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相关推荐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
通过对《中国现代语法》的学习,从欧化历史回顾、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和利弊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语法的欧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欧化将日益普遍,汉语的语言传统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我们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利弊0 引言王力是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他在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书中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近年来,何自然、吴东英、谢耀基、石定栩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
王力将文法的欧化视为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
后来有观点认为,促成现代汉语尤其书面语的面貌和精神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当年所提出的欧化。
欧化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宽广的大路,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支持,这是不能否认的。
1 欧化的表现1.1 句子延长“句子的延长也是欧化文章的一种现象。
”通过连接词把句子延长,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无需使用或较少使用联结成份,因此趋向于使用短句。
然而现代汉语文章里的句子却越来越长,长句越来越多,使用长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风。
尽管这种句子明显是欧化了的,但同时又有被汉语“同化”的味道,因为它被标点符号“化整为零”,又用了连接词,因而也算一种规范的汉语句子。
汉语句子无节制地延长,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
翻译者顺着翻译,比先理解原文再按汉语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
但也不可否认,有的翻译者刻意模仿外文句子结构,殊不知久而久之,渐成风气,以至损害了汉语的传统。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以“被字句”的发展为例

五四是一个思想文化全 面解放 、 全面更新 的时期 , 同时
也是汉语 书面Βιβλιοθήκη 发生深刻变革 的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
一
个标 志性的突破是 白话文运 动。白话 文运动在五 四新 文
为基础 的书面语 , 但写作 和说话毕竟不 是一 回事 , 况且 当时 汉 民族共 同语 的明确规范 还没有 建立 起来 , 汉语 口语方 言 分歧严重。白话文既然不能完全凭借现实 口 语, 人们又把 目光转 向历史 上的白话 文作 品 , 希望 从 中获得 可供仿效 的 榜样 。但人们很快发 现 , 与西方语言相 比, 历史上 的白话 文
注, 参与讨论 的人越来越 多 , 社会影 响也越来 越大 。当时 的 教育部通令全 国, 国民学校的教材一律采用 白话 文。从此 , 白话文全面进入影 响深远 的基础教 育领 域 , 在 文言 和 白话
之争 中, 白话终 于取得决定性 的胜利 。
2 . 白话文 的改造
、
五 四白话文 运动和现代汉语欧化
和白话文 改造 两个 并行 的过 程 。文 言 白话之 争 以胡 适 的 “ 八事 主张 ”为起点 , 以国 民学校教 材 的白话化 为终 点 , 前
一
适在 《 新青年》 上发表 文章 《 文学改 良刍议 》 , 全 面论述 了他 的八 事主张 , 并提 出白话 文学是 中 国文学的正宗 。同年 , 陈 独 秀在《 新青年》 上发 表文章《 文学革 命论》 , 坚 决支持胡适 的主张 。关于文 言 和 白话 的讨 论 逐渐 引起社 会 的广 泛关
象 。它最早产生 于 l 9世 纪传教 士翻译 和 书写 的汉 语文本 当中, 而后又 出现在 晚清 民初 浅近文 言和 白话 的翻译 作 品 中, 而欧化语法最集 中的体现是在 现代 白话文 中, 是现代 白 话 区别 于传统 白话 的根 本。五 四新文 化运 动 以来 , 西方 文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成因分析——读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tact- Reading He Yang's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of Modern Chinese
in Europe"
作者: 靳开宇[1];邵卫平[2]
作者机构: [1]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2]淮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232001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页码: 158-160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语言间接接触;欧化语法现象;书面语
摘要:五四前后随着翻译出版西方著作增多,学界将汉语书面语表达中受其影响的词语和句
式使用现象称为"欧化语法现象"。
学者贺阳的专著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研究,
该书通过梳理汉语史事实,描述五四以来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探讨汉语语法系统接受外来影响的特点、途径、方式、后果和限度,并以此为基础回答有关语言接触的若干理
论问题。
现代汉语词汇 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

四、解决方案
四、解决方案
1、加强语法学习:掌握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是解决语法歧义现象的关键。通过 加强语法学习,提高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减少语法歧义现象的发 生。
四、解决方案
2、推广规范语言:规范化的语言有助于减少语法歧义现象。通过推广规范化 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降低产生语法歧义的可能性。
四、总结归纳
四、总结归纳
本次演示对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表 现形式和影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也对母语为汉 语的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这种现象,同时 重视其对汉语语言的影响,积极推广规范汉语的使用,鼓励语言创新,共同促进 汉语的健康发展。
谢谢观看
一、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的特点
1、模糊性:语法歧义现象往往是由于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对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
一、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的特点
2、复杂性:语法歧义现象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如词语的多重含义、短语结 构的不规则等。这些因素使得语法歧义现象具有复杂性。
五、结论
五、结论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它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地 域性的特点。这种现象主要受到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语言演变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减少语法歧义现象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解决方案, 包括加强语法学习、推广规范语言、使用明确的语境以及遵循行业规范等。这些 措施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的准确性和平衡性,促进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一、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的特点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方言和习惯用语也会对语法歧义现象产生影响,使得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地域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成因分析——读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成因分析——读贺阳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靳开宇;邵卫平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6
【摘要】五四前后随着翻译出版西方著作增多,学界将汉语书面语表达中受其影响的词语和句式使用现象称为“欧化语法现象”.学者贺阳的专著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研究,该书通过梳理汉语史事实,描述五四以来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探讨汉语语法系统接受外来影响的特点、途径、方式、后果和限度,并以此为基础回答有关语言接触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靳开宇;邵卫平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淮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60
【相关文献】
1.论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元代汉语语法——以《元刊杂剧三十种》语法现象为例 [J], 高乐
2.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论英汉翻译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J], 陈万会
3.英汉语言接触中语法偏误现象研究——以地点名词和时间名词的后置现象为例[J], 肖荷
4.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医学文献英译汉欧化现象研究 [J], 王慧敏;王浩然
5.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J], 王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欧化”研究角度纷呈迭出,但语料庞杂,缺少结合作家作品的研究缺乏。
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从徐志摩散文的词汇、句法层面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
标签:徐志摩散文欧化语法一、引言五四时期,汉语“欧化”被大力提倡,在英汉语言的接触中,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使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呈现出显著变化,并且逐渐形成固定的语法规则,即“欧化语法现象”。
徐志摩长期游学英美,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影响,思想和创作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作品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具有典型性。
在其散文中,西方语言词汇、文学典故以及表达方式大量出现,而且往往直接夹杂外文及译音词。
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系统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二、欧化语法现象简述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
王力指出:“欧化在语法上说,就是照搬西方语法的框架,或模仿西方语法形式去建构汉语法体系。
”[1](P258)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王力设专章讨论欧化语法,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被动式、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和“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
[2](P335~373)在《汉语史稿》(1958)中王力补充了“无定冠词的产生”“使成式的增加”“共动和共宾等新兴平行式”“新兴的词序”以及“新兴的插入语”5种欧化语法现象。
[3](P57)德裔美国学者Cornelius C.Kubler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论证欧化语法现象,并将各类现象进一步细分。
谢耀基(1990)指出,汉语的欧化主要表现为新形式、新用法的产生,以及旧形式、旧用法在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的增加,并从词法、词的形态变化、词的组合、词类、句子、句式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同时提出了欧化语法的规范化问题,认为欧化的形式和用法是善是恶,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情况判断,避免滥用欧化语法。
汉语欧化的具体表现分析.doc

汉语欧化的具体表现分析
汉语欧化体现在语言的多个方面,比如说语言要素上,汉语欧化既反映在语法上也反映在章法上,语句上。
从语言运用来说,汉语欧化还体现在语言运用方面。
从语言运用的色彩来说,语言运用体现在书面语言中,也体现在日常语言中。
汉语欧化的具体表现,请看下面的分析:
1.英语外来词
汉语对外来词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性汉语方面不太接受外来词语的汉化,汉文化是一种保守的文化,认为外来词语有损于汉文化的保守性和纯洁性。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汉语和英语的频繁的交流,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探讨,人们对汉文化的规范逐渐有了新的看法和辩证的运用。
2.词法
汉语词法欧化体现在:增加了新的派生词缀,许多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表示语法的屈折词缀,增加了多音节和双音节词的数量。
3.句法
英语文章多用被动语态,汉语受英语的影响,在汉语欧化的过程中,才渐渐的增加了被动语态的应用。
4.篇章
英语具有重形合的特征,汉语具有重义和的特征,根据主语与主题相结合的理论,汉语属于主题突出的语言,英语属于主语突出的语言的,由于英语本身的显性特征使其主语具有很强的语态化,而汉语句子的识别性较弱,因为汉语是由其隐形的主语形态识别的。
当代汉语翻译中的欧化现象

1111000314 英语三班吴趁An Analysis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ressionsby Wu ChenInstructor:Zhang GouhuaAbstract (keywords)摘要contents1. Introduction 简介2. Literature review3. Methodology方法3.1 Definitions of the method 方法3.2 Analysis of the method方法分析4. Europeanization欧化4.1 Definitions of EuropeanizationTaslation is one special form of laguage contact.In traslation process,the soucre languag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mind of the translator,which will inevitbaly bring impact to each language involved and result in language borrowing or language change in the end.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and penetr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with the aid of translation, the target language can get itself improved and perefected.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quite common in the history of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4.2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ization欧化现象的发展5. Major influence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ressions5.1 Europeanized Subjects5.2 Europeanized Link-verbs5.3Europeanized Connectives5.4 Europeanized Attributes6. Reas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these phenomena7.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hinese expressions8. ConclusionReferences摘要翻译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和源语通过译者个人的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各自的语言规范带来一定的冲击,导致语言借用和语言的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3贺 阳提要 本文依据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本文认为,五四以来,现代汉语语法受到印欧语言的影响,但由这些影响而引发的语法演变通常并不能摆脱汉语语法已有资源的制约,而只是对这些已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些语法演变主要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而很少波及日常口语。关键词 欧化语法现象 语言接触 语言演变
本文将从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出发,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本文是对作者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具体考察的一个总结。
一 欧化语法现象及其识别1.1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本文所谓的“欧化语法现象”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法现象。“欧化语法现象”既指汉语在印欧语言影响下通过模仿和移植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亦指汉语中罕用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五四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日益广泛,随着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以及汉语书面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西方语言对汉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王力(1944:434)曾指出:“从民国初年到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之间,文法的变迁,比之从汉至清,有过之无不及。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咱们对于这一个大转纽,应该有一种很清楚的认识。”自白话文取代严重脱离现实口语的文言文之后,许多人都认为现代汉语达到了言文一致,实际上这种感觉是不准确的。一致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文言文的情况而言的。从理论上
61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3本研究得到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批准号:05JA740033)的资助。©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说,说话和写作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此言文的完全一致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可能存在。那么就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语法而言,书面语和口语究竟有哪些差别,这些差别究竟有多大,由于缺乏充分的考察和研究,人们目前还难以系统地回答这一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基本上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这些语法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是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革新的结果①,因此研究欧化语法现象对揭示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
差别有着直接的意义。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象的普通话,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内部是驳杂的,而非均匀一致的,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成分混杂在一起,其中包括汉语原有的与外来的语法成分的并存。(参看朱德熙,1987;胡明扬,1993)如果不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成分加以区分,要想得出严整一致的语法规律是有困难的。因此,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弄清楚哪些语法现象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哪些是在外来影响下产生的,
将有助于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和精密化。着眼于语言接触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语言接触的后果,可以把语言接触分作两种不同形式或类型,即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也称作自然接触,是指彼此接触的语言社团在空间上不分离的语言接触,这种语言接触依赖于口语交际,至少不脱离口语交际。直接语言接触常常是在不同语言社团因地理上相邻或同处于一个社会的条件下发生的,如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美国社会中外来移民与当地社团的语言接触等。间接接触也称作非自然接触,是指不同的语言社团在地理空间上分离的语言接触,间接语言接触的这一特征有学者描述为“远距离的”或“跨地缘的”(参看Loveday,1996:17-20;洪波、意西微萨・阿错,2007),也有学者描述为非“面对面的”(参看Thomason&Kaufman,1988:66-67)。这种语言接触通常要以文字和书面文本为媒介,如隋唐时代日语和汉语的接触。语言接触可以具有不同的接触强度②,接触强度越高,接触所引发的语言影响也就越广泛、越深刻,不同
语言社团交往的密切程度、语言社团的双语化程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接触强度的等级,而间接接触是一种强度较低的语言接触类型。单纯的间接语言接触通常是在不同语言社团交往的密切程度不高、双语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那些对这些社会条件要求较高的语言接触后果,如语言的转用、语言联盟等都不大可能通过这种语言接触而发生。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是间接语言接触的结果,因为汉语语法接受印欧语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书面翻译,而不是汉语使用者和印欧语使用者的直接接触,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言之间也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足以影响整个汉语社会的直接语言接触。以往的语言学理论更多的是讨论在不同民族相互直接交往(通过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接触现象,
而对间接语言接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间接语言接触,特别是对间接语言接触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也缺少对有关事实的系统考察,因而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在语言接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①②五四白话文运动及其后续过程实际上经历了文言白话之争和白话文改造两个并行的过程,前者以
白话全面取代文言为结局,后者则以融入欧化成分的新型白话代替以通俗小说为典型的旧白话为显著结果。关于“接触强度”,参看Thomason(2001:66)、吴福祥(200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自五四以来,汉语的欧化问题曾经并仍在引起知识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初至30年代,胡适、钱玄同、傅斯年、鲁迅、周作人、郑振铎、瞿秋白、茅盾、朱自清等都对汉语欧化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过他们所论的都只是对汉语欧化的态度和评价,或者是对如何吸收印欧语言有益成分的建议,出发点要么是白话文的改造,要么是新文学及新文学语言的构建,而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欧化现象本身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对汉语欧化,
特别是汉语语法欧化问题的语言学研究是从语言学家王力开始的;20世纪40年代,王力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中专设“欧化的语法”一章,梳理和讨论了五四以来汉语语法中的种种欧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王力在他的《汉语史稿》(1958)中,对汉语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观察和描写。王力之后,专门讨论五四
以来汉语书面语变化的论著有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1959),该书虽不是讨论汉语语法欧化问题的专门著作,但在描述五四以来的新兴语法现象的过程中,往往谈及这些新兴语法现象所受到的外来影响。除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之外,海外也有一些学者对汉语的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论述比较全面的有Kubler
的AStudyofEuropeanizedGrammarinModernWrittenChinese(1985)和谢耀基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1990)。1.2欧化语法现象的识别语言的演变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内部因素促动的演变,一是接触引发的演变。这两类演变的后果往往是相同的,而差别仅在于引发演变的因素不同。在接触引发的演变中,引发演变的因素是其他语言的影响;在内部因素促动的演变中,引发演变的因素则是某一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压力。由于演变的引发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对这两类不同来源的演变的识别和判定就只能依靠间接的证据。(参看吴福祥,2007)现代汉语书面语是五四以来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自然发展与欧化带来的演变交织在一起。从共时角度来看,则是欧化成分与汉语固有成分混杂在一起,欧化现象和汉语固有传统并存在一起。因此,对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来说,如何判定汉语中哪些语法演变是汉语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哪些语法演变是接受印欧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就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以往的汉语欧化现象研究中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我们对五四以来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的识别和判定建立在以下认识的基础之上:
(一)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语法的自然发展通常采取渐变的方式;如果一个语法演变
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行开来,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一演变可能是一种接触性演变。(二)五四以来发生重大变化的是汉语的书面语而不是口语③,汉语语法的欧化是间接
语言接触的结果,其产生有比较严格的语体限制,即它们一般都只限于书面语,而不大会深入日常口语。所以在当今日常口语中通行的语法现象不大可能是欧化语法现象,而日常口语不说且五四以前的旧白话文中也未见的语法现象就有可能是欧化的结果。
81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③在我们看来,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话语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而是正式程度的差异。正式程度很高的口头表达,如演讲和报告,与书面语没有多大的差别;正式程度很低的书面表达,
如口语化的小说和剧本,又与口语十分接近。所以我们所说的“口语”并不等于口头表达,而是指正式程度较低的语体,这种语体的典型样式是日常生活口语,特别是日常生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