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1003

合集下载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列宁同志开篇便指出辩证法的实质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然后就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面的同一,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

正确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着重于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

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

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

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

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

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

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

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

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我认为列宁在这里已经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内部存在着矛盾双方的一个对立统一体,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辩证法则是人们对于这个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

辩证类面试题目(3篇)

辩证类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

预计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46亿,占总人口的24.6%。

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题目要求请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当前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看法:1. 分析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成因;2. 探讨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 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和建议;4. 分析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及对策。

三、解题思路1. 分析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成因(1)现状:我国老龄化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②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城乡、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③家庭结构变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养老负担加重;④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2)成因:①人口结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②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养老保障能力不足;④传统观念影响: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导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养老问题难以解决。

2. 探讨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经济影响:①劳动力供给减少: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影响经济增长;②消费结构变化:老年人消费需求与年轻人不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③养老产业兴起:老龄化问题推动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2)社会影响:①家庭养老负担加重: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问题逐渐凸显;②社会道德观念变化:老龄化问题引发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③社会和谐稳定:老龄化问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体会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体会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体会《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

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列宁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时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它只反映出认识过程的特点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结构表现出来的封闭的圆圈。

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辩证法是开放的系统。

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容是永远增加着的。

我们说,看到了唯物与唯心对立性质的确立,而没有看到其同一性质,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把握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同一性而忽视两者的对立性,则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

理性辩证法,是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事物转变为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具体矛盾中。

在知性辩证法看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在辩证法内部则是同一的,没有矛盾的。

理性辩证法认为,本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

因此,在辩证法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的发展观,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停留在运动的表面形式上,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重复,没有转化,因此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

第二种观点深入到运动的本质中,把握了自己运动的源泉,把握了变化的本质是飞跃和质变。

这两种观点分别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上。

它们二者之间属于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当前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这种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有矛盾的存在就肯定既有统一又有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绝对的,不能只强调斗争的绝对性;斗争是绝对的、贯穿始终的,只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能因为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否定其本质的绝对性。

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编者:列宁在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思想中,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种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认识中的任何一个简单命题,都包含着辩证法的一切要素,因而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同时,认识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

坚持辩证法和认识论一致的观点,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看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第3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一段活①),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经常为此绞尽脑汁,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②)。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在普列汉诺夫那里)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作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

恩格斯也这样做过。

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在数学中,+和-,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正电和负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在这里并不特别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话题:谈谈辩证法问题经验总结科学知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

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

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写了很多笔记。

汇集起来,就是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一书。

《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关于《哲学笔记》一书的写作,本书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释义中已说过了。

这里不再重复。

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列宁曾经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看来,《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这种“说明和发挥”。

这篇短文大致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

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第1段)列宁在这篇文章的开始就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

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括弧里还说,可以参看斐洛的一段话。

斐洛说。

“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用古希腊人的话来说,他们伟大而光荣的赫拉克利特不就是把这个原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吗?”(注:列宁:《哲学答记》第396页.)斐洛(约公元前5——公元40年)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宗教神秘主义者,他往往对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进行唯心主义的歪曲,把它归源于旧约圣经。

但不管斐洛这个人怎么样,列宁对他说的这一段话还是肯定的,并且显然受到了启发。

所以,列宁把斐洛的话,也看作是对辩证法的实质的表述。

如果说,“统一物之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分为二”的话,那么“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就可以看作是“合二而一’’。

这两种说法,列宁并没有加以区分。

(完整版)读《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完整版)读《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谈谈辩证法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的指标,而且也是俄国革命的向导;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了系统严谨的论述,全面揭示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以及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等内容,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

列宁认为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本质。

列宁还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面,这两个对立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能够统一到一起的。

也就是说,事物具有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的绝对性与对立面有条件的统一的相对性。

在这其中,发现事物对立面间的矛盾性并进行深入的探讨,是辩证法的实质。

辩证也可以说是通过相互争辩的方式来达到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的目的,并对观察这些事物所得到的认识进行证明阐释,验证认识的正确性与否。

在这里,我认为我们需要有两个观点。

首先,认识是外界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

根据上面第一点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实质,事物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认识也必然是对立统一的。

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中则包含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因此辩证法也就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只有科学史才能检验对统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的正确性,列宁首先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正确性,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由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普遍规律。

列宁说:“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普遍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们认识的规律,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它是以科学的发展为依据的,是为全部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

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在列宁看来,对立面是同一的,也即是个别跟一般的联系。

个别和一般互相依存,缺少任何一个,另一个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编者:列宁在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思想中,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种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认识中的任何一个简单命题,都包含着辩证法的一切要素,因而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同时,认识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

坚持辩证法和认识论一致的观点,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看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第3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一段活①),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经常为此绞尽脑汁,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②)。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在普列汉诺夫那里)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作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

恩格斯也这样做过。

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在数学中,+和-,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正电和负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在这里并不特别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多年来,在辩证法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理论、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争议。

以笔者之见,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对辩证法的“正统”解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形式主义,二,矛盾思维,三,模糊性。

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黑格尔描述的“正、反、合”(或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段式方面。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所有的发展都可以表征为由三个相互联系着的阶段构成的有机的过程:一,“正题”,即最先的存在和开端;二,“反题”,即从“正题”内部分裂出来的对立面,它代表了发展的一个暂时的然而又是必要的过渡环节;三,“合题”,及发展的终结,它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统一,就是说,“正题”与“反题”之间的斗争,导致了超越两者之上的一种新阶段,它表面上是对“正题”的回归(即否定的否定),即是在更高水平(或在“更高性质”上)的回归。

“合题”一旦达到,就意味着这一轮的辩证三段式已经完成,但同时又意味着下一轮(也是新的、更高的一轮)辩证三段式的开始:终点成了新的起点,“合题”成了新的“正题” 如此发展下去,一直达到某个不能够再发展的顶点。

应当看到,这种以相互否定和相互斗争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有时的确可以很好地说明世界上某些事物(主要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的发展。

比如,在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时的确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当新旧两种社会力量斗得不可开交时,也就是说,当那个“反题”在取代“正题”之后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统治地位时,一种折中的、使对立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便出现了,并且因此也就扎下根来。

英国历史上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都可以看作某种历史的“合题”但是必须指出,这种折中解决办法在历史上毕竟不多。

事实上,历史上的大部分政权更迭是以直接的“否定”来一次完成的,它既不保留上一个政权的任何实质性内容,也不吸取再上一个政权的任何实质性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 于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
3、矛盾规律区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发 展观(8-9)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有两种基本 的发展观点”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第一,如何看待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辩证法——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是飞跃和转化,是对立面的统一。 形而上学——事物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增加 或减少,只有重复而没有飞跃和转化。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 面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 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 接近现实的成分”——辩 证法同认识论的结合
4、离开辩证法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19-20)
唯 心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根 源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 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 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 话了的绝对”。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 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论根源。”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分析
第二,善于从反面看问题

“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 多谈多吹,才能周通, 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对 于下情搜集亦然,须故 意搜集(强所不愿)反 面材料。”(毛泽东致 谢觉哉的信,《毛泽东 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614页。)
(二)对立统一规律何以 是辩证法的实质
1、矛盾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7) 从简单的运动形式到复杂的运动形 式,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8)
“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 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 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 识。”
第一,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 “自生发展”,其源泉在事物内部;
小结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 和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区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 发展观; (3)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 的钥匙; (4)对立统一规律划清了诡辩论与辩证法 的界限。
三、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3-20段)
2.任何认识命题都包含着辩证法一切 要素的萌芽(14-15)


三个命题—— “树叶是绿的”; 一般和个别的 “伊万是人”; 辩证关系 “ 菇奇卡是狗”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第一,个别与一般具有 同一性,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 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 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矛盾问题的精髓:一般和个别的相互关 系
架好“天线”——真正吃透“上面 的”; 铺好“地线”——真正摸清“下面 的”; 接通“连接线”——吃透上情与摸透 下情相结合。 切实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 措施,在结合中干出特色、干出水平。
3.人类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16-18)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注意矛盾的发展、转化及其转化的 内外部条件
78年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哲 学上的务实主义和经验主义,行动上 的渐进主义和试错主义。这时的改革 有两大特征:粗放性,估摸着去干; 突破性,打破旧的,创造新的。
今天的改革——如同一条大船在海里 航行。航海要靠船,就是好的经济、 政治、文化制度。 改革进入到了精细化和建设性阶段, 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前瞻性问题, 补好船上的漏洞,维护好动力系统, 而不是打碎这条船。
抓要事,就是抓要害之事,要紧之事, 可能引起格局变化的事情。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革命时期,“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 的首要问题”,这就是要事。
当前的大事、要事还是“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吴仁宝说的很形象—— 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 不发展,最困难。 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 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 识论 1.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 方法(13)
《 资 本 论 商 》 品 的 逻 辑
使 用 价 值
具 体 劳 动
私 人 劳 动
……
交 换 价 值
抽 象 劳 动
社 会 劳 动
……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基 本 矛 盾
• 马克思的“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 现象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 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 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 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 —的发展。” 列宁得出结论: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 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谈谈辩证法问题》导读
中央党校哲学部 何建华
一、相关的背景知识
为什么要研究辩证 法问题? 第一,理论需求: 补辩证法的课; 如何补?回到黑格 尔!
黑 格 尔
“头痛”!
“令人费解”!
读黑格尔是让 人头痛的最好 办法!
• 第二,实践需求:揭示战争性质,分析社会矛盾,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
考茨基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地位

第一,通过研究辩证法,真正理解和掌 握了马克思主义

“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 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 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 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 理解马克思的。!!” (《列宁全集》
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 页。)
第二,个别与一般具有差别性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 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 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 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第三,个别与一般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 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 别(事物、现象、过 程)相联系。”
在任何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一 切要素的萌芽”; 所以,“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认识所固 有的”,它渗透在认识论的一切方面; 结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
“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斗 争”的关系
第一,它们指的是矛盾的两种运动 状态,力量对比关系。
对立面的统一指的是一种矛盾的均衡状 态,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易逝的;对立面的斗争是指均衡态的打 破,这种活动存在于矛盾运动的始终, 所以它是绝对的。
第二,“对立面的统一”和“对 立面的斗争”是相互联系、相互 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既不能把“对立面的统一”的相 对性绝对化,也不能把“对立面 的斗争”的绝对性绝对化。
1.着眼于大局,在联系中看问题

第一,坚持系统思维,做到统揽全 局,实现动态平衡。
确立一种全局、整体的视野。 不谋 全局,不足以谋一域。
悟 空 与 八 戒 的 比 较
注重结构优化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 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着系统的 功能 。 当前,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 文化生活,都面临着一个调结构的问 题。
世界是复杂多样 的,不能仅仅满 足于做二选一的 选择题,绝大多 数时候要求我们 为这道选择题增 加选项,提供更 多的解决方案。
第二,从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关系中找 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是坚持重点论,学会抓大事,抓要事。 既要战术上不平衡,又要战略上求平衡。
抓大事,就是抓主要矛盾 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悖论
(三)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 的方法。主要包括一分为二、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等方法。
第一,考察社会现象中多层次、多方面的 矛盾关系
坚持两点论,坚持多样性思维,反对 一点论,不要在对立中思维。一点论 就是搞非此即彼。 既有非此即彼,也有不此不彼,更有 亦此亦彼; 既有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多,更有 合二为一。
中国与“渐进性改革”
在量变-质变的统一中认识—— 在改革的形式上,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在改革的内容上,坚持通过量的变迁 推进事物质的变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革计划经济的命, 革封建主义的命,革文化愚昧的命。
第二,如何看待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形而上学——从外部寻找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 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于事物内部自己的运动,就是对立面 的统一和斗争。
其他 范畴
否定之 否定规律
矛盾 规律
质量互 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在 矛盾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5、矛盾规律是区分诡辩论和辩证法的试 金石(11-12)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 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 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 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说来,相对 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 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
诡辩论的错误

第一,把辩证法和唯物论割裂开来。 辩证法和唯物论,合则两美,离则 两伤。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才是 彻底的唯物论;辩证法同唯物论结 合,才是革命的科学的辩证法。

第二,把相对绝对化。 认为相对的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 竟谁有理,得听我的理。把相对绝对 化,最后就走向主观主义,把辩证法 变成了变戏法。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习惯用静止的、 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是 “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
•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坚持用联系 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因 此它是“活生生的”。
4、矛盾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的金 钥匙(10)
只有把发展归结为对立面的统一, “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 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 ‘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 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 生的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