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四章 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纲表述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了解—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了解—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第—节中外科技发展史

—、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古代科技成就

1.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公元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指南针前身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火药。发明于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2.古代天文历法

◇《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商代甲骨文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春秋战国之际。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

◇春秋战国时采用的是古四分历,采取周年长度为365又1/4天,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石生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张星象表。

◇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节气经过逐步发展,到战国时已完备。◇汉武帝时编制第—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制的大民历取—周年长度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50余秒。

◇隋唐时期著名学者僧—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创制了用于天体测量的仪器——黄道游仪。他还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人哈雷提出恒星自行早了—千多年。◇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恒星多达2500颗。1280年他完成《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年,比公历早300年。

3.古代医学卫生成就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人誉为“神医”。◇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古代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非常突出。有很多项世界之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了十进位制的国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陕西、山东、上海的出土文物中除表示个位的数字外,已经有10、20、30这样的记号,比古埃及早1000多年。

◇殷商时已经有了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从此“九九歌”成为普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之—,—直延续至今。

第二节科学常识

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创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革命,从而使自然科学的认识领域突破了宏观世界,迅速向宇观、微观和中观世界进军。

一、现代宇宙学

现代宇宙学是在天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的本质、结构、空间分布以及演化规律。

(一)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宇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建立了空间、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从而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时间本质上是物质客体的广延性和持续性,它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这-思想由于其革命性和数学形式上的深奥,在-段时间里不为科学界所接受。但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今天广义相对论已被公认为研究大尺度时空的理论基础。这些实验主要包括:(1)水星近日点的进动;(2)光谱引力红移;(3)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自此,广义相对论被科学家称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二)宇宙研究的观察手段

1.多普勒效应与谱线红移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力手段。它描述了这样-种现象,即面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与静止光源相比)将向高频(即光谱蓝端)移动,而背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将向低频(即红端)移动,波长的相对移动量与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

1929年,美国科学家哈勃在仔细研究了-批星系的光谱之后发现,除个别例外,绝大多数星系的光谱都表现出红移,而且红移量大致同星系的距离成正比。如果将红移解释为多普勒效应,那就意味着所有星系都在离地球而去,其退行速度和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重要发现证实了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它不仅说明宇宙的无限性,也说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还说明宇宙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爱因斯坦本人根据这-发现。自动放弃了“静态宇宙结构模型”。

2.电磁波的应用

电磁波可以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通过电磁波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天文学家们可以对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比如,利用光学望远镜可以接收到可见光传来的天体信息;利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天体传来的射电波;利用装置着探测天体的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和Y射线等各种仪器的卫星、高能天文台,接收全部电磁波传来的信息,研究不同类型的天体状况,

分析宇宙的结构和它们的演化过程。

(三)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

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160亿年前温度和密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的-次大爆炸,大爆炸的时刻就是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开端:当时的温度高达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由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些基本粒子形态物质混合而成的“宇宙汤”;大爆炸后,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逐-地分化出来;后来,物质形态依次演化为原子、气态物质、各种恒星体系,最后发展成今天的宇宙。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其对应到的温度为3K。该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个有力的证据。

二、现代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电力的发现和原子结构的研究表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物理学是以原子核的

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20世纪20年代建立起来的。

第三节中国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在这-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先秦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