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信息系统研究概述

国内旅游信息系统研究概述[ 摘要] 对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 阐述了旅游多媒体信息系统, 旅游管理系统, 旅游规划系统, 旅游解说系统,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旅游网站和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预警系统,旅游专家系统等各类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和目前研究状况; 对未来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进行展望, 认为其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为虚拟旅游系统、智能旅游信息系统、“三位一体”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
[ 关键词] 旅游信息系统; 虚拟旅游系统; 智能旅游信息系统; “三位一体”旅游信息系统一、引言旅游业是一项十分依赖信息的产业。
对某一旅游景区来说, 获取其旅游相关信息的难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景区旅游业开发能否成功。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游客的旅游观念日益成熟和理性, 对旅游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客观上使得向需求各异的游客提供所需要信息的难度和深度加大, 同时其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旅游信息系统作为旅游业信息化的产物, 大大提高了旅游业运作效率, 改善了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内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把握和评价, 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认为虚拟旅游、智能旅游信息系统、综合性“三位一体”旅游信息系统及旅游电子商务,在未来旅游信息系统中将有更大发展。
二、国内旅游信息系统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一) 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历史早在1979 年美国学者Gunn 就提出了旅游信息系统( Tour ism InformationSystem, TIS) 的概念, 它是具有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分析和输出旅游信息的一种计算机技术系统, 同时还是一种以旅游信息数据化为基础, 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旅游信息, 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管理、向社会提供旅游服务以及为旅游者进行旅游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1] 。
我国旅游信息业起步比较晚, 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 年代初才开始。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在全球旅游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了解和研究各个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和推广自身的旅游资源。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求,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服务,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也是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的重要目标。
首先,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可以从地理环境角度来探讨。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和地貌景观各异。
一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张家界、丽江古城、九寨沟等,以其独特的地理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目的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还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进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数量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名城成为了国内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故宫、长城、太湖、西湖等文化名胜区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保护和开发,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此外,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还应该关注旅游者消费行为和需求变化。
旅游市场是一个广阔而多元化的市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有着不同的吸引力和品牌形象。
在不同的目的地,游客对于旅游的目的、活动、购物、住宿、餐饮等需求差异很大。
了解并研究这些需求差异,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最后,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还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开发和滥竽充数现象,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等。
因此,研究国内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追求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旅游解说系统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

旅游解说系统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例摘要: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所在地,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随着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张家界必将成为世人关注的旅游热点,这就客观要求其具有高水平的解说系统,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
本文就张家界现有旅游解说系统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完善、健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想,以促进旅游解说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景区解说系统解说方式正文1 绪论10-19∙ 1.1 研究背景10-11∙ 1.2 研究综述11-16∙ 1.2.1 国外相关研究11-14∙ 1.2.2 国内相关研究14-16∙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6∙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6-19∙ 1.4.1 研究方法17∙ 1.4.2 研究框架17-192 相关概念阐述19-25∙ 2.1 旅游解说和环境解说19-22∙ 2.1.1 旅游解说19-20∙ 2.1.2 环境解说20-22∙ 2.2 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22-25∙ 2.2.1 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关系22-23∙ 2.2.2 环境解说和环境教育的关系23∙ 2.2.3 环境解说和生态旅游的关系23-24∙ 2.2.4 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的概念和解说计划的内容24-25∙3 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25-33∙ 3.1 基本理论25-28∙ 3.2 基本原则28-30∙ 3.3 生态旅游区与传统大众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之比较30-33∙4 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33-46∙ 4.1 主要步骤33-36∙ 4.2 十大功能定位型子系统36-46∙ 4.2.1 导游服务活化性解说系统36-37∙ 4.2.2 游客中心概况性解说系统37∙ 4.2.3 标示牌结构性解说系统37-38∙ 4.2.4 解说牌科学性解说系统38∙ 4.2.5 印刷物图文性解说系统38-39∙ 4.2.6 景区网络展示性解说系统39-40∙ 4.2.7 电子音像背景氛围解说系统40∙ 4.2.8 生态体验情景模拟解说系统40-42∙ 4.2.9 生态景观小品警示性解说系统42-43∙ 4.2.10 环保服务设施提示性解说系统43-46∙5 实证研究---妙峰山风景名胜区环境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46-60∙ 5.1 研究地概况46∙ 5.2 解说资源分析46-47∙ 5.3 解说受众分析47-56∙ 5.4 解说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分析56-58∙ 5.5 改进建议58-60∙6 结论与展望60-62∙ 6.1 结论60∙ 6.2 展望60-62参考文献:[1]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2009,(1):27-29.[2]厉新建.消费技术与景区解说系统[N].中国旅游报,2011-06-25.[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06期[9] 吴忠军.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于国内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的研究综述

1 研 究范 围 的界定
目前在 我 国的旅 游 地 中 , 说 教 育 尚不 被 人 们 普 遍 接 受 : 于解 说 系统 是什 解 对
么、 如何 进行 环境 教 育 , 通大 众甚 至旅 游 区的管 理者们 大 多还 不 理解 。解 说 概念 普 的引入 、 解说 系统 的构 建 和 游 客 教 育 的实 施 这 些 主 题 , 还 停 留于 学 术讨 论 的层 多 面 。造 成这 种现 象 的原 因 , 方 面是 国 民旅游 还 普遍 停 留于 浅层 次 的大 众 观 光活 一 动, 另一 方 面是景 区缺乏 高质量 的解 说 服务 软硬 件 。而 同时 , 国人对 游 憩 活动 的参
21 0 1年 4月
旅
游
科
学
Apr .,2 1 01
Vo . 5 .No. 12 2
第 2 卷 第2 5 期
日墨 皿团 曩日显 嬲
中 图分 类 号 F5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5 2 1 )一 2—08 9 . 0 6— 7 (0 1 0 0 5一t O
说服方 法去提 高公众 意识 ( i a Jn i ,0 5 。 国内学 者所 关 注 的环境 解 说 和 Pg m,ekn 20 ) r s 解 说系统 基本集 中在 现场解 说方 面 。
关 于 国 内 环 境 解 说 和 游 客 教 育 的 研 究 综 述
朱
璇
(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上海 20 3 ) 0 24
摘
要 : 环境 解说 和 游客教 育一 直是 西 方旅 游 实践 和理 论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
近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引言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情感和印象的总和,对旅游决 策和旅游体验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逐渐受到 广泛。本次演示旨在综述近10年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方法,提 出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主体部分
1、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和内 涵
3、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 播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旅 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完善旅游接待设 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同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也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手 段,如社交媒体、网络营销、电视广告等。
4、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批评和反 思
4、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和数字化应用。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偏好,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 的塑造和传播方式。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当前的研究 现状、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同时,文章也指出了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问题,以期为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提供参考。
3、住宿条件与旅游业发展
住宿条件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体验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文献资料表明,国内旅游目的地的住宿条件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住宿设施不够多元化、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为了更好地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研究者建议应加大对住宿设施的投入和优化,提升住宿条 件和服务水平。
4、交通出行与旅游业发展
交通出行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旅游体验具有关 键作用。文献资料指出,国内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出行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 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景区内交通不便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 提出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出行能力,同时注重交通 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交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

甘恩在 2002 年又提出了一 个新的旅游功 能系统模 型[ 14] ( 见图 3) 。在该模型中, 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要素 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在供给子 系统里, 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之间存在着相互 依赖的关系, 它们共同作用, 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 品。甘恩对供给子系统的描述很好地体现了旅游产品作 为一种组合产品的特点。虽然甘恩在 1972 年提出的旅游 功能系统模型中, 对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给予了强调, 但 当时对供给和需求的描述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对旅游者、 信息和促销、交通、吸引物、服务五个要素进行分类。强调 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过程, 以及旅游者 与信息的空间流动过程。相比之下, 甘恩在 2002 年提出 的模型更体现了旅游系统的本质[ 15] 。
图 5 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Mill, Morrison, 1992) Fig 5 Functional tourism system model (Mill, Morrison, 1992)
过营销这一媒介从目的地流向市场(Gunn 模型左半部分、 Mill 和Morrison 模型右半部分) 。
八大处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特点及其完善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八大处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特点及其完善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 选题背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解说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八大处公园作为北京市重点公园之一,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然而,在公园游览中,游客往往会遇到迷路或不能理解景点的相关信息等问题。
因此,设计一款旅游解说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务,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 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次研究旨在设计一款八大处公园旅游解说系统,以满足游客对景点信息获取、导游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其优缺点。
(2)了解八大处公园游客的需求,综合考虑其文化背景、行为特点等因素,设计出一款符合用户需求的旅游解说系统。
(3)研究并解决八大处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技术难题,如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4)通过实地调查和用户反馈,分析系统的效果,并提出完善建议,优化系统的用户体验。
3. 研究方法和步骤(1)文献调研法。
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运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调研分析。
(2)实地调查法。
通过走访游客,了解其对旅游解说系统需求的具体情况,对游客需求进行分类分析。
(3)系统设计方法。
根据游客需求,设计出一款符合用户需求的旅游解说系统。
(4)实验法。
通过实地测试和用户反馈,分析系统效果,提出完善建议,并通过反复试验进行优化。
4. 研究意义(1)提高八大处公园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门票收益。
(2)满足游客对旅游解说系统的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和重复消费率。
(3)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 预期成果(1)设计出一款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解说系统。
(2)解决旅游解说系统的技术难题,如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3)优化旅游解说系统的用户体验,提高旅游的品质和效益。
6. 研究难点(1)如何根据游客需求设计出一款符合用户需求的旅游解说系统。
(2)如何解决旅游解说系统的技术难题,如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国内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二、 国 内民族旅游基础 理论研 究
( 一) 民族旅 游理 论 与学 科发展 研 究
1 . 民族旅 游概 念界 定 与本质 探讨 “民 族 旅 游 ” 一词最早于 1 9 7 7年 由 V a l e n e L .
结 了国外 民族 旅游 研 究 进展 , 王述 芬 , 何 伦 志 ( 2 0 1 3 ) S m i t h 提 出, 其 对 民族旅 游 的定 义 对 我 国 学者 的影 响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8 8 0 6 . 2 0 1 4 . 0 1 . 0 l 1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8 0 6 ( 2 0 1 4 ) O 1 — 0 0 6 5 — 0 7
民 族 旅 游
.
店 括裔菅程斡挪 粤 院学报
J O URNA L 0 F G UAN GXI ECO N OM I C M A NAGEM EN T GAD RE C OLL E( ; E
国 内民族旅游研究综 述
●吴忠军 韦俊峰
[ 摘
要 ]2 0 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我 国 民族旅 游研 究的 发展 历 程 可分 为 孕 育起 步 、 初 步发展 、 拓展提升5 - - 个 阶
为 有 助 于 相 关 研 究 者 从 宏 观 视 野 上 拓 宽 民 族 上 的旅游 开 发模 式 ; ” 刘 晖[ 。 ( 2 0 1 3 ) 则从游 客 角度 将 民 旅 游研 究 思路 , 本 文 以“ 篇 名= 民族旅 游” 为 条 件 在 族旅 游 定义 为其 被 异 域 独 特 的 自然 生 态 和 民族 文化 而 前往 “ 异文 化 ” 人 群 去体 验 异域 风情 的一种 中 国 知 网 的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网络 出版 总 库 数 据 库 进 民族旅 游 ” 的观 点 , 提 出 民族旅 游 就 是“ 旅游 者 以 期 , 从概念界定、 学科 理 论 构 建 和 方 法 探 索 等层 面对 民族 聚 居 区 域 为旅 游 目的地 , 以该 民族 文化 为 内核 , 其进 行全 面 总结 与深入 研 究探 讨显 得尤 为重 要 。 以经 济 、 社 会 生活 为 主 线 , 以全 面 了解 民族 文 化 特 质 及 生产 、 生活 状态 为 目的 的一种 参 与 、 体验活 动 。 ” ( 二) 民族 旅游 利益 主体 分析 国 内学 者 普遍 认 为 民族 旅游 的 利 益 主 体 是 多 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作者:————————————————————————————————日期: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旅游管理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刘坤梅尚苗苗杨扬作为管理游客手段的旅游解说系统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起步早,研究与应用已经较为成熟。
本文总结了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现状,从而更好地为旅游规划、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游客管理服务。
目前我国旅游解说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前景可观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而大多数侧重于宏观研究,集中表现在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
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搜集了大量的旅游解说系统方面的论文,本论文将从旅游解说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解说媒介、解说信息和解说受众(游客)分析以及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世界文化遗产解说、解说对策、解说规划设计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解说理论的研究张明珠,卢松等(2008年)主要阐述了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以及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李渊(2010年)本文试从博物馆的特点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个参考。
张波(2011年)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价值体现与解说系统构成的关系分析,试图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以丰富旅游规划的基础理念。
二、对解说媒介的研究1.对解说员的研究陈健平(2006年)指出导游讲解系统建设存在大量不到位、不完善、质量不高的状况,并影响到文化旅游地的整体开发品质与发展态势。
普素文(2011)指出很多导游解说方式单一,加之景区内旅游解说系统不够完善,在没有导游解说的情况下游客的旅游质量下降。
孙鑫(2012)指出解说员对于提高观众参观质量、保证讲解有效性、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对标示牌的研究陈咏淑(2008)提出建设古典园林解说系统,对人员导游,匾额、楹联与刻石解说,牌示设计和导游图等方面要予以特别重视。
武娟,李宏(2006)从标识牌的设计、建设两方面入手,指出我国目前风景区旅游标识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3.对电子解说设备的研究周可华,罗明春(2006)分析电子解说系统的现状及与传统解说系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策划的原则及要素,为景区发展电子解说系统提供了借鉴。
彭仲,史烽(2008)以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为基础,提出GIS技术在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方法及景区电子解说系统的发展趋势。
刘文龙、毕圣凯、杨铁梅(2009)以单片机C8051F040为核心,结合GPS定位技术和语音技术,设计的电子旅游解说系统能够给游客提供该区域景点详细内容的全自动语音讲解。
三、对解说信息和解说翻译的研究李华辰,梁留科(2007年)通过剖析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其在节点规划、解说物分类、解说物载体选择及内容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林竹梅(2011年)通过对辽宁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系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孙云花(2008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并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指导,改进翻译质量。
王淑,张皓(2004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现状进行综述,提高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实用性。
四、对解说受众的研究1.解说员与游客沟通研究罗燕,胡平(2008年)以周庄古镇为例,采用对解说员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直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解说角度分析研究周庄古题。
2.对受众态度的研究钟泓,李丰生(2008年)通过了解游客对桂林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的评价为桂林旅游业提供更好的建议。
桑娅(2010)从游客对解说需求角度提出游客导向型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技术。
赵明(2012)在充分考虑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及使用解说系统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样化的解说媒介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3.对受众满意度的研究江宁,陈建明(2006年)从游客观点了解对生态旅游的涉入程度并配合游客人口统计属性,进一步分析游客对解说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苏建军,王丽(2010)以运城解州关帝庙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的评价因子,采用模糊评判法对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效果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
黄平芳,胡明文(2010年)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从空间导引系统、服务设施告知系统、教育宣传及安全警示系统、景点内容解说系统、可携性(出版物)解说系统及向导式解说系统等方面,对将军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完善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
杨前进,周善怡(2011年)以武隆国家地质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
4.游客解说方式和需求的研究张立明,赵黎明(2006)针对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解说系统问题,提出通过构建科学的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来完善其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陈飞(2008)以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作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自导和向导的旅游解说系统来达到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加强文化遗产地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价值的作用。
柯球(2009年)通过分析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功能及利用现状,探讨如何基于游客体验需求,规划设计博物馆解说系统。
邓明艳、覃艳(2010年)对峨眉山景区游客的解说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措施。
杨文华(2011年)分析游客的旅游解说需求差异,并提出景区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
五、对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的研究冯淑华(2005)提出构建古村落解说系统由静态文字解说、动态导游解说以及空间游览线路解说等子系统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唐彩玲,叶文(2007年)针对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资源特征,提出旅游解说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构建方案。
旦珍(2007)指出拉萨市各大景区的向导式解说系统还是自导式解说系统都还不够完善完备,存在着一些有待于改进的问题。
林明太(2007年)指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由导游解说系统、地质展览馆解说系统、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和地学科普实践系统等四部分构成,并对这四部分构成的特征和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
孔旭红(2008年)从场所依赖的角度讨论了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构建。
赵建昌(2011年)通过对宝鸡金台森林公园的调研,得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必须从解说体系构建原则、媒介选择、解说内容甄别以及解说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
杨利丹(2011年)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古城镇解说系统构建的持续性流程,以构建出有利于古城镇遗产保护的解说系统。
阎丽(2012年)分析了云台山对旅游解说系统的需求,指出云台山解说系统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六、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的研究何喜刚,高亚芳(2007)提出针对丝绸之路的线形文化特征,景区解说系统应以遗产宣传展示、愉悦游客心理、文化生态环境教育为目标,依据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的个性,构建由人员、非人员讲解系统和支持体系组成的三位一体景区解说系统。
刘改芳,张东燕(2008)以遗产类旅游景区平遥古城为例,对其现有解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刘艳红(2009年)以甘肃大地湾遗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价值、旅游开发现状和解说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建议,对于其他同类景区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杨利丹(2011年)讨论了古城镇遗产的属性、内涵及古城镇遗产在旅游中的真实性,并分析了古城镇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
杨娟(2011)分析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现状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需求。
凌生金,王梅(2009)从向导式和自导式两方面分析了颐和园景区内解说系统的现状。
七、旅游解说系统改进对策的研究于德珍,李核隆(2004)分析了森林公园的向导式旅游解说和自导式旅游解说。
于曦颖(2005)以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对公园游客相关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建议。
姜红莹,杨美霞(2006)主要对张家界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法和建议。
唐鸣镝(2006年)将解说教育消化运用到风景区的规划理论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解说体系。
王娜(2007)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得解决问题的对策。
闫利民(2008)从人员解说和物品解说两方面分析了云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现存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李丽娜,乌恩(2008)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模式的创建提供一些启示。
朱伟霞(2008)分析国内旅游目的地解说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意见和对策。
张徐,新玥(2010年)以丰林自然保护区为例,指出丰林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桑娅(2010)以国内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提出五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框架。
宋劲忻(2010年)认为在进行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解说系统的人性化问题,重视环境教育和资源保护,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及环保组织的联系,构建公众环境教育网,开展解说子系统适用性研究。
赵秋静(2011)以人造旅游景点重庆美心长江风景区(洋人街)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目的地解说系统的新思考。
王祖良,张建国(2011)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
令狐克鸿,冉景丞(2012)提出构建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对策。
孟宁,张晓玲(2012)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成入手展开探究,找出雨花台风景区内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
八、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唐伽拉(2003)探讨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规划方式和规划理念。
杨强,杨振之(2004)研究了自导式解说系统在设计中应当把握的四大要素,并对这四大设计要素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
颜磊,杨娟(2005年)阐述了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并对解说系统规划的主要职能和规划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峨眉山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节点路径的规划。
武子宁,路紫(2005)以泥河湾为例,指出影响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解说系统定位的诸因素及设计目标和理念。
钱小梅,赵媛(2006年)提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该从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方面进行规划地建议,并对各解说要素的具体规划进行阐述。
屈银莹(2010)在分析景区解说系统要素的基础上,结合金竹寨的实际情况,构建金竹壮寨解说系统的设计方案。
王艳(2010年)从系统学角度提出由解说反馈、解说对象、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组织、解说媒介等六大要素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FORCOM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