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_考试重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病理过程:主要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

1.健康概念: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3.病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4.遗传性疾病: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形成的疾病,如蚕豆病。

5.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6.分子病:由于DNA遗传性变质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 脑死亡一般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8.完全康复:(1)病因消除或作用停止(2)症状体征消除(3)与外环境适应能力恢复

不完全康复:(1)病因被控制(2)体征仍存在或遗留了病理征象(3)通过代偿可完成一定的社会活动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血清Na浓度正常范围130-150mmol/L;每天饮食摄入100-200mmol

2.水钠代谢(休克程度及发生难易:低渗>等渗>高渗)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减少。

原因机制:肾内或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不当,如只给水,不给电解质平衡液。(等渗或高渗液丢失)

(1)经肾丢失:长期服用高效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酸中毒

(2)肾外丢失:经消化道丢失;液体在第三间隙聚积;经皮肤丢失。

机体影响(病理生理变化):

(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口干不欲饮)

(3)有明显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

防治:补钠液为主(张力液)。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150,渗透压>310mmol/l

原因机制:

(1)单纯失水

(2)低渗液丢失

机体影响:

(1)口渴

(2)细胞外液含量减少(汗腺功能下降“脱水热”)

(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4)血液浓缩

防治:适当补Na补K;补充体内缺少的水分

*等渗性脱水:钠水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可见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抽放胸、腹水等。防治:补充2/3张力液

3.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水肿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如水肿发生于体腔内,则称之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脑积水等。

漏出液:水肿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质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100ml。

渗出液:水肿液比重低于1.018,蛋白质含量可达3-5g%,可见多数白细胞(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所致,可见于炎性水肿)。

4.钾代谢障碍:

*K功能:维持兴奋和传导性,参与渗透压调节,参与物质代谢,参与酸碱平衡调节

*正常:正常人体内的含钾量约为50~55 mmol/kg体重。其中约90%存在与细胞内,骨钾约占7.6%,跨细胞液约占1%,仅约1.4%的钾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机体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维持血浆钾的平衡:①通过细胞膜Na+-K+ 泵,改变钾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②通过细胞内外的H+-K+交换,影响细胞内外液钾的分布;③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跨膜电位的改变影响其排钾量;④通过醛固酮和远端小管液流速,调节肾排钾量;⑤通过结肠的排钾及出汗形式。

*低钾血症(常伴随碱中毒)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通常情况下,血钾浓度能反映体内总钾含量,但在异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呈平行关系。而且低钾血症患者的体内钾总量也不一定减少,但多数情况下,低钾血症常伴有缺钾。

1.原因和机制

(1)钾摄入不足

(2)钾丢失过多(最常见原因)

(3)细胞外K转入细胞内(碱中毒)

2.对机体的影响

(1)对神经肌肉:

急性低钾血症:轻症可无症状或仅觉倦怠和全身软弱无力;重症可发生弛缓性麻痹。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性甚至不能兴奋。慢性无明显变化。

(2)对心肌影响:

1 |心肌生理特性改变:兴奋性增加,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收缩性改变

2 |心肌功能损害:心律失常,心肌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敏感性增加

3 |心电图:QRS波:增宽,幅小;ST段:压低,缩短;T波:增宽,低平;U波:明显增高。

(3)骨骼肌损害

(4)肾脏损害

(5)对酸碱平衡影响: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返常性酸性尿。

3.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补钾,尽量口服;纠正水和其他电解质代谢紊乱。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时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且也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易伴发酸中毒。

1.原因和机制:

(1)钾摄入过多

(2)钾排出减少:主要肾脏排钾减少(高钾血症最主要原因)

(3)细胞内K转移到细胞外

2.对机体影响:

(1)对神经肌肉影响:急性轻度-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兴奋性下降。

(2)心肌兴奋性先升后降,心肌传导性下降,心肌自律性下降,心肌收缩性下降

心电图:3期K+外流↑,复极加速→T波高尖;传导性↓→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传导阻滞及自律性↓→心律失常

(3)酸碱平衡影响: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反常性碱性尿。

3.防治:促进钾移入细胞;降低体内总K量;对抗钾的毒性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1.酸的来源:挥发酸(CO2+水)。主要在碳酸酐酶(CA)作用下进行,CA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胃粘膜上皮细胞。【通常将肺对挥发酸的调节称为酸碱平衡的呼吸性调节】;固定酸:主要来源是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与食物中蛋白质摄入量成正比。

2.碱来源:主要来自食物。

3.酸碱平衡调节:

(1)血液缓冲作用:包括碳酸盐缓冲系统(可缓冲所有固定酸,不能缓冲挥发酸)、磷酸盐缓冲系统(细胞内液发挥作用)、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和氧和血红蛋白缓冲系统(主要缓冲挥发酸)。

(2)呼吸的调节作用(中枢外周两方面,PaCO2变动敏感调节,主要通过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作用)

(3)组织细胞作用:通过离子交换进行

(4)肾的调节作用:主要调节固定酸,通过排酸或保碱维持碳酸氢根浓度,调节PH使之相对恒定。

1 | 近端小管泌H+和对NaHCO3的重吸收(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是产NH4+主要场所)

2 |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泌H+和对NaHCO3的重吸收

3 | NH4+的排出:酸中毒越严重,尿排铵越多。

上述四方面调节在时间和强度上有差别:血液缓冲最为迅速,但不持久;肺调节效能大,也很迅速,但仅对CO2有效不能调节固定酸;细胞内液调节强于细胞外液;肾脏调节发挥慢但效率高,作用持久。

4.酸碱平衡紊乱分类:

(1)代谢性酸碱中毒:由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或升高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酸碱中毒:由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或升高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

(2)PH在正常范围内:代偿性酸碱中毒;PH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失代偿性酸碱中毒。

5.常用检测指标

(一)pH值7.35~7.45

pH=pKa+log[A-]/[HA]

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HCO3-]与[H2CO3]的比值,其间的相互关系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表示。式中pKa是H2CO3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

(二)动脉血CO2分压

动脉血CO2分压是指动脉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33~46mmHg(40mmHg) 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是指动脉血液标本在38℃和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血浆[HCO3-]。为判断代谢性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