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

1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专家对此的定义是:“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 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曾经是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依靠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与贸易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从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转向非关税壁垒,而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就应运而生了,并成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一种工具。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 )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这些都是由于绿色壁垒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

兴起原因:世界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变得日益突出,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绿色文明的新的价值观念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各国为使本国的“幼稚”产业得到发展,“夕阳”产业减缓衰退,使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获取超额利润,都没有放弃过贸易保护。但是,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随着关税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受到更多的限制,传统的贸易壁垒的运用空间也越来越小。在此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成为在各国发展最快的一种贸易壁垒。各种绿色组织的存在及其政治影响早在70年代,美国成立了两个青少年环保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绿色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绿色组织及绿色政党的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和有关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因此,许多政党开始把环境保护政策纳入自己的政策体系,使环境问题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济和贸易领域。同时,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受到国内有关产品生产商的压力,一同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环境标准的不同,导致企业环保费用内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因此,环境标准问题就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问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规定和实施非常严格,但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发达

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借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作用。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不完善、缺乏约束力贸易和环境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各国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求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虽经过许多探讨和谈判,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由此产生的有关贸易规则含义较宽、含糊,甚至处于两可之间。并且这些规定的弹性较大,其中一些重要的术语的含义非常不明确,例如,“武断”、“不合理”、“变相限制”、“所必须的措施”等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各缔约方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基本特征: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的巧妙性。

形势的合法性: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中适用的法律有:国内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条约。目前世界上最重要、最有权威、最有普遍性的国际多边贸易条约是GATT 和WTO 两个文件。GATT 第20条,授予了各国“环保例外权”;WTO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前言中也规定了“不能阻止任何成员方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诸如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所必须的措施”。由此可见,发达国家采取的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从法律的角度看,一般是无可非议的。

保护内容的广泛性:绿色壁垒保护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与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许多商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

2

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达到一定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压力,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也很容易被某些发达国家用来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随心所欲地加以刁难和抵制。

保护方式的隐蔽性: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保护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例如,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实施“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许多国家利

用此标准限制和拒绝产品进口。

较强的技术性: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

技术要求的相对性:在发达国家之间,环保技术水平比较接近,它们之间的贸易因环保问题导致的纠纷较少。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较高的环境标准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绿色壁垒。

形式制度: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

环境附加税: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

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

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

产品加工标准制度:产品的标准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程度标准下作出的强制性规范。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

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 、ITU 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如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

绿色卫生检验检疫: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发达国家往往把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他们对食品、药品的卫生指标十分敏感, 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

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按世贸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补贴范围,因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发展现状:绿色壁垒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措施。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绿色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1999年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据欧盟环保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998年,欧盟国家禁止进

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300亿美元,其中9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涉及纺织、成衣、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几千种商品。绿色壁垒措施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绿色壁垒措施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绿色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出现了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涉及包括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

3

动植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壁垒所管辖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它不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投入、生产方式、包装材料、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甚至工厂的厂房、后勤设施、操作人员医疗卫生条件等整个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这些绿色保护措施对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绿色壁垒措施具有动态性绿色壁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的在变化着。随着进口国家的技术进步、居民对于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准不断向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出口商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另外绿色壁垒的动态性还表现在绿色壁垒的实施往往会产生连动反应,一国实施立即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由一个国家快速扩散到多个国家,从而给出口国造成重大的打击。对中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1995年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市场是香港、日本、美国、欧盟、东盟、台湾、韩国等,对他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5。这表明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从环保立法进入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挂钩,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对中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

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另外,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工业品贸易,而且还包括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对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环境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也将作大幅度调整。因此,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

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因此受到影响。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

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WTO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而不是支持各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如果各成员能够严格遵守协议,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不会愈演愈烈。但事实上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不仅没有被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原因与上述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上述两个协议的约束力有很大关系。从近年来上述两项协议的执行情况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像他们承诺的那样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反而凭借其优势地位,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技术标准,采用高灵敏度的检验检疫技术,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障碍。这些限制进口的措施,究竟有多少属于正当的贸易壁垒,有多少属于不正当的贸易壁垒,目前还很难做出定论。这也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通过WTO 的贸易争端处理规则和程序来解决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应该看到,虽然绿色贸易壁垒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对绿色贸易壁垒绝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看到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意义。首先,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进口的产品不设防。从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出发,对进口产品提出必要的技术要求,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是每个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贯彻环境保护原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从这一点来说,需要对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其次,正

当的绿色贸易壁垒反映了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因此,要消除进口国对我国产品的歧视和限制,关键还是要以积极的态度顺应全球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要求,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的愈演愈烈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真实写照。如果我们不以积极的态度做出回应,大幅度地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那么,不仅会在发达国家市场受排挤,也会在许多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面前感到力不从心,也就难以继续保持我国产品出口大国的优势地位。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破除壁垒依据原则,积极抗辩。国内立法的单边措施能否用于限制国际贸易,依据多边环境条约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是否与WTO 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

4

都是尚存争议的问题。一些国家运用WTO 争端解决程序,积极斗争反抗绿色壁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的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磋商、谈判解决。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

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

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门机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起草制定。截至2000年3月,正式颁布的标准有15个,内容包括环境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废物排放等全过程都提出了指导性的环保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等组织在生产、服务和活动过程中的环保行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因此,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

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绿色贸易制度安排下,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的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因此,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1992年,全球环保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1994年为408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6000亿美元。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作为经济与贸易大国,必须抓住绿色环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我国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具体措施有:1、采取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2、大力推行环境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补偿的税收政策,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采取收取资源税的税收措施;对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企业,可适当减免资源税。

3、对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和少污染、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采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的产品。

4、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5)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审查、检测和管理,坚决杜绝受污染商品和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的进口,以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同时,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否则令其关闭处理。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

形式种类: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目前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有环境标志、生态(或绿色)包装、环境技术标准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国际或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目前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50多个环境与资源保护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别环保法规:国别环保法规是指主要的发达国家在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污染防治、化学品管理、农药

管理、自然资源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许多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如食品农药残留标准、纺织品环境标准等。绿色标志制度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

或粘贴在合格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

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按世贸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补贴范围,因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产品加工标准制度产品的标准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程度标准下作出的强制性规范。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环境附加税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如可再生回收再

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包装等。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如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发达国家往往把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他们对食品、药品的卫生指标十分敏感, 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

5

绿色贸易壁垒(5篇)

绿色贸易壁垒(5篇) 绿色贸易壁垒(5篇) 绿色贸易壁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环境贸易;WTO 在国际货物贸易中,从1947年的GATT到WTO,降低关税始终是国际社会的主题。时至今日,作为阻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的关税壁垒已经在肯定程度上得到了掌握,而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原产地制度等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阻碍日益明显。同时,绿色壁垒作为新型的、重要的国际贸易障碍,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绿色贸易壁垒是双刃剑,假如运用适当,对爱护自然资源、全球经济的可持续进展是有利的;假如滥用,就会阻碍全球经济的进展,形成新的贸易爱护主义。而目前由于种种缘由,绿色壁垒的多样化、环境标准的简单化、检疫措施的苛刻等,反映出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阻碍,反映出新的贸易爱护主义的抬头,可以说绿色壁垒的被滥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平安为目的而实行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开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进展。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以爱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简单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爱护本国产

业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多样,包括绿色关税、环境配额、环境许可证、绿色补贴、绿色标签、绿色包装等,具有虚假性、广泛性、隐藏性等特点。 二、WTO规章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WTO法律框架之下,有关绿色贸易的条款主要见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以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农产品贸易协定》、《与贸易有关的学问产权协定》等规章中。 由此可见,环保浪潮对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产生了肯定影响,在WTO的有关文件中均涉及环境问题。但是,WTO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不明朗,条文不详细。一方面,WTO原则上承认各个成员为了爱护各自的公共秩序和防止环境污染,有权制定本国的环保政策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则要求这些政策和措施不能阻碍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行,使环保措施成为变相的贸易爱护手段。 就上述规章本身而言,绿色壁垒也对WTO的基本原则造成了冲击,主要体现为:首先,它背离了自由贸易原则。自由贸易是WTO要追求的目标,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制定高标准的环境标准,使进展中国家丢失比较优势,从而使WTO的自由贸易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根基。其次,违反了普遍取消数量限制的规定,这是实现贸易自由的重要保证。虽然不像配额许可证那样明显,但绿色壁垒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相同的。再次,它违反了非卑视原则。在国际贸易中,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是WTO的最基本原则,依该原则,各成员国之间是公平的。但是,简单而苛刻的环保要求,

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章: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1.1绿色贸易壁垒 §1.1.1绿色贸易壁垒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这样的解释也许很难让人明白,那么我们可以把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分成两部分来讲: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 笼统地说,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只要是壁垒,它的目的就是限制进口保护贸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态 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法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通过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的方式来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就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带来很大的障碍。我国就在这方面吃过很多的亏,这在下文中会详细的提到。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 绿色贸易壁垒在各国的具体做法虽各有不同,但从生产、包装贮运到使用的全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限制。 产品形成阶段具体内容 生产方法、加工过程PPM(Processing &·Product Method)标准 包装贮运的环境包装物的成分、可再次装运的特性、环境标志图案产品组分、性能及使用黄曲霉素、红霉素 现在已有不少国家意识到,仅靠对产品本身污染的"末端"控制已不适应需要,于是纷纷制定了有关产品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必须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PPM(Processing &·Product Method)标准。在乌拉圭回合签订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对PPM的境外实施都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即如果这种PPM标准影响产品功能,进口国有权限制不符和本国PPM标准的产品进口。 包装贮运的环境限制措施是指对包装物的成分、可再次装运的特性、环境标志图案以

绿色贸易壁垒

1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专家对此的定义是:“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 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曾经是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依靠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与贸易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从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转向非关税壁垒,而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就应运而生了,并成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一种工具。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 )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这些都是由于绿色壁垒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

兴起原因:世界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变得日益突出,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绿色文明的新的价值观念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对不污染环境、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为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各国为使本国的“幼稚”产业得到发展,“夕阳”产业减缓衰退,使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获取超额利润,都没有放弃过贸易保护。但是,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随着关税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受到更多的限制,传统的贸易壁垒的运用空间也越来越小。在此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成为在各国发展最快的一种贸易壁垒。各种绿色组织的存在及其政治影响早在70年代,美国成立了两个青少年环保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绿色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绿色组织及绿色政党的不断涌现,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和有关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因此,许多政党开始把环境保护政策纳入自己的政策体系,使环境问题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济和贸易领域。同时,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受到国内有关产品生产商的压力,一同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环境标准的不同,导致企业环保费用内在化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因此,环境标准问题就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国际性问题。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规定和实施非常严格,但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发达

绿色贸易壁垒的性质及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的性质及对策 摘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保护措施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受到关注。这种环境贸易措施从表面来看虽然对于一些国家尤其是环境标准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他是一把双刃剑,促使相关国家和企业通过不断引进和发展技术来提高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从另一方面来看有利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改善。 绿色贸易壁垒从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焦点集中在其是否具有正当性的方面,大多数都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主流的观点更是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非正当的。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客观的提出了绿色贸易壁垒形式上是合法的,价值上是正当的,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也具有歧视性、隐蔽性、易被滥用等特点。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论证,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个必不可少的,绿色贸易壁垒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合适的选择,国家竞争要提高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比较优势上,应该在制度建设上作出努力,维护本国的利益。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外部不经济性正当性 ABSTRACT With grow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eople gradually increas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cept of green consumption gradually been taking root. this initiative for the country's foreign trade had a great impact, making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Green trade barriers arising from the date of constant controversy, the dispute focused on whether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exist legitimacy. In this paper,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wer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nalysis, a form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both 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legitimacy and value, but also has some discriminatory, hidden and easily misused,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dialectical Look at the system. Argument in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green barriers is essential to put forward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to develop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solutions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rational choice And therefore can not remain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should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rom the start of building the system to maintain its interests. KET WRODS:Green Trade Barrier,External diseconomics,Legitimacy

绿色贸易壁垒案例3篇

绿色贸易壁垒案例3篇 篇一:绿色贸易壁垒案例 1、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欧洲的服装出口开始趋缓,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服装残留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出口的服装因拉链用材“含铅过度,白白损失10万多美元,最终导致企业破产。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在禁止生产和使用氟里昂之后,正着手对污染物控制采取新的行动,如联合国现已拟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议定书》初步草案,一旦通过,必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企业生产和商品出口产生很大影响。欧盟一些国家实施纺织品环境标志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欧盟的丝绸由于此标志的实施而出口量大大下降。各国对进口商品的环保技术标准日趋复杂和严格,其 中食品的环境技术标准是最高的,各国政府尤其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含量标准规定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过去我国大量出口冻猪肉和冻兔肉到欧洲,现在都被禁止。同样我国的很多纺织品由于环保原因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产品包装方面,有些国家为强制实施再循环和再利用相关法律, 建立了绿色标签制度,无绿色标签包装的产品禁止进口。1998年,美、加、英、欧盟等相继以天牛虫问题为由,禁止我国所有未经熏蒸处理的木制包装进入其境内,这一规定使包装成本增加了20,,并影响我国对上述地区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强。2、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56个。其中有90,以上是卫生和检疫措施项目;又如我输日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分析 首先,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是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外部原因。环境可持续开展道路的选择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正是在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通过参与国际公约、国际环保组织,制定了旨在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环保制度和标准。而这些制度和标准表达在贸易上即是对限制进口,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壁垒。 第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成因。WTO并未使贸易保护主义消失,竞争的加剧反而迫使各国政府在关税手段保护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寻找更有效的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绿色壁垒的合理、合法及广泛性特点使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首选手段。开展中国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从兴旺国家市场退出,要么紧跟兴旺国家,生产与本国经济实力不相符合的高投入、高技术的“绿色产品〞。但无论如何,开展中国家均要付出沉重代价。兴旺国家从中既保护了国内的产业,又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这正是“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得以迅速开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三,各国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差异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客观原因。尽管人们都认同可持续开展的理念,但在如何实现上却不尽相同。兴旺国家由于经济开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较高,其环保要求和标准也较高。开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根本无法到达兴旺国家的环保要求。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绿色壁垒。加上由于世界商品种类繁多,生产过程和标准五花八门,制定统一的全球环保标准难度极大洛国纷纷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制定各自的环保标准,导致绿色认证和执行体系千差万别,间接对他国产品造成了歧视,形成了新的绿色壁垒。 二、以绿色营销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开展中国家要摆脱如上文所述的两难境况,必须生产出即符合环保标准,又能实现企业盈利的产品来。笔者认为,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开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企业根据科学性和标准性的原那么,通过有目的、有方案地开发产品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不仅可以使产品符合环保标准,而且通过贯彻绿色营销理念可实现本钱降低或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企业盈利。具体来讲,企业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发绿色产品:通过贯彻绿色营销理念来降低企业本钱 绿色营销应建立在绿色生产的根底之上。绿色产品是指生产、使用及处理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生产绿色产品首先可以直接改善生态环境,可减少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实际或潜在损害,同时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到达降低本钱的目的。 绿色生产涉及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使用和使用绿色包装等几个内容。在绿色设计中,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利用等问题。设计使用具有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等特点的绿色材料;注意尽量减少材料种类,提高其再利用的可能性,并使后续处理简单化,减少废物产生,降低原材料消耗。这样不但能到达环保目的,而且还可以降低本钱、提高产品的价值,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注重使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

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绿色壁垒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对外贸易上采取的一种非关税措施,要求进口商品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或者限制进口国家的环境污染。这种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一些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壁垒:一些国家采取了严格的环境标准,限制了来自我国的产品进入其市场。这些标准往往需要高端技术和高成本来满足,对于我国一些传统产业来说,满足这些标准需要较大的改造和投入,增加了贸易成本和难度。 2.认证体系: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通过该国认可的环境认证体系,我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上获得这些认证的成本较高,且时间较长。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国家提出了只进口符合其环境标准的产品的要求,形成了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使得我国出口产品面临着更严格的要求和竞争。同时,其他国家通过加大对产品的绿色标准要求,降低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这些困境,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提升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我国产品的环保性能和符合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加强对环境标准的了解和研究,制定和提升我国的环境标准,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2.推进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对国际认证体系的理解和研究,形 成符合国际标准的认证体系。提高我国产品的认证率和效率,降低认证成本和时间,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开 放和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对国际环境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影响力,为我国产品打开更多的市场。 4.发展绿色产业: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符 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业。提高绿色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以上措施可以帮助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带来的困境,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壁垒对于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 国家和地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常常会实施贸易壁垒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其中包括绿色贸易壁垒。本文将就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有益互动。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贸易壁垒措施,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政策 规定。为了保护自身环境和资源,国家倾向于限制进口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品,从而形成了绿色贸易壁垒。 2.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各国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上升,从而导致了一些国家使用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非绿色产品。 3. 技术壁垒的存在 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中,技术壁垒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一大因素。一些先进的环 保技术、设备和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技术转移和引进的困难,因此通过制定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 4. 保护本国产业竞争力 政府往往会通过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一些发展中国家 担心进口的低成本产品会对本国产业造成冲击,因此通过加强环境标准和技术要求来限制进口,以维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

1. 完善国际贸易体制 加强国际贸易体制的完善,建立更加公平和开放的贸易环境,有助于减少绿色 贸易壁垒的使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多边贸易谈判,促进贸易自由化,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 2. 提高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 各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推动绿色发展,并提高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水平。通过提升本国的环保标准和技术水平,可以减少他国对于本国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使用。 3. 加强合作和交流 各国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交流经验和 技术,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从而降低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频率。 4. 拓展市场多样性 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拓展市场多样性,可以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本国产品 的影响。通过开拓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并且提供更多的出口机会,从而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性。 5. 建立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 建立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通过开展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降低贸易壁垒和限 制措施的使用。通过平等和互利的原则,建立稳定而可持续的贸易关系,有助于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结论 绿色贸易壁垒对于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应对绿色贸易 壁垒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完善贸易体制,提高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并拓展市场多样性。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有益互动,最终推动绿色贸易壁垒的降低与消除。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绿色贸易壁垒是指通过对其它国家产品或进口货物中所含有的物质、过程或服务等进行政策限制和直接或间接的非贸易措施限制,以确保当地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经济利益等目标得到保障的贸易行为。绿色贸易壁垒旨在满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但也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利影响,增加企业成本和贸易摩擦等问题。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背景主要是由于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经济利益关注度的提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始日益关注。同时,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因素促使政府和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环保标准、人类健康和安全标准以及社会责任标准。 从贸易角度来看,绿色贸易壁垒常常是源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发达国家采取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以保护本国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服务和技术造成贸易限制。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需要

努力提高自身环保和生产标准,以保障其出口产品和服务顺利进 入国际市场。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包括技术壁垒、标准和认证壁垒、进口限 制和出口限制等。其中技术壁垒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标准和规范设 置或强制使用某一种技术或产品,达到限制进口货物和在本国市 场竞争的效果。标准和认证壁垒则通过制定或执行标准、规范和 认证体系等措施来限制和管理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进口限制和 出口限制则主要是政府对进口货物和出口商品提出的限制和要求,以确保当地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利益得到保障。 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贸易壁垒应该被视为一种非关税障碍, 由此会对国际商品和服务的自由交流产生影响,给贸易带来一定 的损伤。因此,各个国家应该通过协调和合作来避免不必要的贸 易摩擦和争端,并制定和执行国际标准和规范,促进环保和经济 发展的可持续性。

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概述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限制产品进入某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通常涉及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环境影响,并要求进口产品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和要求。本文将探讨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的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强制性环境标准:一些国家或地区制定了强制性的环境标准,要求进 口产品符合其规定的环境要求。例如,欧盟对进口木材产品的法规要求证明其来源合法,不来自非法砍伐和非可持续管理的森林。 2.自愿性环境认证:一些国家或地区推出了自愿性的环境认证计划,鼓 励企业自愿申请认证并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例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就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自愿性认证。 3.环境标签和认证:一些国家或地区推出了环境标签和认证计划,为符 合一定环境标准的产品提供特定的标识。例如,德国的“蓝天标记”和美国的“能源之星”标志都是环境标签和认证的例子。 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 1.保护本国环境: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促使进口产品符合本国环境标准和 要求,从而保护本国环境免受污染和破坏。这对于在环境问题上高度敏感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2.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壁垒鼓励企业和生产者采取更加环保和可 持续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通过要求进口产品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和认 证要求,绿色贸易壁垒可以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技术的创新。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往往会被认为是高质量和高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特点、表现形式

概念: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1)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最初的目的是保护天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宣扬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观念。近百年来,随着全球资源逐渐耗尽和环境日益破坏,人们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提高。随着绿色消费逐渐兴起,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能够更容易获得各国公众的广泛支持和理解。比如:近两年来,北京大力宣传绿色出行,提出低碳生活,即是人们对绿色消费的一种广泛支持。 (2)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由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雄厚的科技实力,并在很多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他们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这些组织,他们把本国先进的技术法规、标准等最大化的纳入国际标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很难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高标准要求,如果再让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合法化,就会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 (3)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有很强的连锁反应。世界上只要有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采取了某种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其他国家会马上合理合法的纷纷效仿,以回以颜色,使得这种绿色贸易壁垒措施迅速扩散到世界各个国家,从而导致对全球经济贸易的重大影响。 (4)有多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可供选择。绿色贸易壁垒不仅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还有最终产品等。 目前容易最受影响的主要是农产品,水产品等初级产品,以及食品、药品等制成品。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直至最终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在绿色贸易壁垒的覆盖之下,每一个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将会出现多样化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供选择。 成因: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之间的异同

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指的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 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法规、标准、包装、标签、认可和检疫检验制度,对本国市场上的商品实施管理,从而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出该国市场的障碍。也就是说,进口国在对进口商品进行贸易管制的同时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严格甚至苛刻的技术标准,再通过认证、检验、监督等制度来加强和提高进口商品的进入标准,达到其以限制进口为最终目的的非关税壁垒。常见的技术贸易壁垒包括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包装和标签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壁垒和绿色技术壁垒等,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应用最多的技术限制手段。 绿色贸易壁垒也分属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一种,指的是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关贸易活动加以限制,从而对自由贸易形成制度障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相对更加隐蔽和广泛,也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我国的研究者将绿色贸易壁垒分成若干种类,包括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等。制定绿色贸易壁垒之初是本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目的,力求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许多国家如今打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使得经济衰退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关税壁垒限制措施的作用和应用已经大不如从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等措施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相反地,在环境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的今天,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以 环境为理由的限制他国产品进口的新型贸易保护措施便开始盛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开始转变为贸易壁垒的理由。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之间的相同点 1 均属新型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2 产生原因相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的人们的注意力多地放在了安全问题上,尤其是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这种趋势的变化也反映在了国际贸易领域,因此各国政府出台的以环境和健康为头目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这种提高是伴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不断进行和往复的,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相辅相成。传统贸易壁垒的影响逐渐衰弱传统的贸易壁垒包括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措施,他们的使用不断受到约束, 因而作用也在不断弱化。因为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过于直接和明显,很容易受到国际社会和舆论的谴责,也易遭到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手段更加隐蔽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便有了更大的使用空间,也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新型贸易壁垒发展的技术和手段。由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所占的份额也不断加大,因此这一部分产品容易产生新型贸易壁垒。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仪器的发展,为检测产品合格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保证。 3 特点相同内容的广泛性 从产品的种类和范围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涉及不仅仅是关于健康和环境的初级产品,更有不少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且该产品的技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的农产品出口 国贸101022013077 李意豪一、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和环保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一般来说,它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国际条约的支持。但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往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和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先进的科技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为限制和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属于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对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课题。二、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一)农产品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农产品对外贸易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五位。商务部将农产品列为我国今后五年重点支持的出口商品之一,并制订了《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面对的挑战 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进口压力加大的同时,出口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障碍。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绿色壁垒限制的产品范围由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花生等植物产品和加丁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尤其是在中国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水产品上遭遇绿色壁垒更为频繁。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以我国出口农产品存在疫病和农药残留趋标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加强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疼惜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康为由,以疼惜国内贸易为目的,通过制定冗杂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公布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检疫、认证和审批制度,以限制或制止国外产品的进口而实行的一种贸易疼惜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绿色关税和绿色市场准入、环境标准、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检验制度、绿色包装制度及绿色补贴制度等。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的强势推动,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渐渐为WTO所限用或禁用。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外表的合理性、形式的多样性、实施标准的不确定性及疼惜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因此它正在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成为贸易疼惜的新形式。 2.类型和特点 根本类型。绿色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1)绿色技术标准。1995年4月,兴盛国家通过把握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场实施?国际环境监查标准制度?,要求产品到达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欧盟也启 动了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要求欧盟国家的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终的处理阶段都要到达某些技术标准。(2)绿色环境标志。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说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 境及人类安康均无损害。(3)绿色包装制度。要求包装必需节省资源, 削减废弃物,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4)绿色卫生检 疫制度。这种制度始终存在,但如今愈来愈得到强化。1993年4月第 24届联合国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上就协商了176种农药在各种商品中的最高残留量、最高再残留量和指导性残留量。(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本钱与效益尽可 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 背景 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向绿色发展转型,并逐渐加强了环保标准和法规。然而,一些国家在加强绿色环保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些对外贸易的壁垒,这被称为绿色贸易壁垒。 成因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本国环境和企业 一些国家出于环保和本国企业保护的考虑,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环保 标准和法规。这些环保标准和法规可能会导致一些进口商品无法符合 标准,从而被禁止进口,形成了贸易壁垒。 2. 利用环保标准保护本国产业 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环保标准,通过开展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 商品的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国产业。这种情况下,环保标准实质上被 用作保护主义的武器。 3. 环保标准的地域差异 不同国家间的环保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至于有些国家制定的标 准可能在其他国家被认为过于苛刻。这样,便构成了绿色贸易壁垒。

4. 环保标准的升级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一些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加强,使得原本可通过的产品变得无法符合标准。这种情况下,原本符合标准的企业也被迫进一步升级设备和技术,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影响在于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公平性。具体表现为: 1. 限制贸易 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导致一些商品无法在进口市场出售,使得进出口贸易受到限制。这样,能够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贸易规模均受到影响。 2. 增加企业成本 受环保标准的影响,企业原本符合标准的产品可能会无法进入某些市场,需要不断升级设备和技术以适应当地标准。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竞争力。 3. 政治影响 一些国家可能会将环保标准作为政治工具,对进口国家施加压力。这样会导致两个国家之间产生矛盾,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外交纠纷。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难题,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环境标准或者其他非关税限制措施的设置,以 保护本国的环境、人类健康和消费者权益。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贸易壁垒会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为了满足进口国的环境标准,我国出 口企业需要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环保设施的投入。这些额外的投入会 增加生产成本,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会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的销售市场。许多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的环境标准 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我国出口商品不能满足这些标准,就无法进入这些市场,导致销售渠 道的减少。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消费者教育和舆论宣传,将环境友好产品作为购买的首选, 这种心理导向也对我国出口商品造成了竞争压力。 绿色贸易壁垒会阻碍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提升。为了满足进口国的环境标准, 我国出口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改进生产工艺。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技术 优势,对技术创新采取了保护措施,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 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加强与进口国的合作与沟通。我国可以与进口国签订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定,通过谈 判解决环境标准的分歧问题。可以加大与进口国的沟通力度,了解他们对环境标准的具体 要求,及时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工艺,提高符合性。 加大我国出口企业的环保投入。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提高产品的 环保性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资的财税优惠政策,促使企 业提升环保水平。 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 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 防止技术泄漏和侵权行为。 提高出口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除了满足环境标准,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该提高产品的 品质和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活动,提升产品的形象和竞争力,从而抵御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