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书籍
2024上海高考英语句子翻译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上海高考英语句子翻译模拟试题建议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Directions: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1.【2023届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英语试题】72.春日阳光和煦,人们不禁想要出去走走。
(so…that)73.最近这位学者声名大噪,不断有国际会议邀请他去发表演讲。
(deliver)74.这款应用软件无需消费者下载音乐便可享受音乐,自发布以来已经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without)75.这座公园设施陈旧,疏于管理,荒草丛生,经改造后,却让人眼前一亮。
(absence)2.【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评】52.每一架飞机起飞前都会接受彻底的检查和必要的保养。
(prior to)53.信息技术是否改变了年轻一代对世界的认知方式?(perceive)54.三个月后,我们将参加人生最重大的考试之一,它的结果也许会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course)55.新落成的学校拔地而起,已不是5年前的学校了,它配以现代化设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equip)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题】52.因缺少资金,公众直到最近才得以进入这个商业中心。
(accessible)53.实现梦想之前,一个人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艰难,这是常有的事。
(That)54.传统中医安全可靠,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represent)55.今年的春晚(The Spring Festival Gala)好戏连台,有悦耳动听的歌曲,美轮美奂的舞蹈,还有风趣幽默的相声,观众们在喜庆的气氛中辞旧迎新。
(so that)4.【2023届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英语试题】52.四月已至,春意盎然,这给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我与刘以鬯先生的海上文学缘

大师剪影24“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我与刘以鬯先生的海上文学缘■钱 虹6月9日,打开手机,惊悉香港老作家刘以鬯先生以百岁高龄辞世。
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发《2046》中的经典台词“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表示哀悼。
我想起与刘先生的文学情缘,不由得悲从中来。
掐指算来,认识刘先生,至今刚好30年。
尤其在1988至1995年期间,我的文章经刘以鬯先生之手发表在他主编的《香港文学》和《星岛晚报》等报刊上的,就有十七八篇之多。
后来他从《香港文学》社长兼主编任上退休后,还给我留过他家的电话。
可惜后来他耳聋得厉害,打电话问候他也听不清是我,联系便中断了。
今年上半年,突然接到香港一位孙先生的电话,说要为刘以鬯先生的百年华诞出一本书,是刘先生给了他上海的我家电话。
他想要我作陪去访问刘家的上海故居,刘先生告诉他,是我替他找到了上海的老房子,拍了许多照片寄给他的。
可惜孙先生打算来沪的日期我恰巧不在上海,所以没答应陪同。
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刘以鬯先生就驾鹤西行了。
初识刘以鬯说起我与刘以鬯先生的海上文学缘,还得从30年前说起。
那时,我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久,还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年轻讲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系里要我开设一门“台港文学研究”课程,供中文系和全校学生选修。
我手头毫无资料积累,一筹莫展之际,正巧复旦大学举办根据白先勇小说改编的台湾版《游园惊梦》的录像观摩和研讨活动,邀请钱谷融先生出席,钱先生有事不能去,便派我代表他前往复旦大学。
那是1988年初。
那天,我第一次看到了台湾版话剧《游园惊梦》的演出实况录像,深深地为《游园惊梦》的精彩剧情和演员的精妙演技所叹服,回家后就写了一篇有关话剧的评论《戏内套戏,梦中蕴梦——论白先勇及台湾版话剧〈游园惊梦〉》,写完之后,也不知该投给哪家报刊,搁了一段时间。
不久,便收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研究中心主任刘兆佳教授的邀请函,邀请我于年底赴港出席“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
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练习卷班级姓名学号成绩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0分)一、选择题(15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言简意赅.gāi魅.力mèi掌.故zhǎng心有余悸.jīB、沉默寡.言guǎ寒暄.xuān涅槃.pán跳踉.lángC、溘.然长逝kē绮.丽qí噬.咬shì少.时shàoD、虎视眈.眈dān假寐.mèi魁.梧kuí缀.行zhuì二、诗文默写(16分)1、无限河山泪,2、 ,两朝开济老臣心3、 ,铁马冰河入梦来4、途中两狼,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6、稍近,益狎,。
7、,西北望,射天狼。
8、衣带渐宽终不悔,。
三、文学常识填空(8分)1、夏衍著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
2、是指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著有长篇小说等。
4、冼星海,现代家,著名音乐代表作是。
5、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品集是。
四、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它们是()(3分)①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③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④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A、第①和④句B、第②和④句C、第③和④句D、第②和③句第二部分阅读五、现代文阅读(20分)凡人的尊严①送儿子去安排他的住宿,儿子的新学校位于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宿舍是在校外的,一幢孤岛时期建造的老上海大楼里。
大楼有着厚重的石砌外墙,坚实庞大的构架,线条简洁,具有西方古典复兴式风范,楼洞的双开门拱楣上有雕刻,稍带了巴洛克的华丽①,只是年代久远,有些磨损。
②儿子和他爸爸提着行李进了楼洞,因为街边没有停车位,我只能留守在车里等候。
我想把车再开到靠边一些,不要影响了路上的行车才好。
可上街沿边站着一个中年男人,我的车贴近他时,他也不移动寸步,心内就对这个中年人很是不满,站着不走看风景,也不必如此逼近车道。
中秋节最经典的灯谜及答案

中秋节最经典的灯谜及答案中秋猜灯谜及答案篇11、抬头望明月(打外国首都名一) 答案:仰光2、皓月当空(打广东市名一) 答案:高明3、月光普照(打五字俗语一) 答案:大白于天下4、吴刚捧出桂花酒(打歌曲名一) 答案:迎宾曲5、中秋赏月晚会(气象用语一) 答案:明天夜里多云6、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 答案:八归7、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答案:日涨盈亏8、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答案:明月清风9、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10、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答案:观光11、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答案:单人舞12、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答案:赏光13、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答案:归有光14、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15、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答案:月季16、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下联各打一常用物件) 答案:油灯秤17、鲁肃遣子问路,阳明笑启东窗(上下联各打一四字词语) 答案:敬请指导欢迎光临18、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炉熄火尽,务把意马牢栓(上下联各打一字) 答案:秃驴19、明月一钩云脚下,残花两瓣马蹄前(打一字) 答案:熊20、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 答案:八一五光复21、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22、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23、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24、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答案:当归25、中秋清辉照百家(三字新词) 答案:爱民月26、月到中秋(数字) 答案:027、中秋之夜开香槟(三字民俗) 答案:团圆酒28、年年月月讲勤俭,户户家家盖新房(上下联各打一京剧名) 答案:千秋节嘉兴29、秉公不偏三尺律,凿壁可偷一线光(上下联各打一三国人名) 答案:法正孔明30、曲率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嘿嘿..这个大家把横批也写来了谜底也就出来了) 答案:越圆越滑31、老马奋蹄驰千里,大鹏展翅腾九霄(上下联各打一名人) 答案:马致远张天翼32、你共人女边着子,怎知我门里添心(上下联各打一字) 答案:好闷33、谜面:得手怀里抱,给脚想溜掉,有火就炸响,遇水就冒泡。
八年级音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听、唱、看、演等实践活动,领略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及浓郁乡情,体会到音乐是历史的写照,生活的反映,从而激发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故乡是北京》、《智斗》等歌曲与戏曲,感受音乐民族气息与地方色彩,准确表达歌曲《中国娃》民谣风格,做到自然、亲切、愉快、明朗,充满童趣;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加深对民族音乐在产生、发展、曲韵风格表演特点等方面的理解。
3.了解戏曲、京剧的形成发展,对戏曲行当、脸谱及角色特点有个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1.内容介绍:《故乡是北京》创作于1988年,并于1989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元旦晚会上由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首唱。
歌曲由著名歌词作家阎肃作词。
歌曲运用中国曲艺中的“不说那……”、“只看那……”这类排比句,展现了北京种种具有中国古典特征的景致风貌,表现了故乡人对北京深挚的情感。
旋律以京剧曲调为素材,与歌词完美结合,民族风格浓郁,像一杯浓烈的醇酒,沁人心肺。
歌曲分为ABA三部分。
头、尾是一个类似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点类似引子与尾声的作用。
中间部分运用了流水板体的节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潇洒流畅,如在向人们娓娓诉说,亲切而自然。
这首歌词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用戏曲曲调写的歌曲,俗称“戏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开拓了歌曲创作的新途径。
《上海本是好地方》是一首用沪语演唱的歌曲。
创作于1997年。
歌曲旋律采用了上海及江南地区的小山歌、小调等音乐素材,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风格。
在许多乐句中的旋律接近口语化,叙说性较强,类似上海的说唱。
整个歌曲篇幅较长,共有四个部分,中间有两次转调,它像一位音乐导游,罗列了上海的各旅游景点及特色产品。
本教材选取了第一部分。
(附歌谱)2.教学建议:(1)可用“你去过北京吗?”、“你认为上海有哪些变化?”等问题作导入,让学生认识生活。
可以让去过北京的同学谈谈对北京的感受。
通过独特北京文化来加深对此曲内涵的理解。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期末综合模拟试卷(含答案)

材料二
“叔叔阿姨,你的头盔呢?”“头很值钱,头盔又不贵,赶紧买一个吧!”近日,一段上海幼儿园“小交警”街头喊话劝导骑车人戴头盔的视频“萌”翻网友。劝导完骑车人,小朋友们还会一起唱沪语儿歌:“一会开,一会停,头盔牢牢戴头顶,一戴戴到目的地,交通安全最要紧。”看到骑车人戴好头盔,小朋友们还会送上小红花。活动期间,孩子们共劝导了20多位未戴头盔的骑行者,送出了数十朵小红花。以前都是老师给小朋友发小红花,现在他们成了发小红花的人,孩子们都很开心。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和市民都增强了安全意识。
A.“佃户家庭”“家织布”都属于偏正短语。
B.“聪明”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C.“却”是副词,“滋味”是名词。
D.“染了颜色”是动宾短语。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B.他出身农民,童年时与父亲的压迫对抗;他博览群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他是爱军爱民的共产党领导人。
C.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他总希望别人对他提出批评意见。
D.他在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身经百战;他很喜欢孩子,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他常给“红小鬼”们讲政治。
B.乙诗颈联写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
C.甲诗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乙诗通过对狗、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
D.两首诗都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都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基于7Ps理论的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营销策略研究——以上海图书馆为例

基于7Ps理论的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营销策略研究——以上海图书馆为例摘要:文章利用服务营销7Ps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和过程7个方面,分析上海图书馆新媒体平台的策略,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服务营销;公共图书馆;7Ps理论0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资源受到电子网络资源的冲击,进行服务调整尤为重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逐渐引入图书馆营销概念,不断探索新营销模式和策略。
在移动新媒体大环境下,新媒体成为公共图书馆进行资源服务和推广的重要方式。
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服务和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1 7Ps服务营销理论1.1 历史与发展服务营销理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学者约翰·拉斯摩于1966年首次提出以非传统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1974年其第一本论述服务营销专著出版,标志着服务营销学的产生[1]。
1981年,在4Ps传统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以外,营销学家布姆斯和比特纳增加人员、有形展示和过程,产生7Ps服务营销组合,侧重关注有形产品之外的服务。
1.2 必要性20 世纪90年代后期,服务营销理论被应用到中国旅游、金融等行业[2]。
图书馆业也迅速捕捉到其重要性和适用性。
根据国际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总体竞争力排名第28位,产品市场排名第58位,而服务业竞争力却在第87位,可见中国服务营销亟须优化。
托尼·雷斯纳在第61届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上指出,营销对于图书馆非常重要,应全方位整体营销图书馆及其提供的服务[3]。
1.3 相关研究1993年召开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营销政策国际讨论会后,国内有越来越多关于图书馆营销的讨论。
庄育飞[4]分析了图书馆服务营销理论的优势、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图书馆界应对服务营销给予重视;杨定芳[5]利用7Ps 理论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与服务营销;王昕等[6]总结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国内外图书馆服务营销的实践。
陈丹青:我不知道读者怎样想象木心

陈丹青:我不知道读者怎样想象木心陈丹青:我不知道读者怎样想象木心2015-04-23 我在结束时打开向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
——选自木心遗稿去年仲夏送走母亲,回京翌日,就在书房圆桌摆上妈妈的遗像,设为小小灵位。
到今年七月的周年忌日,桌面换了鲜花,花旁一盅酒,一小碗咸菜辣椒炒毛豆——妈妈中风那夜有我炒的这份菜,母亲照常饮酒,与我谈笑——摆好了,我就在书房跪倒,对着自己的小圆桌伏身磕头,前额触地时,稍觉有点滑稽,但终于是郑重做了这套规定动作,心想,以后自当年年如此吧。
“周年的象征性没有带给我任何东西。
”罗兰·巴特在他怀念母亲的《哀痛日记》中写道。
这是实话,亦且法国人想必不磕头。
人追念逝者,随时随地,不必有待周年。
另一句:“每人都有自己的悲伤节奏”,又是实话。
但有谁知道自己的“节奏”么?好几回是起床后,走在厨房、过道、出门的路中,一念袭来,我会骤然哽咽、嘶哭,像个傻子。
待狠命喘过,渐渐收泪,就去继续做事。
人为死者哀哭,是自伤,也是亲昵的幸福。
有时我会蛰伏般地等着,不晓得是怕这袭击,还是期盼痛哭。
木心死,及今快两年了。
那是另一种“节奏”。
死者不同,悲伤自亦不同,但“周年的象征性”确乎不带来“任何东西”——他死了,这个词一遍遍自动闪过,轻微而频繁,好似无法关灭的信号,兀自显示。
但刺痛袭来也不因这个词,而是那些日子、景象,生动而鲜明。
反倒周年忌日,了无所感。
人在种种规定的日子总会自我提醒吧,那是“记得”的意思,不是哀伤。
年轻人居然记得:去年临到十二月,海淀区一群大学生就要我去,说是为纪念先生逝世周年,预先申请了北大的某座礼堂。
二十一日,我去了,其时《文学回忆录》才刚弄好,正可是个话题。
那夜来了好多学生,十之八九不见得知道木心,但大家听到终场——又一年过去,今岁十二月初,上海的郑阳,北京的刘道一,苏州的晶晶,又来问忌日那天要不要办活动。
除了《温故》将出版第二回纪念专号,今年不拟办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方言》——钱乃荣一、内容简介在上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两种上海话。
从形成于南宋的“老上海话”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江南水土所孕育起来的上海市俗民风;而从“新上海话”里,我们可以感知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在中外交融中形成的襟怀和睿智,以及海派文化的密码和基因。
了解上海方言,可以深度了解上海,了解上海人民,了解上海文化,了解上海生活。
上海话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方言,它在这一个半世纪中,从一种在吴语中比较保守滞后的县城及其周围的小方言,发展成为变化速度最快的中国第一大城市方言,成为全国三大方言(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之一,成为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吴语的代表方言。
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话的起源、变迁与发展。
内容包括上海话的溯源、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上海话的新旧共生和交替、上海话与上海民俗等。
二、作者简介钱乃荣1945年生,中国现代语言学家。
出版的著作有《上海方言俚语》、《当代吴语的研究》、《汉语语言学》、《上海话语法》、《现代汉语概论》、《北部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话900句》等19本,发表的论文有《进行体、持续体和存续体的比较》、《苏州方言中动词“勒浪”的语法化》、《上海方言中的虚拟句》、《吴语中时体结合的复合时态》、《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宋庆龄讲话的语音分析和诞生地南市说》、《论纳兰性德词的人情美》、《论20世纪初20年的中国短篇小说》等100多篇。
三、精彩书摘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长篇连续电视剧《长恨歌》是用普通话为主要叙述语言的,但是全剧中穿插着许多上海话的词语。
电视剧《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海派特色的经典作品,不但情节的安排自然而富有海派韵味,剧中环境和种种道具使人对接上了上海人跨几个时代的生活情景,就是剧中插入的上海话,也是精雕细刻的,处处表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情趣和海派风味。
编剧蒋丽萍是从上海话出发的,是用上海话的长处去丰富普通话的表达,这是对上海话中优秀的味道重的词语内容的发掘,而其中有不少是普通话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是把普通话转成上海话讲。
由于许多生活情趣浓厚的上海话词语在活跃轻松处说出,使得剧本具有浓郁的本土性。
比如王琦瑶的一句“姆妈”,从声调中就带出了上海人的称呼中亲热的嗲味道。
一句“侬走好噢”,就把上海人亲切送客的模样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一句“侬晚饭吃过了啊?”听了比“你好”感觉亲热得多,那是上海的标准问候语了。
还有那些有标志性的上海话的称呼在要害处冒出来,如“大亨郎头”、“白相人”、“十三点”、“滑头”、“小赤佬”、“十足的阿木林”,把各种类型的上海人的人品或特征活生生地点了出来。
而片中的那些带有上海时代特色的语言,如:“面孔红得像杜六房个叉烧一样。
”阑尾炎用那个时代称呼为“绞肠莎”,还勾起了老上海对生活的回忆,而“当我是救火会?当我是巡捕行?”却责问得真是有情有景。
70年代的小菜场有“配盆菜”的摊头,用一个“配盆菜”词语表达引申出去说搭配的事,只此一词,就自然使剧情巧妙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让人感受到片子中表现的深厚的生活底子。
上海话特色的语气词和叹词运用塑造和烘托了本土气氛,如“喔唷”有时表现了上海人的厌恶和埋怨,有时却表现了对人的惊讶,“喔唷紧张杀了,紧张杀了”又表现了不耐烦。
性格刻画得很是细腻。
“喏!住院费,治疗费!”一个“喏”,就表达了一个潇洒的“给你”的神情。
叹词“咸”还表示了“是啊”的意思,“侬省省哦!”又是一种温和的警告和劝听。
写上海人不冷不热的一种性格,用“像温吞水”;批评人花言巧语,说她“说得花妙”;称赞对方沉着,“涵养来得个好”;说那人看过来的样子,“眼睛定洋洋定洋洋的”,讲出话来使人“冷丝丝”的,这种达意又清淡的描画都是不紧不慢的,细腻刻画了上海男女的处事待人的各种风貌,“心相倒是蛮好个”。
一下闷住,不能灵活处事了,说是“全都不活络昧”。
描写其多,还带有动作性,说“多得跟造反似的”。
叫人别大声激动,还有拟声词的加入:“侬横冷横冷地做啥!”煞是传神! 片中在表达上海人遇事的心情,也用了许多不可替代的词语,如一听到他这样说了,“我心里就殂塞。
”如此诉说自己的苦衷和烦闷,十分深刻,别的词再也不能表达这层感受的了。
这类词还用了“乌苏”、“头大”、“疙瘩”。
说我做这事的诚恳和卖力程度,“吃奶力气也用出来了” ,其表达自己的用心,多么到位!叫人看到利害,忠告“侬勿要笃定泰山” ,勿要“假痴假呆”,都是贴切的。
上海话词语还可用来塑造上海的气氛,如用了一些表现上海风物的名词。
片中,如在市内,就提到“旗袍的花头经”、“天生的衣裳架子”、“弹性女郎”;到小镇上,就有“乡下的景致”、“吃满月酒”等。
还有那种拷贝式话题强调的句式:“缠绵是缠绵得来”,“忙是忙得来”,“ 烦也烦杀脱了”,“葛末再犟犟不过年纪的”都可以把海派的地方氛围搞得浓浓的。
说一个人“心荡到什么地方去了”,“越说越不入调了”会“搭架子”,“最欢喜轧闹猛”,“搭讪外国人”,“骗骗野人头”,叫一个人“ 侬不要腾我来”,“侬不是横对吗?”“不要兜圈子来”,从这些“熟门熟路”对上口径的上海话中可以看到上海人的典型行为。
上海熟语谚语在片中也有很贴切的运用,如:“死了荷花还有藕”,“少年夫妻老来伴”,“萝卜不当小菜”,“干穿万穿,马屁不穿”,“ 做生意千做万做折本的生意不做”,“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床上是夫妻,床下是君子”,等等,它使深奥的事理明白化,还能呈现幽默锐利的话锋。
这个片子最珍贵之处是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榜样。
有特色的上海方言词语的运用,不但优化了剧本的表演语言,而且挖掘展现了上海地区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说明不论京派、海派等,都要各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风味,汇集起来,中华文艺才会有更丰富多元的异彩。
这不仅仅是一个传承好的上海话的语言问题,还是一个艺术作品本土化的问题。
许多到现在还站得住的作品,都生根于地方文化的深层土壤中,因此有较强的生命力。
如以普通话为载体的大量电影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渗透着深层的地方文化的底蕴。
像《白毛女》音乐以河北方言中形成的《小白菜》为基础,《江姐》中融入了激越的川北号子和吴侬软语的越剧唱腔才如此优美。
《洪湖赤卫队》中的楚文化,《刘三姐》、《五朵金花》中的少数民族风情,这些剧目由于传出的是中华民族各地不同的风情,因此强大。
积极审慎地在文艺作品中使用方言中优秀有特色的词语,可以丰富普通话的语库和表达方式,并不会妨碍推广普通话。
一个地方的具体风貌,自有一地的方言词语给以完整表达,一方的水土滋养了一方的人,一方的民俗深处必紧贴着一方的方言。
越是植根于本地沃土的文化,越能在世界上走得远。
那是因为文化越是本土,就越是拥有细致入微的乡情民俗异彩,就越是贴近本真,其语言和文化形态中便蕴含着世界文化的普世精神和永恒价值,深藏着人类人性中共同部分的精髓。
四、导语上海话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方言,它在这一个半世纪中,从一种在吴语中比较保守滞后的县城及其周围的小方言,发展成为变化速度最快的中国第一大城市方言,成为全国三大方言(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之一,成为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吴语的代表方言。
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话的起源、变迁与发展。
内容包括上海话的溯源、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上海话的新旧共生和交替、上海话与上海民俗等。
前言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
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
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
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到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
后于1292年正式设臵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
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
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
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旧多有滩、渡、浜、泾、汇、河、桥、塘、浦、湾……这都在向人们证明,是水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海洋是美丽而壮观的。
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称地球为“水球”也不无道理。
海洋是广阔而有边的,是深而可测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任你怎样为之赞美都不会过分。
海在洋的边缘,临近大陆,便于和人类亲密接触。
我国的万里海疆,美丽而且富饶,被誉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鱼仓、盐类的故乡,孕育着宇宙的精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样为之歌唱都不会尽兴。
上海是海。
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养了上海,使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
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就没有这座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
没有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就没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荣发达。
今后,上海的发展还要继续做好这篇水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上海是海。
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不同于在传统城市基础上长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77,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猛增到500 多万。
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5%,移民则高达85%。
上海的移民,国内的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的虽来自近四十个国家,但主要来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数量最多时高达15万人。
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如下几次: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孤岛期间,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
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增势之猛,世界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现在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800万,此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600万。
每年春运高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是海。
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美誉,现在是越来越名副其实了。
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表情。
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无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屋,还是按照欧美风格设计建造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包括集中于南京路外滩的建筑群,和分布于各区的多姿多彩的别墅洋楼,诸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300多处,或者是后来建造的如原中苏友好大厦等,都在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演奏着上海社会发展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