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
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脑卒中概况

论上 的真正结合 , 无疑是将 来康复 治疗发 展的必然 趋势 。虽 然
在 头体针并用 中 , 针仍多采用 阳 明经 为主 , 阳 、 阳为 体 少 太
辅 的腧 穴 , 针 多 数 以头 穴 配 以 运 动 区、 觉 区、 运 感 区 头 感 足
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产 生的时代 不 同, 起源 的 国度有
异, 但其 内在联 系及 互补 性使 其在 脑卒 中 的临床 治疗 中, 取得 了可喜的成果 , 本文就有关的研究做一些探讨 。
等 。王俊卿等 认 为此法可增强患肢向脑细胞的信息输入 ,
刺激本体感觉神经使 拈抗 肌收缩 。刘 月芝 等¨ ¨根 据传统 中医 理论配 以头穴发现 , 运用此法通过远近配穴 , 能进一 步促进 分离 运动 的产生 , 正常运动模式 的出现 , 从而改 善肢体 的运动情 况 ; 也有医者在头体针并用基础上配 以电刺激 。郑 京润等 【 J 为, 引认 这样不仅使肌 肉的收缩能力增 强 , 而且缩 短 了增强 肌力所需 的 时间 , 从而对抗 患者 因卧床而产 生的肌 肉废用 性萎缩 。张 丽蕊 等” 在临床观察 中体会 到, 尽早施用本法不仅可以解 除或 缓解 患者肌 肉疼痛 , 防止关 节僵硬 和肌 肉萎缩 , 而且可 以激活感觉功 能, 调整神经反射环路 中各 神经元 的兴 奋性 , 改善颅 内血液循环
传统 针灸 医学有许 多行 之有 效 的治疗 方 法 , 如毫 针刺 法、
刺血疗法 、 灸法 、 拔罐法 、 水针法 、 头针 法等 , 但在 与现代康 复 医 学 的结合 中, 尤以体针和头针最为显著。
11 1 体 针 结合 现 代 康 复 训 练 ..
临床取穴 多以手足 阳明经为 主, 以太 阳、 阳经 , 肢多 辅 少 上 取肩髑 、 肩贞、 曲池 、 三里 、 手 支沟 、 外关 、 合谷透后溪 , 下肢 多取 环跳 、 风市、 阳陵泉 、 足三里 、 丰隆 、 太冲 、 太溪 及解溪 , 同时结 合 康复训练 。范江 通 过临床观察认 为 , 法在恢 复患者下 肢 此 运动能力 、 衡功能及 A L 日常生活活动) 力的疗效上均 优 平 D ( 能
浅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

痿独取阳明”但下肢 阳明经循行于优势 肌伸 肌上. , 若
长 时间 “ 独取 ” 势必 诱 发 下 肢 仲肌 张 力 , 剧 痉挛 状 , 加 态 。因 此 , 痉挛 期 ( rn s o I V) , 时 又是 在 B u nt m I r I一1 此 肌群 ( 主动 肌 群 ) 张 力 已经 出现 并 逐 渐 增 大 以至 亢 的
反 射减 弱 到肌张 力增 强 , 以至 于痉 挛反 射亢 进 的过 程 , 经 历 了低级 运动 中枢 控 制 的联 合 反 应 、 同运 动 的释 共
放 到半 分离 、 离 运 动 的 出现 , 分 以至 于 { 运 动 的 出 办调 现 , 明显对 恢 复初期 肌 张力 的快 速增 高是 有 意义 的 , 很 而 到痉 挛期后 , 张 力 的进 一步 增 高 则 限 制 了病 情 的 肌 恢 复 。这 个理 论是 I 治 疗 的基 础 , 是 评 价 病 人的 临床 也 依据 。 因此 , 力训 练 及针 灸治疗 对 中枢 性损 伤 , 粜 肌 如: 引起 痉挛 加 重 , 是 错 误 的。 中 医 理 论 一 贯 认为 “ 则 治
Ⅱ期 为起 病约 2周后 , Ⅲ期 阶段 约 持 续 2周 , 、 Ⅱ、 Ⅳ V
阶段约 相 当于病 后第 5周 到 3个月 。偏瘫 的恢 复过 程
实 际上是运 动模 式 的 转换 过 程 , 由打破 运 动恢 复 的 即
早、 中期 的异常 运动 模 式 到 恢 复 后期 正 常运 动模 式 建 立 的过 程 。 中枢 性 瘫 的恢 复过 程 经 历 了肌 张 力 低 下 、
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 。Bunt m将偏瘫的 rnso r
期、 后遗 症期 ( rn s o —V )此期 如 果 没有 囚错 B u nt m V r I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障碍(F) 有记 障 碍、 CI 主要 失语 、 、 、 失用 失认 失读 、 间障碍等 。 视空 认知
功 能障 碍分 为2 : ) 度认 知障 碍( 种 (轻 1 指有 记忆 障碍 和/ 轻度 的其 他 或 认知功 能障碍 , 但个体 的补会职业 或 E常 生活功能 末受影响 , l 亦不能 由 已知 的医学 或精 神神 经疾病 解释 , 介于 正常老 化与轻 度痴 呆之 间的 是
一
2 2 1 病 位 在 脑 , 虚 为本 “ 主神 明” 早期 在 《 问 ・ . . 肾 脑 , 素 脉
要半翔 故论》 中就 提到 :头者 , 明之府 , 倾视深 , “ 精 头 精神将夺 矣。李时 ”
种 临床状 态 。 ) 管性认知 障碍 , (血 2 指有 脑血 管病危 险因素 、 明显或 不
明显 的 脑血 管病 引起 的 从轻 度认 知障 碍 到痴 呆 的一 类综 合征 [ 】 】 。 2 脑 卒 中后认 知 障得发 生 的机 制
2 1 现 代医 学的 认 识 .
2 11 脑卒 中患者 认知 功能 障碍 的影 响 及危 险 因素 流行 病学 .. 资料 显示年 龄是影 响认 知功能障碍 发病率 的最主 要因素 。 随年龄 升高 , 认知 功能 障碍 的发病 率迅速 上升 。 般认 为年龄 每 增加 5 , 一 岁 患病率 升 高 l 。 倍
极 。Ⅸ ”医学 入门》 也有 :人至 中年 , 气 自衰 。以上论 述均说 明 , 体之 “ 肾 ” 人 盛衰 , 肾的关系最 为密切 , 与 年龄与 肾虚的程度 呈正相关 。 枢 ・ 很 本神》
P t3 ae] [ 等的研究发 现 , 中3 月后 认知 功能障碍 较普遍 , 龄 脑卒 个 与年 过大 、 民族 、 阶层较 低 、 球脑卒 中、 功能区缺 陷、 少数 社会 左半 视觉 小便失
针炙并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疗效观察

1 临 床资 料
研究对 象 : 择来 我院就 医 的急性 脑卒 中患者 9例 , 为首 次发 选 2 均
病 。 过脑c 或者MR 等证实为脑卒 中 , 经 T I 为患者伴 有一侧偏 瘫。 并且排
下楼 梯训 练 、 步行 训 练等 。 先站 立 左右 摆 动 身体 , 使体 重轮 流 由两 腿
负担 。 然后 前 后摆 动瘫 痪肢 体 , 向前 时将 膝 伸直 , 免患者 过 度疲 腿 避 劳 , 力 要 适 当 , 免 训 练 时 间过 长 。 用 避 3 观 察指 标
2 患 者 于 分 别 于 治 疗 前 及 治 疗 后 4 进 行 评 定 , 用 F g— 组 周 采 u l Mae ̄ 行肢体 运动功 能 、 yr 感觉功 能的 评定[ 日常 生活 能力采用 修订 2 1 ,
临 床
医
学
针炙并康 复治疗脑卒 中患者疗效观察
李鹏 举 张 利红 ( 南 省登 封市 中医院 河 河南 登封 4 2 7 ) 54 0
【 要】 了 讨康 复训 练联合 针 灸 疗法治 疗脑 卒 中临床 疗效 。 文特 选Y 7 例 脑卒 中偏瘫 患 者 , 摘 为 探 本  ̄8 - 随机 分 为治 疗组和 对 照组 , 疗组 治
5 结果 ( 12 表 、)
6 讨 论
现有 的关于关 脑卒 中治疗 指南 , 如2o年美 国心脏学会 ( A 例 07 AH )
和美 国卒 中学会 (S ) A A 公布 的《 成人 缺血性 脑卒 中早期治 疗指 南 1 和 20年 国脑血 管病 防治指南 》 , 05 中 等 基本上都是 针对脑卒 中急性期 , 因
可比性 。
Br e at l h 指数 【 定 , 每个 研 究对象 生命 体征 平稳 后进 行评 定 , 2 评 对 治疗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

针灸康复科中医优势病种脑卒中后遗症诊疗方案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病名:中风病;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变日久,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
1.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体胖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
2.风痰瘀阻证凌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3.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患肢僵硬拘挛,舌歪语蹇,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三、治疗方案1.西医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卒中分型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
(1)一般支持治疗血压、血糖、血脂调控,营养支持。
(2)改善脑血循环、抗凝治疗润坦30mg,静滴,一天1次。
阿司匹林0.1g口服,一天1次。
尼莫地平30mg,口服,一天3次。
(3)营养神经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内注射,一天1次;或口服10mg,一天3次。
维生素B12注射液100ug或弥可保注射液500ug,肌内注射,一天1次。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包含脑部的毛细血管出现破损、发生脑出血的情况,并且也包含脑部血管产生堵塞,造成脑梗死或是形成脑血栓,之上几种情况都属于脑卒中。
脑卒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头部血液循环系统性工学障碍的疾病,它患病一般具备突发性别,大多归属于脑血管意外。
脑卒中临床诊疗工作的临床表现是昏迷不醒、突发性昏迷、中风偏瘫等。
我国具有发达中西医结合医治的特点与优越性,现代西方健康治疗传入中国从一开始就必然的要和中医药治疗相互作用。
中医药康复方法已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包括了针灸、推拿、导引、各种外治手段(药熨、膏摩,药浴)和食疗技术,已经运用在治疗实践中,并逐步丰富、发展,在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结合中,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中医药康复特点和优点也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日前,我国加强中医学传承、发展探索,中医药预防慢性病研究的科学投入,也给开展中医药治疗带来了契机。
虽然中、西医脑卒中偏瘫康复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所面对的康复对象是共同的,目的是使障碍者恢复其功能,回归社会。
因此,在吸收西方现代康复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同时,大力挖掘和提高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尤其重要.在中西医结合康复中,我们也愈来愈发现,现代康复理论得技术不断成熟、完善,愈加规范,而中药、针灸、按摩等作为现代康复中的中医康复常用手段方法,却显得不规范、不统一,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诊疗规范及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的优势。
田此,需要对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医诊疗技术进行科研,总结经验,采用科学有效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偏瘫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一、脑卒中的危害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一种危害就是会使病人缺失自主控制能力,严重的脑卒中病人无法独自吃饭、无法走路,或者丧失口头上表达能力,身体会发生零点五身不遂。
同时缺血性脑卒中也会影响到病人的视野,会冲击或者伤害病人的视野,还会很容易导致飞蚊症,生活中会出现眼时熏黑的问题。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

肭 延髓 麻痹 或双侧 皮质脑干末 受损 引起 的假性 延髓麻痹 , 致 导 食 物 由咽部 至食管 的反射运动 紊乱 , 单纯西 医常规治 疗往往效
果欠 佳 , 且易 引发误 吸 , 至导致 窒息或 吸人性 肺炎 的发生 …。 甚
应用 S S 1. 件进行 , PS3 0软 计量 资料 以 ( - ) 4s 表示 , 组 间 两 均数 比较用 t 检验 , 两组 间率 的 比较 采用 检验 , P< O0 .5差
组 治 愈 率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24 .5 , 差 X_ 93 0 -
P= . 0) 00 。见 表 1 0 。
表 1 两 组临床 疗 效 比较
选择 医院神 经 内科 2 0 0 8年 1 2 1 月 0 2年 1 收治 的脑 卒 月
中后 出现 吞 咽 困难 的患者 10例 , 4 随机 分 为两组 , 7 各 0例 , 其 中观 察组 : 3 例 , 3 例 , 男 8 女 2 年龄 5 3~7 岁 , 8 平均 ( 1 6 . .) 7±68 岁, 病程 1— 3d 平均 ( 05 . d 洼 田饮 水试 验 得 分 4分 4 3 , 2 .±1 5) , 以 内者 4 , 者 2 例 ;对 照 组 :男 3 , 3 , 龄 9例 5分 l 6例 女 4例 年 5 1~7 岁 , 6 平均 ( 2 ±6 岁 , 6. . 0 5) 病程 1~4d平均( 1 ±1 ) , 33 , 2 . . d 6 4 洼 田饮水 试 验得 分 4分 以 内者 4 7例 , 者 2 5分 3例 , 组 患者 两 性别 、 年龄 、 程 以及洼 田饮水 试验 得分 等差 异无 统计学 意义 病
7 O例针 灸联合康 复治疗 的患 者 比较 , 治疗 满 2个疗程 后观察患者 临床症状 改善情况 , 价临床疗效 。 结 果 观察组治愈 评 率显著 高于对照组 ( P< 00 , .5)治疗 后两组临 床症状评分均低 于治疗 前( P< 0 5 , 治疗 后观察 组临床症 状评分显 著 . )且 0 低于对 照组( P< 00 。 结 论 使用针灸 相关 穴位并联合康 复治疗 , . 5) 能起 到较好 的f 临床效果 , 值得重 视 。
211225311_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中医中药DOI:10.16662/ki.1674-0742.2023.01.177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陈斌,李金香龙岩市博爱医院康复医学科,福建龙岩364000[摘要]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龙岩市博爱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经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0)接受康复训练治疗,干预组(n=50)接受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患侧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29)。
与治疗前相比,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后的患侧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而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相比,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后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总体评分均明显提高,而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能让患者肩部疼痛程度有效减轻,让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卒中;肩部疼痛;生活质量;肩手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1(a)-0177-05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houlder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PatientsCHEN Bin, LI Jinxiang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Longyan Bo'ai Hospital, Longyan, Fujian Province, 364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houlder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d⁃mitted to Longyan Bo'ai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n=50)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50) receive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VAS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2.0%,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6.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762, P=0.029).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of the affected sid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material life, soci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and overall score of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gree of shoulder pai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 Shoulder pain; Quality of life; Shoulder-hand syndrome[作者简介] 陈斌(1985-),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
发表时间:
2016-06-24T11:20:48.5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作者: 张争启
[导读]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01
【摘 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脑卒
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的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其基础之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
果:治疗组的患者的
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9.01 ± 2.25,治疗后19.20 ± 8.32;下肢治疗前8.25 ± 3.10,治疗后21.32 ± 8.57,其BI值治
疗前为
38.25 ± 10.11,治疗后为74.48 ± 18.32.对照组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8.92 ± 2.14,治疗后13.25 ± 6.35;下肢治疗前为8.05 ±
3.20
,治疗后为14.16 ± 6.67;其BI值治疗前为38.26 ± 9.35,治疗后为60.34 ± 15.10.这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
论:结合机制研究表明,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针灸对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
脑卒中是目前我国第一大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致残率高达80 %以上,约有2/3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功能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偏瘫,
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虽然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产生的时代不同,起源的国度有
异,但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互补性使其结合在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此,我院对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的治疗组,对照组25例患者,男10例,女15例,左侧偏瘫11
例,右侧偏瘫
14例;年龄为41 - 78岁,平均年龄为(67.20 ± 9.41)岁,病程7 - 32d,平均病程为(16.43 ± 6.72)d。治疗组25例患者,
男
13例,女12例,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0例;年龄为43 - 75岁,平均年龄为(64.91 ± 10.63)岁,病程5 - 34d,平均病程为(15.65
± 5.22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患者入院后,急性期均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治疗:良肢位的摆放,使肢体位于功能位,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位,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及踝关节背屈位(关
节的被动、主动
- 助力运动、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关节运动。体位转移及坐立位平衡训练,体位转移按循序渐进的
原则由卧→坐→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强调躯干侧曲及旋转,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以上均为2次/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3 - 4
次
/d,指导家属协助训练。2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个疗程。治疗组处理常规的康复训练之外,进行针灸治疗。主要采用醒脑开窍针法,
取人中、极泉、内关、尺泽、合谷、委中、三阴交等。操作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操作,随症加减:口眼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下关、
迎香
; 舌强不语者,加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曲池、少海、手三里;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
市、足三里、昆仑、太冲。诸穴均平补平泻,
2周为 1 个疗程,1 次/d,共治疗 2 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①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BI)指数
评定,有专人测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20.0 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采用 t 检验,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9.01 ± 2.25,治疗后19.20 ± 8.32;下肢治疗前8.25 ± 3.10,治疗后21.32 ± 8.57,其BI值治
疗前为
38.25 ± 10.11,治疗后为74.48 ± 18.32.对照组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8.92 ± 2.14,治疗后13.25 ± 6.35;下肢治疗前为8.05 ±
3.20
,治疗后为14.16 ± 6.67;其BI值治疗前为38.26 ± 9.35,治疗后为60.34 ± 15.10.这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3.1
脑卒中的介绍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
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
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发病后的主要症状包括: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②肢体活动不灵,突然跌
到;③突然出现失语或听力障碍;④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
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
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
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患者
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3.完全性卒中(CS)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
恶化,常有意识障碍。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3.2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针灸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络、调节气血$纠正气血逆乱,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血流障碍,从而改善偏瘫肢体的运
动功能。但针灸过分重视肌力的恢复,而忽视了异常运动模式的改变,所以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
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而现代康复训练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现代康复训练可以刺激外周神经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建立正
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改善肢体痉挛和萎缩,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
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中配合头针可提高患者康复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现代康复医学中脑卒中康复训练较完善,但训
练中有些病人缺少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而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可获得理想
的训练效果效。有研究证明,康复训练与针灸联合治疗产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针灸刺激改善了周围循环状态,激活了感觉功能,改善了血
液循环,使较高的肌张力下降,让患者早进行随意自主的生活能力锻炼,加快了康复的进程。综上所述,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具有重要的
意义,反过来,针灸对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艳波,,田艳玲,马海斌.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102例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6):561 - 562.
[2]
贾丽娟,刘芙东,张猛.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4,29(2):420 - 422.
[3]
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