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

合集下载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现代中国的发展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现代中国的发展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现代中国的发展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既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受现代西方思想的启发,他提出的一些理念在当时和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张学良强调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民主和法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人民的权力参与和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才能建立可靠的国家治理机制。

而法治则是保障民主的基石,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规,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保护和平等待遇。

张学良在提倡民主与法治的同时,也强调了宪政的重要性,主张建立起以宪法作为基本法律准则的国家体制。

其次,张学良主张综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领域,而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他提出的综合发展理念,反映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借鉴,也体现了他对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吸收和应用。

他主张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同时,张学良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

他主张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模式和经验,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推动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

他还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提倡建立公正的教育制度,使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此外,张学良还关注社会公正和福利保障。

他主张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他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性,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和机会。

张学良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民主与法治、综合发展、教育和社会公正等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探析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25 9:16:44 点击:0摘要: 张学良出生的年代,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 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军阀处于混战状态,人民苦不堪言。

作为奉系军阀的将领,张学良参加了各个军阀之间的各种战争。

同时,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中,张学良也深深地认识到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分裂,他的国家统一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内涵。

其中,“息内争,御外侮”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内争”是引起“外侮”的主要原因,只有平息“内争”,才能抵御“外侮”,只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合作,才能形成抵御外敌的统一战线。

[1]。

他的一生以追求国家统一为目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张学良; 国家统一思想; 分析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虽是奉系军阀重要的将领,但与其他将领有明显的不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关于张学良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与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报道就有652 篇,比奉系军阀的任何一位将领都要多。

其中,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的眼中,张学良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

一些学者认为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国家的统一是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首要条件; 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国家主义; 三是具有勇于为祖国放弃个人和集团利益的精神。

[2]有的学者在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思想的局限性。

借助历史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对于增强祖国统一观念,宣传动员祖国统一力量,积极推进祖国统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张学良生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

帝国主义不断制造事端企图占领中国的土地,实现其对中国尤其是东三省的殖民统治,而此时国内大小军阀为了个人和集团利益,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

张学良的爱国思想探析

张学良的爱国思想探析

生 于 辽 宁 省 学 良 的救 国主 张 ,一 如往 昔 , 为和 平 统一 “ 即 台 安 县 九 间 四个字” 和平统一是张学 良的一贯思想 , 。 唐
三、 张学良爱国思想最终的形成 抗 日统 一是 挽救 中华 民族 的唯一 出
A 乡 鄂 家 村 张 德刚 的《张学 良世纪传奇 》 :须知张 路 , 思想 一经 确立 , 再也 没有 反 里写道 “ 这一 他就
的爱 国 思 想 探 析
喜 、小 六子 。 们无 时不在想 如何才 能表现 出反抗力 量? 发生了变化。中共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符 抗 思想 , 使他 犹如 陆 军 一 级 上 必 须 要 每 一 个 人 都 能 具 有 国家 思 想 ,见 仁 合了张学 良的“ 日统一 ” 将 ,汉 族 , 祖 见智 , 纵有不同 , 而其认为欲解除帝 国主义 黑暗中看 见了一线 光明,开始痛切地认识 籍 辽 宁海 城 , 之 束 缚 , 非 把 国 家 统 一 力 量 集 中 不 可 , 则 用 到 : 共产党具有抗 日的真诚和厚意 , 中共 和
北 人 民人 心 思 定 的要 求 ,表 现 了张 学 良维 拒 绝 把 被 捕 的 共 产 党员 解 送 南京 。 时 , 立及 改变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此 在
护和平统一 的励精 图治 的政策 。“ 九一八” 爱 国潮 流 的激 励 下 ,他 阅读 了一 些 马 列 主 立下 了不朽功勋。 唐德刚在《 张学 良世纪传 事变的爆发 , 打破了张学 良的幻想 , 国仇 义 著作 ,如 《 证唯物 主义》 《 产主义 奇 》 集 辩 、共 里说 “ 学 良爱 国不敢后人 , 张 他为 谋求 家恨于一身 的张学 良在 寻找着和 平统一 、 A BC》 《 、论共产主义运动 中的 “ 左派 ” 幼 中国的统一和富强 , 是不惜牺牲一切的” 。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论文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论文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论文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考察全文如下:多年以来,人们在研究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对日政策时,多数都是将各种原因并列或分列主次的形式来分析。

这种研究取向模糊了妥协与不抵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难以深刻揭示张学良对日外交的思想根源。

一、妥协政策的形成妥协是国际外交领域的一种外交政策,一般来讲,通常是在客观力量不济的情况下,处于弱势的一方采用的有限退让,迅速息争,以减少损失的政策。

张学良的对日妥协就符合这种情况。

(一)敌强我弱战必败的思想东北是张学良的家乡,也是他势力最深厚、影响最大的地方,张与东北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更有着强烈保卫东北的愿望。

但是,敌我力量相距悬殊严重影响了张学良的对日政策,使他很早就形成了对日忍辱负重以求他日报仇雪耻的思想。

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时对日本军事力量的评价就是,日本“群机狂飞,多艇跃水,……他的一切军备都强于我们”,[1](p291)因此,对于日本的威胁性行为,应该采取忍辱退让的态度。

他把东北比喻成一个面对恶霸(日本)欺负的孤儿,“现在打不过他,闹出事故,他要借口来屠杀。

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我们记住仇恨,发奋图强,绝有报仇雪恨之日。

”[2](p301-302)所以,在发奋雪耻的思想下,张学良一面对日本保持谦恭的态度,维持亲善关系;一面积极发展东北经济,并改旗易帜,为御侮做积极准备。

东北易帜后,国家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

但是,中日间力量对比仍有差距,张学良认为,如果对日本采用武力,“不但东省力有不足,即全国协力亦无把握。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研究
一、研究背景
张学良(1898-1966)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曾担任过东北行省省长和北平市市长等职务。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中国历史上,东北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张学良作为东北满洲的统治者,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东北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张学良在中国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思想和实践,揭示其国家统一思想的内涵和历史价值,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研究内容
1. 梳理张学良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认识和思考,分析其思想来源和演化过程;
2. 研究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实行的统一政策,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实践意义;
3. 探讨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分析其主张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探究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找寻张学良有关国家统一问题的思想和实践,然后通过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深入剖析其思想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
1. 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揭示其思想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探讨其对于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和意义;
2. 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 为今后解决中国国家统一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张学良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

张学良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

张学良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通过东北贸易的动员和统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东北贸易的动员张学良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就成为了东北军统帅部副部长,同时也是东北贸易协会理事长。

他深知发展贸易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开始积极推动东北贸易。

他利用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积极动员商人和企业家,发展东北的贸易事业。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和措施,鼓励国内外商人到东北地区投资和开展贸易活动。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利用自己的政治关系,积极向外寻求经济援助。

例如,他在1924年向美国政府申请贷款10万美元,用于发展东北铁路事业。

这不仅帮助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创建和东北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东北统一的实现除了发展东北贸易外,张学良还通过实现东北统一,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国家分裂和政治动荡期,东北也随之深受其害。

各地域分裂,势力混乱,治安恶劣,经济停滞。

为了打击各地独立势力,恢复内部秩序,张学良发动了东北统一战争。

1928年底,张学良先后收编了大小头目的私军,逐渐掌握了东北地区的实权。

他还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在东北地区实现军政府自治,这也为中国政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此后,东北地区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奠定了基础。

三、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张学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通过推动东北的贸易和实现东北统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在东北地区发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例如修建了长春工厂、陵水船厂、吉林矿业等,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工业现代化。

此外,张学良还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在长春建立中央大学预科、吉林高级商业专门学校等教育机构,还积极推动进口西方文化。

综上所述,张学良通过动员东北贸易和实现东北统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观近十年张学良思想研究

综观近十年张学良思想研究

综观近十年张学良思想研究,可谓成果颇丰。

在我看来,无论是翁有为、陈旸合著的《张学良的民族主义思想》,王文鸾的《统一与建设为切要之图—张学良的政治思想述论》,史滇生的《张学良的军事思想》,还是邱秀华、毛章平所著的《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都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张学良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张学良先生的教育思想张学良教育思想的首要特色 ,是爱国主义教育或曰教育救国。

他说 :“中华民国的教育 ,不像从前为个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 ,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

”他又说 : “我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我誓以此心引导全校师生 ,读书为了爱国 ,读书为了救国。

”而且认定在各项救国事业中 ,教育救国要先行。

张学良为同泽中学制定的校训就是 :“爱国尊师勤学崇实”他说 :“务须认明今日教育为救国之方法的出发点。

”教育救国的内涵分两方面 ,首先是反对帝国主义教育。

他:“说东北大学办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消弭邻邦之野心”。

他又说 : “抗日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

”所以应把东北大学办成“抗日大学”。

教育救国内涵之二 ,就是“国家现代化教育”。

落后的中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各国的差距之一就是“国家现代所以张学良在 1928 年明确提出“东北新实施建设之基础 ,建设为发展国力之前提”。

“欲纳国家于建设之途 ,第一需要人才。

”1929 年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记者斯诺在沈阳见过张学良后说 :“他很想实现把日本赶出中国和把满洲现代化这两个奇迹。

”实现两个奇迹应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

张学良先生的军事思想第一,军队应成为国家的武力和民众的武力。

张学良认为军队是保护国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工具同时又是实行主义推进政治发展经济的动力因而要整理军队务使军队完全变成国家的武力有用的武力他还说军人必须认清军队为国民所公有操军权不过受国民之委托代其节制训练既非任何个人所得而私更非任何个人所得而滥用而应“以国利为前提以民意为依归使军队成为民众的武力要求军人必须牢记我们武装同志就是民众的武力应把民众的武力贡献于国民”张学良还提出应将东北军改造成为国为民的政治集团他说东北军过去“纯粹是一种封建势力现在残余的封建意识仍旧存在必须对其下一番功失改正封建意识提高政治意识彻底改造成划时代的为国为民之政治集团成为一支抗日的。

张学良调研报告

张学良调研报告

张学良调研报告张学良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张学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史书、专著、学术论文等,搜集详实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2. 实地调研:前往相关地区,考察张学良生活和活动过的地方,以了解他的经历和背景。

3. 采访专家:与相关领域的历史学家、研究者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他们对张学良的研究和认识。

三、调研内容1. 张学良的背景与生平:张学良,字尔古纳,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出生于一个将军世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小就积极参与抗日运动,活跃于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

2. 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东北军的首领,张学良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并发挥重要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抵制日本侵略者,并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抵抗外敌。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成为中国民众仰慕的名将之一。

3. 张学良的政治活动:抗战胜利后,张学良进入政治舞台,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和政府建设。

他在国共两党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也促进了两党的合作。

4. 张学良的对外活动:在国共内战期间,他曾积极寻求外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

他还参与了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制定,并对台湾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张学良晚年的生活:晚年的张学良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他还在晚年写下了《我的军旅人生》一书,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考。

四、调研成果1.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2. 他在国共合作和政府建设中起到了桥梁作用,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推动了两党的合作。

3. 张学良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 张学良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的品质和处世原则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2016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八十周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国革命的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且有很多关于他的研究论文和论著。

这些论文和论著围绕张学良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关于国内学者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张学良生活的时代正是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

并且帝国主义不断地制造事端企图把中国占为己有,进而实现对中国尤其是东北三省的殖民统治,而此时国内的大小军阀为了自己和集团私利,连续的发动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苦难。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长子,是奉系军阀的重要将领,张学良与日本帝国主义与俄国沙皇主义列强经常往来,也与军阀进行了各种战争,这一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他的国家统一思想。

1、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社会条件一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瓦解,中国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与此同时国内的军阀也在积极的寻找帝国主义列强作为自己的后台来增强自己一方的势力。

而帝国主义也在积极的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这就达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军阀共同控制中国政权的目的。

正是这个时候张学良意识到了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国家独立,国家才会发展、富强、人民幸福。

二是军阀混战,民族分裂。

军阀表在面上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但暗地里却各自为政,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统治的区域。

各路军阀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不断发动内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内战频发的同时政权也在不断更迭,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同时,张学良认识到内战有害无益,积极投身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中。

2、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文化条件在中西文化的熏陶和重要人物的感染使张学良形成了国家统一思想。

生活的时代,他接受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民族尊严不可侵犯的思想,使他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

同时和许多留学回来的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接受了国外的许多新思想。

特殊的身份和交往群体使他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共同感染,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很多人都对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老师郭松龄以及孙中山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影响是他的思想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3、形成国家统一思想的直接原因日本和沙俄对东北都虎视眈眈,但清政府的中立态度却增加了争夺东北的气焰。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想要以东北为起点进而占领全中国。

在1932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但蒋介石却采取了不抵抗的措施进而增加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日本对中国的肆意妄为及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接触,张学良意识到了日本的贪婪和野心。

在东北掌握政权的期间,张学良实施了一些措施抵制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内政,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日方面的问题,但最终没有成功。

这就使张学良产生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二)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特点对于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是有完整体系的,既包括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饱含了他的一腔热血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地方主义与统一意识并存,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为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以牺牲自我的利益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1、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张学良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存在着很强的民族认同感。

面对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他始终对国家的统一满怀希望。

因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高度的爱国情怀的结合,是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2、地方政权主义与国家统一观念的冲突作为东北地区的领导人面临着地方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但是张学良最后还是放弃了地方集团的利益,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于此同时,张学良做出了对中国发展不利的举措,如“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但是当他以国家的利益为首时他又做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壮举,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

总体来看以国家统一思想为主线同时掺杂着地方主义色彩是张学良的思想根源。

3、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相结合在主张国家统一和反对外来侵略时,张学良还积极致力于国家建设,他认为统一、和平、建设、抗日爱国和武装力量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张学良在执掌东北地方政权时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斗争,与此同时,他也积极的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建设。

他不但推行对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来,在很多的经济领域中担任职务,他还主动帮助国内爱国人士,鼓励投资现代化建设。

4、大公无私、牺牲自我的精神张学良在担任一定职务时,就开始与社会进行广泛接触,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并且参加了奉系军事集团高级阶层的决策。

作为奉系军阀的青年将领参与了与其他军阀的各种战争。

在主掌东北政权时进行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对历史事件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国家建设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人人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欧洲回国后张学良把个人的出路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解决了国家问题,个人的问题才会有解决的出路,国家问题得不到解决个人的利益更不能得以实现,他强调大公无私的忘我奉献精神主张为国家做贡献。

(三)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基本评价1、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青年时期,张学良就提出了国家统一思想,并且一生都积极投身于对国家统一思想的实践中,在历史的舞台中多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统治,激发了民族危机感,使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激发了人民抵御外部侵略的斗志,而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在抗日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民族面临危机时,张学良积极地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学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而且是一位勇于牺牲自我为,国家做贡献的民族英雄。

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前半生过着戎马生涯的生活,反对军阀混战,却不得不与父亲参与到军阀混战中,反对内战,却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去实施剿灭共产党计划。

但是,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息内争、御外侮的爱国统一思想,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内战以及西安事变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与实践。

张学良为抗战事业、国家统一与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周恩来称为千古功臣。

在晚年时期,仍然渴望国家统一,仍然追求国家的富强,达到了国家统一思想的最高境界。

2、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局限性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生活环境有个很大的关联,与帝国主义的列强在中国的肆意妄为,以及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中具有封建思想中的“忠君”与“愚孝”思想。

青年时期,听从父亲的指挥投入到军阀混战中,虽然内心里反对内战,仍然坚持子承父命投身于军阀行列之中,这些都表明张学良不能摆脱封建忠孝思想的束缚。

他的这一思想还体现在无条件地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始终服从于蒋介石。

可见张学良既有爱国统一思想又不能摆脱封建传统“忠君”与“愚孝”思想的束缚。

其次,受阶级地位以及认识水平的影响。

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如参加内战与平息战争、抗日与剿共等。

在国家利益与东北利益出现冲突时,站在东北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总体来看,张学良突破了这些局限,成为了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

二、研究概况对于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位民族英雄。

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种评价都是一贯的,而且这种观点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赞同。

(一)国内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学术著作武育文、王维远、杨玉芝等著的《张学良将军传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是大陆学者研究张学良生平事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虽然由于写作年代较早,没能大量采用原始档案资料,其内容大都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连缀而成,但开拓之功显而易见。

其他著作,如张魁堂所著《张学良传》,陈崇桥、胡玉海著《张学良外传》,李云汉著《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东北大学沈阳校友会、东北工学院合编的《张学良将军资料索引》,毕万闻著《英雄本色—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张学良》,赵杰的《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实录》,丁晓春、魏向前主编的《张学良与东北大学》,张友坤所著《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等等,都是张学良研究的重要著作。

(二)国外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学术著作国外对张学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一些日本学者都有相关著作问世,如西村成雄著《张学良》,松本一男著《张学良与中国》。

此外,美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张学良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相关研究著作,如傅虹霖著《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等。

另外,位于纽约市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从2002年6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近年收藏的张学良先生的部分历史资料。

首批公开的是张学良在1937年至1999年期间保存的文件、出版物、书信、照片、日记、诗词手稿、字画和来客登·记簿等。

这些资料是张学良于1995年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的,现由珍本手稿图书馆收藏。

根据当时达成的协议,这些资料在2002年张学良诞生101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此次同时公开的还有张学良夫人赵一荻生前保存的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年随着张学良研究的开展,也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

研究综述如焦润明《80年代以来的张学良研究》,对80年代以来张学良的有关研究做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其他相关研究论文,如魏晓文的《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思想演变探析》,张同新的《从国家观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胡玉海《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薛锋的《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李鹤《浅析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与发展》,刘国华《论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邱秀华《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靳方前《论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及其革命转变》等。

从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集中在重大历史事件上,如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

对其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尤其是晚年国家统一思想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三、启示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的研究,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在学术思想、资料基础等方面形成对话交流平台,扩大交流的丰富性,开阔对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研究的国际视野,不断提高国际化的水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