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望

合集下载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开采、污染等。

因此,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地下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它是饮用水的重要来源。

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地下水为居民提供了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其次,地下水在农业灌溉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了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此外,地下水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滋养着湿地、河流和湖泊,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二、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一)过度开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的现象日益严重。

许多地区为了满足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的需求,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长期供应,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二)污染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等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渗入地下,使得地下水的水质恶化。

被污染的地下水不仅无法直接使用,而且治理难度大、成本高。

(三)管理不善在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存在漏洞和不足。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监管机制,导致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无序,无法实现合理的配置和保护。

三、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权限,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确保地下水的开采量不超过其可补充量,实现供需平衡。

(二)推广节水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的农业灌溉方式,推广节水器具和工业水循环利用技术。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水,是生命之源。

在我们所依赖的水资源中,地下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资源面临着诸多威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下水,简单来说,就是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土壤孔隙和裂隙中的水。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为我们提供着稳定的水源。

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水质较好、水温稳定等优点,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如今,地下水资源的状况不容乐观。

过度开采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对地下水的需求过大,开采量远远超过了其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这就好比我们不断从银行取钱,却很少存钱,最终账户余额会越来越少。

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想象一下,原本平坦的地面突然出现了凹陷和裂缝,这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还会破坏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

除了过度开采,污染也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农业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都会通过土壤渗透等途径污染地下水。

一旦地下水被污染,治理起来难度极大,因为地下水的流动缓慢,污染物会在地下长期存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下水资源呢?首先,要加强管理和立法。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保护规范,对违规开采和污染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

其次,要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危机,引导大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关闭水龙头,合理使用洗衣机、洗碗机等用水设备。

对于农业生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工业方面,要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

工厂应安装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同时,鼓励企业开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

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水是生命之源,而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平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含水层枯竭等。

因此,探讨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在许多地区,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大量抽取,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水资源供应,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同时,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使得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水质恶化。

一些地区的地下水甚至已经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了影响。

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减少,而需求却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稳定的供水来源。

相比于地表水,地下水受气候影响较小,能够在干旱时期提供相对稳定的水源。

其次,地下水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它是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重要补给源,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再者,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是保障生产的重要条件。

三、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明确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限,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完善水资源的产权制度,明确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推广节水技术在农业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地下水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并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监测体系是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基础。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和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和权责,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

其次,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

工业、农业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可能对地下水造成影响的排污源实施严格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加强对农业和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第三,推广节水措施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和生活用水方面,应提倡节约用水的观念,促进节水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在农业方面,要改变传统高耗水农业的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提高用水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也是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公众采取环保行动,减少对地下水的破坏。

政府和媒体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展览和宣传片等形式,普及地下水保护知识,倡导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对于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保护和利用技术,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效率和水质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需要从管理监测、污染源控制、节水措施、公众参与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参与,才能保护好地下水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来源之一。

对于许多地区来说,地下水是唯一可用的水源,在极端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然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必须制定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计划。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地下水开发通常包括钻井和抽水,以获取地下水储层中的水。

这种开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因为地下水是许多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

然而,大量抽取地下水过度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干、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并使地下水储量减少。

为了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必须提高地下水开发的效率,并采取一系列可持续的开发措施。

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意味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降低地下水开发对 ecological 系统的影响。

可持续地利用地下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的水资源评估方法和监测机制,建立全面的地下水储备和用水清单,确保合理的用水分配,提高土地水利用效率,延长地下水生命周期。

2. 推广节水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节水技术,例如滴灌、喷灌、微灌、下渗灌溉等,以弥补不合理的利用,例如路面、房屋、厂区等场所排放的水资源浪费。

通过合理的规划,统筹利用田间灌溉能力,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地下水的开采。

3. 水资源回收利用开展回收与再生利用工作,采用复合有机肥、水下微生物群落、地下水循环利用等方式,使废水变成可再次利用的水源,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压力,避免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建立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采取减少化学肥料、农药、兽药等有害物质的使用,鼓励有机耕作、农药、肥料节约利用,建立绿色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5. 建立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开发计划,并为合法用户提供一定的权利。

通过切实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监管保护,保证地下水储层的水位不过低,减少地面沉降,防止地下水污染等相关问题。

2024年地下水开采整治方案

2024年地下水开采整治方案

2024年地下水开采整治方案一、背景介绍地下水是重要的水源之一,对于维持人类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如超采、非法采水等,严重威胁了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健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并实施地下水开采整治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地下水开采整治,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地下水系统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则:(1)依法依规:实施地下水开采整治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超采和非法采水。

(2)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地下水开采规划,合理确定开采量和开采范围,确保地下水系统的平衡。

(3)综合治理:采取综合的管理手段,包括政策法规、经济手段、科技支撑等,全面推进地下水的整治工作。

三、主要措施1. 加强监测和评估(1)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完善地下水监测观测站点,提高监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

(2)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3)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制度,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可开采量和合理开发指标。

2. 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1)根据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地下水开采方案,明确开采量和开采期限。

(2)建立地下水资源使用权和管理制度,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确保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

(3)优化地下水开采结构,鼓励替代性水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

3. 推行科技支撑(1)开展地下水动态模拟和预测研究,完善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

(2)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地下水人工补给、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水平。

(3)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修复技术研究,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

4. 强化法律法规(1)修订地下水管理相关法律和规章,明确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2)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制度,规范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行为。

(3)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超采和非法采水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水是生命之源,而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地下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是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许多地区,地下水的水质良好,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以直接供人们饮用,为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基础。

其次,地下水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可以用于灌溉农田,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再者,工业生产也离不开地下水。

许多工业过程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地下水的稳定供应对于维持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下水还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滋养湿地、河流和湖泊,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

二、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当前,地下水资源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

过度开采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由于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地区出现了超采现象,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未来的水资源供应,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地下水污染也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都使得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治理难度极大,且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了影响。

气温升高、降水模式的改变等因素,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局势。

三、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为了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策略。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关键。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政策,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开采量不超过自然补给量。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至关重要。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技术与策略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技术与策略

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技术与策略水是生命之源,而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平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

因此,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采取有效的技术与策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地下水资源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它相对稳定,不易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能够为干旱时期和缺水地区提供可靠的水源。

同时,地下水水质通常较好,经过地层的过滤和净化,含有较少的杂质和污染物。

然而,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更新过程较为缓慢,如果过度开采或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水位下降会使得水井干涸,影响供水;水质恶化会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地面沉降则可能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一)地下水监测技术通过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利用水位监测仪、水质分析仪等设备,实时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包括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

这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二)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模拟地下水流的运动规律和污染物的运移过程。

可以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评估开采方案的合理性,为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三)地下水回灌技术将经过处理的地表水或其他水源,通过回灌井注入地下含水层,以补充地下水资源。

这不仅可以增加地下水资源量,还可以改善水质和防止地面沉降。

(四)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如抽出处理法、原位修复法等。

抽出处理法是将污染的地下水抽出进行净化处理;原位修复法则是在地下直接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

三、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策略(一)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地下水资源的产权归属、开发利用原则和保护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一种消耗性的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依据地下水的固有特性,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逐渐协调好地下水开采与保护的矛盾,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改善生态与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资源;地下水;生态与环境;开采量;可持续利用1 引言地下水是整个水资源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水量相对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染、就地开采、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在供给居民生活用水、支撑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地下水开发不合理、供需紧张等问题的加剧,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下水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就是地下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满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保护其不受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破坏和枯竭。

实际上,目前对地下水水资源的管理、优化和决策方面的研究,其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地下水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具体来讲,未来的研究重点仍然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大的方面。

在水量方面,研究水资源的区域循环视律、进行水资源的评价、预测和管理。

其中采用人工方法对水资源进行调节以达到最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利用人工补给地下水、流域间调水等措施来解决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问题等。

此外.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未来还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开展节水方法技术的研究工作。

在水质方面,应加强地下水污染的预防研究,如地下水脆弱性编图、地下水防护带等寄。

因为地下水一量遭受了污染,对其进行恢复治理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同时也要研究己污染地下水的恢复补救方法技术,此外,对大然劣质地下水的改良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研究现状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

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

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

我国著名水文地质专家、两院院士张宗祜指出,我国地下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正在迅速增加,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地下水年均开采量为572亿立方米;80年代,增加到748亿立方米;到上世纪末的1999年已达1058亿;近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每年1000亿立方米以上。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大幅度增加。

2005 年全国地下水供水量为 1038.8 亿立方米,比1980 年增加了 7 成多,占总供水量的18.4%。

全国 660 多个城市中,利用地下水供水的 400 多个;农田灌溉地下水开采量已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 54.3%。

至 2000 年,全国地下水累计超采已达 1531 亿立方米,其中 2000 年超采量约为 117 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超采达43 亿立方米。

浅层地下水超采区 2000 年实际开采量是其可开采量的1~2 倍,个别地区甚至在 3 倍以上。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 80 年代初的 56 个发展到 164 个,年超采 117 亿立方米。

3 过量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下水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地下水开发正由浅而深、从点到面,开采层不断加深,开采范围不断扩大。

张宗祜院士指出,近年来,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剧了供需矛盾,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重大损失。

主要有:(1)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由于超量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含水介质压密所至,在我国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有北方的天津、沧州、西安、太原、南方有上海、阜阳市以及苏锡常地区。

(2)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水分布地区,特别是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局部地段较为多见。

地面塌陷问题在我国分布较广,但受岩溶水分布的控制,南方的发生率高于北方,在南方地面塌陷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水城、遵义、咸宁、黄石、湘潭等地,北方有临沂、泰安、枣庄等。

(3) 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城市地区,主要是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后,引起海入回灌,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的大连市、河北的秦始岛市,山东的青岛市、福建的厦门市以及广西的北海等。

此外,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地裂缝、矿区地质灾害等。

4 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措施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应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开源和节流并节约优先、治污为本,高效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针,实施以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外专家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史蒂芬·福斯特斯特提出,构建“公众意识”对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至关重要。

贯彻以上方针,必须做到以下6个方面:(1)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蓄、综合利用战略按照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思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前提,坚持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配、上下游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

水资源调蓄要实行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2)调整开采井布局和开采量,控制最优地下水位战略一是在地下水超采区调整井孔布局,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人工回灌量,把地下水位恢复到不产生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的最佳位置。

以地面总允许沉降量和年允许沉降量为约束条件确定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同时充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发挥浅层地下水具有接受降水补给量大、更新速度快的调节功能和优势。

二是在引地表水灌区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地表水灌溉量,把地下水位控制在蒸发极限深度以下。

三是合理配置河流上下游水资源,把地下水位控制在植物根系能吸收到的位置。

(3)以找水为主的多渠道开源战略加大找水力度,发现和开辟新的地下水水源地,虽然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普查和勘探工作,但由于工作研究程度不一,仍存在一些空白区或研究程度很低的地区和含水层位,有许多亟待发现和开辟的新水源地可供开发和利用。

对于解决中小城镇供水和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4)控制污染、综合防治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战略地下水有比地表水水质好、不易被污染的优势,但是由于地下含水介质的隐蔽性和埋藏分布的复杂性,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起来要比地表水困难得多,所需成本也要高得多,有些甚至根本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治。

所以,地下水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防治地下水污染,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

一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从源头上防治地下水的污染。

二是建立地下水防护带,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划分地下水防护带的范围和防护层位,并采取科学严格的防护措施,保证地下水水源地及补给区范围内的水质不被污染。

要重视做好地下水上游补给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工作。

三是实施含水层修复工程,恢复含水层原有供水能力在一些浅部含水层已经被疏干或深部含水层水位大幅度下降的地区,可采取人工水资源调蓄进行回灌补充。

对已受污染的地下水,应采取隔污净化、抽污换清等多种修复措施,恢复地下含水层原有的供水功能。

(5)浅层为主、深层适度、采补平衡战略浅层地下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补给周期短,环更新速度快,是主要开采层位。

深层地下水一般补给周期较长,循环更新速度慢,地下水的可持续开采量受到诸多因素限制。

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坚持以浅层为主、深层适度、采补平衡的原则。

要根据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赋存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采层位和开采量,按多年平均补给量进行开采利用。

超采区压缩开采量,有资源潜力的地区扩大开采量,基本做到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后又不产生较大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应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深层水资源。

深层地下水一般质量比较优良,应主要作为人们生活用水水源。

(6)加强地下水水源地储备,实行有序应急供水战略应急打井开采地下水资源,也必须遵循水文地质规律要实行从无序应急供水向有序应急供水的转变。

当务之急是做好应急地下水源地的规划工作,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编制应急供水水源方案,并有计划地开展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勘查工作,寻找和探明更多的地下水水源地,以备应急供水之用。

要选择具有多年调蓄能力的含水层,采取丰水年或丰水期蓄水、枯水年或枯水期疏干供水的调节补偿方式,实施应急供水,缓解供水危机。

实施以上战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当务之急要重视并加强地下水资源方面的基础工作和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增强地下水的资源储备能力。

二是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监测和监督工作,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有序开采、有效利用;对于大中型地下水取水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点和信息系统,掌握地下水动态及时为社会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信息。

三是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的投资力度。

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下水资源理论和勘查开发技术及管理水平。

5 结束语地下水是地球水圈的一部分,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参与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因此,自然界中的地下水资源,大部分是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我们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可以做到和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要科学认识地下水资源的客观规律,正确判断地下水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地下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量和度。

地下水资源既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是一点都不能动用,关键是如何把握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量和度的问题。

当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地下水补给量时,必然会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当地下水位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量变就会产生质变,引起有关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1] 秦紫东.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6).[2] Zektser,I SandEveret,LG.Groundwater Resource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Use[M].UNESCOIHP-VISeriesonGroundwaterNo.6,2004.[3] 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 孙雪涛.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 水资源管理,2007(15).[5] 陈德华,王贵玲,陈玺.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J],地球学报, 2006(2).[6] Sullivan C,Meigh,JR,Giacomello,AM.The water poverty Index : development andapplicationat the communityscale[J].Natural Resourse Forum,2003.[7] Jaroslav,V,Ricardo,H,Jan,G,Naim,H,etal.Ground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indicators[A].In:Proceeding so f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Groundwater Sustainability[C].IAHS Publication,2005.[8] United Nations(UN)&World Water Assessment Programme.UN World Water DevelopmentReport:Water for People,Water for Life[M].Paris,New York and Oxford,UNESCOand Berghahn books,2003.[9] 张宗祜,李烈荣.中国地下水资源(综合卷).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4.[10] 钱正英.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1] 刘秀华,姜玉婷,赵玉峰,陈桂红.北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可持续度[J],东北水利水电,2006(8).[12] 杨晓琴,王成端.用可持续发展观解决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J],广东化工2007(3).[13] Sullivan,C.Calculatinga water poverty index[J].World Development,2002.[14] 张焕林,陈红卫.强化地下水管理,促进可持续利用[J],水资源研究,2007(3).[15] 刘凯,秦耀辰.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