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极端长历时暴雨时空分布及影响系统特征

合集下载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位于东北亚黄海西南岸,属于北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受到东北季风和海洋环流的影响,气温和降水在时空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大连地区的气温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湿润。

夏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10℃左右。

夏季的气温较为稳定,月均气温波动较小;冬季的气温波动较大,极端低温出现频繁。

此外,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变化较为明显,由于冷暖空气的交替,气温波动幅度大。

其次是大连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夏季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其中7-9月集中了绝大部分降水。

夏季降水多集中在雷雨天气中,降水量较大。

冬季降水量较少,且多以雪形式出现。

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较为均匀,但仍比夏季和冬季要少。

在时空上,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区域差异。

整体上,气温和降水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

沿海地区因受海洋影响,气温较为温暖,降水量较大;而内陆山区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小。

此外,夏季气温和降水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即南部相对较热、降水量较大,北部相对较凉、降水量较小。

大连地区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气温的上升趋势,全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

其次是降水的变化,夏季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

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过剩和水灾的发生。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连地区的气候也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内部气温较高,降水量减少。

综上所述,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在时空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气温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气温和降水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且夏季南部相对较热、降水量较大,北部相对较凉、降水量较小。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大连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渤海湾南岸,属于山东半岛经济区和辽东半岛发达城市群。

该地区整体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其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本文旨在研究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一、气温变化特征:在大连地区,温度主要受北极冷空气和太平洋暖空气的影响,季节性的变化非常明显。

如图1所示,大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相对较低。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夏季气温最高达28-30℃,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冬季则由于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甚至会出现零下10℃以上的极端天气。

图1:大连地区气温年变化曲线此外,大连地区的气温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显著的暖化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连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中夏季气温变化最为显著,每十年增加0.32℃左右,说明大连地区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 冷空气影响较大:虽然大连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东北地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大。

在冬季,冷空气南下,大连地区气温骤降,极端低温天气更是有可能发生,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城市热岛效应:大连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密集区域会形成城市热岛,即城市内部气温高于城市周边区域。

在夏季,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大连市区气温比周边地区高出1-2℃。

大连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至5月为旱季,6至9月为雨季。

如图2所示,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年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特征:1. 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季节性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春秋季次之,冬季降水量较少。

2. 区域性差异:由于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大连地区降水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高海拔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而在低平地区则相对较少。

3. 不规则的年际变化:大连地区的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存在不规则性,有些年份的降水量会明显偏多或偏少,如2003年和2013年的夏季降水量分别达到历史同期的1.5倍和2倍以上,而1997年和2001年的夏季降水量则较少,只有正常值的3成左右。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及气候条件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及气候条件

辽宁省各城‎市自然地理‎情况一、沈阳市沈阳位置在‎41.8N°、123.4°E。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为38.3℃(1952年‎7月18日‎),中心城区极‎端最低气温‎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来‎最低气温为‎-35.4℃(沈北新区2‎001年1‎月11日);之前沈阳还‎观测到39‎.3℃(1920年‎)的高温,和-33.1℃(1950年‎)的低温。

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全年无霜期‎183天。

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二、大连市大连位置在‎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

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

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5℃,极端气温最‎高37.8℃,最低-19.13℃。

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三、鞍山市鞍山位置在‎辽东半岛中‎部,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的东南部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9.0℃,而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3—7.0℃;日照小时数‎年平均为2‎350—2700小‎时,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四、抚顺市抚顺位置在‎东经123‎度39分至‎125度2‎8分和北纬‎41度41‎分至42度‎38分。

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 1 .辽宁省气象 台, 辽宁 沈阳 1 1 0 1 6 6 ; 2 .中国气 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辽宁 沈阳 1 1 0 1 6 6 ) 摘 要: 利用 1 9 7 1 _2 0 1 1 年辽 宁省 5 8个常规 观 测站 日最低 气温 资料 , 分析 辽 宁寒 潮 时空分 布特征 。结 果表 明 : 1 9 7 1 —
中图分类号 : P 4 6 8 . 0 2 1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0 3 X. 2 0 1 4 . 0 4 . 0 0 9
引言
寒潮 是一 种 大规 模 的 强 冷 空 气 活 动 过 程 , 它 具
Y A N Q i , L U J i n g — l o n g , T I A N L i , e t a 1 . 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p o r l a d i s t i r b u i t o n s o f c o l d w a v e f r o m 1 9 7 1 t o 2 0 1 1 i n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 J ]
2 0 1 1年辽宁寒潮年平均发生频 次空间分布存在 两个大值 中心 , 一个位 于辽 宁 东北部地 区, 另一 个位 于辽 西建平地 区; 1 1月 大范
围强寒潮 出现 最多。近 4 1 a辽宁 区域性寒潮呈不显著 下降趋 势, 在2 0世纪 7 0年代 出现 最 多; 区域 性寒潮在 1 0月中 旬至翌年 5月上 旬均可 出现 , 1 2月上 旬至翌年 2月下 旬是 区域性寒潮 集 中出现 时段 , 出现 最 多的为 1月; 区域 性寒 潮 出现 次数存在 2 0 、 1 3 、 8 a和 4 a的变化周期 。影响辽 宁区域性寒潮 的主要 天气形势有 小槽发展 型、 横 槽型 和低槽 东移 型。寒潮物理 量预报 指标 主要有 : 寒潮 前至 少有一 日升温过程 ; 5 0 0 h P a 冷 中心 温度≤ 一 4 0 o C; 地面冷高压主体 中心 气压 为 1 0 5 0 h P a以上 , 分裂 小高压 中 心 气压为 1 0 3 0 h P a以上 ; 5 0 0 h P a和 8 5 0 h P a急流普遍为 2 4 m・ s 和 1 2 m・ s 以上 ; 8 5 0 h P a 辽 宁附近等 温线密集程度 I >5条/ 1 0纬度 ; 风向与等温线夹角基本大 于 6 0 。 。 关键词 : 寒潮 ; 小波分析 ; E O F分析 ; 物理量预报指标

辽宁省2012年“8·04”暴雨洪水总结与思考

辽宁省2012年“8·04”暴雨洪水总结与思考
1 . 2 . 1 受 台风 影 响 , 多地 形成 致灾 暴雨
6 6 1处 , 占全 省水情 报汛 站 网 3 9 %; >2 0 0 mm雨 量站 1 7 0处 , 占全 省水情 报汛 站 网 1 0 %; >3 0 0 mm雨 量站
l 3处 , >4 0 0 m m雨 量 站 2处 , 全 省 >5 0 0 m m 1处 。
积6 . 7万 k m , 占全省 总面 积 的 4 5 . 5 %; > 2 0 0 m m雨 量笼 罩 面 积 1 . 5万 k m , 占全省 总 面积 的 1 0 . 2 %。 全省 1 7 0 8 处 省 级 雨 量 报 汛 站 ,>1 0 0 m m雨 量 站 达
中图分 类号 : T V 1 2 2 文献标识码 : B
1 暴 雨概 况
1 . 1 分 区降 雨 受 1 O号 台风 达 维影 响 , 8月 3 1 3 0时_ _ 4 3 1 1 7
1 . 2 . 2 范 围广 、 总量 大 ¨
本 次降雨 覆盖 我省 全境 。 >1 0 0 mm 雨 量 笼 罩 面
最大 点雨 量为 鞍 山地 区岫岩县 李 家堡子5 1 1 m m。 1 . 2 . 3 历 时长 、 强度 大 [ ]
本 次降雨 完 全是 由于 第 1 0号 台风 “ 达维” 登 陆 后, 带来 的暖湿气 流北 上经 过辽 宁省 造成 的 。
本次 降雨从 8月 3 3 1 0时 开 始 , 到 8月 4 日 1 7 时基 本结 束 , 历 时达4 1 h 。全 省最 大 1 h 暴 雨 强 度 为
流发生大洪水 , 其 中大洋河 、 大清河 、 海城河 、 哨子河 、 汤河东 支 、 汤河西支 、 兰河等 7条
河流发生超 历史洪水 。分析 了“ 8・ 0 4 ” 暴 雨洪水 发生 、 发 展的全过 程和应对 这场暴雨 洪水的方法方式 , 对今后应对类似暴雨 洪水起 到借鉴作用 。 关键词 : 暴雨 ; 洪水 ; 水库 ; 防洪作 用 ; 辽宁省

1-27-于增华-一次辽宁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卫星云图特征分析-于增华pdf

1-27-于增华-一次辽宁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卫星云图特征分析-于增华pdf

850hPa16日08时,沿我省西北部外界有较 强切边,同时在我省有自西南到东北的低空 急流影响我省北部地区,并且急流中心在沈 阳站,风速达到22m/s;16日20时系统整 体向东南压,影响我省东北部地区,形成风 向、风速强烈辐合区。提供有利的水汽通道。
云图和地面中尺度系统分析
A
A
A
B
15日20时-16日02时逐3小时红外云图和地面形势叠加图(a:15日20时;b:15日23时;c:16日02时)
16日14时-17日02时逐3小时红外云图和地面形势叠加图 (a:16日14时;b:16日17时;c:16日20时;d:17日02时)
卫星TBB产品强降水预报模型
240 230 245 230 240 230
正圆型
椭圆型
尖尾型
240 240 230 230
230 240 230
240
南侧梯度型
240 240 230
谢谢!
蒙古气旋冷锋强降水分析
16日午后蒙古气旋冷锋影响辽 宁,锋前暖区维持西南和东南 风形成三角形或梯形辐合。铁 岭转为西北风,形成冷式切变。 抚顺位于辐合前端暖式辐合线 北侧和冷锋前部冷式切变线南 侧,随着系统东移,暖式辐合 线和冷式切变线靠近,西南风、 东南风和西北风的辐合增强, 在抚顺地区辐合最强,相应在 暖式辐合线和冷式切变线之间 的对流云团(位于冷锋前 50km左右)生成、合并、东 移造成抚顺的强降水。 由于冷暖风切变配合地面干线, 对流降水由地面干线触发。16 夜间仍受冷锋前切变线和辐合 线的影响,抚顺出现两次短时 强降雨。
一次辽宁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卫 星云图特征分析
辽宁 于增华 2014年5月6日
主要内容
降水实况
环流背景分析 云图和地面中尺度系统分析 卫星云图产品应用 总结

2009—2018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

2009—2018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

0引言由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发生机制来看,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2009—2018年,洪涝灾害共造成辽宁省1300多万人受灾,倒塌房屋6.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48.18万hm 2,成灾面积156.55万hm 2,直接经济损失754.2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49.24亿元。

辽宁省的洪涝灾害具有以下特点:①时空分布不均。

受降雨因素影响,7月、8月降雨偏多;西部地区降雨量偏少,东部地区降雨量偏多。

②突发性强。

受副高加强北移、台风等原因影响,超标准暴雨中心降水大多集中在24h 内,造成洪涝灾害危险系数很大。

因此利用洪涝灾害统计数据研究辽宁省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变化,对于加强洪涝灾害防御,评估防汛抗旱工作,制定防洪减灾策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洪涝灾害数据来源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时空分布十分不均,从而引发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较为复杂。

本文以《中国水旱灾害公报》《辽宁省水利年鉴》为主要依据,辅以《辽宁省洪涝灾害统计报表》以及《辽宁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报告》,对辽宁省近10年全省以及各市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农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等灾害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各行业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评析。

2洪涝灾害特征评析2.1灾害指标发展趋势通过对受灾人口、倒塌房屋、转移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主要洪涝灾害指标进行分析,因受降雨程度影响,辽宁省2009—2018年洪涝灾害总体水平较上一个10年(1999—2008年)有所增加。

尤其是直接经济损失增长5倍,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增长近1倍,但受灾人口和倒塌房屋只增长了42%和21%。

虽然辽宁省近年来不断加大防洪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2009—2018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高丹张路新(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沈阳110003)摘要:根据辽宁省近10年的洪涝灾害统计数据,选取受灾人口、倒塌房屋、农业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重要洪涝灾害指标,分析了辽宁省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对各行业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都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摘要:辽宁省自然灾难发生频繁,是阻碍经济进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本文对辽宁省的孕灾环境进行了调查,对辽宁省自然灾难的要紧类型、自然灾难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阻碍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针对我省自然灾难的进展趋势和目前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计策。

关键词:辽宁省;自然灾难;孕灾环境;计策一、辽宁省的孕灾环境分析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26′。

西南与河北省临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吉林省接壤,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渤海与山东半岛成犄角之势。

〔一〕气候辽宁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特色。

由于地势、地势、距海洋远近的阻碍,省内各地气候互有差异,要紧特色是: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冰冷期长,春秋季短,东湿西干,平原风大。

全年降水量在450~11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减少;气温年平均在5~11℃之间,由南向北减低,中部平原略高于东西方山地;无霜期约125~215天,沿海最长;年日照时数在2300~3000小时之间,西部最多;四季分明,各有特色。

〔二〕地势地貌我省地势自北向南,由西东向中部倾斜。

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部为宽敞的辽河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东西部山地丘陵一样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数山峰在千米以上。

中部的辽河平原由巨厚的冲积层构成。

平原南部地势低洼,海拔均在50米左右;平原北部因下降幅度较小,且受第四纪松辽分水岭上升的阻碍,形成起伏平缓的漫岗丘陵。

辽东半岛由于长期处于构造下沉,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12%。

岛屿岸线700公里,占全国岛屿岸线长的5%。

大小岛屿计506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8%。

海岸类型由堆积岸和腐蚀岸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09-20;修订日期:2018-01-17。 资助项目: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CMAYBY2015-015)、中国气象局预报预测核心业务发展专项(CMAHX20160103)和
辽宁省气象局科研项目(201807)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传雷,男,1980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研究,Email:ln_ccl@163com。 通信作者:管兆勇,Email:guanzy@nuisteducn。
地和输送等特征,陈传雷等[16]分析了辽宁 3次典型 长历时暴雨的 TBB值与降水强度关系、中尺度环境 场特征及维 持 机 制,并 初 步 建 立 了 辽 宁 长 历 时 暴 雨
和长历时暴雨。目前针对短历时暴雨的研究较多, 概念预报模型,张家国等[17]分析了湖北一次长历时
众多学者从时空分布特征、中尺度系统结构及维持 暴雨的雷达回波结构特征、中尺度系统活动和地形
辽宁省极端长历时暴雨时空分布及影响系统特征
陈传雷1,2 管兆勇1 肖光梁2 程攀2 杨磊2 黄海亮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2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6)
摘 要:利用 2005—2015年辽宁省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 NCEP的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辽宁极端长历
气旋型暴雨分布相对集中,蒙古气旋型和华北气旋型暴雨分布零散。
关键词:长历时;极端;暴雨;影响系统
中图分类号:P4680+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503X.2018.02.004
引言
根据持续 时 间 的 长 短,暴 雨 可 分 为 短 历 时 暴 雨
雨或持续 3d及以上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研究,对于 24h或 12h内连续多个时次均出现强降水、降水量
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和环境场特征进行了分析, 达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的极端长历时暴雨过程的研 张沛源等[4]、刘黎平等[5]、杜秉玉等[6]、郑媛媛等[7] 究较少。由于此类暴雨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雨强和
分别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研究了雷达速度图上 总降水量大,因此更容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辽
机制、雷达产 品 特 征 和 预 报 预 警 指 标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深入研究并 取 得 了 很 多 成 果,如 吴 滨 等[1]分 析 了 福
作用。 但以上关于长历时暴雨的研究多是针对 24h暴
建省短历时暴雨的时空分布以及暴雨极值的空间分 布特征,孙建华等[2]、王亦平等[3]对淮河流域短历时
在长历时暴雨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时 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本文针对发生
空分布、环 流 背 景 和 物 理 机 制 特 征 等 方 面,如 吴 琼 等[8]、李 巧 媛 和 唐 明 晖[9]、黄 鹤 等[10]分 析 了 本 地 暴 雨和大暴雨的气候特征,何光碧等[11]、徐明等[12]、陈 彩珠等[13]、孙欣等[14]、孙建华等[15]分析了该型暴雨
第 2期
陈传雷等:辽宁省极端长历时暴雨时空分布及影响系统特征
2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用资料为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美
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空间分辨率为 1°×1°、时间间隔 6h的格点再分析资料;辽宁省气 象档案馆提供的 2005—2015年辽宁国家气象观测站 和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 12 极端长历时暴雨定义 本文参照 Yu等[18]将降水分为短历时降水(1—
逆风区、中 β尺度辐合系统、大气低层气流结构、中 宁省在 2010年 7月 20日、2010年 8月 20日、2012
低层气旋性切变对短时暴雨形成和维持的影响,提 年 8月 4日、2013年 8月 16日、2016年 7月 20日出
炼了,导致了严重的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
在辽宁地区的25个 极 端 长 历 时 暴 雨 过 程,分 析 了 该 型暴雨的年际变化、多发期、易发区、易发时刻、持续 时间、最大雨强、总降水量特征和主要天气系统、不 同天气系统 下 的 降 水 分 布 特 征,为 今 后 类 似 过 程 的
的影响系统、大气低频变化、环流异常特征、水汽源 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第 34卷 第 2期 2018年 4月
气象与环境学报 JOURNALOF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
Vol.34No.2 April2018
陈传雷,管兆勇,肖光梁,等.辽宁省极端长历时暴雨时空分布及影响系统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34(2):28-34. CHENChuanlei,GUAN Zhaoyong,XIAO Guangliang,etal.Characteristicsof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andinfluencing weathersystemsofextremelongdurationrainstormsinLiaoningprovince[J].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2018,34 (2):28-34.
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和不同天气系统下的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极端长历时暴雨分布广,大致可划 分为 4个易发区,降水雨强≥10mm·h-1的持续时间以 6—8h为主,最长可达 14h,最大雨强可达 91mm·h-1,总降水量 6—7h
可达 150—200mm、8—10h可达 250—350mm;暴雨次数年际变化大,7—8月是多发期,7月过程次数虽多但范围小,8月过程
次数虽少但范围大,15—17时和 22—02时最容易开始发生该型暴雨;高空影响天气系统中,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次数最多且
造成的降水持续时间最长、雨强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纬向环流型暴雨分布零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型暴雨分布相对集中;地面
影响天气系统中,高压后部型次数最多且造成的降水雨强最大,华北气旋造成的降水持续时间最长,高压后部型、台风型和江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