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冬小麦产量影响

合集下载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

华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产区,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种植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作物生产体系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进行解析,以期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分析这些条件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不同种植技术、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包括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量、灌溉方式等。

本文还将关注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分析其对产量差的影响。

通过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的解析,本文旨在揭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这些建议将有助于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概况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地理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相对丰富,气候适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冬小麦和夏玉米是两大主要农作物。

冬小麦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冬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秋季至春季。

这一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合冬小麦的生长,使得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相对较高。

同时,华北地区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夏玉米则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夏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至夏季。

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夏玉米的产量也相对较高。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蒸散观测对比研究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蒸散观测对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年5月 第 32 卷 第 5 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24, 32(5): 851−859DOI: 10.12357/cjea.20230642李镕基, 杨天一, 刘帆, 沈彦俊, 张玉翠.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蒸散观测对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4, 32(5): 851−859LI R J, YANG T Y, LIU F, SHEN Y J, ZHANG Y C. A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on farml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4, 32(5): 851−859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蒸散观测对比研究*李镕基1,2, 杨天一3, 刘 帆1, 沈彦俊1,2, 张玉翠1,2**(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22; 2.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3.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摘 要: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然而该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 精准测算农田蒸散量(ET)对于该地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水量平衡法和蒸渗仪法对2013年10月—2018年9月的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生态系统ET进行了连续的观测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3种方法测定的ET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且不同方法间ET变化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r>0.90; 总体表现为蒸渗仪法最高, 水量平衡法和涡度相关法较低, 水量平衡法计算的ET与蒸渗仪法和涡度相关法相关性均为在0.94, 因此其更适于不同尺度ET变化的验证研究。

略述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预防对策建议

略述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预防对策建议

略述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预防对策建议针对冬小麦出现频率较高的农业气象灾害包含干旱、暴雨、霜冻、大风、冰雹等各种类型,这些农业气象灾害几乎每年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各地应根据当地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业生产需求,联合有关部门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推动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

本文针对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危害,简要介绍一些防治措施,力争将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冬小麦;气象灾害;应对措施一、霜冻霜冻主要指在初秋春末季节,因为冷空气的入侵,气温急剧下降,当温度在短时间内下降到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

1.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概念和类型。

越冬冻害是指冬小麦越冬期间长时期的0℃以下较强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它发生在越冬休眠期和早春萌动期。

我国冬小麦冻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初冬温度骤变型。

在小麦刚进入越冬期时,日平均气温骤然下降10℃左右,最低气温在-10℃以下,这时未经抗寒锻炼的麦苗在冷空气突然袭击下受到伤害。

②冬季长寒型。

隆冬季节持续低温,并有多次强寒潮过境,引起急剧降温。

我国黄淮平原最低气温可降至-14〜-16℃,华北和黄土高原北部可降到-22〜 -26 ℃,甚至更低。

降源幅度大,时间长,并伴有大风,如遇到秋冬土壤干旱的年份,常发生大面积死苗。

③冻融型冻害。

在冬季或冬末春初,如果天气回暖,麦苗提前萌动生长,而后天气复又转冷,这样冻融交替,骤暖骤寒,则引起小麦死苗。

早春发生的冻融型冻害往往比隆冬季节威胁要大。

2.冬小麦越冬冻害防御措施:合理布局。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冬小麦种植北界,我国大多数研究者以年绝对最低气温-22〜-24 ℃,一月平均气温-8〜10℃为冬麦种植北界。

另外,对于冬春麦混作区应根据冻害、干热风等灾害发生频率,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确定合理的冬春麦种植比例。

并且各地都应当根据本地越冬气候条件,选用适宜的抗冻品种。

植物大实验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植物大实验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摘要: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本试验以冬小麦为供试植物,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水分处理,干旱胁迫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等,结果表明:进行干旱胁迫,小石麦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出含量显著降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的生物量。

说明在营养生长过程中小石麦叶绿素含量与水分管理有密切关系,探明叶绿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干旱胁迫冬小麦叶绿素生物量1.前言当前,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干旱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影响的范围及造成的损失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据统计全世界由于干旱胁迫导致的作物减产可超过其他因素造成减产的总和。

而我国是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带来的恶劣生态环境条件已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几年来,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发展,但还未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小麦而言,干旱是一个最具威胁的逆境。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极大,主要表现在植物各部位间水分重新分配、膜受损伤、光合作用减弱、渗透势下降等方面。

干旱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就是降低了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

作物叶绿素含量的高低是反映其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叶绿素的含量往往直接影响着光合作用的速率和光合产物的形成,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类胡萝卜素可参与植物光合机构中过剩光能的耗散,进而使植物免受光抑制的损伤。

多年来,各国小麦育种专家和植物生理学家从生理方面对小麦抗旱性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作出了很大贡献。

本试验以冬小麦为供试植物,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水分处理,干旱胁迫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等,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干旱胁迫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1 Luo an . y g Agrc lur nd Fo e t y Sce e Ac de y, iu t e a r sr inc a m Luo n 1 2, ya g 47 02 Chi na; 2. oy ng M u cpa inc n c ol y I or a i n I tt e, oy ng 471 22, Lu a nii lSc e e a d Te hn og nf m to ns iut Lu a 0 Chi a n)
b 7 0 一 8 . ,h r i u e e pk e u e y 0 4o 1 .1 , a il u e e y1 . % 4 9 t e g an n mb r p rs i er d c d b . , 4 7 p n ce n mb rr — d c d b . % 一 3 . a d p nceln t e u e y0 2 一 l . . ed o g ts n iiiy u e v2 4 41 n a il e g h r d c d b . l 1 8 Th r u h e stvt
河 南 农 业 科 学 , 0 2 4 ( ) 2 _5, 3 2 1 , 1 8 : 12 3
J u n l f H e a r u t r lS i n e o r a o n n Ag i lu a ce c s c
干 旱 胁 迫 对 不 同 冬 小 麦 品 种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及 产 量 性 状 的 影 响
1 . ~ 8 . % , 粒 数 减 少 0 4 ~ 1 . , 效 穗 数 下 降 2 4 ~ 3 . , 长 缩 短 70 49 穗 . 7] 有 . 41 穗 0 2 % ~ 1 . , 性 状 对 干 旱 敏 感 程 度 都 存 在 明 显 的 品 种 间 差 异 。 产 量 下 降 幅 度 随 品 种 抗 旱 性 .1 18 各

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毕业论文

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毕业论文一、毕业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毕业论文范文参考如下毕业论文摘要:干旱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苗期干旱显著影响了小麦器官建成,进而影响产量。

明确苗期干旱对小麦形态和生理性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对于指导小麦苗期抗旱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文在水培条件下,以36个不同年代和生态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小麦苗期生长的基因型差异,提出了小麦苗期耐旱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以耐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豫麦50(水分胁迫迟钝型)和小偃107(水分胁迫敏感型)为材料,研究中度(15%PEG-6000)和重度(20%PEG-6000)水分逆境对小麦苗期生长、根系形态、水分生理、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小麦苗期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形态及生理机制。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基因型苗期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形态生理差异。

小麦品种苗期耐旱性差异显著,加权抗旱指数变化在0.6580-0.2434之间。

17个形态生理性状中与耐旱性关联程度最大的是地上部干重(0.9473),最小的是叶绿素含量(0.5356)。

采用聚类分析将36个小麦品种分为3类,耐旱型8个、中间型23个和敏感型5个品种。

3类基因型的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植株干重、株高、根系氮积累量、叶面积和单株分蘖数差异显著,可作为小麦品种苗期耐旱性鉴定的直接指标。

2.干旱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苗期水分胁迫下叶面积和株高降低,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时间延长而降低。

耐旱性强的品种豫麦50在短期中度水分逆境下根系生长较好,最大根长、根总长度、根表面积及根体积接近甚至高于对照,其根构型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吸收有限水分,从而保障了逆境下植株的正常生长。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影响因素,并了解它们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具体影响。

一、气候因素冬小麦是寒冷季节的主要作物,因此气候因素对其产量影响巨大。

首先是秋季的温度和降水情况。

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降水是冬小麦种植的基本要求。

如果秋季气温过高,可能会导致冬小麦早熟甚至失去萌发能力,进而减少产量。

此外,干旱或连续大雨也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冬小麦的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土壤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

缺乏关键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的土壤将导致冬小麦的生长迟缓和产量降低。

其次,土壤的排水和通气性也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分的能力。

如果土壤排水不良或通气不畅,可能导致冬小麦根系受损,从而影响其产量。

三、种子质量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

对于冬小麦来说,种子的选择非常重要。

优质的冬小麦种子应具有高出芽率、病虫害抗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优质种子能够确保冬小麦正常发芽并顺利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各种病原体和害虫可能导致冬小麦叶片枯黄、穗粒减少甚至死亡。

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的施肥、轮作、间套种植等)和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天敌昆虫、杀菌剂等),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冬小麦的产量。

五、农业管理良好的农业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增加也非常重要。

包括适时的灌溉、合理的施肥、及时的除草等。

灌溉的不当会导致冬小麦的水分供应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合理的施肥是保障冬小麦养分需求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及时的除草也能够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生长的竞争压力,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子质量、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管理等。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冬小麦产量受播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因素,其产量会受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如果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太早,会面临霜冻、寒潮和干旱等不利天气条件,从而导致幼苗受损或死亡,进而影响产量。

相反,如果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太晚,会面临夏季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导致种子发芽率低,进而影响产量。

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对冬小麦的产量非常重要。

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冬小麦的生育期长短上。

在理想的播种期内,冬小麦的生育期较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从而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而如果播种期太早或太晚,冬小麦的生育期就会相应变短,无法充分利用环境条件,进而影响产量。

不同播种期对冬小麦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也有影响。

适宜的播种期有利于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抗病能力和抗逆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应对病虫害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减少产量的损失。

种植管理也是冬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播种期可以使农民有更足够的时间进行农田管理,如松土、中耕、施肥和除草等,从而提高产量。

而如果播种期不合适,可能会使种植管理的工作时间受限,无法充分发挥管理的效果,影响产量。

不同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控冬小麦的生育期、抗病性和抗逆性以及种植管理等方面来实现的。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