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作文600字

芦笙节作文600字【篇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
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有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鳌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内大小河流2900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这里有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来到黔东南,你回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
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的贵客到来,拦路酒达十二道之多。
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
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的中心,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篇二】农历七月十五,就是咱们侗族的芦笙节。
每当这一天来到时,整个村子到处悬挂着醒目的标语。
眉开眼笑的人们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潮水般地涌向学校操场。
这时,操场上人声鼎沸,好一派节日的气氛。
一声哨响,全场人不约而同地朝传来哨声的地方看去,原来村长在学校的楼上讲话了,他说:“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又到来了。
芦笙节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芦笙节盛况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
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
在黔东南的谷陇地区,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
目录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苗族简史关于芦笙的内容

苗族简史关于芦笙的内容一、芦笙的起源与历史背景芦笙,听这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特别?它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苗族传统乐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说起来,它可不单单是一个乐器那么简单,更像是苗族人心里的灵魂符号。
无论是节庆庆典还是婚丧嫁娶,甚至是祭祖祈福,芦笙总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简直可以说,它是苗族的“音乐使者”,一吹响,四面八方的苗族人都会被召唤过来。
真是神奇!据说,芦笙最早是由竹子做的,竹子天生就有一种“韵味”,那声音一吹就充满了自然的感觉,好像是大自然的声音直接传递给了人类。
历史上,芦笙不光在苗族中流行,甚至在其他民族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人们常说,音乐是跨越语言的桥梁,而芦笙便是这个桥梁的一块砖。
传说古时候,苗族的祖先就是通过吹奏芦笙来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
别小看这竹制的小乐器,它可是有着神奇力量的呢!在苗族人的信仰中,芦笙的声音能与神灵沟通,保佑他们的生活安康。
二、芦笙的构造与音色芦笙到底长什么样?是不是想象中一根小竹管?芦笙的外形可是有点复杂的。
它通常是由一根主笙管和若干个副笙管组成,竹子在苗族人手里真的是“变魔术”了,变成了一个个有音律的管子。
主笙管一般较长,其他的小副笙管则固定在主笙管上,像小枝条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
看上去像是一支竹子做的小型管弦乐队,管子之间靠得很近,声音一碰撞,立马就奏响一曲动人的旋律。
再说说它的音色吧,芦笙的声音可不是那种刺耳的尖锐,而是那种清脆、悠扬、带着一点点回响的感觉,就像是清晨山谷里传来的风声,或者是雨后池塘里溅起的水花声,清新又舒服,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最让人惊艳的是,芦笙的音色随吹奏者的技巧变化而千变万化,吹得好的人简直能让它唱出人声来,仿佛一阵阵风吹过,带着无限的感情。
听那声音在空中荡漾,仿佛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苗族人穿着鲜艳的服饰,踏着欢快的舞步,跳着古老的舞蹈,仿佛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时空。
这种声音,真是让人陶醉,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芦笙节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
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苗族芦笙节的作文

苗族芦笙节的作文
“哎呀,我好期待苗族芦笙节呀!”我高兴地对小伙伴说。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家人一起去参加苗族芦笙节。
一走进那个热闹的地方,哇,真是人山人海呀!到处都是穿着漂亮苗族服饰的人们,他们的衣服上绣着精美的图案,五彩斑斓的,好看极了。
我们随着人群往前走,耳边传来阵阵欢快的芦笙音乐。
我好奇地四处张望,看到好多人围在一起,我拉着小伙伴赶紧跑过去。
原来是一群苗族哥哥姐姐在吹芦笙跳舞呢!他们的动作好优美,芦笙的声音也好动听。
“哇,他们跳得真好呀!”我忍不住赞叹道。
小伙伴也跟着点头说:“是呀是呀!”这时,旁边一位苗族老奶奶笑着对我们说:“这可是我们苗族的传统呢,芦笙节可热闹啦!”我看着老奶奶,心里想:苗族的文化真有意思呀!
我们继续在人群中穿梭,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
有卖苗族特色小吃的,那香味直往我鼻子里钻,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还有卖各种小饰品的,那些饰品都好精致呀,我真想都买下来。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前。
台上正有苗族同胞在表演节目呢,他们唱歌、跳舞,精彩极了。
我和小伙伴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不停地鼓掌喝彩。
“这苗族芦笙节也太好玩了吧!”我兴奋地对小伙伴说,“我下次还要来!”小伙伴也笑着说:“对呀,真的好有趣!”
苗族芦笙节,就像一个欢乐的海洋,让我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呀,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吗?。
贵州的风俗作文500字只写一个习俗

贵州的风俗作文500字只写一个习俗
《有趣的苗族芦笙节》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贵州,有一个特别好玩的节日,叫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六到二十举行,那几天可热闹啦!芦笙节是苗族同胞们欢聚的时刻。
到了芦笙节,大家都会穿上漂亮的苗族传统服饰,衣服上绣着精美的图案,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男人们会拿出大大的芦笙,用力地吹起来。
那芦笙的声音可响亮啦,“呜呜呜”地响个不停,好像在告诉大家:“快来一起玩儿呀!”
我曾经跟着爸爸妈妈去看过芦笙节。
我看到好多好多的人围在一起,跟着芦笙的节奏跳舞。
他们的脚步轻快,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还有一些小朋友,也在人群里蹦蹦跳跳,可欢乐啦!
在芦笙节上,还能吃到各种好吃的。
有甜甜的糍粑,咬一口,软软糯糯的,心里都觉得甜滋滋的。
苗族芦笙节真是太有趣啦,我盼望着下次还能去!
《好玩的布依族对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贵州布依族的对歌习俗。
在布依族的村子里,经常会有对歌的活动。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里,对歌那可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奶奶去参加一个婚礼,就看到了精彩的对歌。
男女双方会分成两队,站在不同的地方。
男方先开始唱,他们的
歌声响亮又好听,唱的都是对新娘子的祝福。
女方也不甘示弱,马上回唱,歌声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
我记得有个大姐姐唱得特别好,她的声音就像小鸟一样清脆,歌词也特别有意思,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旁边的人有的跟着节奏拍手,有的跟着一起哼唱,热闹极了!
小朋友们,你们说布依族的对歌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芦笙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
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苗族芦笙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从正月初三到十七在融水各地苗寨都有,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风俗节日作文

苗族风俗节日作文在众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节日中,苗族的节日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这个好奇宝宝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就说苗族的芦笙节吧,那可真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记得有一年,我有幸亲身感受了这个节日的热闹氛围。
当时,我跟着朋友来到了一个苗族聚居的村落。
还没进村呢,远远就听到了欢快的芦笙乐曲声,那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的脚步不断加快。
一进村,我的眼睛都不够用了,到处都是穿着鲜艳苗族传统服饰的人们,女孩子们身上的银饰叮当作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我们跟着人群来到了村子中央的广场,那里已经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芦笙手们围成一圈,吹奏着芦笙,那曲调时而悠扬,时而欢快,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在芦笙手的中间,男男女女们手牵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他们的步伐轻盈,身姿婀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站在一旁,看得心痒痒,忍不住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一开始,我还有些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但是旁边的苗族阿姐特别热情,她拉着我的手,耐心地教我舞步。
“妹子,别着急,跟着我的步子,左脚,右脚,对啦!”在她的鼓励下,我渐渐找到了感觉,也能跟着大家一起欢快地跳起来了。
跳累了,我就到旁边的小吃摊逛逛。
哇,各种各样的美食让我垂涎欲滴。
有香喷喷的糯米饭,那糯米粒粒饱满,散发着竹子的清香;还有烤得滋滋冒油的香猪,咬上一口,外酥里嫩,满嘴留香。
我一手拿着糯米饭,一手拿着烤香猪,吃得那叫一个满足,“哎呀妈呀,这也太好吃了!”除了美食和舞蹈,芦笙节还有各种有趣的活动。
比如斗牛比赛,两头强壮的水牛在场地里相互对峙,它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牛角相互碰撞,发出“砰砰”的声响,观众们在一旁呐喊助威,气氛紧张又热烈。
还有斗鸡比赛,那些公鸡一个个威风凛凛,互不相让,打得难解难分。
到了晚上,篝火点起来了,大家围坐在篝火旁,继续唱歌跳舞。
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那画面温馨极了。
我看着身边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苗族节日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场庆祝,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芦笙节
时间:2018-10-12 11:35:50 | 作者:孔鹤翔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有一个山川秀美、多姿多彩、民风古朴的地方,
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
口。中国最大的苗寨就在这里。
每年的农历一月至二月末期间举行芦笙节。每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每个村寨
都挂着显目的标语,这些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来到广场上,广场上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好一派生龙活虎的气氛。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
动。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字命名。各地芦笙节的时间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
在节日之前准备仪式。先有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
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然后各村寨的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
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面八方向芦笙场地涌过来,举行芦笙
会。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凯里
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也举行芦笙节,而且举办得分外热闹。
虽然民族不同,虽然语言不通,但心是一样的,民族团结一致的心念会永不改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