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

合集下载

辩证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用以分析和解决矛盾与冲突。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矛盾和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而这些矛盾的解决最终会导致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的统一。

2. 运动和发展:辩证法强调事物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的状态,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

事物的本质是永恒变化的。

3. 质量和数量:辩证法指出事物的质量和数量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当某一方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进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4. 普遍联系和个别存在: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存在孤立的个别存在。

5. 负反作用: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常常伴随着负反作用,即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6. 绝对和相对: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和矛盾都有其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的事物。

以上是辩证法原理的基本内容,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相互关系。

辩证法是什么

辩证法是什么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现代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拯救了黑 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发现了物质 世界本身的辩证本性,使辩证法重新“用脚立地”, 从而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 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特征或基本特征,它们从总体上 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本性。 唯物辩证法由三大规律和一些基本范畴组成,这些 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上述两个基本特征。 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 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古代朴素辩证法——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 的本源,整个世界,无论过 去、现在、未来,都是永不 停息地燃烧着的活火。 由此他得出了“万物皆流, 无物常住”的结论。他的那 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格言,与孔子的“逝 者如斯”一样,成为千古绝 唱。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 的奠基人。他本可以继承希腊一个城 邦的王位,但因迷恋哲学对王位毫无 兴趣,最后把王位让给了兄弟。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瘸;战马 瘸,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 国家灭。 ——西方童一个 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洛伦兹
蝴蝶效应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 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通过长期连 锁反应后会引起结果的具大偏差。
苏格拉底:“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 过路人:“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别人,这是大家公认的道德准则。” 苏格拉底:“但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为什么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过路人:“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 们的援军就要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 不道德吗?” 过路人:“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 的。” 苏格拉底:“假如你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 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过路人:“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究竟什么才是道德的呢?” 过路人:“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现在却什么也不知 道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 苏格拉底:“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我们如何理解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是通过对矛盾和变化的认识,来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过程。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统一”,即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理论。

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性、变化性和发展性。

矛盾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变化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发展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有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例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如黑白、好坏、美丑等。

这些对立的方面又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例如,黑白两色互相依存,构成了色彩丰富的世界;好坏两面互相转化,好的一面可以变成坏的一面,坏的一面也可以变成好的一面。

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中,最重要的是“矛盾分析”和“综合分析”。

矛盾分析是指对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合分析是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从而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辩证法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科学研究、社会变革、管理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辩证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社会变革中,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在管理决策中,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从而制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管理决策。

总之,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是通过对矛盾和变化的认识,来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过程。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统一”,即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辩证法

辩证法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目录
古代朴素辩证法
唯心辩s 辩证法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矛盾论)。或者说,辩证法就是矛盾论。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上只有两种世界观,一种是辩证法,一种是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根本上对立的两种世界观。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是认为:斗争与联合相联结。这个思想也是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形而上学基本特点是认为:斗争与联合相脱离。它或者只见斗争,不见联合,或者只见联合,不见斗争。
很多人认为:古代辩证法朴素直观,大多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对构成世界各个元素与部分认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备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
[编辑本段]唯心辩证法
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又如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也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等。这些都阐述了事物相对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

辩证法主要内容

辩证法主要内容

辩证法主要内容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斗争、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等。

矛盾普遍性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的。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因素,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例如,生与死、进与退、静与动等都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矛盾普遍性的认识对于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特殊性是指每个事物中都存在着特定的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在不同事物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不同事物的矛盾包含的内容和关系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不能机械套用。

矛盾斗争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过程。

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矛盾双方在斗争中相互转化,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例如,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物质的生产斗争都是矛盾斗争的表现形式。

量变质变是指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在质量上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关系,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质变。

例如,水的加热可以使其温度不断升高(量变),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发生质变,从液态变为气态。

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旧的东西而创造新的东西。

否定之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但同时也保留了旧事物的一定矛盾因素。

新事物在发展中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推动事物继续发展。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认为事物的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形式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和实质。

形式和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在基础。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斗争、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等。

辩证法原理知识点

辩证法原理知识点

辩证法原理知识点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客观世界的普遍存在形式。

在任何事物和现象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不同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了事物的各种性质和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或现象都有其特殊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特殊关系和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3.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存在着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次要矛盾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要矛盾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5.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方面受到次要矛盾方面的制约,产生新的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辩证法原理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的思维活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自然科学中,辩证法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自然界中的矛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社会科学中,辩证法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辩证法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处理思维中的矛盾,提高思维能力。

辩证法原理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运动的趋势和方向。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事物内部的矛盾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并可以通过转化矛盾来改造和创造事物。

总之,辩证法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通过深入研究辩证法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导。

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旨在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和统一,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矛盾。

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通过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新的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新的事物又保留了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形成新的事物。

质量互变指的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辩证法的方法包括分析矛盾、辩证思维和实践检验。

分析矛盾是指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深入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辩证思维是指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矛盾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实践检验是指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理论,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总之,辩证法是一种基于矛盾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事物的辩证分析和统一,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它对于培养思维逻辑、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辩证法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的变化影响部分。

(3)部分会影响整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发展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原理】(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

【方法论】(1)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 (Dialectic) (或辩证术、辩证方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它讨论着自古以来都是印度与欧洲哲学中心的问题。

"辩证法"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并因柏拉图对"苏格拉底对话录"的记载而为人所熟知。

辩证方法是一种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辩证与辩论不同,在辩论中,辩论者对自己的看法论点相当明确,并且以赢得辩论为目的。

辩论者要么驳倒他们的对手,证明他们自身推理的正确;要么证明他们对手的推理的错误。

因此,在辩论中需要有裁判或评判团来判定何方胜利。

辩证也与雄辩不同,在雄辩中,演讲者通过言语、修辞与感染力来说服听众,使他们相信演讲者的理论。

诡辩者认为"才能"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人一生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他们认为,在演说言辞中的艺术品质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才能高低。

演说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精彩的演讲来取悦并且感染听众。

尽管如此,诡辩者仍然教导他们的学生要用各种方法来寻求才能,而不仅仅只是在演说中。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真理能够在讨论所使用的推理和逻辑中被发现,这就是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类似于逻辑,而不是感情),才是说服别人与及发现真理的正确方法,并且,是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真理,而不是才能,才是更好的。

而且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探寻真理来导引他的人生。

因此,苏格拉底反对诡辩者,反对他们那"把雄辩当做一种艺术和有感染力的演说"的教导,因为这既不需要逻辑也不需要证明。

各种不同形式的辩证推理在古印度和西方出现,渡过了漫漫历史长河。

其中包括:苏格拉底方法论,印度教辩证法,佛教辩证法,中世纪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犹太教塔尔穆德辩证法,以及新教辩证法。

[以上段落翻译自英文页面]
辩证法,源自于古希腊的逻辑辩证过程,以问答进行[1],是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此词汇应用于多种不同领域,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与史学。

[2]
古代朴素辩证法
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张“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也是古代辩证法的代表人
物,他们多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包含着许多合理的辩证内核,例如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

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

又如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也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

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等。

这些都阐述了事物相对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勇怯、劳逸、动静、迂直、利患、死生等等。

书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因敌而制胜”,代表了朴素的“主观要符合客观”的唯物思想,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客观的形势,还取决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一方面,他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说“胜可为也”,原因是只要研究敌我双方具体的情况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

可以说,《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很多人认为:古代辩证法朴素直观,大多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对构成世界各个元素与部分认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备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

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

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