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

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

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摘要:本文分析和设计了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的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并对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特征,并对磁耦合谐振的的无线电能传输的传输距离进行粉分析并研究该系统传播的效率。

本文就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和测试,实验的结果表明,在当系统达到了一定传输效率时,能够实现最优化的系统设计,并对理论分析的有效性进行了相应的验证。

关键词: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前言无线电能传输的概念在19世纪就出现了,当时是由尼古拉•特斯拉提出的,并在1902年申请了相关的技术专利,后面许多科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距离方面始终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根据无线电传输装置技术的原理,无线电传输方式主要氛围电磁波式、电磁感应式和磁耦合谐振式三种传输技术。

其中电磁波式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实质是利用微波来代替传统的输电装置,然后根据该技术的特点,对传输距离比较长且视距较长和视距传输以及传输方向受限的内容进行分析。

当空气中的无线电传输出现较大损耗时,对周边的环境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耦合谐振的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原理(一)磁耦合谐振原理磁耦合谐振指的是载流线圈之间经过各自磁场之后相互联系的物理现象。

在靠近磁场的区域,电磁场的能力辐射源内部和辐射的原因是周围空间周期性的流动,并不断的由内向外辐射,出现非辐射性的磁耦合的效应,并且辐射不会向外,属于非辐射性的磁耦合。

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传输技术主要是利用磁耦合谐振技术来促进无线传输效率的提升,它的理论基础是磁耦合谐振,在某一个确定的频率下,两个相同的磁耦合谐振在物体之间产生了较为强烈的磁耦合,并且可以实现较好的转移。

依据电路伦理的知识运算,影响系统传输功率、传输效率的因素包含了谐振补偿电容、品质因素、谐振线圈参数和谐振频率、负载电阻等,通过谐振理论来对系统的传输效率进行计算和研究,得出影响系统传输性能的内在联系,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机理的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机理的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机理的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因其高效、长距离传输、安全可靠和便捷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两个谐振频率相等的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在谐振状态下,能量传输效率可以达到极高,甚至超过97,同时传输距离也能达到数米以上,满足多种场景的使用需求。

本文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工作原理、能量传输过程以及应遵循的准则。

我们将利用耦合模公式建立该技术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我们还将研究不同类型干扰源对该技术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有望在未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1. 无线能量传输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设备便携性和使用便捷性的需求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应运而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需物理连接的电能传输方式。

无线能量传输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在多个领域,如医疗、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等,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着许多限制,如电缆的束缚、接口的兼容性问题、插拔的繁琐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备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

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则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允许设备在无需物理连接的情况下进行充电,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由于电缆的存在,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损耗和电磁辐射,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则能够减少这些损耗和辐射,实现更加环保的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作为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中的一种,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等优点。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中期报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一种利用谐振技术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新型技术。

该系统能够做到高效、长距离、无线智能化、且不易产生电磁辐射污染。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优化和实现过程。

首先,本研究进行了对目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深入了解。

同时,分析了系统传输距离、传输效率、稳定性、线路损耗等关键技术指标,并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其次,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硬件设计和仿真模拟。

系统硬件框架采用了谐振器、磁耦合器、功率放大器、控制电路等组成。

通过仿真模拟,找出了系统中距离、频率、耦合系数等参数的最优值。

接着,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优化改进,在系统硬件方面改进了耦合器设计、变压器设计等部分。

同时结合控制电路的设计,使得系统能够实现功率调节和频率跟踪。

最后,本研究进行了系统参数测试与调试,设计了相关试验方案并测试关键指标。

经过测试与调试,在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的基础上,本研究实现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究,充分考虑了系统设计与优化的关键因素,在实现系统的同时,严格控制传输误差,达到了理论预期目标。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开题报

一、选题背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无线电能量传输的新兴技术。


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中,电源与负载之间需要通过电线进行连线,而无
线电能传输系统通过电磁场形成磁耦合而实现能量传输。

这种方式可以
避免电线电缆短路、开路和电缆老化等问题,同时更加便利、高效。

因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物联网、电动汽车等领域。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通过分析系
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探究该系统的传输距离、效率以及传输安全性等
指标,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对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和优化;
3.搭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测试;
4.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和仿真。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仿真模拟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通
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系统的特性和效果。

四、预期成果
1.深入了解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设计和优化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的关键部件;
3.搭建多种实验平台,获取系统传输性能和效果的数据;
4.模拟和仿真实验数据获取结果,得出传输效率、距离和安全性等指标的定量分析,提出优化或增强方案;
5.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以上就是本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和深入分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验结果进行具体调整。

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能源传输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有潜力的技术,具有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和较远的传输距离。

本文旨在通过对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进行研究,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是利用物理现象中的磁耦合和谐振效应,通过特殊设计的共振装置,在发射端产生电磁场,使其与接收端的共振元件相互耦合。

通过调整共振频率和传输距离,实现高效的无线电能传输。

二、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优势1. 高能量传输效率:利用超导材料的特性,减少能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2. 较远的传输距离:磁耦合谐振技术能够实现能量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的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的便捷性和适用范围。

3. 环境友好:相较于传统的电线传输方式,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具有无线、无污染、无辐射等优势,对环境更加友好。

三、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1. 共振频率调整对传输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共振频率与传输效率密切相关。

适当调整共振频率可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但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能量损耗增加,降低传输效率。

2. 传输距离对传输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能量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成正比。

然而,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能量传输效率会逐渐降低,需要进一步优化装置和技术,提高传输效率。

3. 超导材料对传输效率的影响:超导材料是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选择合适的超导材料可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

目前,高温超导材料是研究的热点,能够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提供更好的传输性能。

四、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前景1. 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高效、远距离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有望替代传统的电线传输方式,广泛应用于无线电能传输领域。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一、本文概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特别是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技术利用磁场共振原理,实现了电能的高效、安全、无接触传输,为众多应用场景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综述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系统构成、性能优化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前景。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这项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本文还将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原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又称为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或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基于磁场耦合和谐振原理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发送端(发射器)和接收端(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发射器通常包含一个高频交流电源、一个谐振线圈以及相应的调谐和匹配电路。

接收器则包括一个谐振线圈、整流器以及负载。

当发射器的高频交流电源驱动其谐振线圈时,会在其周围产生交变磁场。

若接收器的谐振线圈与发射器的谐振线圈具有相近的谐振频率,则会在接收器的谐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谐振线圈的设计和调谐。

通过优化线圈的形状、尺寸、材料以及调谐电路的设计,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和较低的能量损耗。

为了避免电磁干扰和能量泄露,通常还需要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中考虑电磁屏蔽和防护措施。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适中、传输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在无线充电、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该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和应用。

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优势与挑战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电能技术的发展,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作为其中一种技术,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便利性,在许多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就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利用谐振的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将能量源和能量接收器之间的耦合电路进行谐振,实现高效的无线能量传输。

系统由能量源、能量接收器和磁耦合谐振电路组成。

能量源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核心,一般采用高频信号发生器和功率放大器。

高频信号发生器会产生一定频率的电信号,并通过功率放大器将其放大,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传输到能量接收器。

能量接收器则是接收能量源传输的电能,并将其转化为所需要的直流电能供给电子设备。

能量接收器一般由谐振电路、整流电路以及负载组成。

谐振电路起到与能量源进行耦合的作用,通过更好地匹配谐振频率,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

整流电路则将接收到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通过稳压电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能给负载使用。

磁耦合谐振电路作为传输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实现高效的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电路主要由线圈和电容器组成。

线圈部分包括送电线圈和接电线圈,通过线圈间的磁耦合实现能量的传输。

电容器则用于实现谐振频率的匹配,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由于采用了谐振电路,能够实现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

其次,传输过程中可以实现相对较远的距离,不受物体遮挡的影响。

与传统的电线传输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此外,传输的能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使能量传输更加智能化。

目前,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多个领域均有应用。

在医疗领域,可以用于医疗设备的无线充电,提高患者的使用便利性。

在工业领域,可以用于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的供电,减少供电线路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及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及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及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篇一我在电子实验室里捣鼓那些电路和线圈的时候,就像是个痴迷的工匠,而这次碰上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记得刚开始接触这个课题,导师给我讲了一堆理论知识,什么磁场耦合啦、谐振频率啦,听得我云里雾里。

但我这人有个倔脾气,不懂就一定要搞明白。

于是我就从最基础的电路搭建开始。

我找来了各种粗细的漆包线,准备绕制发射和接收线圈。

绕线圈这活儿可考验耐心了,我一圈一圈地绕,边绕边数,眼睛都快看成斗鸡眼了。

有一次,我绕着绕着突然手一滑,线就乱了,之前绕的几十圈都白费了,我那个气啊,差点把线圈扔了重新来。

但还是忍住了,耐着性子慢慢解开乱线,重新绕。

好不容易把线圈绕好,接着就是调试电路参数。

我把电容、电感这些元件一个个焊到电路板上,那焊锡的味道可不好闻,熏得我直咳嗽。

然后接上电源,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第一次通电的时候,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眼睛死死地盯着示波器的屏幕,就像盯着一个即将开奖的彩票号码。

结果波形乱得像一团麻,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正弦波。

我就开始排查问题,检查线路有没有虚焊,元件有没有损坏。

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才发现是一个电容的容值选错了。

换了电容后,波形终于有点样子了。

接下来研究传输效率的影响因素。

我发现线圈之间的距离对效率影响很大。

有一次,我把接收线圈慢慢远离发射线圈,就看到示波器上显示的传输功率数值一路下降,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我赶紧把数据记录下来,心里琢磨着这距离和效率之间到底是个啥关系。

我又尝试改变谐振频率,通过调节电容的值来实现。

每次调节一点,就看看传输功率和效率的变化。

这过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完全不知道下一次调节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有时候调了半天,效率反而更低了,让人抓狂。

有一回,我不小心把螺丝刀碰到了电路板上,引起了一阵小火花,吓得我一哆嗦。

好在没造成什么大损失,只是又得重新检查一遍电路。

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调试,我逐渐掌握了一些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综 述作者简介:程丽敏(1988-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进展程丽敏,崔玉龙(北京化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摘 要:作为一种无线电能传输(WPT)方式,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为几十厘米,传输效率可以达到90%,传输功率可以达到千瓦级。

对磁耦合谐振式WPT 系统的整体结构类型,谐振器的拓扑结构类型,提高传输距离、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的方法及谐振频率分裂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结了国内相关高校的研究成果,并给出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M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75(2012)12-0001-05Abstract: As a mea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PT),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istance can be from scores of centimeters to several meters, transmission ef fi ciency can reach 90%,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an reach kilowatt grad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whole structure category of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PT system, topologic structure category of resonator, improvement of transmis-sion distance, transmission ef fi ciency and transmission power methods and resonant frequency split etc aspects. Summary was made for study results of 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technology and existing problems was given.Key words: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typ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 application prospectCHENG Li-min, CUI Yu-long(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Typ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Technology Study Progress0 引言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是不使用导线连接而通过电场、磁场、激光等软介质实现的电能传输方式。

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了把地球作为内导体、距离地面约60km 的电离层作为外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Hz 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表面的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1]。

2006年11月,在美国物理学会工业物理论坛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Marin Soljacic 首次提出了磁耦合谐振式WPT 技术[2]。

WPT 技术主要有3种,即电磁感应式、磁耦合谐振式和电磁辐射式。

电磁辐射式WPT 技术是利用电磁波能量可以通过天线发送和接收的原理而实现的能量传输。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简称IPT)主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采用松耦合变压器或者可分离变压器方式实现电能无线传输。

磁耦合谐振式WPT 的理论基础是耦合模式理论,两个相同谐振频率的振荡电路,在波长范围内是通过近场瞬逝波耦合的,感应器产生的驻波在远远小于损耗时间内,允许能量高效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物体。

而与周围不同频率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电能传输的介质是中高频的磁场。

1 磁耦合谐振式WPT技术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1.1.1 WPT系统的整体结构类型从磁耦合谐振式W P T系统的整体结构来看,可分为单发射器、单接收器的系统,单发射器、多接收器的系统,有中继谐振器的系统。

1)单发射器、单接收器的WPT系统对于单发射器、单接收器系统,也有不同的实1.1.3 传输距离的提高1)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放置中继谐振器时,传输距离可以有很大地提高。

在兆赫兹级的谐振频率下,为保证传输功率的最大化,不同距离时,中继谐振器个数如表2所示[11]。

2)磁耦合谐振式W P T可以在高的传输效率的情况下远距离传输。

使用诺依曼法则,传输距离被证现方式。

在参考文献[3-6]中,电源直接与发射器线圈连接,接收器线圈直接与负载相连。

这种方式结构上比较简单。

在参考文献[7-9]中,电源与单回路相连,单回路再与发射线圈谐振耦合;负载与接收回路相连,接收回路与接收线圈谐振耦合以获取电能。

这种方式把能量产生电路与能量发射电路,能量接收电路与能量恢复电路区分开来,可使直接与电源和负载连接的线圈的尺寸不必过大,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2)单发射器、多个接收器的WPT系统这种系统的一个发射器可以同时对多个接收器供电[10],这种系统对于人们所构想的无尾之家、无尾办公室等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中继谐振器的WPT系统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放置中继谐振器可以增大能量传输的距离。

在参考文献[11]中,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可以放置在靠近发射器或者接收器的中继谐振器,提高了选择中继谐振器位置的灵活性,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12]分析了多米诺骨牌形式排列的同轴或者非同轴谐振器。

1.1.2 WPT系统谐振器的拓扑WPT系统的谐振器拓扑形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发射器串联谐振,接收器串联谐振(S/S);发射器串联谐振,接收器并联谐振(S/P);发射器并联谐振,接收器串联谐振(P/S);发射器并联谐振,接收器并联谐振(P/P),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8]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射器和接收器拓扑,发射器和接收器都是由串并联混合谐振电路组成,如图3所示。

对S/S、P/P、S/P和串并联混合谐振4种拓扑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图1 有中继谐振器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图2 4种常见谐振器拓扑图3 串并联混合谐振器优缺点S/S型谐振器拓扑P/P型谐振器拓扑S/P型谐振器拓扑串并联混合型谐振器拓扑优点对寄生电阻不敏感,具有较高的最大传输效率。

可以克服S/S拓扑的缺点。

接收端并联谐振,适合于电池充电器,发射端串联谐振,可以降低对电源电压额定值的要求。

比S/S谐振模型有更远的有效传输距离,比P/P谐振模型有更高的传输效率。

缺点电感值增大时,线圈尺寸增大,将带来较大的系统损失和效率的降低。

对寄生电阻很敏感,使传输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不具备S/S、P/P的优点。

电路拓扑结构比较复杂。

表1 4种谐振器拓扑优缺点比较传输距离d/cm<3040~6060~80中继谐振器个数012表2 中继谐振器个数与传输距离的关系明与线圈的半径和圈数有关,最大的传输效率在不同的传输距离处达到[13]。

3)在参考文献[7]中,通过控制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负载效应或者通过改变电源的驱动频率来对发射距离进行调整。

然而,这种调整旨在谐振频率分叉出现的小范围内改善系统的特性。

最大可用距离仍然被磁场耦合的减弱所限制。

1.1.4 传输效率的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效率定义为负载上的功率与电源端的功率之比。

影响传输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负载的变化,接收元件位置的变化和非谐振物体的出现等[9]。

针对已有文献中提到的提高传输效率的方法总结如表3所示[14-15]。

1.1.5 传输功率的提高在不同的场合下,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的传输功率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表4所示。

1.1.6 谐振频率分裂现象及解决方法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谐振频率是W P T系统中很重要的参数。

它们必须首先被知道,并且应当被调整以使它们互相匹配[9]。

参考文献[7]中,用参数S21幅值表示系统的传输效率。

谐振频率个数、传输效率、S21幅值、耦合程度随发射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见表5。

对于多接收器的系统,当接收器之间距离足够近时,容易出现频率分裂的现象。

而用于跟踪谐振频率转移和调整接收器线圈电容的控制电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10]。

1.2 国内研究现状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研究这一领域。

制作了无线能量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和传输装置,建立了能量传输的数学模型,实验研究了传输距离特性和提高传输距离的方法。

对中继式能量传输特性和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磁共振式WPT系统进行了研究[16-19]。

提出了一种磁耦合谐振式WPT的驱动装置结构,还对磁耦合共振式WPT进行了损耗分析[20-21]。

重庆大学解决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2]。

自主开发了基于磁耦合谐振模式的WPT样机装置,其能量传输距离为0.8m,传输功率60W,传输效率52%[23]。

针对空间分布的多设备供电问题提出了分布式无线电能传输网概念,并给出了其平面型自组织网络结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磁耦合谐振模式的节点能量传输模式及节点的结构,并比较分析了分布式无线电能传输网和传统点对点传输模式的能量传输效率[24]。

香港理工大学对电磁感应式和磁耦合谐振式WPT 技术都进行了研究,并将两者做了比较。

在磁耦合谐振式WPT实验中,当传输距离为20cm时,传输效率为46%。

而若用电磁感应式WPT实现相同的传输效率,则传输距离在0.5cm之内[25]。

华南理工大学主要从电路的角度分析了WPT的传输效率与距离、线圈的尺寸等的关系。

设计了不同线圈尺寸的WPT装置,通过对比来实现WPT的优化目标。

还设计了频率跟踪系统以解决磁耦合谐振WPT 系统中的频率失谐带来的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26-27]。

多个接收负载的情况下,对发射端和接收端不同位置,并考虑接收端之间的相互影响,做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28]。

使用的是考毕茨振荡电路产生高频信号并经过桥式推挽型功率放大电路放大[26],也有采用E类功放电路[28]。

东南大学于2010年研制出的新一代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样机及其控制系统,可实现1.5m、200W 的功率输出,传输效率达80%;传输距离0.4m时,可实现1000W的功率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