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
滇池大观楼长联赏析

滇池大观楼长联赏析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指昆明南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4)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
《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
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6)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7)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18)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
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
大观楼长联内容

大观楼长联内容大观楼长联内容:
登高远眺,一片繁华尽收眼底;
俯瞰城市,万家灯火照亮夜空。
大观楼高耸入云,如巨龙欲舞;
历史沧桑,见证了岁月的变幻。
千年古城,承载了无数个故事;
文化底蕴,传承了无数个传奇。
登临大观楼,一览众山小;
感叹人生如梦,此景何其壮阔。
大江东去,浩浩荡荡蜿蜒曲折;
大观楼前,沧海桑田尽收眼底。
细数楼台,层层叠叠逶迤纵横;
映照江水,波光粼粼如镜般清澈亮丽。
远离尘嚣,心灵放飞在大观之巅;
放眼远方,人生的烦忧尽皆俯瞰。
大观楼,乃一座城市的象征;
大观楼,见证了人们的辛勤奋斗。
楼外繁华,楼内宁静;
大观楼,是心灵的寄托和港湾。
大观楼长联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展现了大观楼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以及历史的见证者。
这些长联描述了大观楼的壮丽景色和独特氛围,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大观楼的敬仰和赞美,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大观楼长联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壮丽的大观楼之中,让人们对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作者:聂水晶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摘要:闻名中外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为清代诗人孙髯所作,这副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对联,因景及情,借物咏怀。
对仗精工,文情并茂,曾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和“海内长联第一佳者”,赢得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激赏和倾倒。
本文从思想性、文学性方面对其做了一些赏析。
关键词:浑然天成;辞深意切;气魄宏伟昆明大观楼长联全文如下: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下面逐句解释一下这副长联,在解释过程中,穿插着作些分析。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
上联的这一开篇,从寥廓的空间落墨,写眼前景。
这几句起得很得势。
除暗点了大观楼的地理位置,还透露出作者登临大观楼、饱览汪洋浩瀚的滇池的喜悦。
下面对周围山峦的情态,作了动态的刻画: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四个短句都用了比拟的修辞方式,特别是选用了骧、翥、走、翔四个声调各异的动词,读起来不仅音调铿锵,抑扬顿挫,具有语言的音乐美,而且把山峦描写得很灵动。
很有生气,真可以说写活了。
下面接着写道: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作者今番独自凭眺,他愿意有更多的诗人雅客也来饱览这秀美的山川,分享登临的乐趣,于是深情地提出这样的倡议: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这几句的大意是:趁着这螺状蟹形的洲屿装扮得象仕女那样,具有淡雅风姿的美好时节,更加上水中青蘋、滩头修苇、凌空翠鸟、照眼红霞的迷人景色,何不来此一游!这是由本句自对而又隔句互对的形式组成的复句。
云南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赏析

云南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赏析雲智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异,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纬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川,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卷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燕,一枕清霜。
这是清代的孙髯(1685年生人,卒于1774年)作的,原籍是陕西三原人氏,由于其父一直在云南作武官,因此从小随父亲在任上,传说他从一出生就是个大胡子,因此叫孙髯,取字“髯翁”。
历史上的孙髯翁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可以说是无书不读,懂的知识非常广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学问家。
相传一班骚客文人来到大观楼吟诗弄文,酒至半酣,就胡乱吹嘘说云南没有人才,乱通通的一概而就。
就在这个时候,从这里经过的孙髯翁听到了这些无行文人的话语,就上前问道:”你们怎么知道云南人不会写诗填词?”这些无形的文人就讥笑说:“可否请先生一试如何?”于是,孙髯翁就走上前去,略加思索,运笔一挥而就这天下第一长联,也就是我今天所说的大观楼长联。
书毕,一众文人大吃一惊,试问在座的哪位能够一会儿就这么一副上下对称的长联,上篇90字,下篇90字,这分明是极其难对的一手长联啊?于是众人皆惊叹,真有个地缝都能钻进去,没想到在昆明这个地方还有如此学问深厚的人才,不仅都啧啧称赞佩服。
相传孙髯翁以前参加过进士考试,一想到进门的时候要进行搜身,就感觉到莫大的人格屈辱,从此后再也不进考场考取功名,专心致力与学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诗词歌赋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所以能够一挥而就今天的长联,是与他的常年学习分不开的。
上联九十字写的是大观楼的四外景致,下联说的是云南的历史沧桑,有情有景,有诗有事,诗情画意尽在笔底下活生生的跳耀着走来,不禁让人望诗生感。
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

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说到昆明,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四季如春的气候和滇池边的美景。
但你知道吗?在昆明的大观楼上,有一副长联,它可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
今天,我就来带大家领略一番这副长联的魅力。
想象一下,你站在大观楼上,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滇池美景,远处的西山像极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这时,你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位老先生的声音:“看那滇池碧波荡漾,西山倒影其中,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啊!”这位老先生说的没错,这副长联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字里行间,不仅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还透露出一股子豁达和超脱。
他说:“一水抱城西,烟柳画桥南畔倚;两堤穿柳岸,莺花鱼鸟四时齐。
”这句话说得是多美啊!就像我们昆明这座城市一样,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代的气息。
再比如:“一亭受万籁之笙簧,四壁听千秋之箫管。
”这里,老先生用“笙簧”和“箫管”这两个乐器,来形容昆明大观楼四周的自然之声。
他的意思是说,大观楼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音乐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还有呢:“一径入青云,直通天上人间;半规浮绿水,恍若镜中仙岛。
”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形象了!就好像我们走在昆明的大观路上,抬头就能看到蓝天白云,低头就能看到绿树成荫。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仙境一般。
当然啦,这副长联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昆明的大观楼,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这就是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它不仅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每当我们走过大观楼,都会被这副长联所吸引,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所以啊,下次你去昆明旅游的时候,不妨也去大观楼走一走,看一看这副“天下第一长联”。
说不定,你还能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灵感呢!。
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

天下第⼀长联——昆明⼤观楼长联⼤观楼长联⼤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
评价⼤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被称为“天下第⼀长联”。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被誉为“海内第⼀长联”、“古今第⼀长联”、“天下第⼀长联”等。
长联挂在“五百⾥滇池”岸边的⼤观楼前两百多年,滇池⼤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名楼之⼀。
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
这副长联(原⽂⽤繁体字书写,⽆标点符号)多⾄⼀百⼋⼗字,对仗⼯整。
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好河⼭及农民的⾟勤耕耘。
下联联想云南历史。
孙髯翁的长联⼤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诗⼈有感⽽发;在写景的同时触景⽣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60年代陈毅副总理读⼤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联想⼈类五千年。
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
诗⼈穷死⾮不幸,迄今长联是预⾔。
”可见新中国的领导⼈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的,也是很正确。
对联上联五百⾥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蜿蜒,南翔缟素。
⾼⼈韵⼠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丹霞,莫辜负:四围⾹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斧,元跨⾰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杵疏钟,半江渔⽕,两⾏秋雁,⼀枕清霜。
作者孙髯(1685(⼄丑年)-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于清康熙⼆⼗四年⼄丑岁(1685)。
因其⽗在云南任武官,随⽗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观楼题楹⼀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长联、海内长联第⼀佳作,被后⼈尊称为联圣。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的举措有辱斯⽂,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
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

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
昆明滇池大观楼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畔的一座古老建筑,也是昆明市的地标之一。
下面是一篇关于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联:昆明滇池大观楼映霞,山水交融秀美如画。
第二联:湖光山色真醉人,花香草绿迷人心。
第三联:丰收季节清风劲吹,绣球花开迎来春。
第四联:鸟语花香人悠闲,游客赞叹无尽欢。
第一联描述了滇池大观楼的壮丽景色,它倚山傍水,映衬着美丽的霞光,使整个滇池的山水景观更加绮丽如画。
滇池大观楼是一个观景台,游客可以站在上面远眺滇池的美景。
第二联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滇池大观楼所在地的美景之处。
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令人陶醉。
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滇池湖光,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山景,使游客心旷神怡。
而且这里还有花香草绿,各种植物繁茂,营造出一个迷人的环境。
第三联将滇池大观楼与季节联系起来。
在丰收的季节里,清风吹拂滇池大观楼,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而滇池大观楼周边的绣球花绽放,更是美丽的象征,也预示着迎来了春天的到来。
第四联则表达了滇池大观楼作为旅游景点所带来的欢乐和轻松。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鸟语花香,感受大自然的悠然宁静。
游客们赞叹不已,无尽的欢乐和快乐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总的来说,这篇长联通过诗意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滇池大观楼的壮丽景色、迷人的花香和清风、以及带来欢乐和轻松的旅游体验。
这样的长联可以用于宣传滇池大观楼,吸引更多游客的参观和探索。
昆明大观楼百八十字长联鉴赏

昆明大观楼百八十字长联鉴赏昆明大观楼百八十字长联鉴赏(附录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长联)昆明西,滇池之滨,大观楼公园内矗立着一座三层楼宇——“大观楼”。
面滇池的一面楼门两柱悬挂着孙髯长联,大观楼因此而名杨天下。
(文中照片均为笔者所拍)大观楼公园的园林初辟于明代。
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楼前悬挂的孙髯长联原来是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
至清咸丰七年(1857 )毁于兵火。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 )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 )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用柯达相机三幅画面自动拼合功能拍摄)清乾隆年间滇中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百八十字长联,全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吟颂景色,五百里美景在眼前,下联感叹历史,数千年沧桑涌心间。
摘抄注释如下::1 ,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 ,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3 ,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4 ,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5 ,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6 ,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7 ,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8 ,九夏:指夏季的90 天。
9 ,芙蓉:莲花。
10 ,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 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1 ,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 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
大观楼位于风景秀丽的昆明西南郊滇池畔,建于康熙二十九年。
大观楼四周视野开阔,滇池烟波浩渺,从西山俯瞰,大观楼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可谓洋洋大观,故取名大观楼。
大观楼自建成后便成了省城第一名胜,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
其中乾隆年间著名寒士孙髯翁超凡脱俗,所撰写的大观楼长联堪称一绝,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大观楼也因此而扬名天下。
孙髯,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幼时随父入滇,天资聪颖,年轻时参加童试,因不愿受其搜身之辱,便愤然离去,从此不复参加科举考试,终生为布衣。
髯翁博学多识,却贫困潦倒一生,晚年只能靠卖卜为生。
他所作的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共180字,就字数而言,并不是最长者,但就思想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论,大观楼长联古今第一的美誉实至名归。
关于此联的艺术成就,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的研究,但就文化内涵而言,前人涉及较少,所以本文试从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长联进行剖析和解读。
一.大观楼长联的语言特色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一般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民国时期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为中国人民万岁,这副对联意在讽刺袁世凯,虽然上下联字数不等,却很符合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所以也被接受和广泛传诵。
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对联要求上下联平仄要对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是要求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
四是要求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
髯翁所作的大观楼长联立意高远,气势磅礴,除了具备对联的基本要素之外,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值得玩味。
(一)长联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长联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之气势如虹,意境深远,为长联增色不少。
1.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长联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如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联中就用神骏来比喻昆明东边的金马山;灵仪喻西面的碧鸡山;用蜿蜒来形容北面的长虫山;缟素喻南面的白鹤山。
这样一来,就把滇池四周静态的山脉描写得活灵活现,再加上前边的看字,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立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看吧:东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长虫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白鹤山如白鹤翱翔。
此外,上联中还用蟹屿螺洲比喻滇池中沙洲的独特形状,用风鬟雾鬓比喻岸边摇曳多姿的垂柳。
2.排比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
长联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
如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作者在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时,运用了空间排比的手法,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运用到句子中,构成排比句。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作者在概括这些历史事件时,运用了时间排比的手法,把发生在云南的历史大事按朝代顺序排列。
再如上联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运用了景物排比和数字排比。
作者并不局限于一物,而是眼观八方,笔落四面,把所看到的香稻、晴沙、芙蓉、杨柳逐一排列,并与下联的疏钟、渔火、秋雁、清霜等景物形成对仗。
分别用明朗和清冷的色彩词把整个滇池周边的景物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四、万、九、三等数字排比,使长联读起来更具有节奏感。
3.典故的恰当运用
用典是指在作品中引用古人的话语或把历史故事概括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加凝练。
用典也是大观楼长联语言的一大特色,像汉习楼船出自《史记·平淮书》,历史史实是:汉武帝为了攻打云南滇池周边的少数民族,于是在长安大修昆明池,治
楼船,以习水战;唐标铁柱出自《新唐书·吐蕃列传上》,指唐中宗时因为平了吐蕃之乱,所以在滇池边上立铁柱来记功;宋挥玉斧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
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把云南划在版图之外的史实;元跨革囊出自《元史·宪宗本纪》,讲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时,用革囊及皮筏来渡河。
髯翁通过这些历史典故的运用,把和云南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地运用到了对联当中,使整个对联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而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叹。
(二)长联的用字特点
大观楼长联结构非常严密,用字讲究,上联写景,突出一个喜字,用看字总领上联,喜的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眼前奔涌,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用看字带领读者领略滇池迷人的风光,先写东西南北四周的山貌,接着描绘了滇池中玲珑别致的小岛,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翠绿的小鸟和灿烂的红霞,最后列举了滇池周围美不胜收的景物。
下联怀古抒怀,重在一个叹字,总写感怀。
想为领字,直贯下联尾句,中间列举了汉、唐、宋、元的兴衰过程,气势磅礴。
叹那些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和那些费尽了移山心力的伟烈丰功,最终也挡不住时代的更迭,就像朝云暮雨,转瞬即逝。
最后用几杵、半江等几个数量词,加重结局的冷落凄凉之感,留给人们无尽的感叹和深思,也与上联生机盎然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大观楼长联的文化内涵
大观楼长联除了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外,也蕴含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