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新进展[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课件内容概述
真菌感染基本知识:介绍真菌的生物学 特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等相关知识 。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希望医务人 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 疗技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真菌感染防控与护理:阐述真菌感染的 预防措施、医院感染控制、患者护理等 方面的内容。
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详细介绍真菌感 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 查等诊断方法。
个人防护措施
鼓励居民养成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减 少真菌感染的风险。
全球真菌感防控现状和未来展望
1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各国应加强真菌感染防控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研究和应对真菌感染的挑战。
研发创新
加大投入,推动抗真菌药物和诊断技术的研发创 新,提高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防控水平。
实验室诊断
01
02
03
标本采集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 标本,如痰液、血液、皮 肤组织等,进行真菌培养 。
真菌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 基上,观察真菌的生长情 况,鉴定真菌种类。
抗原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 中的真菌抗原,提高诊断 的敏感性。
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
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X线检 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 如肺纹理增多、肺实变等 。
医护人员防护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应穿戴防护服、手套等个人 防护用品,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医疗器械管理
严格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确 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社区感染控制措施
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真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个人 卫生习惯。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的整治,减少垃圾堆积、潮湿环境等真菌滋生的 条件。

真菌性感染疾病PPT课件

真菌性感染疾病PPT课件

肺部真菌感染
肺曲霉病
由烟曲霉、黄曲霉等真菌 引起,症状包括咳嗽、咳 痰、发热、胸闷等。
肺隐球菌病
由隐球菌属真菌引起,症 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 、胸痛等。
肺念珠菌病
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 发热、呼吸困难等。
肠道真菌感染
肠道念珠菌病
肠道隐球菌病
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症状包括 腹泻、腹痛、发热等。
保持良好的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 的作息,避免疲劳和过
度压力。
接种疫苗
根据需要接种相应的疫 苗,提高对特定疾病的
免疫力。
切断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脸、洗澡,保持个 人卫生习惯。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与患有真菌性感染疾病的 人接触,特别是避免共享个人
物品,如毛巾、浴巾等。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居住和工作场所,保 持空气流通,减少病菌滋生。
医疗设施的消毒
医疗机构和护理设施应定期对 接触患者和易感人群的物品和
表面进行消毒。
药物治疗与预防
遵医嘱治疗
预防性用药
一旦确诊患有真菌性感染疾病,应遵医嘱 治疗,并完成整个疗程。
对于某些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预 防性用药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自行购药和使用非处方药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皮肤癣菌病主要由接触传染导致,如接触患者皮损部位或污染物。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水疱等,可出现脱 屑和糜烂。诊断依据为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治疗以局部抗真菌药物为主,严重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病例三:隐球菌脑膜炎
总结词
隐球菌感染导致的脑膜炎

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享课件

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享课件
• 两肺多发空洞影,考虑炎性病变,真菌感染可能大,建议 治疗后复查。两侧胸腔少量积液。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发病机理
致病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腐烂植物、水果等食品 →带有真菌孢子灰尘空气呼吸道进入人体→原发肺部 感染 →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抵抗力低下者或吸入孢子量多者→有症状的肺部感 染 →淋巴、血行播散→败血症、心内膜炎、尿感、CNS 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少数直接经皮肤粘膜进入人体→皮肤真菌感染(破 损、叮咬)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10月9日胸部CT:多发空洞,示真菌感染。0201213750 CT116323
• 两肺纹理稍增多,两肺见散在多个空洞影,大小不等,壁 较厚,内壁欠光整,气管、主支气管通畅,纵隔居中,其 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两侧后胸壁见弧形水样低密度 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微生物学检查及药敏结果
标本: 血 清 )
检查日期: 10月1日
(月/日
• G试验:结果31.51pg/ml
• GM试验:结果0.61
2009-6-3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疗效佳,毒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良好
• 对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IA,卡泊 芬净单药或联合用药有效率高
• 不同权威指南均推荐卡泊芬净作为真菌经验治 疗的一线选择

肺部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PPT-

肺部真菌感染诊治进展 PPT-

危險因素
• 器官移植 • 營養不良,全胃腸外營養 • HIV/AIDS • APACHE II 評分>10分
臨床表現:症狀、體征均無特異性
• 常見:發熱(80%)咳嗽咯痰(拉絲樣痰為特 徵)咯血等。
• 約30%有幹或濕羅音,一部分患者可有鵝口瘡、 皮疹和肌肉壓痛。
影像學檢查
• X線胸片或胸部CT片表現也無明顯特徵 一般可有:肺炎型、支氣管肺炎型、炎性結 節型,其中以支氣管肺炎型最多見,炎性結 節型可見空洞、新月征、暈輪征等。
直接鏡檢結果在診斷中的價值 ——慎重對待
• 無菌部位檢出真菌 ——重複檢查、臨床症狀確診;
• 真菌 80%以上 ——酵母菌,念珠菌屬占絕大多數;
• 念珠菌 ——呼吸道,口腔,腸道,陰道常居菌群; 臨床意義 ——結合臨床症狀分析確定。
痰塗片中找到真菌的臨床意義
• 菌絲(-): 1)不產菌絲的真菌感染。2)真菌處於 靜息狀態,患者為帶菌者。
Chen KY, et al. Chest, 2001, 120: 177-184.
仰臥位 俯臥位
Cryptococcoma. A 53-year-old woman without any underlying diseases presented with cough. A posteroanterior chest radiograph shows a well-defined nodule in lateral aspect of the right middle lung area. She underwent thoracoscopic resection, and pathology findings revealed a cryptococcoma.

皮肤真菌感染ppt课件

皮肤真菌感染ppt课件
真菌学检查阳性
直接镜检或培养发现真菌。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病理切片显示真菌侵犯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鉴别诊断
湿疹
湿疹常表现为多形性皮疹 ,有渗出倾向,无传染性 ,真菌学检查阴性。
皮炎
皮炎常表现为单一形态的 皮疹,无传染性,真菌学 检查阴性。
银屑病
银屑病表现为红色斑块, 表面有银白色鳞屑,无传 染性,真菌学检查阴性。
传播途径
01
直接接触传播
皮肤真菌感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品传 播,如握手、拥抱等。
02
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毛巾、衣物、床单等,也可 能导致皮肤真菌感染的传播。
03
自身接种传播
皮肤真菌感染可以自身接种传播,如手部感染后搔抓身 体其他部位,导致其他部位感染。
症状与表现
A
瘙痒
预防
预防股癣的措施包括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裤和合成材料的 内裤、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等。
案例三:头癣的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症状 治疗 预防
头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头部和颈部,通 过了解其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有助于控制病情并预防感染

头癣的症状包括头皮瘙痒、红色皮疹、脱发和水疱等,严重时 可引起皮肤糜烂和疼痛。
皮肤真菌感染PPT课 件
目录
• 皮肤真菌感染概述 • 皮肤真菌感染的诊断 • 皮肤真菌感染的治疗 • 皮肤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皮肤真菌感染的案例分析
01 皮肤真菌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皮肤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通常会导致皮肤瘙痒、红肿、水疱等症 状。
分类
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浅部真菌感染常见于 表皮癣菌、念珠菌等,深部真菌感染则常见于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等。

深部真菌感染和抗真菌治疗.77页PPT

深部真菌感染和抗真菌治疗.77页PPT
深部真菌感染和抗真菌治疗.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部真菌感染诊治新进展
浅部真菌感染
z由皮肤癣菌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简称为癣
z包括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癣等
深部真菌感染
z侵犯角质层以下的皮肤、皮下组织或全身各系统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
z包括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孢子丝菌病、着色霉菌病等
z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最为常见
条件致病菌
z一般不具致病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才致病
z主要好发于医院内,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z它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接合菌等
非条件致病菌
z本身即具致病性
z病原菌主要包括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副球孢子菌
z有一定的地方流行性
[一]
流行病学
1979-2000年美国血行感染病原体的变化
发生率增加3倍
Martin G. N Engl J Med 2003 348:1546
易感因素
z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
z糖皮质激素
z机械呼吸
z血液透析
z TPA
z化疗
z留置导管(中央静脉插管、漂浮导管)z恶性肿瘤
z既往史
z住院患者或ICU
z营养不良
z严重外伤、烧伤
z粒细胞减少症(PMN<500)
我们的共识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最常见----侵袭性曲霉感染病死率最高----隐球菌病非常容易受到忽视
美国医院血流感染的调查(1995-2002)
---49所医院的SCOPE研究
Wisplinghoff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4; 39: 309-317.
Trends in crude mortality by type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it Care Med 2009; 37: 2519
念珠菌血症:念珠菌菌种分布及相关病死率
Wisplinghoff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4; 39: 309-317.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严重念珠菌性食管炎
严重念珠菌性食管炎
Heart tissue
播散性念珠菌病(肝、脾、肾)
曲霉病
z由多种曲霉所致
z可侵犯皮肤、粘膜、肺、脑、眼、耳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
z引起变态反应、慢性肉芽肿、侵袭性曲霉病
曲霉
z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构巢曲霉、棒曲霉、构巢裸壳孢菌、杂色曲霉、米曲霉、灰绿曲霉、日本曲霉、焦曲霉、局限曲霉、土曲霉、亮白曲霉、黄育曲霉等
z以烟曲霉最为常见
曲霉病
z烟曲霉、黄曲霉:肺曲霉病及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z黑曲霉、构巢曲霉等:肺曲霉球
z棒曲霉、构巢裸壳孢菌:寄生性支气管曲霉病
z其他曲霉:耳、眼、副鼻窦感染
曲霉
分生孢子
侵袭性曲霉病
z侵袭性曲霉病好发于免疫低下人群,如肿瘤、艾滋病等
z偶有发生在免疫正常人群的报道
z好发部位:肺和副鼻窦
z脑曲霉病是其最为严重的感染方式
1994:4%;1998 -2000:7%
隐球菌病
z隐球菌病是新生隐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感染性疾病z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器官移植等
z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亦可原发或继发于皮肤、粘膜、骨骼及肝脏等组织
[二]
诊断与治疗
诊断步骤
确诊侵袭性感染
从无菌的躯体部位培养出真菌
组织活检或病检证明侵袭性感染
疑诊或临床诊断侵袭性感染
高分辨肺CT检查
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乳胶凝集试验)
曲霉特异性抗原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 真菌1,3-β-葡聚糖试验(G试验)
Halo sign (晕轮征)Air crescent sign (新月形气影征)
Kuhlman 1987 Chest 92: 95-99 Caillot 2001 J Clin Oncol 19: 253-9
Prophylaxis Prophylaxis
应用于深部真菌的药物
多烯类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caspofungin )米卡芬净(micafungin )
阿尼芬净(anidulafundin )
Aminocandin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脂质单体(AmBisome )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belcet )
两性霉素B 胶态分散体(Amphocil/Amphotec )吸入性两性霉素B (inhaled amphotericin B )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泊沙康唑
Ravuconazole
BAL 8557/4815
Pappas,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9; 43
Wals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8;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