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述评_冯玉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Educa tio n I 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0年第1期

第16卷(总第58期)

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述评

冯玉强1 龙江河2 田剑波3

(1沿河客田中学,贵州沿河 565300

 2紫云白岩学校,贵州紫云 550800 3思南中学,贵州思南565100)

[摘要]本文在考察了三百余篇有关中学语文美育文章的基础上,从语文美育的发展概说,理论探

讨,实践总结和总体评价四个方面对二十年来中学语文美育研究进行了述评,勾勒了我国二十年

来中学语文美育研究的轨迹,肯定其取得的成果,也指明了研究中还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认为语文

美育不是一种具体操作方法,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呼唤构建语文美育体系。

[关健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83(2000)01-0085-08

一、语文美育的提出及发展概说

自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国家先后共颁布了三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都没有涉及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密切联系,语文美育无疑是一片空白。时序到了1979年下半年,北大附中的章熊等人,开设当代文艺讲座课,进行了语文美育的尝试,①这是语文美育的滥觞。1981年苏灵扬又有感于章熊等人的尝试,撰文《语文教学与美育》,提出了要加强语文美育的建设问题,同时,赖剑明明确喊出“美育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的口号,②继而,韦志成于1986年出版《中学语文美育》一书,填补了语文美育理论研究的空白。

这些努力引起了教育当局的重视,在198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布的第四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才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首次把美育列入语文教学目的之中,承认了语文美育的合法地位,开始引导广大语文教师自觉地进行学科美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随后的语文美育步入了研讨阶段,在1986年到1989年间便形成了中学语文美育研究的第一次热潮。1993年3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第35条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1993年到1995年语文美育研究再掀高潮。1996年至今,语文美育的研究文章又上了一个台阶,产生了质的变化。学人们普遍认为,美育是语文课的主旋律③,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④,主张“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⑤把它提高到生命的高度来认识,真正把课堂教学从刻板的僵硬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了,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从而使课堂教学体现出素质教育和生命的意义。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次质的飞跃,为语文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收稿日期:1999—03—29

DOI:10.13391/ ki.issn.1674-7798.2000.01.019

二、关于语文美育的理论探讨。

语文美育的渊源是美育,“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由于美是人所特具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创造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⑥鉴于此,二十年来学人们花费大量精力力来孜孜以求语文美育的性质,目的、地位及任务,兹陈述于后:

(一)语文美育的定义及其特征。

语文美育就是探索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美学理论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施用美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情,使学生具有美的创造力,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就是语文美育这个概念的全部涵义。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美感和艺术美常识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对美的观念有所了解,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⑧这是我们考察的三百余篇文章中仅得到的两个关于语文美育的定义。前者的界说比后者似乎更接近语文美育的本质,但也不完善。

关于语文美育的特征,概括学人们的观点,不外有六个:1.基础性。“语文教学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美育的基础。它的基础性既与文化性相关,也与工具性相关。”⑨2.综合性。文字的符号性及其广泛的描述功能,使其美学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3.实践性。语文课有明显的实践性,它由审美对象与主体共同决定的。(这三点是就其学科基本属性所作的具体阐释。)4.直觉性。教学中审美对象进入学生视野中形成立体思维,学生多方面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了对象的美。5.理论性。其理论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a.感性形象的领悟启迪;b.作品中审美观的理性表达;c.纯理论的美学论文。6.功利性。美的事物的功利性与教育本身的功利性决定和制约着语文美育的功利性,其实它也还有情感性,创造性。

(二)美育与语文科的关系。

美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美,人生是残缺的。”⑩学人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语文与美育的关系,其主要认识如下: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性是语文学科的内在的独特的重要性,它是由语言材料自身的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决定的。1就听、读的内部语言来说,它是思维的符号,工具和物质外壳;就说、写的外部语言而言,它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就语文的内部而言,它又充满着思想精神,充满着意趣倾向和审美情感。它是语言形式的应用实践性和语言内容的审美教育性的高度统一体,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阅读、写作等均有审美可言。学生在接受其外部语言形式时,必然要同时接受其内部的审美情感教育。

2.语文教学应主动承担审美教育的任务。现行的中学教育,德、智、体、劳都落实得较好,独有美育,既无教材,也无教师,更无课时和考核。这样美育未能得到很好落实,造成中学生两个不平衡现象:学生的美育水平与智力水平不平衡;学生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能力不平衡。12这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应从美育的高度看待语文教学,这也是针对应试教育离真正的语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