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粘膜活检
胃炎胃溃疡

瘢痕组织层:成熟玻变
的结缔组织。
30
(2)深部瘢痕中病变:
①增殖性小动脉内膜炎:
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
血栓形成。 影响: 弊—局部血供不足,不利 修复愈合。 利—防止血管破裂出血。
31
②神经组织病变:
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
维变性、断裂。
创伤性神经瘤形成。 断裂的神经纤维走向紊 乱无序的小球状增生。
17
Ⅲ、临床病理联系:
有明显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上腹部 不适或疼痛)。 若不治疗,难以康复。 视为癌前病变,可发生恶变。
18
3.慢性肥厚性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 (chronic hypertrophic gastritis) 胃镜:胃底和胃体部,呈弥漫性分布,粘膜皱襞肥厚似脑回
28
2.镜下观: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溃疡底部的病变
(图的上1/3区域) 深部瘢痕中的病变: 增殖性小动脉内膜炎
(图的中1/3区域)
神经组织病变 (图的下1/3区域)
29
(1)溃疡底部的病变:
炎性渗出层:炎性渗出 物(炎细胞及纤维素)。 坏死组织层:凝固性坏 死组织。
肉芽组织层:新生肉芽
24
三、病理变化(重点):
1.肉眼观: 为慢性良性溃疡。
(1)部位:
(一)胃溃疡的病变特点:
多发生在胃小弯侧,越靠近幽
门越多见,尤多见于胃窦部。
(2)数目:
多为单发性,2个以上,称为 多发性溃疡(4%)。
25
(3)溃疡的形态特点:
①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 ②大小: 直径多在2cm以内,超过4cm称巨大溃疡。
32
(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变特点: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

图4 小肠黏膜腺体垂直于黏膜肌( H E染色, × 1 0 0 )
二、 标本的染色方法 除常规 H E染色外, 根据实验室习惯检测幽门螺
图3 新悉尼系统慢性胃炎的 5点取材点示意图
杆菌(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H p ) 可选用 G i e m s a染 色、 Wa r t h i n S t a r r y染 色, 根据需要可作 A B / P A S染 色 ( p H2 . 5 ) 和H I D/ A B染色, 以显示肠化生亚型。 三、 黏膜活检加做黏液染色的好处 黏液染色是用 A B / P A S 染料显示细胞内黏液的 方法, 活检病理诊断应快速、 准确和不漏诊, 除常规 染色和病理医师经验外, 加做黏液染色对病理诊断 有很大帮助。 1 .胃黏膜活检是诊断早期胃癌, 尤其是微小癌 最有效的诊断手段。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常不典 型( 见图 5 ) , 表 现 为 胃 炎 样 癌、 小 胃 癌、 微小或片 状糜烂、 息肉癌变和假性愈合等, 胃角、 胃体多见, 内镜较难判断其良恶性。近年来这类癌的比例逐渐
图9 远端胃大部切除标本
2 .肠化生细胞的黏液改变先于形态改变, 所以 检查黏液是否改变, 能发现常规染色不能显示的微 小肠化生灶, 并可进一步区分肠化生亚型: 完全型 还是不完全型肠化生, 如再加作高铁双胺染色还能 区分小肠型和大肠型。不完全型、 大肠型肠化生与 癌变关系较大。 3 .上皮内中性黏液含量可反映溃疡愈合质量 的高低, 可推测溃疡复发的可能性, 指导临床是否 继续用药和用什么类型的药物。 4 .反流性食管炎时, A B / P 断 B a r r e t t 食 管( 见图 1 0 A 、 1 0 B )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7 1 2 5 . 2 0 1 2 . 1 1 . 0 0 1
胃痞消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

胃痞消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的影响胃痞消胃痞消是制剂名,主要成分为苦酸草、枳壳、枸杞子等药材。
其药理作用包括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黏液生成和分泌、抗胃溃疡等。
近年来,胃痞消在临床上治疗胃肠疾病的应用有所增多。
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持续的慢性炎症,并伴有胃黏膜局部及全面的萎缩。
该病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其中,原发性常见于中老年,多见于女性,与体质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常见于胃切除术后以及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恶性肿瘤发生前的病理改变,也称肿瘤前病变或癌旁病变。
在肝脏、胃肠道、乳腺等恶性肿瘤发病中,癌前病变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胃炎是导致胃癌的一大原因,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针对该病的药物治疗对胃部癌前病变的影响十分必要。
大鼠胃黏膜上皮大鼠胃黏膜上皮是指胃黏膜层上覆盖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粘液细胞、主细胞、壁细胞等。
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胃黏膜的功能,以及人们的胃肠道健康状况。
因此,使用药物治疗从而影响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状态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实验设计我们使用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将它们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的胃痞消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予治疗。
治疗期为30天。
治疗结束后,我们检测了大鼠胃黏膜上皮的形态、抗氧化能力、黏液合成等指标。
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在治疗组中,大鼠的胃黏膜上皮形态更加规整、正常,黏液合成能力也有所提高。
同时,治疗组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能力。
这表明,小剂量的胃痞消治疗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部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
它可以改善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状况,减少癌前病变的发生。
结论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容易发展为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为了预防和治疗胃癌,需要探究药物治疗对于癌前病变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胃痞消治疗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可以改善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状况,减少癌前病变的发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胃部癌前病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

胃肠道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陈晓宇【摘要】近年来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量激增,但缺乏规范的病理学检查标准.本文详述胃肠道黏膜活检标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以及外科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要点,规范消化病理学诊断,以期与国际同行接轨.%Recently endoscopic biopsy and operative specimens are sharply increasing, however, standardize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ormulation is still lacking. This article detailed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highlights of gastrointestinal biopsy specimen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and surgical operation, with the aim of standardizing the digestive system pathological diagnosis.【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2(017)011【总页数】5页(P641-645)【关键词】胃肠道;活组织检查;外科手术;标本;病理学;黏液染色【作者】陈晓宇【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病理室200001【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使许多无明显症状的消化道早癌得以诊断。
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常不典型,内镜下难以与炎症相鉴别,而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广泛应用使部分早期胃癌病灶产生假性愈合,更加大了诊断难度,延误治疗。
当病理学检查发现恶性癌细胞数量很少时,黏液染色往往能显示HE染色切片难以发现的少量印戒细胞癌和(或)低分化腺癌,有助于癌的诊断。
【医学课件】慢性胃炎

二、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抑酸或
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粘膜保护 药、中药均可试用,这些药物除对症 治疗作用外,对胃粘膜上皮修复及炎 症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三、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有恶性 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12后贫血 可获纠正。
四、关于异型增生的治疗 异型增生是
胃癌的癌前病变,应予高度重视。轻、 中度异型增生是可逆的,因此除给予 上述积极治疗外,关键在于定期随访。 对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宜予以预防性 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粘膜切除 术。
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 状;有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痛或不适,上腹 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在典型 恶性贫血时除贫血外还可伴有维生素B12缺 乏的其他临床表现。
胃镜检查及活检
胃镜检查同时取活组织作组织 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胃镜下表现
管周径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指食管与胃交界的齿状线 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代替鳞状上皮。
组织学为特殊型、贲门型、胃底型上 皮。
典型的镜下表现:均匀粉红带灰白的 食管粘膜出现环形、舌形的橘红胃粘 膜斑。
临床表现
1.反流症状为主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 3.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 4.其他 5.并发症
三、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粘膜 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 细胞抗体(PCA);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 到内因子抗体(IFA);本病可伴有其他自 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上 述表现提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抗 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 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由壁细胞分泌的内 因子丧失,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导致 恶性贫血。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IM的发生与多种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的
收稿日期:2721 -71 -21 通信作者:李学良,E - maia: liaaPcr® aliyyc. 30m
-108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第25卷
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吸烟、高盐 饮食等是最常被提及的致病因素。 2.1 Hp感染
的,导致胃酸减少和胃pH值升高,进而出现无机
离子吸收困难,导致缺铁和恶性贫血的发展, 大约58%的胃恶性肿瘤与恶性贫血有关] °在
一项包含44万人随访1年的研究妙]中,对IM患
者的体质量指数(BIM)进行分析,在排除Hp感
染史、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等因素后发现,BIM
与IM的发病率增加独立相关,BMI小于18. 5的
第9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Joornci of Clinicei Meiiciea in Practice
-189 -
CDX2的表达°另一研究[30]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胆 汁酸诱导IM的途径,研究发现胆汁酸是通过上 调微小核糖核> mir-92c-l-5p水平,进而增加 CDX2的表达,此外,发现mir-92a-l-5p可通过调 节NF-iB途径激活CDX2° 0.0 SOX2 下调
epithdidi celia arn nplaad by intestinai epithdidi alia. IM ia widdy ngnad aa tie precarsun of gaaaia caacaa (cpdidliy intestinai gastaa caacarS ant aaa attracted wiCc attechou. Ia recaci yecrt, scholars at home pC aaroaa have couCucted a larnc nambcn of studies oa tep ornanizatiouai caaracteni istics, pathoaepZo factors ant mec0amsms, Cetectiou, Ciaanosis ant treatmeei of IM. This pdpce n viewed thc mnh proaI■ess of IM in thc aiove aspects, aimina te Ceepep 1:10 clinicai cnCerstanCina of IM, ant provinc referecca for mc mouitonna ant pmtion of IM anC ecriy gastmc cancer.
慢性胃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胃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慢性胃炎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临床常见。
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为常见。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缺乏、泛酸、恶心等。
目前,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英文名称:chronic gastr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慢性胃炎波及黏膜全层或呈活动性,出现癌前情况甚至胃癌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
发病部位:胃,腹部。
常见症状: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缺乏、泛酸、恶心。
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和毒物、自身免疫。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潜血试验、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慢性胃炎有向胃癌发展的可能性,需要关注癌前病变情况及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1、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1)自身免疫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临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底胃体黏膜萎缩以及血清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
(2)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萎缩病变是多部位发生的,通常以胃窦部为中心。
2、基于病因分类可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分类可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特点三、慢性胃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慢性胃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2020指南共识解读-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共识解读目录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共识解读 (1)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1)1、萎缩与肠化(CAG) (2)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 (2)3、CAG和GIN都有癌变的可能 (2)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与胃癌关系密切的一种病理状态,很多朋友查出来后忧心忡忡,不知道何去何从;临床上医生对于如何处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20年11月,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联合发布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今天,我就这个最新的共识,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读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临床概念,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都代表着一种癌前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展为癌。
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但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肥厚性的胃炎、恶性贫血等。
癌前病变是指已经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1、萎缩与肠化(CAG)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
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
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又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分为轻、中、重3类;其中轻中度的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 N);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