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
蒙古马-民族精神的寄托与象征

从 马文化 中我们深切感 受到两点最重要的思想 理念 ,我
其 一 ,人与 马谁也 离不 开谁 。人与 马 同生 现象 ,是 在人 与马的关 系
与 马有关 的行为禁忌 ,如行程 中忌换 马 ,做客时不能带 马鞭 们认为 ,这就是蒙古马文化 的本质 。 因为 爱马 ,千百 年来 ,随着 物质 生活 的丰 富发展 ,逐 古马文化 中特 有的神奇现象 ,是蒙古人 的英雄情结 与爱 马情 马杆 、马鞭 、马 笼头 、马髻 头 、马嚼 子 、马垫 、马鞍 、马 肚 带 、攀胸 、勒 带 、扯手 、偏缓 ……都 尽其 可能 ,精 心制 作 ,甚 至不惜工本 ,用非常 昂贵 的材 料、金属乃至金银来打 造 ,并镶 上珍珠宝物 ,把 自己心爱 的坐骑打扮得无 比漂亮 , 甚至 十分 华贵 。在 内蒙古就 出土过 “ 卧鹿缠枝牡丹金马鞍 ” 中 ,人 固然是 主导的一面 ,是支配马 、使用 马的主人 ,但他
然而这时的马并非永远是被动的听命令的活工具英雄的助手在许多时候它是主动的指导英雄的角色是比英雄更有智慧更富于全面战斗力和各种才能的主导方在取得最后胜利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2 0 1 4 年 第 2 1 期
青年 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文化 艺 术
・
蒙古马一 民族精神 的寄托 与象征
马 的一 系列程式化 的描述 中 ,有许 多马具 制作工艺和使用 的 是 比英雄 更有 智慧 ,更 富于全 面 战斗力 和各种 才能 的主 导
无法离开 马而单独行动 ,所 以英雄在 出征前 ,总要 找到属于
自己的马才能启 程 。马 自然处于从属 的地位 , 是被使用 被支
蒙古铁骑的战马之道

蒙古铁骑的战马之道蒙古铁骑的战马,是世界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它们的勇猛和机动性为蒙古帝国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要理解蒙古铁骑的战马之道,我们需要从训练、马匹选择以及供养护理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训练蒙古铁骑中的战马并非天生具有出色的战斗能力,而是通过严格的训练来培养出来的。
首先,驯马师会与战马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建立驯服和驯化的基础。
接着,他们会进行基本服从性和适应性的训练,使战马能够熟悉战斗环境和听从指挥。
最后,他们会进行实战训练,通过模拟战斗情景来提高战马的应变能力和战斗技巧。
二、马匹选择蒙古铁骑中的马匹主要选择草原马和胡赛尔马。
草原马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耐力,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奔跑;而胡赛尔马则以其出色的速度和爆发力成为蒙古铁骑的得力助手。
同时,蒙古人还注重马匹的品相,认为体格匀称、精神饱满的马匹具有更好的战斗品质。
三、供养护理为了保持战马的战斗力,蒙古人非常注重供养护理工作。
首先,他们会给予战马充足的饲料,保证其体力和耐力的充沛。
其次,他们会进行定期的梳理和清洗,以保持战马的清洁和健康。
此外,对于受伤的战马,蒙古人也会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以便尽快恢复其战斗能力。
蒙古铁骑的战马之道,是蒙古人数百年战争经验的结晶。
通过严格的训练、合适的马匹选择以及科学的供养护理,他们培养出了无数勇猛无畏的战马,为蒙古帝国的崛起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种战马之道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的军事强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总结蒙古铁骑的战马之道是一种综合性的马术培养和管理模式,其在世界军事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训练、马匹选择以及供养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努力,蒙古人成功地培养出了数量众多且战斗力强大的战马,为帝国的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古铁骑的战马之道的成功经验对于现代军事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合理培养战马、科学管理供养可以提高战马的战斗力和适应力,进而影响整个军队的作战能力和胜利的取得。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

512019年第6期马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美质,体魄强健,性烈剽悍,步态轻盈,气质高贵,在大地上自由奔腾驰骋,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
蒙古高原的游牧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驯服和饲养了马。
蒙古马因长期在蒙古高原繁衍生息而得名,是在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中,经过数千年选择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以乌珠穆沁白马和阿巴嘎黑马最为闻名。
蒙古马体形矮小,皮厚毛长,其貌不扬,性烈顽强,野性十足,能踢碎狐狼的头颅;常年生活于半野生状态,风餐露宿,风雪无阻;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无畏零下40摄氏度严寒,具有耐粗饲、抗严寒、抗病力、耐力持久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蒙古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是牧人亲密忠诚的伙伴,也是桀骜不驯的野性象征,在草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古马的古老产地。
自周朝、秦代以来,就有大量马匹源源不断传入中原。
唐、宋时期在河北、山西北部靠近塞外草原南部边缘一带设有马市。
元代时期,蒙古马则直接来源于塞外草原。
明、清时期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都向塞外草原采购一定数量的蒙古马。
从辽、金、元时期到清代,锡林郭勒草原南部的察哈尔草原逐步成为主要养马地。
清朝时期,在察哈尔草原建立了清朝政府的养马机关——太仆寺,现今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和北京西单附近的太仆寺街就是作为“马政机关”所在地而成为地名永久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
蒙古族养马、爱马、敬马。
在草原,蒙古马不仅是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平时的美谈。
以马为题材的赞美诗、颂马词、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数之不尽。
每年初春,养马的牧户都要对自家马群两到三岁的马子进行去势、打鬃、烙印、驯服等生产活动。
这时抓马、套马、驯马就成为这些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最为精彩之处。
赛马,是蒙古人最为喜好的娱乐活动之一。
凡是那达慕、祭敖包、过本月年、家庭庆典等喜庆活动,都要赛马。
特别是春夏季节民间赛马活动更多。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各旗县(市)纷纷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大型马文化节和赛事。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的祖先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与马为伍的生活。
蒙古族人非常擅长骑马,驾驭马匹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蒙古族的骑马技术非常高超。
他们可以在马背上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奔驰,灵活矫健。
无论是赛马还是狩猎,蒙古族人都能轻松胜出。
他们可以驾驭战马,战斗时穿梭在敌群中,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蒙古族人的骑马技术堪称世界一流。
蒙古族人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
他们与马共同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从小就与马相伴。
他们从马身上获取食物,使用马皮来制作衣物和帐篷。
他们还使用马驮货物,马拉车辆。
马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的文化也与马息息相关。
蒙古族的歌舞中常常表现出对马的崇敬和热爱。
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中有很多关于马的形象。
蒙古族人喜欢举办赛马比赛,这是他们传承自古的一项传统活动。
蒙古族人骑着马,用飞快的速度在赛道上竞争,赢得了胜利,就能得到荣耀和尊重。
除了赛马,蒙古族人还有许多其他与马有关的活动。
他们喜欢骑马进行狩猎,这是他们获得食物的一种方式。
蒙古族人喜欢与马一起生活,与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关系。
蒙古族的骑马文化也体现在他们的服饰和建筑上。
蒙古族人骑着马时穿上特制的马靴和马裤,穿梭在草原上,非常耐用和舒适。
蒙古族的帐篷叫做“蒙古包”,外形像马鞍,内部宽敞而舒适,适合马背民族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是一个重视骑马生活的民族,马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的伙伴。
蒙古族人的骑马技术高超,他们与马亲密无间,创造了辉煌的马背文化。
我们应该学习蒙古族人对马的热爱和尊重,保护好这些可爱的生物。
马队文化概念

马队文化概念马队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独特传统的文化现象,它以马为核心,融合了人与马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
马队文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美洲,都有独特的马队文化。
马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开始驯养和驾驭马匹,使马成为人们的得力助手。
在古代,马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用于军事战争,还被广泛应用于运输、农耕和狩猎等方面。
马队文化象征着力量、自由和勇气,是人们对马的敬仰和崇拜的体现。
马队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蒙古,马是蒙古人民的象征,他们以马乃草原之王而以马队为骄傲。
蒙古人民以骑马狩猎和战争为生,他们崇尚勇敢和坚韧的精神。
蒙古马队在马术竞技中享有盛誉,在传统的蒙古国家大会上,马队表演成为了庆典的重头戏。
在西班牙,斗牛和马事是西班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术表演如“高空表演”和“马术芭蕾”在西班牙备受推崇。
这些表演体现了西班牙人对马的敬爱和对马术艺术的追求。
在美国,西部牛仔文化是马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部牛仔通过驾驭和驯服野生马匹来牧驴和追赶牛群。
他们骑在马上,穿行在草原上,体现了勇敢和自由的精神。
每年的美国西部牛仔竞技会上,马术比赛成为了焦点之一,无数的骑手与马携手向观众展示着他们的马术技巧。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国家,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马队文化。
例如阿拉伯国家以马为荣,他们的马匹出类拔萃,被誉为“神圣之马”。
摩洛哥的战马包装艺术在世界闻名,成为了摩洛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幕末时期,武士阶级骑马作战,这一段历史被称为“马跃的幕末”。
马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马队文化强调团结协作、勇敢无畏和尊重自然的精神。
马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它们不仅是忠诚的朋友,也是人们学习耐心和谦逊的良师。
马队文化通过马术竞技和表演,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马的美妙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马队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现代的马队文化不仅关注马的运动能力和表演技巧,还注重保护马的权益和福利。
蒙古马的驯养

蒙古马的驯养摘要:一、蒙古马的驯养背景二、蒙古马的特点与驯养方法三、驯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四、蒙古马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五、总结与展望正文:蒙古马作为蒙古民族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生产生活伙伴,一直以来在草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古马的驯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千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蒙古马的驯养过程、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蒙古马驯养的知识和经验。
一、蒙古马的驯养背景蒙古马起源于中亚草原,分布在蒙古国、我国内蒙古等地。
由于其生存环境恶劣,食物匮乏,蒙古马具备了耐饥、耐寒、抗病等优点,使其成为草原民族理想的驯养对象。
在驯养过程中,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掌握了驯养蒙古马的技巧。
二、蒙古马的特点与驯养方法1.蒙古马的特点(1)体型较小,但力量强大。
(2)肌肉发达,耐力出众。
(3)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
(4)性格倔强,但训练后易于驯服。
2.蒙古马的驯养方法(1)挑选合适的马匹:选择健康、性格温顺的蒙古马进行驯养。
(2)建立驯养基地:为蒙古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确保其生活环境舒适。
(3)驯养人员培训:选拔有经验的驯马师,进行专业培训。
(4)分阶段驯养: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逐步加强训练强度。
三、驯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观察蒙古马的行为,了解其习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避免急功近利,驯养过程需耐心和时间。
3.保持蒙古马身体健康,定期进行检查和护理。
4.注重团队协作,培养蒙古马的群体意识。
四、蒙古马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今,蒙古马在草原地区的生产生活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蒙古马逐渐走进赛场、旅游胜地等场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蒙古马驯养技术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各地的马术爱好者所喜爱。
五、总结与展望蒙古马驯养历史悠久,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蒙古马的驯养,草原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未来,我们期待蒙古马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优势,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蒙古马与草原文明的兴盛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研究所 王其格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 文化彩虹
马匹是人类所驯化驯养的所有家畜中与人的关系 最为亲密的动物之一。马不仅是用途最广泛的役乘工 具和忠实可靠的生活伴侣,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特殊 标志和载体。借助马,人类走向更加广阔、多元的历史 舞台,缔造出波澜壮阔的草原游牧文明,精耕细作的农 耕文明,发达的交通、商业、军事文明及丰富多样的马 文化。
张领土,建立政权。我国历史上先后有多个北方游牧民 族或民族集团入主中原,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互鉴 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过积极贡献。
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和西进引起一次又一次的民 族大融合,重新改变和整合了亚欧大陆的国家和民族格 局。游牧文明因马而形成,因马而强盛。游牧文明是人 和马一起创造的草原鸿篇史诗,是草原文化发展史上的 高峰。
2019 年第 10 期 49
三、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使草原文化更加丰富 多元。游牧形态的形成和强盛,为东西方的人文联系及 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条件。学者研究证明, 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青铜时代,在东西两个文明 板块之间就已有了比较畅通的“金玉之路”和“青铜之 路”。要在交通、信息条件十分闭塞落后的时代完成这 种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机动性很强的马背群体极具 优势。
二、极大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张力,使其成为影响世界 的强大力量。草原游牧民族善于骑射,骁勇善战。狩猎是 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辅助经济形式和军事操练手段。特 殊的生存环境,艰苦的游牧生活,长期的马背经历和崇尚 力量、崇拜英雄的信仰理念,将游牧民族演练成了能骑 善射的猎人和骁勇善战的骑士。草原游牧民族平时以车 马为家进行游牧,战时迅速汇聚成强大的骑兵集团,扩
游牧民族发达的驿站和交通运输体系,为东西方 经济商贸的往来和人文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使草原丝绸之路更为繁华、多元。马是草原游牧民族 与周边农耕民族和政权进行商贸交易、修好政治关系 的重要商品、礼品和贡品,发挥过特殊的经济、文化交 流作用。
【中蕴马文化】蒙古马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一)

【中蕴马文化】蒙古马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一)蒙古马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一)--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内容。
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马精神正是在这一总体文化土壤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草原文化研究日益繁荣。
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上提出并阐述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概括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
这是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是对草原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是草原文化形成、发展及对外扩大影响的内在动力,是草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之所在。
1、崇尚自然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主要包括: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亲情意识;对大自然知恩图报,适度索取的节制意识;对大自然爱护有加,担当责任的自律意识等内涵(金海 2009)。
这一理念是由北方草原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精神追求,铸造了草原文化独特的核心理念。
这是草原文化最宝贵而且最具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它作为草原民族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对草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高原生态环境和植被条件十分脆弱,大部分地区宜猎牧而不宜农耕,同时猎牧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要比农耕生产大得多,所有这一切使得北方民族很早就懂得了人在自己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草原文化中早已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和统一意志。
作为文化体系的价值取向,涵盖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在几乎所有的文化要素上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迹;作为全社会的统一意志,贯穿于历史上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法律、道德的规范体系当中,作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
图・乌力吉
(内蒙古师范大学 蒙哲史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由芒来先生主编,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该书共分9章53节。“良骏万年———人类马文化的故里”一章,主要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阐述了中亚蒙古高原是人类发源地和马发源地的双重性和一致性;“旭日初升———蒙古族马文化的起源”一章,以岩画和化石等为依据,论述了人类乘马技术的创造和发展,从而阐释了中亚蒙古高原是蒙古族马文化的发源地的新论点,纠正了人类马文化是从西方传入东方的观点;“大鹏展翅———蒙古人相马学”一章,从蒙古族传统马业学和民俗学的角度阐明了人类马文化的创造者是中亚蒙古民族祖先的新观点,详细分析了蒙古人相马学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发展历程,从而说明了蒙古族相马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雄师狂舞———蒙古人驯马学”一章,主要阐述了蒙古人对马进行驯化的历史过程及一些具体的驯养和吊马方式;“银月生辉———蒙古人牧马学”一章,主要介绍了蒙古族传统牧马学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归纳和总结了其中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宝马腾飞———蒙古人医马学”一章,主要从蒙古族传统兽医学的角度提出了人类马文化是通过蒙古族传统医马技术等途径传播于世界的新观点,详细介绍了蒙古人的传统医马技术及其具体治疗方法;“鹰击穹苍———蒙古人赛马学”一章,从蒙古族民俗、语言、文学以及民间艺术的角度阐述了蒙古族长距离耐力赛马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性,描写了赛马与蒙古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渗透;“神驹经天———蒙古人赏马习俗”一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诠释了蒙古族赏
马习俗的系统性、艺术性、历史性和科学性;“海青
当空———蒙古人美马学”一章,主要从语言文学、绘
画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多角度叙述了蒙古族饰马、美
马等风俗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展望了蒙古族马文化
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及其广泛的开发、推广、利用
价值。
这部近100万字的著作集中展示了蒙古族马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指出了蒙古族马文化的
全方位内涵以及发展趋势。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
蒙古族文化史资料,从蒙古族语言文学与蒙古族马
文化等多视角,对蒙古族的赏马习俗进行了深入细
致的文化剖析。在马文化研究理论方面提出了许
多新的见解,为马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该书还利用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多层次、
多角度地诠释了蒙古族马业科学的传统内涵,具备
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突出特点,开创了
科技图书中未曾有过的先河,具有系统性、艺术性、
历史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该书是一部内容充实、资
料新颖、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颇具创新和权威性
的民族文化著作。
这部著作是教育部人文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
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学术著作系列(TO2
MUS9)专著。该书的问世,
无疑对马文化及马产业
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葛根高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