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毕业论文
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

岬究与裸索第I FUJIAN NONGJI 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郑志聪(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利用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强磁耦合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 技术。
文章介绍了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直流电源、驱动电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5个 部分所组成。
该系统可点亮传输距离为10cm的9 W节能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谐振式;强磁耦合;传输距离;传输功率;传输效率中图分类号:TM724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能 传输技术因其安全、可靠和便捷等优点逐渐被人们 认识和了解。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是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中 继能量(如电磁场能、激光、微波及机械波等),隔空 传输一段距离后,再通过接收器将中继能量转换为 电能,实现电能无线传输[1]。
本文介绍一种电磁耦合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近区非辐射磁场的 耦合实现无线电能传输。
随着研究的深入,无线电 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完善,在交通运输、便携式电子产 品、医疗器械、航空航天、水下探测等领域崭露头角,是未来研究热点之一'1总体结构与设计1.1总体结构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直流电源、驱 动电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5个部分组成,如 图1所示。
电源由直流稳压电源提供。
驱动电路由E 类功率放大器模块和uc3842电路模块构成,uc3842 电路模块产生高频的MOS管驱动信号,经功率放大 为发射线圈提供高频的交流电流信号。
发射线圈将作者简介:郑志聪(1982 —),男,讲师,研究方向:电机与电器。
电能转变为磁能,接收线圈将接收到的磁能转为电能 供给负载。
其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设置为相同谐 振频率的LC电路,当驱动信号频率与两线圈的固有 谐振频率相同时,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发生谐振,两 线圈之间产生强耦合,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式。无线 电能传 输 ( WP T 1 又 可称为无接触
电能传输 ( CP T ) ,无线 电能传输技术指 的是电 能从 电源到负载中间不需要电线 连接的一种能 量传 输 方 式 。
磁 场 耦 合 式 无 线 电 能 传 输 包 括 电 磁 感 应 式 和 磁 耦 合 谐 振 式 两 种 电 能 传输 方 式 , 它 们 都 是利 用 电磁 效应 来 实 现 能 量 的 无线 传 输 。磁 耦 合 谐振 式 无 线 输 电 是 磁场 耦 合 式 无 线 电 能 传输 的 一种 特 例 , 与 电磁 感 应 式 的不 同 之处 在 于 :
2 磁耦合 谐振式 无线 电能传输 的基 本结 构和工作 原理
2 . 1 磁 耦 合 谐 振 式 无 线 电能 传 输 系统 的 整 体 构
成
该系统的两个收发线圈固有频率相 同,当驱动
信 号频 率和 线 圈 固有 频 率 相 同 时 ,两 收 发 线 圈 之 间 发 生谐 振 ,此 时 谐振 耦 合 回 路 阻抗 最 小 ,
电子技术 ・ E l e c t r o n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基于磁耦 合谐振式无线 电能传输 系统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
文/ 王萌 黄睿 杨 杰
以 分 为 电 磁 辐 射 式 、 电场 耦 合 式 、 磁 场 耦 合 式
谐 振 补 偿 电 路 使 发 射 和 接 收 线 圈 具 有 相 同 的 固
( 5 ) 外 壳 采 用 铝 合 金 材 料 , 具 有 很 强 的 屏 蔽 作 用 。线 路 板 采 用 双 面 板 设 计 ,走 线 合 理 ,
高 电平 ,使 下面 几路通道有效 。当第二路有 手 动 电 路 由 D 锁 存 器 组 成 ,K1 ,K2 , 言号 时 , 高 电平 送 到 路 自 动 判 断 门 U5 C的 1 0 K3 ,K4为 各 路 的 按 钮 , 当 Kl按 一 下 时 , Ol 使 该 与 门输 出高 电平 。在 自动 选 择 为 高 电 出现 高电平 ,该电平被锁存 ,通过 手动控 制电
磁耦合谐振无线传输系统传输特性的研究及优化

0 引言
在全球经济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 经受着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对于我国 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问题尤为突出[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充电方 式,它避免了传统有线充电方式的电源电线频繁拔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资助(U1766209)
第 48 卷 第 9 期 2020 年 5 月 1 日
DOI: 10.19783/ki.pspc.190754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Vol.48 No.9 May 1, 2020
磁耦合谐振无线传输系统传输特性的研究及优化
焦宇峰 1,李锐杰 2,宋国兵 3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U1766209). Key words: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Shaanxi Electric Power Supply Company, Xi’an 710032, China; 3.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它将无线电能传输和谐振电路相结合,利用磁耦合效应将电能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
这种技术有着许多优点,比如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无线传输、不受外界影响等,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功效分析的角度探讨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1. 传输效率高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利用谐振电路实现能量传输,因此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较小,传输效率很高。
目前,研究表明,这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比传统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要高出许多。
高传输效率使得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能传输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远程、有限空间或特殊环境下的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 传输距离远由于该技术利用磁耦合效应进行能量传输,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米乃至更远。
这为一些特殊场合的电能传输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在无线充电、无线供电等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 多负载传输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单一负载的能量传输,还可以同时向多个负载传输电能。
这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多个设备传输电能,提高了电能传输的效率和便利性。
4. 无线传输该技术实现了无线电能传输,不需要通过传统的电缆或导线进行能量传输,省去了大量布线和连接设备的成本和麻烦。
无线电能传输还可以避免线缆连接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得电能传输更加安全可靠。
5. 不受外界影响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温度、湿度、震动等外界因素的稳定性较高,适用范围广。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能传输方面有着很多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无线供电、电动汽车充电、医疗设备供电、智能家居等各种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大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大功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研究卢闻州;沈锦飞;王芬【摘要】阐述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线圈选型。
磁耦合谐振式系统具有传输距离比感应耦合式长、传输效率也相对较高等特点,可以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大功率、长距离、高效率无线充电,故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充分发挥电动汽车分布广泛、清洁环保等优点;并通过实验详细测试了所搭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从而验证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performance index were analyzes for the high-powe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 WPT) system via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MCR) . MCR-WPT system has longer transmission dis-tance and higher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 ICPT) to achieve high-power, long-distance, and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 ( EV) . So, MCR-WPT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research value for EV field and can fully show the advantages of EV, such as wide distribu-tion, clean and green for environment and so on. Moreover, detailed experimental tests for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self-built MCR-WPT system experimental setup are done and its correctness and effective is veri-fied.【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14【总页数】6页(P195-200)【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谐振式;传输效率;大功率;实验研究【作者】卢闻州;沈锦飞;王芬【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江南大学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江南大学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24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推行了节能减排政策,采用绿色环保能源将是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本文将从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功率传输效率、传输距离、多负载传输功效等内容,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功率传输效率在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中,功率传输效率是评价传输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功率传输效率取决于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情况。
在谐振式传输中,当谐振频率匹配时,传输系统会达到最大功率传输效率。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中,由于多个接收端的存在,传统的谐振系统需要在不同的频率进行匹配,这样会导致系统传输效率下降。
如何在多负载情况下提高功率传输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通过优化调节谐振器的结构和参数、采用更加高效的功率调制方案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功率传输效率。
二、传输距离传输距离是另一个衡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优劣的重要指标。
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中,传输距离受到谐振器的影响,一般来说,谐振频率低所对应的传输距离比高频谐振频率所对应的传输距离远。
这意味着在多负载情况下,需要在不同的频率进行传输,这样会导致传输距离的限制。
为了解决多负载情况下的传输距禿限制,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谐振器的品质因子Q值,通过提高Q值来增加传输距离。
也可以通过在接收端增加主动调节系统,实时调整谐振频率以适应不同频率的传输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传输距禿。
三、多负载传输功效在实际应用中,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往往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接收端的能量供给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会遇到能量供给不均匀、能量损耗大等问题。
由于谐振式传输系统具有零相位角特性,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多个接收器之间的能量平衡,提高多负载传输功效。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还具有传输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这些优势使得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在电动车充电、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

个发射线圈( Source Coil) 和一个负载线圈( Load Coil) ,它们之间没有
物理接触,相隔一段距离,且不用导线连接.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
间通过近场的磁场传输能量,时变电流通过发射线圈时产生时变磁
场,磁场的磁力线切割接收线圈,并在接收线圈上产生交变电流,然
射和激光来传输能量的方法,这种方式适合远距离传输能量.Brown [2]
提出利用微波波束来传输能量,采用整流天线输出功率 4 W 时,传输
效率能达到 50%.因为微波波束是利用电磁波的远场来实现能量传输
的,所以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传输距离要远远大于传输信号的波
长.这种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在传输过程中传输效率会以 1 / d 2 的速度
DOI:10.13878 / j.cnki.jnuist.2017.01.001
刘柱1 陈志璋1 林先其1述
摘要
近年来,无线能量传输在工业、植入
式医疗、个人移动电子设备上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成为当前电子领域的一个研
究热点. 首先介绍了无线能量传输的研
后输出到负载上.接收线圈可集成于便携式设备中,发射线圈通过磁
场然后是接收线圈给所连接的电池进行充电 [5⁃9] . 相比于辐射式无线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刘柱,等.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
2
LIU Zhu,et al.A review of progress in magnetically⁃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echnology.
图 2 磁感应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三维抗偏转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谐振器特性研究

安慧林 1,2 刘国强 1,2 李艳红 1,2 张 超 1,2 宋佳祥 1,2
(1.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北京 10019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摘要 建立了一维和三维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与谐振器参数之间的 关系。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通过仿真分析,实现一维、三维谐振器线圈的半径和匝数等参 数定量化的设计,同时分析了一维、三维系统传输特性与偏转角度和偏移距离的关系。最后通过 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了该三维谐振器在相同偏转角度条件下,与一维谐振器相比,可以实现大功 率、全角度的能量传输,且具有较强的抗偏转能力和多姿态接收能力。
2019 年 7 月 第 34 卷第 13 期
电工技术学报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DOI:10.195ຫໍສະໝຸດ 5/ki.1000-6753.tces.L80438
Vol.34 No.13 Jul. 2019
三维抗偏转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谐振器特性研究
2680
电工技术学报
2019 年 7 月
指 导 。此 外 ,谐 振 式 无 线 电 能 传 输 还 可 以 应 用 到 人 体 植 入 器 件 、电 力 在 线 监 测 设 备 以 及 航 天 系 统 等 特 殊 环 境 下 的 供 电 场 合 [ 7],在 这 些 环 境 中 ,负 载 端 经 常 会 出 现 大 角 度 的 偏 转 和 偏 移 情 况 [ 8] ,导 致 发 射 和 接收线圈不能处在水平同轴状态下进行能量的传 输 ,使 系 统 的 传 输 效 率 和 传 输 功 率 会 随 着 大 角 度 的 偏转而下降。文献[9]设计了变空间尺度多线圈磁 谐 振 式 无 线 电 能 传 输 系 统 ,但 并 没 有 解 决 抗 偏 转 问 题;文献[10]设计了全角度接收系统,实现了大角 度 偏 移 的 大 功 率 能 量 接 收 ,但 是 系 统 相 对 封 闭 ,实 用性受到限制;文献[11]设计了三维线圈接收系统, 但 是 并 未 对 谐 振 器 进 行 定 量 化 的 设 计 ,并 且 没 有 分 析 比 较 系 统 的 传 输 特 性 。为 了 解 决 以 上 问 题 ,本 文 利用电路理论和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 公 式 ,对 一 维 和 三 维 谐 振 无 线 电 能 传 输 系 统 的 特 性 进 行 建 模 和 仿 真 。结 合 不 同 的 实 际 需 要 ,建 立 了 一 维 、三 维 谐 振 器 线 圈 的 半 径 和 匝 数 等 参 数 定 量 化 的 选 择 方 法 ,可 以 快 速 地 选 取 线 圈 参 数 。同 时 本 文 设 计 了 一 种 全 角 度 三 维 接 收 谐 振 器 ,具 有 较 好 的 抗 偏 转 和 抗 偏 移 能 力 ,与 一 维 线 圈 相 比 ,本 文 设 计 的 谐 振 器 可 以 实 现 全 角 度 、多 姿 态 和 大 功 率 的 能 量 无 线 传 输 ,并 通 过 仿 真 分 析 和 实 验 验 证 了 本 文 设 计 的 正 确性和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工业大学 毕业论文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 基本特性研究
学 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附表1 天津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论文题目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名称 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 电气094班
课题类型 论文类
课题意义 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日益普及之时,无线电能传输也使在未来的生活中摆脱那些纷乱的电源线成为可能,并且它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线电能传输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交通运输、机器人的驱动、电池充电等,如果能研发出大功率、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将有可能引起能源领域一场变革。 本课题主要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最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特性研究,包括频率特性、距离特性、方向特性等。通过对该技术的基本特性分析与研究,掌握其传输的规律,力图使电能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远的传输距离。为该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支撑。
任务与进度要求
1、课题调研,实习,查中、英文资料; (1~3周) 2、学习无线输电技术,电磁耦合等相关知识; (4~6周) 3、频率特性研究; (7~8周) 4、距离特性研究; (9~10周) 5、方向特性研究; (11~12周) 6、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13~14周) 7、答辩。 (15周)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庆新,陈海燕,李建贵.基于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分离变压器传输
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7,22(Sup.1):107-110. 起止日期 2013年2月25日至2013年6月7日
备注
院长 教研室主任 指导教师 附表2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姓名 童芳林 学院 电自学院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电气094
题目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 指导教师 李阳
一、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有线电能传输由于存在诸如产生接触火花,影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引起爆炸,造成重大事故等弊端,因此一种安全、方便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便成为科学家们最迫切的追求。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始于1889年的美籍克罗地亚裔物理学家特斯拉的研究,并且在无限探求下,2007年MIT的科学家提出了磁耦合谐振式的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并成功利用该理论在2m范围内点亮一个60W的灯泡。于是,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在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 本课题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频率、距离和方向这三个基本特性对电能传输的功率和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此研究将对该技术今后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油田矿井、水下作业、电器、医疗器械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进度及预期结果: 起止日期 主要内容 预期结果 2013.3.11-2013.3.24 2013.3.25-2013.3.31 2013.4.1-2013.4.14 2013.4.15-2013.4.28 2013.4.29-2013.5.12 2013.5.13-2013.6.7 2013.6.8 查阅期刊文献,收集资料。 学习频率特性。 学习距离特性。 学习方向特性。 实验测试与证明,并获取数据。 撰写论文、修改论文。 答辩。 了解课题; 掌握频率特性; 掌握距离特性; 掌握方向特性; 结果与理论一致 完成论文。 完成答辩。
完成课题的现有条件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验装备。 审查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主管领导: 年 月 日 附表3 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表
(论文类) 题目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 学生姓名 童芳林 学生班级 电气 094班 指导教师姓名 李阳 评审项目 指标 满分 评分
选题 能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得到较全面训练。题目大小、难度适中,学生工作量饱满,经努力能完成。 10
题目与生产、科研等实际问题结合紧密。 10 课题调研、 文献检索
能独立查阅文献以及从事其他形式的调研,能较好地理解课
题任务并提出实施方案;有分析整理各类信息,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5
论文撰写 结构严谨,理论、观点、概念表达准确、清晰。 10 文字通顺,用语正确,基本无错别字和病句,图表清楚,书写格式符合规范。 10 外文应用 能正确引用外文文献,翻译准确,文字流畅。 5 论文水平 论文论点正确,论点与论据协调一致,论据充分支持论点,论证过程有说服力。 15
有必要的数据、资料支持,数据、资料翔实可靠,得出的结论有可验性。 15
论文有独到见解或有一定实用价值。 10 合计 100 意见及建议:
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附表4: 天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
学生姓名 童芳林 学院名称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班级 电气094班
题目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 1.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2.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
答辩主席(或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3.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
a.指导教师 给定成绩 b.评阅教师 给定成绩 c.毕业答辩成绩 总成绩 (a×0.5+b×0.2+c×0.3)
成绩: 成绩: 摘 要 近些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功率大、传输距离远、能量传输效率高、穿透性强,以及无方向性等特点。 目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为几十厘米,传输效率可以达到90%,传输功率可以达到瓦级。通过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的深入研究,可扩大传输范围、增强传输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文首先利用耦合模理论分析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传能的机理,然后建立等效模型,在理论上研究了系统的频率特性并得到了频率分裂现象的规律,接着由频率特性进一步推导得到了系统的距离(包括轴向和径向距离)特性和方向特性。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设计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传能的实验系统,具体包括:信号源、功率放大器、发射与接收系统以及整流调压电路等。利用实验电路对本文所提理论进行实验验证,包括频率、距离、方向等特性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谐振;频率特性;距离特性;方向特性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widely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s a new type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echnology via 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er transfer power, a longer transfer distance and a very higher efficiency, and which can be nearly non-directional and be able to go through various non-metallic objects. At present,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istance can be from scores of centimeters to several meters,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can reach 90%,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an reach watt grade. Via the in-depth study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gnetic 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e can expand the scope of transport, and enhance the transport efficiency, which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Firstly this paper had been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by using the coupled mode theory, then it was theoretical studied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nd the frequency splitting phenomena via establishing the equivalent model. Followed by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system's distance (including the axial and radial dis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ion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had also been designed the experiment system of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t specifically included: signal source, power amplifie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ystem, and a rectifying voltage regulating circuit. The theory proposed on this paper wa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on the circuits of the above design, which including frequency, distance, directio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proved the validity of th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