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粘膜损伤与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脱落与更新保持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胃黏膜屏障。

上皮细胞脱落增加和/或更新减少,则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

采用观察细胞核有丝分裂与测定胃液中DNA含量的方法,检测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再生与脱落的数量,

结果发现各种应激或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与尿毒症时,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数减少。

用3H-TdR 掺入法测定了冷束缚应激大鼠胃黏膜有丝分裂的细胞数量,发现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细胞有丝分裂率及标记细胞数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上皮更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缓慢。

失血性休克4 小时后,胃泌酸腺黏膜DNA 合成和有丝分裂活动减少。电镜发现,损伤处上皮细胞脱落丢失增加。

上述这些变化,可使上皮细胞间的粘合处分裂,胃黏膜通透性增加,胃黏膜功能障碍,最终引致应激性溃疡。

3.胃黏膜微循环障碍

胃黏膜正常微循环结构的完整,即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基底膜的完整是维持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只有血液供应充分,氧和营养物质的补给才有保障,细胞更新速度得

以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得以保全。

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可引起兴奋,前者导致黏膜血管收缩、痉挛,后者则使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致使胃黏膜缺血、缺氧,致使黏膜细胞内酸性产物增多,由于酸中毒导致黏膜细胞内的溶酶体酶释放,破坏溶酶体,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并坏死,形成应激性溃疡。

同时,迷走神经兴奋还可引起胰腺消化酶的释放,幽门开放,十二指肠碱性内容物反流至胃腔内,使胃黏膜受损,这也是加重应激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4.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在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其机制为胃黏膜中含有丰富的黄嘌呤脱氢酶,在黏膜缺血时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后者可代谢次黄嘌呤而形成大量的超氧阴离子。

超氧阴离子还可吸引并激活中性粒细胞,进一步释放超氧阴离子,导致细胞膜完整性破坏,核酸合成减少,上皮细胞更新减慢及某些巯基化合物减少,出现黏膜损害。

氧自由基损伤胃黏膜的机制有:

①与细胞膜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形成脂质过氧化物而破坏细胞内线粒体和溶酶体,造成细胞死亡;

②与含巯基的氨基酸结合,使蛋白质和酶失活,破坏上皮间质透明质酸酶和胶原纤维网。

5. 前列腺素等物质的作用

胃黏膜内PG(主要是PGE2)可维持和促进胃黏液及碳酸氢盐的分泌,改善胃黏膜微循环,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上皮细胞的更新。

阿司匹林类药物,由于可抑制环氧化酶而阻断组织内PG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了胃和十二指肠的细胞保护作用,导致黏膜损害。

与前列腺素作用相反,血栓素A2、血栓素拟似物及白三烯LT均有增强血管收缩作用,可引起严重黏膜病变。 由白细胞、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炎症过程及内毒素性休克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也参与胃溃疡的发病过程。

6. 神经内分泌失调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应激状态下引致神经内分泌失调,涉及神经中枢、神经介质、传导途径、递质释放及受体等诸多因素。

下丘脑外侧区(LHA)、室旁核(PVN)、

海马及杏仁核是形成AGML 重要的中枢部位。

损毁LHA 或海马两侧部或腹部可加重AGML。

某些神经肽类物质能调控胃肠道的分泌与运动功能,有些则可影响胃黏膜的血管舒缩功能,参与应激性溃疡的形成。

消化道的黏膜下层微动脉具有丰富的神经丛支配,

神经纤维内含有多种肽类物质:P 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激肽A(NKA)。

这些神经递质中CGRP 扩张血管作用最强,并介导胃内酸返流引起的胃充血反应。

SP 和NKA 则无扩张胃血管作用,应激状态下中枢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释放增加,胃黏膜内多巴胺含量明显降低。

上述神经中枢及神经肽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及垂体- 肾上腺轴作用于胃肠,引起胃黏膜病理生理改变。7. 其它因素

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刺激黏膜细胞增殖,维持黏膜屏障完整,它主要通过内源性巯基而起作用,

另外它还能刺激黏膜单层细胞培养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生长抑素样免疫活性物质的产生。

唾液腺含有及分泌EGF 能刺激PGE2 生成。切除唾液腺促进应激的致溃疡作用。EGF 和PG 可能参与维持黏膜血流、维持胃黏膜完整性。

上述机制中任何的环节消失,均可引起黏膜损害和溃疡形成。

综上所述,关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种种因素都不是孤立的作用于胃黏膜,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致病因素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其发病机制可能也不尽相同。

三、胃黏膜细胞保护研究进展

1. 胃黏膜血流在胃黏膜保护中的作用

GMBF 在胃黏膜防御机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胃毛细血管网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清除和稀释毒性物质。 阿司匹林(ASA) 可损害胃黏膜,致胃黏膜血流减少并增加胃黏膜出血量;

ASA 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加选择素P 介导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粘附性,

中性粒细胞与ASA 所致的早期胃黏膜损害有关。

应用多普勒血流计检测ASA损伤大鼠胃黏膜过程中胃黏膜血流量的变化,同时检测了胃黏膜电位差(PD)。结果表明大鼠ASA灌胃后,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上皮细胞受损,黏膜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随着GMBF 的降低,PD 也随之降低,而黏膜损伤指数则渐升高。

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的直接原因是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所以,若预先给PGE2 则可预防黏膜损伤。

2. NO、PG 在胃黏膜细胞保护中的调控作用

一氧化氮(NO)是由L 精氨酸在NO 合酶的催化下产生的具有扩张血管、调节免疫应答作用的神经递质,属胃黏膜保护因子,NO 对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①胃黏膜具有较高水平的NO 合酶活性;

②提供外源性NO,可以减轻或预防许多实验性急性胃黏膜病变,并加速乙酸诱发的大鼠慢性胃溃疡的愈合;

③抑制内源性NO 的生成则加重胃黏膜损伤;

④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和许多药物如硫糖铝、抗酸剂等的胃保护作用可能通过NO 介导,阻断NO生成可部分消除其保护作用。

以NO合酶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L- NAME)阻断内源性NO可明显加重胃黏膜损伤。

外源性给予L- Arg 可以明显增加NO 含量,而抑制NO 合成酶活性后NO 含量明显下降,表明L- Arg 保护胃黏膜、L- NAME 增加胃黏膜损伤是通过改变胃黏膜局部NO 水平来实现的。L-Arg可增加胃黏膜NO、氨基已糖含量,增加胃黏膜血流。

PG具有对抗多种坏死因子致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前列腺素E 的受体目前发现有EP1、EP2、EP3、EP4 四种亚型,其作用各异。EP2、EP3 与胃酸分泌有关,

EP4 涉及黏液分泌,

EP1与碳酸氢盐分泌和平滑肌收缩有关。

PG、NO 激活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和抑制白细胞黏附血管内皮,可能产生对胃黏膜有利的作用。抑制PG、NO 的合成将增加黏膜对损伤的敏感性。

3. 巯基物质在胃黏膜细胞保护中的作用

巯基物质是指在化学结构上含有SH- 基团的一类化合物,分为非蛋白质结合巯基(NPSH)和蛋白质巯基(PSH)。

前者主要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后者主要是指蛋白质肽链上半胱胺酸和胱胺酸残基。

大鼠胃黏膜内富含NPSH,其中95%以上为还原型谷胱甘肽,且泌酸区含量最高。

预先给予外源性SH 物质,可显著减轻消炎痛、酒精等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预先给予GSH 耗竭剂马来酸二乙酯(DEM)则可诱发或加重胃黏膜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