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铁氰化钾的电子媒介作用研究
以甲苯胺蓝为电化学探针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腺苷的检测

以甲苯胺蓝为电化学探针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腺苷的检测杨绍明;李瑞琴;李红;陈延胜;丁素游【摘要】通过金硫键将腺苷适配体互补链(S1)和末端带羧基的DNA链(S2)修饰在金纳米粒子(GNPs)表面,以及甲苯胺蓝(TB)与S2的酰胺反应将TB标记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甲苯胺蓝标记的DNA探针分子TB-S2-GNPs-S1,然后在玻碳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金纳米粒子,以其为载体将末端带有巯基的腺苷适配体(Apt)固定在电极表面,以牛血清蛋白为封闭剂消除非特异性吸附,再通过TB-S2-GNPs-S1中的S1与Apt杂交将TB-S2-GNPs-S1负载到电极表面,成功建立了一种以甲苯胺蓝为电化学探针检测腺苷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合成的金纳米粒子和TB-S2-GNPs-S1复合物进行表征.对电极的组装过程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EIS)进行表征,对传感器的性能采用差分脉冲法(DPV)和电化学阻抗进行研究.该传感器在1.0×10-4~100.0 ng/mL范围内对腺苷具有良好的信号响应,相关系数(r)为0.994,检出限(S/N=3)为64.7 fg/mL.【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6页(P395-400)【关键词】腺苷;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甲苯胺蓝;金纳米粒子【作者】杨绍明;李瑞琴;李红;陈延胜;丁素游【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化工系,江西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化工系,江西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化工系,江西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化工系,江西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化工系,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1;O625.32以甲苯胺蓝为电化学探针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腺苷的检测杨绍明*,李瑞琴,李红,陈延胜,丁素游(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化工系,江西南昌330013)摘要:通过金硫键将腺苷适配体互补链(S1)和末端带羧基的DNA链(S2)修饰在金纳米粒子(GNPs)表面,以及甲苯胺蓝(TB)与S2的酰胺反应将TB标记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甲苯胺蓝标记的DNA 探针分子TB-S2-GNPs-S1,然后在玻碳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金纳米粒子,以其为载体将末端带有巯基的腺苷适配体(Apt)固定在电极表面,以牛血清蛋白为封闭剂消除非特异性吸附,再通过TB-S2-GNPs-S1中的S1与Apt杂交将TB-S2-GNPs-S1负载到电极表面,成功建立了一种以甲苯胺蓝为电化学探针检测腺苷的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测定牛乳中乳糖含量的条件

2012年 第37卷 第9期· 301 ·当在电化学池中的溶液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时,在电极上流过的电流或电极表面与溶液之间的电势差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测定在电化学传感器反应中电流或者电势的变化就可以得到收稿日期:2012-05-16 *通讯作者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08ZC011)。
作者简介:芮光伟(1969—),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仪器分析及食品安全与检测相关的研究工作。
溶液成分或者相应的化学反应的信息。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在电化学传感器原理基础上,以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作为识别元件,通过特定的反应使待测成分消耗或产生相应化学计量数的电活性芮光伟1,蒋珍菊1*,林芳栋2(1.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都 610039;2.河南省中牟县卫生局,郑州 451450)摘要:将牛乳中特征物质乳糖浓度的变化引起的电化学性质用电信号表征出来,探索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测定牛乳中乳糖含量的条件,得出实验条件如下:选定突变电压为1.2 V ,电流测定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5 ℃,酶固定量为0.4 μL ,pH 值为6.5,线性回归方程为Y=15.153X+1.5131,相关系数R 2=0.9925,曲线的相关性很好;方法学考察说明,精密度为1.134%,重复性为2.624%,加标回收率为100.258%,该方法的稳定性、重复性好。
关键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乳糖含量中图分类号:TS 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09-0301-05The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concentration of lactose in milkRUI Guang-wei 1, JIANG Zhen-ju 1*, LIN Fang-dong 2(1.School of Bioengineering,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2.Henan provinceZhongmou County Public Health Bureau, Zhengzhou 4515450)Abstract: Elsctrochemical properties induced by the lactose concentration as the feature substance in milk was characterized. The condition of the elsctrochemical biosensor us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actose’s concentration in milk was chosen. The optimum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re followed: mutagenically voltage is 1.2 V, the temperature is 45 ℃, the enzyme immobilization amount is 0.4 μL, the value of pH is 6.5, the linear regression was Y=15.153X+1.513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925, the precision is 1.134%, the repeatability was 2.624% 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100.258%. The method is accurate and good reproducibilit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lactose’s concentration in milk.Key words: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concentration of lactose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测定牛乳中乳糖含量的条件研究· 302 ·物质,从而将待测成分的浓度或活度变化转换成与其相关的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通过电极获取电流或电位信息,从而实现待测物质检测的一种方法[1-4]。
铁氰化钾滴定钴的原理是

铁氰化钾滴定钴的原理是铁氰化钾滴定钴是一种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滴定溶液中的钴离子,来确定钴的含量。
该滴定方法基于酸碱中和反应和络合反应的原理。
以下将详细介绍铁氰化钾滴定钴的原理。
首先,铁氰化钾滴定法是一种通过酸碱反应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
在滴定过程中,使用铁氰化钾作为滴定试剂和一种指示剂来测定溶液中钴的含量。
滴定试剂铁氰化钾能与钴离子反应生成深蓝色的络合物,这一反应可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点。
其次,铁氰化钾与钴离子的络合反应原理是铁氰化钾试剂中的氰离子(CN-)和钴离子(Co2+)之间发生络合反应,生成具有深蓝色的配合物二氰合钴酸根离子([Co(CN)6]4-)。
该络合物在溶液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并且具有强烈的吸光性,因此可以通过光谱或视觉方法来检测络合物的形成。
接下来,使用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将待测溶液和铁氰化钾滴定试剂进行反应。
滴定试剂从滴定瓶中滴加到待测溶液中,逐渐与溶液中的钴离子反应生成二氰合钴酸根离子络合物。
此时的溶液颜色会由无色逐渐变为深蓝色。
然后,滴加滴定试剂的速度是需要控制的,以防止过量的滴定试剂添加进溶液中。
在滴定开始时,滴定速度应较慢,以便准确测定滴定终点。
当溶液中的钴离子完全与滴定试剂反应生成深蓝色络合物时,滴定终点达到。
最后,滴定中的滴定点的确定是根据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的。
此时,滴定试液中剩余的滴定试剂与络合物继续反应,络合物的浓度逐渐减少。
当溶液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时,滴定滴加立即停止,终点出现。
滴定剂滴入的量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滴定剂的浓度和用量,可以计算出待测溶液中钴离子的含量。
综上所述,铁氰化钾滴定钴的原理是利用铁氰化钾滴定试剂与钴离子反应生成深蓝色络合物的特性,通过控制滴定速度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
这种滴定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水溶液中钴离子的含量,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和实际生产工作中。
Nation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通透性研究

微机 电化 学 分 析 系 统 : K 8 型 , 津 兰 力 科 L 9A 天
化学 电子 有 限公 司 ; 三 电极系 统 : a o N t n膜修 饰 ( 裸 ) 碳 电极 作 i 或 玻
子 。N tn膜 本 身 含有 磺 酸基 团 , r k ao i Gi e在 18 e 91 年提 出了膜 的离子簇 多孔 网状 结构 及关 于离子 传递
学修饰 电极和生 物 传感 器 的研 制 中¨ “ , J 以提 高 测
定 的选 择 性 , 对带 不 同电 荷 的物 质 其 作用 的差 异 但
研究很 少 。
笔 者在 前人 研究 的基 础 上 , 制备 了 N tn膜修 ao i
饰 玻碳 电极 , 过测 定 N t n膜 对 电活性 物 质 铁氰 通 ao i 化钾 、 抗坏 血酸 、 巴胺 等在 电极 表 面反应 的阻碍程 多 度 , 一步研 究 了 N t n膜 对 几 种 电活性 物 质 的 阻 进 ao i 碍作 用 , 以及 成膜 方 式 和膜 的厚 度对 阻碍 作 用 的影 响, 对进 一步 推广 N t n膜 修 饰 电极 在 电化 学 中 的 ao i
学、 电化 学 以及 光 学 的性 质 。这 种人 为 设 计 和 制 作 的电极展 示 出独特 的光 电催 化 、 电色 、 面 配合 、 表 富 集 和分离 、 开关 和 整 流 、 子识 别 、 杂 和 释 放 等 功 分 掺 效 和功 能 。研究 和 制备这 种修 饰 电极表 面膜 的微结 构 和其界 面反应 , 大大 地 推 动 了 电极 过 程 动力 学理 论 的发展 , 并作 为化 学 和 相关 边 缘 学 科 开 拓 了广 阔
械、 物理 、 化学 及 电化学稳 定性 , 泛用 于燃料 电池 、 广
对羟基苯硫酚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和更好的导电性 , 在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具有重
要应 用价 值 J利用 对羟 基苯 硫 酚 ( . 4一hdoyti yrx — h
收 稿 日期 :0 1— 5—1 21 0 1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 (0 7 0 9 ; 65 2 0 ) 辽宁省科技攻关项 目( 05 2 04 ; 20 2 0 2 ) 辽宁省科 技基金 ( 9 00 4 ; 宁省教育厅 高校重点 实验 9 1 20 ) 辽
防腐、 润滑、 电子器件、 光学元件等诸多领域 J .
通过对 S M 的表 征, A s 可以了解 S M 与基底 A s 的关系. 同的成膜分 子结构 以及不 同 的基底材 不 料, 将对成膜分子在基底上的吸附行 为、 成键的键 能键 角、A s S M 分子之 间的作用产 生直接影 响 .
冯春 梁 , 周 微 , 张丽梅
( 宁师 范大 学 , 宁 大连 162 ) 辽 辽 109
摘 要: 在金 电极表 面制备 了对羟基 苯硫 酚( 4一HT P)自组 装单 分子 膜 , 建 了一种 羟基化金 电极表 构
面. 在优化 实验条件 下, 利用交流 阻抗技术 对 4一H P 自组 装单 分子膜 电极 ( T 4一H PS M A )进行 了原位表 T A / u
公司)P S一 C精密酸度计 ( ;H 3 上海精密分析仪器
公 司 ) 超 纯 水 系 统 ( u n LP 0 ; H ma I9 0型 , 国 H — 韩 u
ma 司 ) n公 .
金表面上 的烷基硫醇 S M 高度有序 , 当前 A s 是 研究最多的自组装体系. 而对芳香硫醇 S M 的研 A s 究相对较少. 芳香硫醇 S Ms A 具有高度 的各 向异性
氧化还原重要知识点总结

氧化还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又称电子传递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电子分布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通常涉及到一种物质失去电子(氧化反应),同时另一种物质获得这些电子(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总是伴随着发生。
1.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主要包括:电子转移、氧化数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以及释放能量等。
1.3 氧化还原反应的符号表示氧化还原反应通常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其中,被氧化的物质称为还原剂,而氧化还原反应中受电子转移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方程式中的原子核和电子数都要相等,以满足守恒原理。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2.1 氧化数的变化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由于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发生氧化数的变化。
一般来讲,氧化剂的氧化数减小,而还原剂的氧化数增加。
氧化数的变化规律是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的体现。
2.2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分为五种类型: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反应。
2.3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氧化还原反应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合理地控制这些因素能够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效率。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3.1 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提供电能的装置。
在电池中,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正负极之间发生电荷转移,产生电能。
各类电池都基于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3.2 金属的腐蚀金属腐蚀也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表面的氧化反应会导致金属失去电子,发生腐蚀。
合金、镀层等都是减缓金属腐蚀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依赖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3.3 工业生产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冶炼金属、制备化工产品、炼油等过程中,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的促进。
3.4 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也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的参与。
电化学与电分析化学归纳

一、名词解释:2010 28分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 循环伏安法3. 塔菲尔(Tafel)公式4. 极限电流与扩散电流5.双电层6. 能斯特方程7. 标准电极和参比电极2009 10分1 电极上法拉第和非法拉第过程。
2形式电势(formal potential)。
3 双电层。
4 原电池(galvanic cell)和电解池(electrolytic cell)5准参比电极(quasireference electrode, QRE)2008 15分1. 极限电流与扩散电流2. 电化学催化3. 浓差极化4. 化学修饰电极5. 电镀与化学镀2007 24分1. 能斯特方程2. 化学修饰电极3. 原电池与电解池4. 物质的传质的三种途径5. 双电层6. 微电极与常规电极2006 15分1. 循环伏安法2. 电化学催化3. 常规电极与微电极4. 极限电流与扩散电流5. Tafel方程2005 15分1.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2.双电层3.极限电流与扩散电流4.半电池的形式电势(Eo’)5.交流伏安法。
二、简述回答下列问题2010 32分1. 电极极化及其产生原因。
2. 物质传质的途径。
3. 请举出几种分离方法与电化学相结合的分析应用实例及原理。
4. 举出电化学分析中常用的5种碳材料电极。
2009 20分(简述题)1线扫伏安法和电势阶跃法 2 电化学阻抗谱和交流伏安法3 薄层电化学和溶出分析4 旋转圆盘电极和纳米阵列电极5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和微全分析系统2008 40分1. 简述双电层,通常双电层包括几部分?2. 简述电极过程;请列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电极过程并各举一例。
3. 阐述电极极化及其产生原因。
4. 简述物质传质的几种途径。
5. 请给出塔菲尔(Tafel)公式并具体说明每一项符号的意义。
2006 10分1. 循环伏安法及其应用。
2. 标准电极与参比电极?实验中常采用何种参比电极代替标准电极并请给出各参比电极的单电极电位。
还原糖电化学检测方法和装置研究

恒 温水 浴锅 : HH—S型 , 江苏 国胜 实验 仪 器厂 ; 电化学 三 电极 检 测 系 统 : 自制 A / g 1 比电 gA C 参 极 ( o L K 1 , 径 2 mm 金 圆盘 工 作 电极 ( Im l C ) 直 / 天 津 艾达 恒晟 科 技 发 展 有 限公 司 ) 自制 不 锈 钢 管 辅 ,
测液。
糖 化液 : 5份 糖化 液离 心后 取上 清液 , 将 分别 稀
释 3 5、 、 、 、 5 5 7倍 , 配制 成 待测 液 。
1 3 试 验 方 法 .
电化学 分 析 仪 : H 6 4 C I 1 c型 , 海 辰 华 仪 器 公 上
司;
( ) 置和原 理 1装 实验装置示意图见图 1 。在 储 液 瓶 中 装 有 0 5 K V ( N) —1 2 N O 的底 液 , . % 3e C 6 . % a H 通过 蠕 动
反 应 、 测 集 中 于一 条 管道 中, 过 安 培 法 测 定还 原 糖 与 铁 氰 化 钾 反 应 后 生 成 的 亚 铁 氰 化 钾 的氧 化 电流 从 而 实现 还 检 通
原 糖 的半 自动化 检 测 。 还 原 糖 浓 度 在 0~10 0 gL 范 围 内 与 K F ( N) 氧 化 电 流 呈 良好 的 线 性 关 系 ( = 5 . / e C 的 r 0 9 9 ) 检 出限 为 1 1 L .9 9 , .9 。标 准 葡 萄 糖 和 样 品 测 定 结 果 的 相 对 标 准 偏 差 分 别 为 07 % 和 17 % ( .4 .2 n=8 , 标 回 )加
系列 葡 萄 糖 标 准 溶 液 : 别 准 确 移 取 7 . 分 5 0、
5 . 、5 0 1 . L2 0 0g L标准 葡萄 糖储 备 液 , 0 0 2 . 、2 5 m 0 . / 用蒸 馏水 定容 至 1 0m 配 制成 浓度 分别 为 10 0 0 L, 5. 、 10 0 5 . 、5 0g L的 系列 葡萄糖 标准 溶液 。 0 . 、0 0 2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铁氰化钾的电子媒介作用研究作者:方成, 李建平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桂林,5410041.学位论文吴梅笙基于电化学发光的尿酸、谷丙转氨酶和胆碱生物传感器研究2009本文研究了应用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ECL)作为酶催化反应的信号输出研制ECL-生物传感器。
由于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为H2O2,因此,可以通过H2O2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来制作不同的酶生物传感器,并将它们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由于电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以及酶的高选择性,因此制备的酶生物传感器能够很灵敏的检测目标物的含量,检测的灵敏度高,检测限低。
第一部分研究了铁氰化钾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发现铁氰化钾可以促进鲁米诺的氧化,从而增敏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并将该体系用于海带中尿酸的含量的测定,检测结果重现性好。
第二部分研究了ECL-尿酸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并讨论了铁氰化钾对该酶催化反应的作用。
将尿酸酶用电聚合的方法修饰在铂电极表面,制得的修饰电极能对鲁米诺的ECL产生增敏作用,且检测尿酸的线性范围是7.5×10-11mol/L~8.3×10-6mol/L,并将它用于紫菜中尿酸含量的检测,得到的结果满意,重现性高,稳定性好,且酶膜不容易脱落。
第三部分研究了ECL-谷丙转氨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由于谷丙转氨酶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转化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酸氧化酶能够与丙酮酸反应产生过氧化氢,能够增敏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从而间接检测谷丙转氨酶的含量。
用该方法检测谷丙转氨酶的线性范围为0.00475~350 U/L,并将它用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检测。
第四部分研究了ECL-胆碱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同样由于胆碱氧化酶可以与胆碱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利用该过程来检测胆碱的含量。
该酶生物传感器对2×10-7mol/L~4×103mol/L的氯化胆碱呈现良好的线性响应。
并通过该生物传感器来检测血清中胆碱的含量。
2.学位论文唐晖测定细菌浓度微生物传感器的研究1996该文论述微生物的计数在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平板菌落计数法、镜检法、比浊法、阻抗法等,这些方法大都费时,繁琐、客观性差.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微生物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该教研室曾做过以燃料电池型生物传感器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缺点,如离子交换膜不易固定;电极内参比液铁氰化钾与亚铁氰化钾的浓度随反应进行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电极电位等.因此,该文研究了用电流法检测微生物浓度,采用三电极系统,以铂片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在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Ag/AgCl电极)间加以+460mV的电压,根据电流大小确定细菌浓度.该文研究了大肠杆菌等四种细菌的电流——细菌浓度关系曲线,相关性均良好,各曲线r值均大于0.9950,大肠杆菌检测下限为0.09×10<'8>cells/ml,测定时间为1分钟.3.学位论文彭齐萍新型二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作为生物传感器介质的应用2008以1.2-二甲基咪唑为主要原料,采取无溶剂合成法共合成了五种新型1—烷基-2,3-二甲基咪哗六氟磷酸盐类离子液体,产物的得率约为89.0%;在离子液体中加入适量的丙酮,使其粘度与水相当,加入活性炭去除有色物质和无机盐。
对离子液体溶液进行光谱扫描,发现在400-800nm范围内无明显吸收;采用紫外、红外和质谱分析法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与分子结构相一致。
离子液体易溶于丙酮、甲醇和乙腈,不溶于水、甲苯和四氯化碳,电化学窗口在4V以上。
通过对离子液体结构与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发现密度随阳离子侧链上的取代基链长增加而降低,而粘度随取代基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离子液体种类对酶电极电化学性能有较大影响。
在所合成的五种离子液体中,仅有1—戊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酶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过氧化氢酶的特征氧化还原峰,这表明酶在该离子液体中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用1—戊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替代传统粘结剂—石蜡油制备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
以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考察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行为。
因1—戊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离子液体碳糊电极比传统的碳糊电极具有更高的导电效率,铁氰化钾在电极上表现出良好的可逆性;在碳糊电极上修饰血红蛋白海藻酸钠膜制成生物传感器,用于合成样品过氧化氢和亚硝酸钠的测定。
过氧化氢的线性方程为:Y(10-4A)=0.3143X(mmol/L)—0.6571,R2=0.9959。
以离子液体为介质,制备了空白离子液体电极及过氧化氢酶电极。
实验发现离子液体空白电极的基体峰电流都在数nA范围内;仅有1—戊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离子液体能很好地保持酶活,从而呈现灵敏的电化学响应。
此外,1—戊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过氧化氢酶电极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电极在4℃保存30天后,它的电化学性质没有明显变化。
在0.1mol/L的磷酸缓冲溶液(pH7.0)中,该酶电极还原峰电流随溶液中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过氧化氢浓度在3.17~12.4×10-6mol/L之间,酶电极的还原峰电流符合线性关系。
方法的检出限为1.1×10-6mol/L。
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环境水中痕量过氧化氢的测定。
4.期刊论文刘春秀.刘红敏.杨庆德.田青.蔡新霞.LIU Chun-Xiu.LIU Hong-Min.YANG Qing-De.TIAN Qing.CAI Xin-Xia基于纳米铂黑修饰的快速检测用乳酸生物传感器研究-分析化学2009,37(4)制备了一种可用于运动员血清样品乳酸快速检测的L-乳酸传感器.这种便携式平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采用金薄膜两电极系统;先后修饰纳米铂黑粒子层和铁氰化钾媒介体.铂黑纳米粒子沉积于金电极表面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然后将乳酸氧化酶(LOD, E.C.1.1.3.2)和相关试剂固定在工作电极表面,铁氰化钾作为媒介体用以提高电极表面电子传递能力,并将工作电压降低为0.2 V.通过优化铂黑颗粒的沉积、乳酸氧化酶的浓度、铁氰化钾的浓度、添加剂的成分和浓度等条件,将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扩展至1~20 mmol/L乳酸,检测灵敏度提高到1.43 μA·L/mmol,检测时间为50 s.生物传感器的批间r为0.0549;生物传感器经室温储存1年后仍可保持90%的活性.这种传感器成功地用于无稀释乳酸血清样品的快速检测,结合便携式检测仪(YT 2005-1 乳酸测试仪)将在快速诊断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5.学位论文张岱功能纳米材料组装体在生物催化和电催化中的应用2004纳米科技涉及物理、能源、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它的不断发展对许多传统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纳米科技在上述诸领域的作用,需要人们能够从原子或分子水平上对纳米材料进行操纵,使之按照设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排列组装,以获得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
本文围绕这一研究的热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三维有序结构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的评价合成了不同尺寸的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探讨了利用重力沉降法、LB膜法、电泳法和垂直沉降法组装有序胶体晶三维模板,采用电化学稳态技术在模板孔隙中沉积了一元(铂)金属催化剂,并且首次制备了铂钌合金(不同铂钌原子比)三维有序多孔材料。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制得的三维孔洞结构材料进行表征。
考察了不同孔洞大小的三维结构铂网及不同原子比的铂钌金属催化剂对甲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贯通的三维刚性结构特征,故而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扩散传质,提高贵金属催化剂利用率,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操作中因团聚而引起的催化剂使用寿命下降的问题。
2.单组分铁氰化钾酸性溶液中普鲁士兰薄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制备方法与机理研究提出了从单组分铁氰化钾酸性溶液中电化学制备普鲁士兰超薄膜修饰电极的新方法,并对制备条件、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研究。
实验表明,采用电化学稳态、动态技术可以在导电基体表面制备均匀致密的普鲁士兰纳米团簇,而在酸性溶液中铁氰酸根的离解是该沉积方法的关键。
实验还发现,溶液酸度、沉积电位、表面离子吸附和表面修饰都对普鲁士兰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基于制备的普鲁士兰薄层均匀致密的结构特性,探讨了它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生物传感器中的潜在应用。
3.基于普鲁士兰纳米团簇与包埋葡萄糖氧化酶聚甲苯胺兰层层组装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利用电化学方法对普鲁士兰和包埋葡萄糖氧化酶的聚甲苯胺兰膜进行层层组装以构建新型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件。
整个传感器可看作多个葡萄糖传感单元的组合。
在每一个传感单元中,包埋在聚合物膜中的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氧化,生成的过氧化氢在普鲁士兰薄膜上发生快速的电催化还原,所观测到的响应电流为多个传感单元的总和,通过选择合适的检测电位可消除多种共存物质对葡萄糖测定的干扰。
由多个传感单元组成的传感器在1×10-4~1×10-2mol/L浓度范围内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为10-5mol/L。
相对于1mmol/L葡萄糖,0.5mmol/L对乙酰胺基酚,0.2mmol/L尿酸和0.1mmol/L抗坏血酸对其测定无明显干扰。
4.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生物相容性界面的构建及其在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构建了基于胺基衍生化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功能界面,并成功地用于DNA的固定化及其序列检测。
原子力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以单层形式自组装在金电极表面修饰的半胱氨酸自组装单层上。
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化学实验均表明:DNA能成功固定于电极表面组装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上,其固定量约为1.6×10-8mol/cm2。
进一步杂交实验表明,固定的单链DNA特异性地与溶液中相匹配的小牛胸腺DNA发生杂交反应,而对溶液中非特异性的鲑鱼精和鲱鱼精单链DNA则无相应的响应。
6.学位论文吴洁颖基于电聚合吡咯的电流式胆固醇生物传感器2006胆固醇是人体中最丰富的类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酯化胆固醇两种形式,合称为总胆固醇。
人体所需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小于5.2mM(200mg/dl),当胆固醇含量高于6.2mM(240mg/dl)时需要引起重视。
胆固醇的测定通常可以用作对心血管情况的评估,比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它们可以导致冠心病、心机梗塞和脑梗塞。
电化学式胆固醇生物传感器主要是基于胆固醇氧化酶、胆固醇脂酶及辣根过氧化物酶的一种酶传感器,可以采用不同的酶固定化方法,依据电流或电压响应来测定胆固醇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