2000PM 2.5 18.4 10.3 6.2 0.7 2.2 1.6 0.7 0.3 NR南京[8]2001PM 2.5 16.34 7.46 9.49 1.72 3.29 1.08 2.36 0.14 0.18 厦门[1] 2004~2005PM 2.5 14.78 9.43 8.22 2.43 0.55 3.18 2.11 0.26 0.34 高雄[16] 1998~1999PM 2.5 14.34 11.31 7.89 0.17 NR 2.08 1.84 0.09 NR 香港[3] 2000~2001PM 2.5 12.76 2.27 3.16 NR NR 0.29 NR NR NR Auckland [17] 2000PM 10 1.29 0.74 0.02 0.17 0.11 3.38 2.27 0.24 NR 注:*本次测量数据,为粒径≤3.0μm 颗粒物中的离子浓度;NR 为未报道表2给出了一些城市的离子浓度数据,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上海市离子浓度较其他城市(除Auckland)低,尤其是SO 42-、NO 3-和NH 4+,表明上海受二次离子污染的影响较其他城市小.沿海12期耿彦红等: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1589城市Na+、Cl-等海盐成分含量较高(Auckland,厦门等),上海是沿海城市,但海盐成分的含量并不高,这可能与采样点远离海洋有关.比较1999~2000, 2003~2005, 2008~2009年上海市离子质量浓度可以看出,上海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量明显的是SO42-、NO3-和NH4+,表明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开展工业脱硫、脱氮的大气环境治理措施已初见成效.3结论3.1水溶性离子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 <1.5μm颗粒物中的离子占所有粒径段离子的52%~87%.9种离子中, SO42-、NO3-和NH4+含量很高,占9种离子总和的65%~81%.颗粒物的C/A 值平均为1.08,说明颗粒物呈中性,略偏碱.3.2离子粒径分布与采样期间的气象条件、离子的形成机制和来源有关. NH4+、K+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0.95μm的颗粒段; SO42-、NO3-、Ca2+、Cl-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95μm 和3.0~7.2μm的粒径段,其中SO42-、NO3-的较高峰出现在<0.95μm的细颗粒段, Ca2+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Cl-则两峰高度相当;既有双峰分布又有单峰分布的离子是Na+、Mg2+和F-, 3种离子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 3.3上海市离子浓度较其他城市偏低.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参考文献:[1]谢鸣捷,王格慧,胡淑圆,等.南京夏秋季大气颗粒物和PAHs组成的粒径分布特征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10):867-871. [2]刘晨书,李杏茹,张姗姗,等.北京大气颗粒物中一元羧酸的季节变化和来源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29(7):673-678. [3]钱凌,银燕,童尧青,等.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1):18-22.[4]Ho K F, Lee S C, Chan Chak 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chemical species in PM2.5 and PM10 aerosols in Hong Kong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37:31-39.[5]Wang Gehui, Wang Hui, Yu Yajuan, et al. Chemical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of PM10 and PM2.5atmospheric aerosols in five locations of Nanjing, China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37:2893-2902. [6]Ye Boming, Ji Xueli, Yang Haizhen, et al. Concentration and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5 in Shanghai for a 1-year period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37:499-510.[7]韩月梅,沈振兴,曹军骥,等.西安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 [J]. 环境化学, 2009,28(2):261-266.[8]Wang Gehui, Huang Liming, Gao Shixiang,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species of PM10 and PM2.5aerosols in urban area in Nanjing,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36:1299-1307.[9]Sun Y, Zhuang G, Tang A A,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PM2.5 and PM10 in Haze-Fog Episodes in Beijing [J]. Environ. Sci.Technol., 2006,40:3148-3155[10]Yao Xiaohong, Lau Arthur P S, Fang Ming et al. Sizedistributions and formation of ionic specie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pollutants in Beijing, China: 1—inorganic ions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37:2991-3000.[11]段凤魁,刘咸德,鲁毅强,等.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离子物种的化学形态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3,19(1):13-17. [12]Xiu Guangli, Zhang Danian, Chen Jizha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of major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in size-fractionated particulate matters in Shanghai campus ambient air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4,38:227–236.[13]宋宇,唐孝炎,方晨,等.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来源分析 [J].环境科学, 2002,23(6):11-16.[14]Wang Ying, Zhuang Guoshun, Zhang Xingying, et al. The ionchemistry, seasonal cycle, and sources of PM2.5 and TSP aerosolin Shanghai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40:2935-2952. [15]Yao Xiaohong, Chan Chak K, Fang Ming, et al. Thewater-soluble ionic composition of PM2.5 in Shanghai and Beijing,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36:4223-4234.[16]Lin Jim Juimin: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ion species inurban ambient particles [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2,28:55-61.[17]Wang Haobo, Shooter David. Water soluble ions of atmosphericaerosols in three New Zealand cities: seasonal changes and source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1,35:6031-6040.作者简介:耿彦红(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颗粒物中污染物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