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满族舞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满族服饰与饮食
服饰特色
满族传统服饰以旗装、马褂、坎肩为主,色彩鲜艳,绣花精美。其中,旗装是 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包括长袍、马蹄袖、袍肚、领口、袖口等部分。
饮食文化
满族传统饮食以肉食为主,如羊肉、猪肉、牛肉等,同时搭配杂粮和蔬菜。满 族特色菜包括白肉血肠、火锅等。此外,满族人还喜欢喝砖茶和奶茶。
满族建筑与交通
举办满族民俗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通过讲座、互动交流 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满族民俗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
推出满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设置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满族美食制作等体验 项目,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宣传教育
制作满族民俗文化宣传资料
01
编写满族民俗文化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海报和视频等资料,通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手工艺,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同时,民间 手工艺人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和市场推广策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满族体育与游戏
满族体育与游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赛威 呼”、“打布鲁”、“跳马”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 又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少数民族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推介
讲师:XXX
日期:XXX
目 录
➢ 满族概述 ➢ 满族传统民俗文化 ➢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满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实践与探索 ➢ 总结与展望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
起源传说
满族起源于女真族,相传古称肃慎,自先秦时期 便已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
满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包括房屋、院落、围墙等。其中,房屋是满族家庭 的核心,院落则用于休闲和存放农作物。围墙则用于保护家庭财产。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作为中国辽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黑龙江省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黑龙江省的文化底蕴,也是其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境内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和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这里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多样,这些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
黑龙江省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曾是古代辽东、满洲等重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些历史文化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和俄罗斯的交界地带,这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样,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口述文学和民间美术等多个方面。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冰雪文化”和“满族文化”为代表,这两大文化在地域上各具特色,在内容上各有千秋。
冰雪文化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文化之一,它主要表现为满族冰雪娱乐活动、冰雪体育技艺、冰雪风俗习惯等方面,这些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黑龙江省地处北国、气候寒冷的特殊环境和人们对冰雪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而满族文化则是黑龙江省另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包括满族传统歌舞、传统节庆习俗、传统服饰礼仪、传统建筑和传统医药等方面,这些文化遗产凝聚了满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心血。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乞粒舞

传承情况
乞粒舞是以家族形式传承的。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的金明焕是乞粒舞的第四代传承人。他把儿子金 山、侄子金明哲都发展成为乞粒舞的主力。
谢谢观看
乞粒舞
朝鲜族的民间舞蹈
01 艺术性质
03 艺术特色 05 传承情况
目录
02 历史溯源 04 传承价值
乞粒舞是朝鲜族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集朝鲜族民间舞蹈"双层舞"和"乞粒"活动中的舞蹈精华于一体,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该舞蹈在"七五"期间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录,经国家民委、文化 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认定,全国仅传承于本溪。
历史溯源
传承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传承于本溪东部桓仁县的横道川和六道河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交 通闭塞,独特的地理区域环境构成了乞粒舞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生态和传承的特殊环境。作为朝鲜族民族民间舞 蹈的起源,有证可考,最早记录本溪及周边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可上溯到汉代。在桓仁及周边历代贵族官宦的墓 葬中,出土了约5世纪前后的多种壁画,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的舞蹈情况。
每逢佳节喜庆之时,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这就需要有人出来主持、引导舞队进入表演场地。从 舞队入场至走出各种队形变化,直到舞之尽兴,表演程式相对稳定。在"做周"、"回甲节"、"回婚节"等朝鲜族活 动时,因受表演场所及参加人员的局限,就没有入场、走队形的必要。因此,表演程式相对发生变化。因地制宜, 因情而变,形成了乞粒舞表演形式的主要特点。
传承价值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指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 艺传授给下一代。在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的工艺技能、表演 艺术等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 长期的实践和学习,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这种方式对于一 些需要高度技艺和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为重要。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术作品多反映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雕塑 、满族的“剪纸”艺术等。这些美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东北少数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
总结词
传统技艺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包括纺织、刺绣 、陶瓷制作等。
VS
详细描述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例如,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蒙古族的《嘎仙洞歌》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传统音乐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包 括民歌、器乐等。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满族的二胡等。同时,各民族的民歌也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蒙古族的长调、满族的萨满神歌等 。
数字化保护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东北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 录、保存和展示,提高了保 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9.12.31
•【字号】黑政发〔2019〕17号
•【施行日期】2019.12.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黑政调〔2019〕26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85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27项),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为弘扬黑龙江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1日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曲艺(1项)
吃、赵氏饺子传统饮食制作技艺)道外区、七台河市
4桦树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手工艺品制作)
桦南县、黑河市爱辉区、逊克县
5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抚远市。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12.20•【文号】文非遗发[2012]51号•【施行日期】2012.12.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文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非遗发〔2012〕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办非遗函〔2011〕336号)的要求,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意见、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文化部确定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498人),现予以公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此通知。
附件: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498人)文化部2012年12月20日附件: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498人)。
河北原生态民间满族舞蹈“二贵摔跤”

河北原生态民间满族舞蹈“二贵摔跤”
2011年2月15日,河北隆化县白虎沟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当地群众期待的元宵灯会在舞龙、踩高跷、跑旱船等原生态本土节目表演中热热闹闹的开场了,其中传统的民间满族舞蹈“二贵摔跤”的精彩表演使元宵灯会达到了高潮。
隆化县白虎沟乡是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赛艇男子8人单桨项目冠军郭晓兵的家乡,元宵灯会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群众一道新年的文化盛会。
活动的主办人袁成起笑着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灯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我们乡又有了亚运冠军,是我们的骄傲,今年的元宵佳节别具意义。
在现场,记者看到“二贵摔跤”表演者将木制摔跤道具牢牢地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形成两个夸张的矮人摔跤姿态,在武场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做出抡、转、滚、举、扫、磕、绊、支架子、下绊子等摔跤动作,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武士摔跤的场面,表演强撼有力,动作诙谐幽默。
现场喝彩声不断,小朋友们看得起兴也跟着翻起跟头,引来笑声一片。
据隆化县文化局副局长刘德山介绍,此次元宵灯会为期4天,每天早晚各演出一次。
除了带有原生态本土文化气息的特色节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增添了大型烟花篝火晚会、有趣的灯谜活动及较高档次的书法展。
“二贵摔跤”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城乡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道具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20年前后),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2007年6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它的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艺术于一身,具有特殊的历史、学术、实用、研究、观赏价值。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份,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对满族历史的研究也往往都会涉及到文化方面。
满族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其成果也很丰富。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萨满文化;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学术界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涉及的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现阶段,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将满族文化概括为满族总体的生存方式或者生活样态,即满族趋于整合的文化——“文化模式”,认为满族文化就是满族人的生存方式与形象,即满族的国民性。
也有学者将满族文化归结为单一的文化模式,是指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或者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体系与每一种亚文化体系的典型主观要素拼接组合而成的体系。
将满族文化模式既看做单一的文化模式,又看做各类文化模式的复合体系。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族文化向来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目前,学界对于满族文化内涵、形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民居建造、饮食文化、剪纸艺术、萨满教文化等表现形式的探析。
相对而言,对于满族内容的综合性分析比较稀缺,现有的研究可以将满族文化分为:1.满族文学和艺术满族文学是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造的文学,满族文学是由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及满洲文学组成的。
满族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萨满神歌、传说、故事,说唱文学以及众多的作家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无疑是满族及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
满族先人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时间上是指从远古到公元 1644 年这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满族的原始神话、早期传说以及古歌、萨满神歌等均浮现在这一时期。
艺术方面首先体现在满族人的书画艺术方面,满族的书法艺术到清代时呈现极盛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满族舞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不同
民族及其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满族舞蹈作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满足舞蹈发展轨迹的探索,分
析了满足舞蹈的内涵与魅力,并对其文化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
标签:满足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1 概述
目前我国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列入了国家战略,面对我国各族
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积累、发扬、传承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加
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民族文化遗产
进行研究、挖掘、保护、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对满族舞蹈进行追本溯源,
从而更好的弘扬满族舞蹈的文化和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造福子孙后代。
2 满族舞蹈的历史足迹
通过对满族舞蹈历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满族舞蹈的源头是一个捕鱼狩猎的
民族,用肢体语言表达出自己方式的、能歌善舞行为,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商周时
代,历史源远流长,时代相传。据相关资料显示,明代初期的满族人主要群居于
松花江、黑龙江一带,主要以游牧、狩猎以及原始农业为主而维持自己的生活。
族人个个能歌善舞,在生产生活中,常常以歌舞娱乐、祭天,这个时期的歌舞带
有一定的巫术性质,其目的主要是祈求庄稼能有好收成,族人能平平安安。
魏晋时期,满族又称为“勿吉”,其歌舞存在的形式曲折多斗容。对渤海国国
民构成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渤海舞发展和继承了满族歌舞文化,其既有自己的民
族的舞蹈文化,又包含了其他民族的歌舞文化。
到了清代,宫廷礼仪宴会舞蹈中的莽式舞是满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同时
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满足民间舞蹈中的秧歌舞逐渐发展成为“地秧歌”。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量学者共同研究,将散落在民间的满族舞蹈进行收集、
整理以及再创造,并将其精华演绎成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不仅活跃了满族舞蹈的
创造,还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 满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3.1 提高对满族舞蹈文化的认识
若想对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最基本的就是要对其进行必
要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对满族舞蹈文化及文化背后深层次的内涵不够了解,就谈
不上对其进行发扬与传承。因此我们必须对满族舞蹈文化所带给人的内涵和魅力
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利用舞蹈手段进行舞蹈形象的塑造,最后做到
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在满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应坚持回归满族人
经历过的历史朝代,并对其本质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进行加工和创编,实行“古
为今用”的工作方针,从而提高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程度。
3.2 加大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引导和呼吁下,
满族民族舞蹈文化“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同时我国以及国际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促进了满族舞蹈艺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满
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和精神财
富。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与变迁中,满族舞蹈文化生存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国家
对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传统满族舞蹈文化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促进
了满族舞蹈文化的复苏,有利于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发扬。因此加大政府各
部门的支持力度,促进政府部门积极参与,能有效提高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性。
3.3 增加文化交流形式与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
为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满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内
容,必然会受到该趋势的影响。满族人民生活比较封闭和落后,造成文化保护和
传承的束缚,如果没有外力的推进,满族舞蹈文化很难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相关部门和学者应对满族民族及其舞蹈文化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当地
经济发展形势,利用市场化交流手段以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此推动满族舞
蹈文化的市场价值体现。
3.4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据相关资料表明,民族的东西往往会受到传播途径的限制,甚至是被当下流
行的元素所代替。在满族逐渐走向衰落时,其盛行的舞蹈艺术也一同进入消亡。
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文化演出、比赛、辩论赛、公益活
动等,对满族舞蹈文化进行大力宣传,提高该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性。同时,
还可以将满族舞蹈融入现代化流行舞蹈中,组织人力、物力对其进行设计与编排,
从而有效的促进满族舞蹈文化的传播。
4 总结
满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
特色和文化内涵。正是由于满族舞蹈文化的魅力,使得政府各部门以及大量学者
对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以及再创编,通过各种交流以及活动形式,使其再次进
入到人们的视线,并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就加快了
满族舞蹈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世均.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
2009,02:123-128.
[2]曹伟伟.浅谈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安徽大学,2014.
[3]孙传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