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和平崛起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和平崛起之路

【摘要】从一九九四年新中国的成立起,世界东方这一沉睡的雄狮就已抖擞精神,决定重振他昔日的雄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和的国度,以汉家民族为主导的古代王朝很少有过侵疆掠土的野心,近代以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耻辱让这个热爱和平的民族经受了一番又一番的血泪苦难。然而,在经历新旧民主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没有走向复仇之路,而是仍然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走出了辉煌的成绩。可是在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以和平的方式崛起的道路到底该不该坚持,又该怎样去具体操作?这是眼下中国党和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和平发展崛起方式内政外交

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里有这么重要的一条——爱好和平。从古至今,站在历史宏观的层面去评判中国的民族性格,中道、温和、不善征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就像古希腊视民主为至上,古罗马将法制作为传统。中国各朝各代都习惯了和平的传统,并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和平思想。追溯的远一些,早在西周时期,“和平”一词就已经出现了。《周易·咸封》里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是周人对和平观的首次表述。先秦诸子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统帅了中国传统思想2000多年,其“贵和”思想自然就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里。“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即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国际关系。这里的“同”是否认矛盾的存在,而“和”是承认矛盾的,是有差异的同一性,是一种辩证的思维,中华民族就是在重重的社会矛盾里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进而社会取得进步。

此外,墨家学说中的“非攻”思想即是不要战争、爱好和平的典范。道家主政以“无为而治”为旨,与民休养生息,不事征伐,这点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是取得了成果的。后世的思想在儒墨道等流派的影响下把“和”的思想代代延续发展,历代的统治者多以“安疆保民”的为政思想治国,很少主动操戈,与外邦兵戎相见。相反地,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出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昭君远嫁匈奴、玄奘西行取经、郑和远航西洋的千古佳话,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和平梦想。

中国人要和平是有原因的。从中国本土民众生存的环境方面分析,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国人爱好和平的秘密所在。中国素以“地大物博”称著,自古以来中国人缺少的不是领土和资源,而是缺少开发资源的稳定环境,因而以汉民族为主的各个民族都乐枕于自己的土地,形成了安守而非外侵的观念。再者,追求和平的环境能够解放大量的兵役,从而使其从事生产劳动,所以和平出现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就在正常不过了。当然,在地理环境因素催生下产生的和平思想,则直接作

用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在这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贡献,除了上述的“和为贵”思想,“仁政爱民”、“文德教化”也深刻的影响着王朝的内政外交,总体上呈现出和平政治的特点。诸如后辈许多信奉儒教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他们对和平的诉求:“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是对和平的期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对和平的捍卫,“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对战争的控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对战争的厌倦。

其次,历朝历代的行政行为和经济政策也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平的观念。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多采用“安境保民”的内倾性政策,经济上重视农业而不发展外贸,使人民固守土地而不事争斗。无论政治还是经济上的原因都与上述的地理文化环境一道,使得爱好和平这一特性成为了我们民族的品格。

和平崛起的大国之路

一九四九年,经历了近代百年苦难的大国民族终于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项基础。建国初期,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战争摧残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一面沉着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一面积极地进行内政探索,发展生产,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一时期,共和国外交上根本的任务还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崛起营造和平周边环境。一系列外交上的丰硕成果,都相继出现,其中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的和平外交政策最为著名,意义最为深远。建国初,国内国际环境并不是和平稳定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持续冷战,局部的热战也不断在中国周边上演。为捍卫和平成果,中国先后与美国、苏联、印度、越南等国家发生过局部战争或战役。而万隆会议上中印等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延续了中国外交的传统,其实质与儒家的“和而不同”一脉相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永远不称霸,始终和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为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而斗争。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和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邓小平同志在阐明当时国际形势时强调,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他提出和谁都友好,谁搞霸权就反对谁;抓住时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他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对领土争端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中国选择的和平崛起之路,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全面审视人类社会历史会发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很少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平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最大的福祉。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选择和平与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也符合全人类的最大利益。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并不是只求太平的自我发展,闭门造车,中国一向致力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向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积极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化解地区纷争和危险。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时,宁愿自己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处理中菲关系与黄岩岛争端时也尽量避免摩擦,同样在处理钓鱼岛争端时也一再克制,提出了“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明智之举,这些都表现出了一个力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相反的,在历史上动辄穷兵黩武,这个国家最终都酿成了悲剧。

和平崛起战略是我们民族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表现,引古人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经过60多年的和平发展至今,在2010年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民主化不断探索推进,思想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已经确立。中国正以和平的方式向伟大复兴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

邓小平总设计师在制定和设想中国崛起战略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坚持改革开放100年不变,二是坚持韬光养晦,不当头。那么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综合国力显著上升的当下,在面临中国崛起道路上的重重阻力,西方社会的打压与挑衅下,我们是否要在崛起的道路上改变发展方式呢?

目前,中国经济祥和的背后也同时暗藏着许多险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黑手已逐步伸向发展中的中国,中美关系一直处于合作与对抗的摇摆中。当下的中国国海问题,包括黄岩岛、钓鱼岛主权问题,南海领海问题,中日关系恶化问题。中美关系及亚洲正面临着一个拐点,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局部动荡或热战。在这样一个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莫测不定的环境下,中国以怎样的方式去发展就至关重要了。

和平发展在面临他国的打压挑衅下,如不实事求是的实施,就会成为外交软弱而缺乏智慧的托辞。我们当然希望运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当前的发展阻力,但一向情愿的和平有时不能单单取决于中国,面临国际反动势力的挑衅,有力而恰当的反击恰恰是为和平崛起铺路。当然,和平崛起的重点在于崛起,治理好中国的内政才是真正的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