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合集下载

大气题库(1)

大气题库(1)

大气监测题库一、名称解释1.降尘: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等粒子状态的污染物,粒径大于10um时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

2.飘尘: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等粒子状态的污染物,粒径小于10um时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称为飘尘。

3.总悬浮颗粒物(TSP):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4.雾:由悬浮在空气中微小液滴构成的气溶胶。

5.硫酸盐化速率: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过程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6.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常用mg/m3或ug/m3为单位表示。

7.总氧化剂:指空气中除氧以外的那些表现有氧化性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主要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氮氧化物等。

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是总氧8.光化学氧化剂:指大气中除去NOX化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与光化学烟雾有关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等。

9.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污染物扩散到某个地区的室外空间,污染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引起某个地区居民中大多数人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和福利受到恶劣影响。

10.空气污染指数:指将空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依据适当的分级质量浓度限值进行等标化,计算得到简单的量纲为一的指数,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二、选择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必测项目的是( C )A、氮氧化物B、一氧化碳C、臭氧D、二氧化硫2、在进行大气采样时,采样口与基础面的相对高度应( B )A、大于1米B、大于1.5米C、小于1米D、小于1.5米3、飘尘的粒径( B )A、大于10umB、小于10umC、大于1umD、小于1um4、直径为0.5—1米的圆形烟道,在采样断面上应设立的采样点数为(B )A、2个B、4个C、6个D、8个5、奥氏气体分析器吸收法中用KOH吸收。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环境卫生学剖析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环境卫生学剖析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环境卫生学81.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危害在于EA.生物数量减少B.生物遗传性状改变C.生物适应能力下降D.生物数量和种类都减少E.物种减少以致灭绝9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及其周围的EA.自然环境B.生活环境C.劳动环境D.社会环境E.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34.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EA.人群B.自然环境C.生活环境D.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E.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93.生态系统是由BA.生物群落构成B.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C.人类聚居而成D.人类与其它生物组成E.人类与非生物系统构成A.接触标志B.早期生物效应标志C.结构和功能改变标志D.疾病效应标志E.易感性标志125.血铅升高属于B126.低色素性贫血属于D46.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的作用存在易感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E A.性别不同B.年龄不同C.生活条件的差异D.营养状况的差异E.机体的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2.可引起机体发生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患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最可能是C A.炭粒B.香烟烟雾C.尘螨D.CO2E.CO39.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BA.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B.地面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增加C.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D.雨雪水减少E.绿地减少43.全球气候变暖在医学上的主要危害是BA.中暑病例增多B.虫媒性疾病发病率增加C.损伤人类体温调节中枢D.人类对疾病的抵抗降低E.人类寿命缩短45.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应答反应是EA.由机体遗传因素决定B.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所致C.环境有害因素的强度过大所致D.环境有害因素持续作用时间过长所致E.机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81.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危害在于EA.生物数量减少B.生物遗传性状改变C.生物适应能力下降D.生物数量和种类都减少E.物种减少以致灭绝9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及其周围的EA.自然环境B.生活环境C.劳动环境D.社会环境E.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40.通常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BA.0.55℃B.0.65℃C.0.75℃D.0.85℃E.1.00℃30.臭氧层位于B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电离层E.热层44.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A.氯氟烃类的污染B.燃料燃烧过程排放SOx/NOx过多C.太阳紫外线辐射过强D.光化学烟雾污染E.宇宙环境变化42.辐射逆温是由BA.外来射线产生B.地表物体对辐射热的吸收量小于散出量产生的C.大气污染物阻挡太阳辐射产生D.地表物体的辐射产生E.反气旋产生31.空气中的阴离子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最低浓度应为EA.103/m3B.105/m3C.107/m3D.109/m3E.1012/m342.医学上主要用于杀菌的电磁辐射是CA.微波辐射B.电离辐射C.紫外线D.可视线E.红外线93.生态系统是由BA.生物群落构成B.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C.人类聚居而成D.人类与其它生物组成E.人类与非生物系统构成2.可引起机体发生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患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最可能是C A.炭粒B.香烟烟雾C.尘螨D.CO2E.CO38.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危害是CA.加速酸雨形成B.有利于啮齿动物、昆虫生长繁殖C.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D.不利于植物生长E.光敏感性皮肤病发病率增加8.与反气旋有关的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BA.气流顺时针方向旋转B.风速大C.阻止污染物向上扩散D.天气晴朗E.出现逆温35.属于环境中变应原的物质是DA.多环芳烃B.一氧化碳C.炭粒D.花粉E.香烟烟雾41.沉降性颗粒物的粒径一般为EA.5μm~10μm B.10μm~50μmC.50μm~75μm D.75μm~100μmE.>100μm43.PM2.5是指直径EA.<2.5μm的颗粒物B.2.5μm~10μm的颗粒物C.2.5μm~5μm的颗粒物D.=2.5μm的颗粒物E.≤2.5μm的颗粒物33.可吸入颗粒物(IP)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AA.金属氧化物B.甲醛C.氮氧化物D.石棉E.多环芳烃40.在环境污染物中具有致敏作用的是C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花粉D.大肠杆菌E.隐孢子虫96.当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80%,而且其主要由硝酸铵和硫酸铵组成时,造成其污染的主要是EA.木材燃烧B.尘土扬起C.植物微粒D.沙尘E.汽车尾气105.有一种大气污染物,水溶性,易被上呼吸道吸收,对眼、鼻及支气管有很强刺激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有促癌作用。

PM常识认识

PM常识认识

PM10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

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

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

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

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

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通过对光散射理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颗粒散射光通量F和粒径D之间单值关系的采光方向角、采光立体角和被测颗粒折射率等因素.与光散射颗粒计数器在异轴90°采光不同,用光散射法测量TSP和PM10在45°方向采光,并采用较大立体角(Dq>50°),能得到较好的F-D关系,同时颗粒折射率的影响也较小.1、PM10(1)监测要素:直径≤1μm 、10μm的颗粒物;(2)监测方法:PM10质量连续测量系统(大流量采样法、称量法);(3)监测仪器:大流量采样器、玻璃纤维滤纸、干燥器、分光光度计、天平等。

测量方法:激光法称重法TEOM 是锥形元件振荡微天平(Tapered Element Oscillating Microbalance)的缩写。

(国外)称重法:震荡微天平是个石英锥形管,其根部固定,可换式滤膜置于按自然震荡频率的锥形管顶端,震荡频率取决于锥形管的物理特性及滤膜质量,电子系统能连续监测此频率的变化。

颗粒物测定知识点

颗粒物测定知识点

《环境监测》电子教材颗粒物的测定一、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项目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及粒度分布的测定、自然降尘量的测定、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测定。

PM2.51、自然沉降量的测定自然沉降量(降尘)是指从空气中自然降落于地面的颗粒物。

颗粒物的降落不仅取决于粒径和密度,也受地形、风速、降水(包括雨、雪、雹等)等因素的影响。

降尘量为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从大气中沉降的颗粒物的质量,以每月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所沉降颗粒物的吨数表示(t/km2.30d)。

监测方法采用重量法(GB/T 15265-1994)。

2、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为0.1-100μm。

它不仅包括被风扬起的大颗粒物,也包括烟、雾以及污染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等极小颗粒物。

监测方法采用重量法GB/T15432-1995。

总悬浮颗粒物中主要组分的测定:a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颗粒物中常需测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化合物有铍、铬、铅、铁、铜、锌、镉、镍、钴、锑、锰、砷。

硒、硫酸根、硝酸根、氯化物等。

它们的含量很低,一般需采用分光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灵敏度高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分析。

b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颗粒物中的有机组分很复杂,受到普遍关注的是多环芳烃,如蒽、菲、芘等,其中许多物质具有致癌作用。

3,4苯并芘(简称苯并(a)芘或BaP)就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强致癌物质,采用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或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0µm的颗粒物。

3、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的颗粒物。

4、PM2.5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重量法)1、原理总悬浮颗粒物(简称TSP)是指空气中粒径在100μm以下的液体或固体颗粒。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目前多采用重量法。

环境标准HJ93-2013题库颗粒物

环境标准HJ93-2013题库颗粒物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93-2013)题库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弧中打“√”,错的打“×”)1、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2、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也称细颗粒物。

3、小流量采样器工作点流量为1000 L/h。

()答案:正确。

4、采样器中的PM采样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应≥99.5%。

()2.5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截留效率应≥99.7%。

5、采样滤膜可选用玻璃纤维滤膜、石英滤膜等无机滤膜或聚氯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混合纤维素等有机滤膜。

()答案:正确。

6、采样器在工作条件下,大气压测量示值误差应≤1kPa,温度测量示值误差应±2℃。

()答案:正确。

采样器使用参比方法比对测试的测试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相关系7、PM10数应≥0.97。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相关系数应≥0.95。

8、PM采样器使用参比方法比对测试的测试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相关系2.5数应≥0.95。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相关系数应≥0.93。

9、切割性能测试可使用分流测试法或静态箱测试法。

()答案:正确。

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指单位密度的球体,在静止空气中作低雷诺数运动时,达到与实际粒子相同的最终沉降速度时的直径。

()答案:正确。

11、采样器在工作环境条件下,采气流量保持恒定值,并能保持切割器切割特性的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流量。

()答案:正确。

12、气溶胶传输效率指进入采样器到达滤膜的气溶胶量与通过切割器后的气溶胶总量的百分比。

()答案:正确。

13、采样器应有产品铭牌,铭牌上有采样器名称、型号、生产厂名称、出厂编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答案:正确。

14、在环境温度为(15~35)°C,相对湿度≤85%条件下,采样器电源端子对地或机壳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MΩ。

大气环境监测习题与答案

大气环境监测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2、二次污染物,3、飘尘(或PM10),4、富集(浓缩)采样法,5、总悬浮颗粒物,6、可吸入颗粒物,7、采样时间,8、采样效率,9、硫酸盐化速率 ,10、光化学氧化剂,11、总氧化剂 , 12 总烃与非甲烷烃二、问答题1.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哪些形态存在?2.大气中污染物的分布有何特点?3.简要说明制订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4.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对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规定要求测定哪些项目?5.大气采样点的布设有哪几种?各主要适用情况?6.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7、吸收液的选择原则是什么?8.填充柱阻留法和滤料阻挡法富集原理有什么不同?9.怎样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飘尘?为提高测定准确度,应该注意控制哪些因素?10.简要说明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NOx 的原理和测定过程,分析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因素.11.说明非色散红外吸收CO 分析仪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用于测定大气中CO 的原理.12.根据气相色谱分析流程,说明进行定量分析的原理和特点,怎样用该方法测定大气中的CO?13.什么是总氧化剂和光化学氧化剂?怎样测定它们的含量?14.怎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的总烃和非甲烷烃?分别测定它们有何意义?15.什么是硫酸盐化速率?简述其测定原理。

16.压电晶体振荡法和β射线吸收法测定飘尘的原理是什么? 17.为什么要进行降水监测?一般测定哪些项目?18.在烟道气监测中,怎样选择采样位置和确定采样点的数目? 19.重量法测定烟气含湿量的原理如何?怎样计算其体积百分含量? 20.烟尘中主要有害组分是什么?如何进行测定?三、计算题1、已知某采样点的温度为270℃,大气压力为100kPa。

现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SO2的日平均浓度,每隔4h采样一次,共采集6 次,每次采30min,采样流量0.5L/min,将6 次采样的吸收液定容至50.0mL,取10.00mL 用分光光度法测知含SO22.5μg,求该采样点大气在标准状态下的SO2日平均浓度(以mg/m3和ppm表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 术语和定义1.1 环境空气ambient air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

1.2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 的颗粒物。

1.3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particulate matter(PM10)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1.4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particulate matter(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1.5 铅lead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1.6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指存在于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中的苯并[a]芘。

1.7 氟化物fluoride指以气态和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1.8 1小时平均1-hour average指任何1小时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9 8小时平均8-hour average指连续8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也称8 小时滑动平均。

1.10 24小时平均24-hour average指一个自然日24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也称为日平均。

1.11 月平均monthly average指一个日历月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2 季平均quarterly average指一个日历季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3 年平均annual mean指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4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浓度。

2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和质量要求2.1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各种工况排气筒有组织排放计算

各种工况排气筒有组织排放计算

1、厂界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与TSP的两个概念。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是个很大的概念,又称尘。

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分为飘尘和降尘。

而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TSP是颗粒物的一部分;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

TSP和PM10在粒径上存在着包含关系,即PM10为TSP 的一部分。

实际厂界无组织排放颗粒物确实是按照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分析方法(GB/T 15432)开展工作。

厂界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可认为就是TSP,细微的差别是《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要求超细纤维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尽管《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未直接对无组织排放颗粒物进行说明,但其引用的《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对有组织排放颗粒物却有类似说明,要求无论是玻璃纤维滤筒还是刚玉滤筒对0.5μm粒子的捕集效率应不低于99%。

考虑到颗粒物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概念上的对应关系,显见以GB/T 15432-1995方法中的TSP对应厂界无组织排放颗粒物应当是偏于安全的,概念是可以替代的。

概念的替代并不等于监测方法可以替代,《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并没有对监测环境和气象条件提出相关要求,而厂界无组织排放颗粒物监测却受到一个非常严厉的导则——《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约束,其中包括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等监测适宜度判断,以及处于涡流区、建筑迎风面等复杂监控点设置要求,对最佳监测时段有以下论述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冬季微风的日期,避开阳光辐射较强烈的中午时段进行监测是比较适宜的。

PS:烟尘是指燃烧污染颗粒,颗粒物包括烟尘,但是涵盖了非燃烧情况产生的污染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篇一:环境化学答案
《环境化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80%~90%,而干沉降只有10%~20 。

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大户,对化学工业来说,清洁生产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4、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5、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7、绿色产品标志,或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蓝色天使等。

8、氧垂曲线可依次划分为清洁区及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及清洁区
9、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
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链终止;
10、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既是环境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从治理中获得综合效益的集中表现。

11、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CO2、
H2CO3 、HCO3-;
1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
13、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SO42-、NO3- 、Cl-、HCO3- 。

14、通常被称为“生态结构重组”或“生态的结构重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资源重新使用废料、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排放、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脱碳。

15、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其中,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而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
Al3+ 。

16、天然水中的颗粒物聚集的动力学方程分别称为为异向絮凝、同向絮凝、差速沉降絮凝。

17、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18、长期以来,企业的污染防治一般采用末端控制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