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人才环境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对策研究

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对策研究
罗明新 李 飞
(} 【共辽 宁省 委 党 校 , 宁 沈 阳 100 1 辽 104)
[ 摘
要]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 区的迅猛发展 ,偏居一 隅” “ 的辽西北地 区越发 成为政府和学术界 关注的 焦点。
从路径依赖理论和竞 争优势理论 出发 , 分析和揭 雷了辽 西北落后 的根 源。以此为基础 , 形成 “ 突破辽 西北” 的战略 构想。在战
21 0 0年第 1 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io igAd nsrt nColg o r a fLa nn miitai l e o e
N . 2 0 o 1, 01
(第 l 2卷第 1 ) 期
( o.2 N . ) V 11 . o 1
辽 宁实施 “ 突破辽 西北 " 战略 的对 策研 究
略 构 想的 指 引 下 , 出 了“ 提 突破 辽 西 北 ” 具 体 政 策 建 议 。 的
[ 关键词 】
突破辽西北 ; 路径依赖 ; 竞争优 势; 战略构想; 发展 空间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03  ̄ 1 )1 - 10 3 0 8. 5 (. 0 O - o 0 - . 4 0
这些不利的 自然环境导致 _ r该地 区农业基 础薄弱 , 田抗旱 农
隅” 的辽西北地区越 发成 为政府和学术界关 注的焦点 。辽
西北地区 ( 阳市 、 朝 阜新市 、 铁岭市 ) 近几年 发展 速度较快 , 但
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仍 然相对 滞后 , 辽宁欠 发达地 区。 属
实施 “ 突破 辽 西 北 ” 略 , 进 辽 西 北 地 区 加 快 发 展 、 脱 落 战 促 摆
经济发展带来较大 的阻碍 , 限制 了资金 、 术、 技 人才等经济发 展所必需的资源流动 , 造成经 济发展缓慢 。

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策略

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策略

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策略辽宁省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基地之一,由于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市场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人才的支持和推动。

本文将探讨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策略。

一、加大人才培训力度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人才支持。

辽宁省政府应加大对传统制造业人才培训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训和科研项目,培养适应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引进外部人才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

辽宁省政府应积极引进外部人才,打破地域限制,吸引具有相关经验和技能的人才加入传统制造业企业。

可以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加入传统制造业。

三、培育人才创新创业意识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

辽宁省政府应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引导人才创新创业。

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提供创业项目孵化和金融支持等方式,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一批适应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四、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辽宁省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的建设,为优秀人才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加大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励和吸引人才投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作中。

五、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人才的交流和合作。

辽宁省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人才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推动辽宁省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生态伦理与辽西北地区沙漠化对策研究

生态伦理与辽西北地区沙漠化对策研究
1 21
年 9月 1 7日一 场 突如 其 来 的龙 卷 风 裹 挟着 大 量
沙土 .席 卷 了彰武 县 与科尔 沁 沙地接 壤 的阿 尔 乡
相互 联系 和影 响 , 了土地 沙化 的根源 。 成 以彰武 为
例 : 国初 期 到上 世纪 末 , 口增 加 了约为 2 建 人 0万 。
21 0 0年 5月
重 庆 文理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h n qn ie s y o t a d S i csS ca ce csE i o ) o r a o g i gUnv ri f o C t Ars n ce e (o il in e d f n n S i
收稿 日期 : o 9 1 — 0 2 0 — 0 2 基金 项 目 :本 文 系 辽 宁 省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科 学 发展 观 与 辽 宁 生 态 文 明 建设 研 究 ” “
( 目号 : O8 XO1 的研 究 成 果 。 项 L DZ 4)
作者 简 介 : 张娜 ( 9 5 ) 女 , 宁 阜新 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从 事科 学 技 术 与 社 会 研 究 。 1 8一 , 辽 硕 主
严 重 ,虽 然 耕 地 面积 比 18 9 0年 扩 大 了 一倍 . 但
20 0 9年 8月 l 1日阜新 日报 报道 : 自 4月 下旬 开 始 , 市 平 均 降 水量 6 . 米 , 是 多 年 平 均 降 全 57毫 仅 水量 的 5 %, 6 而且 降水 分部 不均 衡 , 致 部分 乡镇 导
而该 地 区主要 以农 业 为主 , 以粮 为纲 , 了让经 济 为
镇 。龙 卷风 持续 1 5分 钟左 右 , 灾 范 围南 北 3 0 受 0 米 , 西长 1 东 5千 米 左 右 , 成 近 2 造 0人 受 轻 伤 , 电 力 、通讯 设施严 重 破坏 … …科尔 沁沙 地是 我 国 四

东北地区新一轮“人才大战”问题与对策

东北地区新一轮“人才大战”问题与对策

东北地区新一轮“人才大战”问题与对策作者:李月峰李佳琦李禹龙班兆博陶双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1期近年来东北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在GDP增速迟缓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比拼的落后,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不足。

东北地区大量的高端人才外流是导致东北经济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关键。

人才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区转型的关键,事关东北地区经济转型的成败。

本文从宏观视角与战略思维出发,为东北地区高端人才回流提供建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吸引高端人才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

一、东北地区高端人才流失问题概述(一)东北地区外流人才呈现出青年,高学历者,高技能者占比增加的趋势,且以流向北上广地区为主东北地区教育水平在全国而言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中包括东北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家211,985高校11所,在科研水平,素质教育上有着明显优势,但近些年来,东北高校毕业生却很少留在东北,往往选择去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大都市,根据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问题调查,仅有3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或创业,而这个比例随着高校级别的提升,留在本地的学生比重在下降。

这正体现了高端人才大量外流的事实。

这一现象也使得东北高校的生源从数量和质量上明显下降。

(二)从地区分布上看,黑龙江省,吉林省人才流失更为明显,总体出现用工荒,且出现人才集聚的效应明显东北地区主要由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组成,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辽宁省大专以上的高端人才要明显多于黑龙江省与吉林省。

但在整体上还是呈现出高端人才大量外流的,用工荒的现象。

在地区上看,东北地区人才呈现出集聚状态,辽宁省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两个城市,吉林省主要集聚在长春市,而黑龙江省则主要集聚在哈尔滨。

在东北地区内部出现小城市往大都市流动的现象。

(三)目前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东北地区人才外流主要在于经济的下滑,传统的资源型经济衰败,作为新中國的摇篮,东北地区在建国初期,对我国工业生产,经济建设,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加大对人才的投入
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 和奖励。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对人才投入的 力度,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 活条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 客观评价各类人才的价值和贡献。
东北地区人发力展资影源响对区域经济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展望
01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总量
总体规模
东北地区拥有约3000万人力资源,其中辽宁省人力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吉林 省和黑龙江省,而大连市作为沿海城市也拥有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源。
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对科技创新的推动
人力资源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相互促进
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同时,科技创新又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04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对 策建议
加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了解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各类人 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 养计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 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产学研合作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 展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 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实习、实践 、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培 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

“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生态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需要生态文化建设的加强。

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积极行动,从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和生态行为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辽西北;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一、辽西北生态状况辽西北地区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北为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

本地区气候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温差大、日照长、积温高和降水少,导致风沙、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

从自然生态方面上看,地理位置与气候状况是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

(一)降水不足,风沙、干旱严重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沙化严重,水资源不足。

据统计,这一地区是全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全省倒数第一,阜新为481毫米,大水面蒸发量1 400―1 800毫米。

朝阳市年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风力2―3级。

铁岭市为460毫米。

这一地区平均最大风速15米每秒,较强的风力、干旱的地表以及毗邻科尔沁沙地造成了这一地区风沙及水土流失严重。

(二)森林覆盖率低这一地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地区之一,林业基础薄弱。

1949年阜新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1%,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到2003年阜新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33%。

2006年铁岭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8%,2004年朝阳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35%,连续6年获“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先进市”称号,在2003年辽宁省林业系统“1010工程”竞赛中获九个单项先进,名列全省第一。

虽然经过努力,已有成效,但是对于如何建设生态防护林,如何与辽西北自然状况相联系,建立起适应这一地区环境特色的生态防护屏障,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状况2006年阜新市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555%。

朝阳市在2004年自然保护区已经达9处,保护面积2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1123%。

辽宁自贸区发展建设“人才保障”问题的探讨

辽宁自贸区发展建设“人才保障”问题的探讨

辽宁自贸区发展建设“人才保障”问题的探讨辽宁自贸区是我国开展自由贸易试验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在辽宁自贸区的发展建设中,如何提供人才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辽宁自贸区要发展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政府应加大对本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与此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更多优秀的学术人才和创新人才来到辽宁自贸区。

要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

政府可以对外国高层次人才和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吸引力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住房补贴政策等,吸引更多有实力、有潜力的人才。

要简化人才引进的程序,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加强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辽宁自贸区可以与其他自贸区和国内外优势地区进行人才交流和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共同提升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

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要对人才进行科学的评价,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价机制,推动人才的发展和激励。

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辽宁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辽宁自贸区的发展建设中,人才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加强人才的流动和交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为辽宁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只有有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辽宁自贸区才能在全面开放和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辽西北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研究

辽西北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研究
牧 、矿产开采等 因素影 响 ,面积不断减 提高 5 个百分 点 ,治理 区流 沙被固 强贯彻执行。辽宁省于20年以政府令形 4 09
少 ,已 由 18 年 的 13 90 67万亩缩 减 至 定,大风天气不起沙。同时 ,沙化草原 式下发了 《 辽宁省封山禁牧规定》 但由 ,
20 年的10 万亩 , 09 00 草原严重沙化面积 治理后的经济效益也 日 益显现,土壤流 于执法不严 、执法力量薄弱等诸多问
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草原的保护、利 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 积 西北是半牧区,农民既有放牧传统 ,同
时又种植农作物,生产方式与内蒙古 、
关标准体系,积极建设环境战略评估制
4强化 法制保 障体 系建 设 。一 是坚 新疆等纯牧区省份有所不同,因此应因 .
度 ,并将草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绿 持依法治草,依法兴草,建立健全相关 地制宜研究符合辽宁省实际的畜牧业扶
善以国家补偿为主体,多种补偿形式相 济效益有机地结合 ,将极大地调动地方 惠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民 结合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一是建 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吸引畜牧养殖企 多渠道就业,实现辽西北地区的经济效
立长期稳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水 业和大户积极介入 ,注入资金 ,实现草 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
2继 续 实施 辽 西北地 区草原 沙化 治 态保护概念、保护方式、保护范围,补 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保护草原生态。二 .
理工作。从发展的角度看 ,制约辽西北 偿对象等;依法推进草原划定并实行严 是积极研发引进优良的饲草种子,鼓励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生态问 格 保 护 ,确 保 面 积 不减 少 、质 量不 下 辽西北地区农民对现有的草地适度改 题 ,土质较好的土地都已作为林地或宜 降、用途不改变。二是强化执法约束机 良,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推广人工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北人才环境对策分析摘要:2003年,党中央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以后,中共辽宁省委先后提出加快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当前辽西北人才环境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对策有四:一是建立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二是营造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三是社会环境;四是政府服务环境。

关键词:辽西北;人才;环境;对策人才是振兴的根本,“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人才问题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于辽西北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辽宁西北部的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5市是辽宁省经济发展较慢,对外开放较晚,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各方面的条件均落后于发达的沈阳、大连、鞍山等地区。

比如即使是同样事业单位的待遇,虽然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受各级财政和环境的影响实施不了。

地域差距导致辽宁省人才分布地域失衡,发达地区人才多,落后地区人才少。

据统计,沈阳、大连人才占全省总量50%,西北部落后地区5个城市人才总量不足全省20%。

5个城市每年考上大学(含专科)的有2万多人,回到家乡创业者寥寥无几,西北部地区的有些市县已有20多年未分进大学生,生产一线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短缺。

2003年,党中央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以后,中共辽宁省委先后提出加快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笔者认为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首先要在人才开发上取得突破,吸引大量的人才服务辽西北地区。

而吸引人才非常关键的一点要建设良好的人才环境。

人才环境即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辽西北地区人才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不够,对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人才作用发挥等情况宣传不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浓。

二是政治地位不高。

对人才的社会尊重程度还有差距,人才的政治地位偏低。

首先,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传统的选任方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社会评价机制和选拔使用机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管理模式尚未打破,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还没有进入市场,单位自主用人和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尚未形成,人才流动受部门、身份、地域等多方制约的状况依旧存在。

再次,激励机制不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益优先的工资分配制度尚未真正形成。

分配形式单一,人才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分配的路子没有推开,“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原则没有体现出来。

缺乏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有效载体。

第一,辽西北地区产业条件不够优化。

产业条件是优秀人才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产业,就难以吸引人才。

第二,辽西北市场体系不健全。

没有市场,就意味着没有竞争、没有选择,没有人才发展的空间,各类人才就不会聚集而来。

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人才就不能得到及时地、合理地流动和配置,限制了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

二、如何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环境对人才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则人才散、事业衰。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

作为辽西北地区,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人才流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哪里的政策机制对人才最具有吸引力,哪里的土壤和环境最适宜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哪里就能够凝聚人才、留住人才。

1.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在人才环境建设中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要完善人才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纳入目标管理,把人才经费投入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针对人才环境不平衡问题,人才政策可适当向辽西北地区倾斜,让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活跃起来。

在各类评优评先中,增加对辽西北地区各类人才的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辽西北企业人才。

2.建立完善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辽西北地区在人才引进上往往存在“量不足、选不够、引不进、用不活、留不住”的现状,引才机制不灵活,人才引进上有许多制约因素。

因此,要走出人才“刚性引进”误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着力在引进智力和智力成果上下工夫。

本着“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批项目、发展一批产业”的初衷,大力引进重点行业发展急需人才和创新创业类人才,大力引进海外、省外高层次人才,填补人才结构的空白。

3.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规划体系,使各类人才建设步入高速发展期。

设立专门人才工作机构。

建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办公地点、办公经费,配齐配强工作人员。

各人才密集单位也要建立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实行专人专管,提升人才综合服务功能。

4.完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投资人才开发也是投资经济发展”的理念。

财政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人才开发领域,实现人才投入多元化、投入渠道多样化。

5.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既有利于人才自身的成长,又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

要真正打破身份、编制等体制性障碍,畅通人才正常流动渠道。

人才为本,教育是基。

当前,辽西北地区存在教育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人才队伍流失严重等现状,因此,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把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要根据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现阶段人才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上,按照“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渐趋合理、素质明显提升、环境不断优化”的人才发展总目标,以现有人才为主体,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力度,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文教卫专技人才、高素质党政人才等八大人才培养工程,盘活人才存量,吸引人才增量,实现人才总量与素质“双提升”。

在全社会营造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逐步塑造一种先进的人才文化。

要注重人文关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要吸引和鼓励人们创业,必须有开放的市场、宽松的政策、良好的民风。

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形成“人人都是创业主体、个个都是创业环境”的共识,让其安心创业、放心经营、称心办事。

在用人上,要创造一个不拘一格选人才、公正公平用人才、关心爱护服务人才、灵活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

在人才的管理机制上,实行柔性管理,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又彼此独立的新型人际关系。

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留住各类人才创造各种条件和便利。

要通过采取宣传优秀人才,树立人才典型等手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要充分发挥政治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参政议政,并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和地位。

如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授予劳动模范、“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增强其政治使命感和荣誉感,切实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

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

政府的服务是我们加强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优化引才、留才、用才环境中必须抓紧强化的重要环节。

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调控经济、管理社会、提供服务上来,在“越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在“错位”的地方“纠位”,要改进工作作风,尤其是要彻底改变一些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的恶习,大力倡导“一来就办、由我来办、马上就办、特事特办、好事快办、办就办好”的好风气。

要加强领导力度,做到一把手亲自抓。

政府要明确职能,高效服务,适度介入。

优化创业政务环境,规范政务行为,为各类投资者、创业者提供公平、高效的服务。

要成立专门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济、教育、科技以及民政等部门,涉及人才就业、创业、创新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充分整合,为各类人才提供配套的、均等的、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

要把提供优质的服务放到人才工作首位,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一切从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出发,简化手续,构建服务链条,实现快速、方便、周到的服务体系,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的良好环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最大的满足是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辽西北地区要想留住人才,事业是拴心留人的根本,但凡人才最大的愿望是有所成就,最大的顾虑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良好的用人环境则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也是干事创业的优良土壤。

只有通过改善人才环境,培植出更多事业的“梧桐树”,才能引来更多的“金凤凰”来辽西北安家筑巢。

参考文献:[1]张一驰,张正堂.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潘晨光,王力.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佟瑞.我国大城市人才资源软环境发展的评价与分析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