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抽象与理想化

合集下载

TRIZ最终理想解

TRIZ最终理想解
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高温处理后作为下水道管 道的制作原料,代替了水泥或塑料就是元素转换模式的产物。
16
第3章 最终理想解——理想化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
3)功能通用化。应用多功能技术增加有用功能的数量。 比如手机,具有MP3播放器、收音机、照相机、掌上电脑 等通用功能,功能通用化后,系统获得理想化提升。
6
第3章 最终理想解——理想化简介
创新思维方法
5、思想实验实例 伽俐略——惯性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相对论 卢瑟福 ——原子有核模型
7
第3章 最终理想解——TRIZ中的理想化
创新思维方法
3. 2 TRIZ中的理想化 TRIZ理论中,在问题解决之初,先抛开各种限制条件,通 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ideal final result, IFR),以明确理想解所在的方向和位置,保证在问题解 决过程中沿着此目标前进并获得最终理想解,从而避免了 传统创新涉及方法中缺乏目标的弊端,提升了创新设计的 效率。 如果将TRIZ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做通向胜利的桥,那 么最终理想解就是这座桥的桥墩。
8
第3章 最终理想解——TRIZ中的理想化
创新思维方法
几个常用名词的理想化表述
理想系统就是没有实体,没有物质,也不消耗能源,但能 实现所有需要的功能。 理想过程就是只有过程的结果,而无过程本身,突然就获 得了结果。 理想资源就是存在无穷无尽的资源,供随意使用,而且不 必付费。 理想方法就是不消耗能量及时间,但通过自身调节,能够 获得所需的功能。 理想机器就是没有质量、体积,但能完成所需要的工作。 理想物质就是没有物质,功能得以实现。
5
第3章 最终理想解——理想化简介
创新思维方法
4、理想模型 理想化方法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如何设立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建立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最优化原则,即在经验的 基础上设计最优的模型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存 在的各种变量的容忍程度,把理想化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理想中的优化模型往往具有超前性,这是创新的天然标志。 理想模型的设计并不一定非要迁就现实的条件,有时候也 需要改造现实,改变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特别是需 要彻底扭转人们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理 想模型的建立和实施创造条件。

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学习概念中,要重视建立概念的抽象思维过程和方法。

这对于形成正确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起来,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有:1.分析、概括一类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现察、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

抽象出一类现象的共同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如机械运动、力等概念。

2.抽象出物质或运动的某种属性,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如密度、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等概念的建立,都运用了这一方法,比值定义法是这一抽象、概括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特别注意,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只反映了物质或运动的某一属性,与定义式中其他各量无关。

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建立概念。

物理学中的一切理想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等)和理想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用理想化方法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

它忽略了对所研究问题起作用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之一。

4.抓住新旧概念的逻辑联系,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概念,例如由速度、速度的改变等概念建立加速度概念等。

事实上,物理学中多数概念都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在认识新现象过程中建立的。

一个新概念的定义往往是根据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去揭示其本质的。

因此,抓住新旧概念的逻辑联系也是建立物理概念的抽象思维方法之一。

5.在物理定律的分析讨论中建立概念。

在物理学中,许多物理规律是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发现的。

在这类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中,常常存在比例常数。

这些比例常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适恒量,对于不同的物质是同一值,如库仑定律中的k,万有引力中的G等等;另一类因物质不同而不同,它反映了物质的某种属性,因而是一个物理量,如滑动摩擦定律F=µN中的动摩擦因数,胡克定律F=kx中的劲度系数k等都是物理量。

第七章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第七章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第一,在青少年期所出现的自我同一性 的变化包含着个体第一次对自我感觉进 行实质性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而个 体唯有此时才首次具备足够的智能来充 分理解这种转变有多么重要。 第二,与青少年期颇具特色的生理过渡、 认知过渡和社会角色的过渡有关。
生理过渡:外貌巨变引发自我意象波动; 认知过渡:可能自我,未来取向; 社会角色过渡:新的选择问题和决策问题。
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的核心任务。 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任务的解决既受前些 阶段任务解决状况的影响,又为成年期的任务 解决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的人格或自我发展结构强调了所有阶 段的相互依赖,为理解自我同一性以及生命周 期的不同阶段所必须解决的其他心理社会任务 提供了一个颇有帮助的模型。
自我的发展是复杂和多侧面的


危机是指个体对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诸如社 会角色、职业、理想、政治信念等是否有过茫然或 迷惑不解的时期,个体需要在许多有意义的选择中 做出抉择(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危机并不等于危 险)。 自我投入是指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某一目 标而倾注全力,表现为对将来要做的事情进行个体 性的探索。
同一性状态
“心理延缓期”
心理延缓偿付期

即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延缓在 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在承继儿童期之后的青少年,自觉没有 能力持久地承担各种任务,因此需要在 做出某种决断的时候先要进入一种“暂 停”的时期,以尽可能地避免同一性提 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心理延缓期”
通过心理延缓期的方式可以鼓励青少年 延长在校学习的时间,从而使他们能够 认真地考虑将来的计划,而不用做出一 些无可挽回的决定。 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时期,触及各种人 生观、思想态度、价值观,尝试着从中 选择一些,再检验一下是否是符合自己。 经过多次反复循环,从而最终确立自我 同一性。

历史哲学之数学原理

历史哲学之数学原理
历………………………………………… 自序 ………………………………………………… 绪论 历史科技革命宣言 ……………………………… 第一编 基本理念 ……………………………………… 第一章 理想史学内涵总论 ………………………… 第二章 理想史学程式概述 …………………………… 第三章 理想史学之学科定位 ………………………… 第四章 理想史学之社会价值 ………………………… 第二编 定义 ……………………………………………… 第五章 政控力 ………………………………………… 第六章 物控力 ………………………………………… 第七章 意控力 ………………………………………… 第三编 历史的运动 ……………………………………… 第八章 支持论 ………………………………………… 第九章 选择论 ………………………………………… 第十章 取代论 ………………………………………… 第十一章 动机论、动力论 …………………………… 第十二章 地位论 ……………………………………… 第四编 历史(在衍生理想状态下)的运动 …………… 第十三章 推演论 ……………………………………… 第十四章 整合论 ……………………………………… 第十五章 阻力论(上) ………………………………
谨 以 此 书 献给自由、平等、正义、公平 献给智慧和爱 献给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绪论
历史科技革命宣言
历史如歌,既有十月革命的高潮,亦有苏东剧变的低谷;历史如诗,既有万里长城的壮 阔,亦有圆明三园的凄凉;历史如棋,既有拿破仑的所向披靡,亦有太史公的负重忍辱;历 史如画,既有建城衰亡的浓墨重彩,亦有平准食货的淡写轻描。历史如戏似人生,有酸甜也 有苦辣,有快乐也有哀伤。大江南北,英帝横行;长城内外,沙俄虎视;弹丸岛国犹想鲸吞 神州华夏!近代百年,几度夕阳。推而广之,从埃及法老到俄国沙皇,从包税制度到收取厘 金,从卡迭什战役到伊拉克战争,千百年来,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战争摧残令无数苍生倒 悬于水火,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古巴导弹危机则险些让我们的世界荡然无存。望着历史上无 数悲剧英雄抱终天之恨而去,一个问题在我心中如泉水涌出——如何让人类拥有一个多幸福 而少悲苦的历史! 我的目光,投向了早已取得巨大成功的物理学。400 年前的一天,一个苹果给物理学的 发展送来了飞机票,从此人们看到了什么叫一日千里,什么是唐宗宋祖也望尘莫及的生活 。 “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正是物理学,放射出了维多利亚时代无可争辩的世界第一强 国的荣光。 物理学的广大神通来自哪里, 伽利略和牛顿以其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理想化。 只有理想化,才能集精确、普适、客观、必然于一体,才能使数学与实验相统一。因此只有 理想化,才是科学化。 早在 1725 年,历史科学化就已成为历史哲学之父 ——维柯的矢志追求。他希望在历史 的世界里发现一种牛顿式的规律,使历史学成为一门充满理性的 “新科学” 。从此,思辨历 史哲学派诞生了。伏尔泰、卢梭、屠尔哥、孔多塞、康德、赫尔德等人,都进行过历史科学 化的探索,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思想。然而思辨派以思辨代替史实,凭臆断假设规律,与科学 思想背道而驰。继集大成者黑格尔之后,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在南辕北辙的歧路上渐行渐远。 伴随着 19 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史学的日渐式微,历史学开始了其自身的科学化尝试。以 孔德、博克尔、泰纳、马克斯·韦伯和库尼奥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以效法自然科学为目 标,却因未能保有学科特点而邯郸学步、未能尽弃经验主义思想而东施效颦。以兰克为代表 的客观主义史学则试图以绝对化的“如实直书”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历史科学的建立 找到客观真实的依托。然而郢书燕说,信史难依;历史学家,岂无国籍。尽管兰克学派在推 广和发展尼布尔的史料批判方法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在历史科学化的道路上却是 缘木求鱼。 以 1874 年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为开端,从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导论》 、 文德尔班的《历史与自然科学》到李凯尔特的《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 ,从克罗齐“一切真 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到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不可预 测论” ,分析批判历史哲学如疾风骤雨般扑面而来。然而冷静下来,观其思想之大略,当知 此派之荒谬,源于其对自然科学之未入其室。他们只知社会现象偶然充斥,却不知自然界亦 不能独善其身。君不见,一步之行,就是最复杂的变速曲线运动,只有理想化为匀速直线运 动,才能没有偶然性。他们只知历史学家观念殊异, 却不知物理学家亦不可能天生不谋而合, 只有理想化为纯粹形态,才能使研究者众口一词。他们认为物理学家可以撇开具体的客体, 历史学家不能撇开具体的事实。殊不知一切经验主义研究都不能撇开具体,能够撇开具体的 是理想化体系即科学。如果研究具体的机车,则功率不等于机车;如果研究抽象的统帅,则 凯撒只能是统帅。他们认为自然现象时刻重演,历史只能孑立茕茕。殊不知一切现象皆不重 演,重演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纯粹形态。水遇 0℃(1atm)便会结冰,但永远也找不到两块 相同的冰;水遇电解便分氢氧,但永远也找不到两瓶相同的氧;猫的后代仍旧是猫,但永远 也找不到两只相同的猫。这是因为,物理中的水,是理想状态下的纯水(H2O) ;化学说的氧,

关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关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关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什么叫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

从信息加工角度说,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形态,过去人们曾把它们分别划归为不同的类别,认为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

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形象思维并不仅仅属于艺术家,它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例如,物理学中所有的形象模型,像电力线、磁力线、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或卢瑟福小太阳系模型,都是物理学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产物。

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极其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师,但他却反对把逻辑方法视为唯一的科学方法,他十分善于发挥形象思维的自由创造力,他所构思的种种理想化实验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

这些理想化实验并不是对具体的事例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舍弃现象,抽取本质,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表现一般、本质的现象加以保留,并使之得到集中和强化。

例如,爱因斯坦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实际上就是起源于一个自由的想象。

一天,爱因斯坦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是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

爱因斯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

什么叫抽象思维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一形象性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

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二非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

【VIP专享】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VIP专享】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孔德的社会学主题是“人类从古至今的进步”,斯宾塞的主题是“从尚武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社会进化”。

与孔德和斯宾塞不同,迪尔凯姆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不仅通过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而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找到了最为充分的理由,而且他自己身体力行,通过对自杀、社会分工以及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为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

主要关注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另一方面又坚持社会是由不依赖某个具体的个人而存在的突生现象。

《社会分工》论述了由社会分工日渐增长的复杂性和专门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自杀论》探讨由社会整合的破坏而构成的对社会团结的威胁。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论述了宗教及其仪式在何种程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加强社会团结。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一、生平简介(一)家庭背景。

(二)老师对他的影响。

1、库朗热的影响,历史研究中科学严密的价值,以及共同知识和宗教对社会团结的意义,2、布鲁特,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不同层次的现象之间的基本的不连续性,强调从一种分析层次转向另一种分析层次时突出的新异之处1913年,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第一个社会学系。

二、学术渊源:(一)法国悠久的启蒙主义传统,圣西门和孔德(二)同时代的老师,同事,还有对手塔德(三)孔德的影响:“社会学之父”,并承认自己的关于劳动分工是推进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思想来自于孔德,孔德关于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科学,倡导实证主义方法论,关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划分,以及关于科学和社会进步的论述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1894年《社会分工论》(博士论文),关于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发展。

迪尔凯姆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社会学发展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1895年《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明显与孔德、斯宾塞区别,赋予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以明显的性质(不到150页的小册子),以6章篇幅谈三个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一、迪尔凯姆的社会观1.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社会是有无数个人联合而成的,但他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无法在单个人身上找到。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李福印,男,1963年11 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 究领域: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 喻理论与实践;应用认知语言学等。 主要讲授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 喻理论与实践、心智哲学等课程。 代表作有《认知语言学概论》,《语 义学概论》,《语义学教程》等。
4.1 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非任意性”,“可解释性” 表现:在词形层面,复合词表现了突出的理据性 。如“看 到”是动作和结果的结合。 在语义层面,概念转喻是理据性的表现。如“一把手”。 语言形式“手”与意义“人”之间建立了转喻关系。 在语法层面,句子结构也是有理据的,各种形式的象似性 就是其表现。
(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 (2)语法是概念化 • (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 Driven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 Talmy 的认知语义学 • 认知语法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构式语法 原型理论 词汇网络理论
他很懂事 他很懂事,也很聪明
② 距离象似性: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 离也近。 John killed Bill. 我妹妹, 我老乡 John caused Bill to die 我手, 我汽车 ③ 顺序象似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 述的事件的顺序。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 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 (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 够的关注。 • (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 的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

5抽象与概括

5抽象与概括

四、常用的数学抽象方式 1.弱抽象是指由原型中选取某一特征或侧面加以抽 象,从而形成比原型更为一般的概念或理论。 2.强抽象是指通过把—些新的特征加入到某一概念 中而形成的新概念的抽象过程。 3.理想化抽象(或称构造性抽象) 是指从数学研究的 需要出发,人们构造出一些理想化的对象(数学概念)的 思维过程。 4.公理化抽象是数学中或出于逻辑上的需要,或为 了克服数学内部的矛盾(悖论)而形成的一种数学抽象。 5.可实现性抽象是理想化抽象的一个特殊情况。通 过这种抽象,使得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对象成为 了可能。
一个概括过程包括比较、区分、扩张和分析等 几个主要环节。 比较和区分的具体做法与抽象过程中的一样, 不过在概括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区分要得到的 是某类对象的共同本质。 扩张指的是把由比较区分得到的关于对象的 共同点推广到包括这些对象的一类更广泛 的对象的共同本质。这是区别于抽象的一个 环节,是概括的关键。
二、概括的含义及其过程 概括是指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把所研 究各部分事物得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系 起来,整理推广到同类的全体事物,从而形成 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概括通常可分为经验概括和理论概括两种。经验 概括是从事实出发,以对个别事物所做的观察 陈述为基础,上升为普遍的认识——由对个体 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个体所属的种的特性的认 识。理论概括则是指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由 对种的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种所属的属的特性 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是理论概括。
(2)从运算意义的角度探索 说出下面左、右两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并 计算结果。

在平面上从一点出发引出3条射线,可以构成 小于平角的角最多有多少个?引4条呢?5条 呢?…?请你抽象概括出平面上从一点出发引 n条射线可以构成小于平角的角最多个数的计 算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六章 抽象与理想化 第一节 抽象的概述 “抽象”这个词拉丁文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在自然语言中,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抽象”;有的则把“抽象”作为孤立、片面、思想内容贫乏空洞的同义词。这些是“抽象”的引伸和转义。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把科学抽象理解为单纯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认识的思维活动,科学抽象的直接起点是经验事实,抽象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从解答问题出发,通过对各种经验事实的比较,分析,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规律与因果关系)加以认识,从而为解答问题提供某种科学定律或一般原理。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抽象的具体程序是千差万别的,决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但是一切科学抽象过程都具有以下的环节。我们把它概括为:分离—提纯—简略。 第一,所谓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其他各个对象之间各式各样的总体联系。这是科学抽象的第—个环节。因为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首先需要确定自己所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任何一种研究对象就其现实原型而言,它总是处于与其他的事物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是复杂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一项具体的科学研究课题都不可能对现象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都加以考察,所以必须进行分离,而分离就是一种抽象。比如说,要研究落体运动这一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就首先必须撇开其他现象,如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等等,而把落体运动这一种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取出来。 把研究对象分离出来;它的实质就是从学科的研究领域出发,从探索某一种规律性出发,撇开研究对象同客观现实的整体联系,这是进入抽象过程的第一步。 第二,所谓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模糊基本过程、掩盖普遍规律的干扰因素,从而使我们能在纯粹的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大家知道,实际存在的具体现象总是复杂的,有多方面的因素错综交织在一起,综合地起着作用。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纯化,就难以揭示事物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马克思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第206页)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是借助于某种物质手段将自然过程加以纯化。由于物质技术条件的局限性,有时不采用物质手段去排除那些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借助于思想抽象做到这一点。伽利略本人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就是如此。 大家知道,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表现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人们长期以来认识不清落体运动的规律。古希腊伟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坠落较快的错误结论。要排除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也就是要创造一个真空环境,考察真空中的自由落体是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运动的。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的抽象力,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形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 在纯粹状态下对物体的性质及其规律进行考察,这是抽象过程的关键性的一个环节。 第三,所谓简略,就是对纯态研究的结果所必须进行的一种处理,或者说是对研究结果的一种表述方式。它是抽象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复杂问题作纯态的考察,这本身就是一种简化。另外,对于考察结果的表达也有一个简略的问题。不论是对于考察结果的定性表述还是定量表述,都只能简略地反映客观现实,也就是说,它必然要撇开 2

那些非本质的因素,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它的规律。所以,简略也是一种抽象,是抽象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比如说,伽利略所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就可以简略地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S=1/2gt2 这里,“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常数,它等于981厘米/秒2。伽利略的落体定律刻划的是真空中的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但是,一般所说的落体运动是由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因此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的规律表现,不能不考虑到空气阻力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对于实际情况来说,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种抽象的简略的认识。任一种科学抽象莫不如此。 综上所述,分离、提纯、简略是抽象过程的基本环节,也可以说是抽象的方式与方法。 抽象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在古代、近代和现代被人们广泛应用。诚然,严格意义的经验科学在古代尚未形成,那时人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包溶在浑然一体的自然哲学之中,并且带有朴素、直观的特点,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们是不应用抽象方法的。例如,古希腊米利都的留基伯和阿不地拉的德谟克利特,他们相信宇宙间万物都是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宇宙间有无数的原子,并在一个无限的虚空中永远运动着。它们既不能创造出来,又不能毁灭掉。应当肯定,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的认识,在二千多年前,确是了不起的抽象成果。 在近代,科学抽象法得到更自觉的应用,并对这种方法作出理论上的考察。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也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他所论述的归纳法其中就包含着科学抽象的方法。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说: “我们必须不用火而用人心,来把自然完全分解开,分离开,因为人心亦就是火底一种。在发现形式方面讲,真正归纳法底第一步是应该先排除了一些性质,因为有一些性质,往往不存在于所与性质存在的例证内,或存在于所与性质不存在的例证内;有时所与性质虽减, 它们却增,所与性质虽增,它们却减。因此,在适当地排斥了,拒绝了那些性质以后,一切轻浮的意见便烟消云散,所余的只有肯定,坚固,真实,分明的形式。”(《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5页) 培根所说的“人心”,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在他看来,我们必须用人的思维能力“把自然完全分解开,分离开开”,排除那些不相干的性质,从而揭示现象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培根以探索热现象为例,应用排除法,在排除了所有不相干的性质以后,发现“热是某种性质底一个特殊情况,那种性质就是所谓运动”。((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l86-190页)

培根所说的排除法,归纳法中巳包含着抽象的方法。但是,科学抽象法并不局限于培根讲的排除法、归纳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抽象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科学抽象的层次则越来越高。如果说与直观、常识相一致的抽象为初级的科学抽象,那么与直观、常识相背离的抽象可以称之为高层次的科学抽象。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根据对物理学史的考察,指出了物理学的抽象化发展这一规律性。 “如果我们考察物理学史,我们都知道在近三、四百年内曾发生过两次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当然是由伽利略发起的和由牛顿完成的十七世纪革命。第二次革命则在将近十九世纪末发端于这样一些伟大的事件——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第二次革命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二十世纪初导致了普朗克和波尔的量子理论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二次是发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量子力学建立之时。……”;结果就是导致了物理学的理论概念背离直觉(直观)和常识。换言之,在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一种抽象化的倾向已经变得引人注目了。当抽象的数学概念是逻辑一致的,而且它们的结论符合于实验时,即使它们与我们的直观世界图象相矛盾,物理学家们也不得不 3

接受它们。”(汤川秀树《科学思维中的直觉和抽象》,译文载《哲学译丛》1982年第2期第17—18

页) 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抽象方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存在过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科学发现靠的就是抽象法,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从经验事实中抽出最初的基本概念,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上抽象,构成金字塔形的科学体系。这是古典归纳主义者的观点。如弗兰西斯·培根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只有两条,也只能有两条。„„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这是真正的道路”。(《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页) 与此相反,另一种意见认为抽象法并非科学发现的方法。如爱因斯坦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述科学体系的层次问题时指出,“抽象法或者归纳法理论的信徒也许会把我们的各个层次叫做‘抽象的程度’,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它掩盖了概念对于感觉经验的逻辑独立性”。(《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4页)在爱因斯坦看来,与经验层次最接近的理论命题不是从经验层次抽象得来,而是从更高层次的理论命题中推导出来的;最高层次的理论命题则是思维自由创造的产物。 科学活动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发现的过程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抽象法的作用和其他方法的作用,包括直觉的作用在内,互相对立起来。抽象法离开其他各种方法,是不可能孤立地作出科学发现的。 古典归纳主义者认为依靠抽象法就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形成科学理论,这种观点是不符合科学发现过程的实际情况的。那么,是不是说抽象法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是毫无用处的呢?完全抹煞抽象法的作用,也是不妥当的。 抽象法在科学发现中是一种不可少的方法。人们之所以需要应用抽象法,其客观的依据就在于自然界现象的复杂性和事物规律的隐蔽性。假如说自然界的现象十分单纯,事物的规律是一目了然的,那倒是不必要应用抽象法,不仅抽象法成为不必要,就是整个科学也是多余的了。但是,实际情祝并非如此。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排除假象的迷雾,揭开大自然的奥秘,科学地解释各种事实。为此就需要撇开和排除那些偶然的因素,把普遍的联系抽取出来。这就是抽象的过程。不管是什么样的规律,什么样的因果联系,人们要发现它们,总是需要应用抽象法的。抽象法也同其他的各种科学思维的方法一样,对于科 学发现来说,起着一种助发现的作用。

第二节 抽象的类型和合理性原则 在科学研究中,抽象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以抽象的内容是事物所表现的特征还是普遍性的定律作为标准加以区分,那么,抽象大致可分为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两大类。 表征性抽象 所谓表征性抽象是以可观察的事物现象为直接起点的一种初始抽象,它是对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抽象。例如,物体的“形状”、“重量”、“颜色”、“温度”、“波长”等等,这些关于物体的物理性质的抽象,所概括的就是物体的一些表面特征。这种抽象就属于表征性的抽象。 表征性抽象同生动直观是有区别的。生动直观所把握的是事物的个性,是特定的“这一个”,如“部分浸入水中的那支筷子,看起来是弯的”,这里的筷子就是特定的“这一个”,“看起来是弯的”是那支筷子的表面特征。而表征性抽象却不然,它概括的虽是事物的某些表面特征,但是却属于一种抽象概括的认识,因为它撇开了事物的个性,它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共性。比如古代人认为,“两足直立”是人的一种特性,对这种特性的队识已经是一种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