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改⾰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改⾰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 现代舞发展历史 1.现代舞的形成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兴起的⼀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的舞蹈派别。

其创始⼈是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on,1877-1927 美国)。

19世纪末,古典芭蕾舞开始⾛向衰落,⼀成不变的动作传统和陈规陋习的表演⽅式使得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息和崇⾼的品味。

在⼯业⾰命带来的喧嚣中,艺术家们热衷于回归⾃然,去寻找⼀种感性的真实和⼈性的⼒量。

⽽现代舞正是诞⽣于这个⽭盾之下。

但邓肯并未建⽴起⼀套完整的训练体系,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随后不久在欧洲国家相继涌出了⼤量的现代舞者,像露丝·圣⼀丹尼斯、玛莎·格雷姆、鲁道夫·拉班、泰德·肖恩夫妇等等。

在这些艺术先驱的不断思索寻求中,现代舞逐渐有了⼀套完整的体系,成为⼀种全新的舞蹈流派,迅速流传⾄各个国家。

2.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我们知道,⼆⼗世纪初,现代舞是在西⽅以打破传统的桎梏为由,揭⽽起的。

在这期间,中国舞蹈家们也有多次机会和西⽅现代艺术家们相互印证。

1907年从法国师从依莎多拉.邓肯后,回到慈禧太后跟前表演和创作的裕容龄,1937年在⽇本考察表现主义舞蹈后,回中国推动舞蹈以直⾯社会⽣活的吴晓邦,1956年从美国学习现代舞后,深⼊中国各个地⽅团体教授舞蹈编舞法的郭明达。

先贤们如裕容龄、吴晓邦、郭明达等曾经努⼒为舞蹈建⽴⼀份个性和⾃由,可惜中国在⼆⼗世纪的前七⼗⼋年⾥,⾯对的是推翻帝制、军阀割据、国共内战、抗⽇战争、上⼭下乡、抗美援朝、⽂化⾰命,实在没有多余的空间和时间让艺术家们深⼊钻研他们⾄爱的舞蹈。

直到1978年,改⾰开放的号⾓响起,1979年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门,许多⼈会认为现代舞便于此时乘潮⽽⼊,算是改⾰春风下繁花似锦中的⼀抹惊艳。

随着⾹港城市当代舞团的建⽴,现代舞很快进⼊内地,并在这⼀安定和宽阔的⼟壤上迅速发展。

从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论述舞蹈艺术发展规律

从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论述舞蹈艺术发展规律

从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中,论述舞蹈艺术发展规律一、引言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从起初的原始舞蹈到如今的芭蕾舞、现代舞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舞蹈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出发,论述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1. 原始舞蹈:原始舞蹈是舞蹈艺术的起源,其形式简单、原始,往往与宗教仪式或社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原始舞蹈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表达情感、祈祷或者娱乐等目的。

这种舞蹈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需要和发展。

2. 古代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舞蹈艺术也逐渐进化为古代舞蹈。

古代舞蹈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训练,展现了人们对美和完美的追求。

例如古希腊的古舞、中国的古代舞蹈等,都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为广泛流传的形式之一,它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中,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民间舞蹈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

4. 现代舞蹈:现代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新兴形式,在20世纪初兴起,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

现代舞蹈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新,通过舞者的身体表现情感和思想。

它突破了传统舞蹈的限制和束缚,更多地关注舞蹈的内涵和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发展规律1. 多样性与包容性: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之一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国家、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和交流。

2. 技巧与创新: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训练,但同时也需要创新和突破。

在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舞者通过创新和突破传统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新的思维和情感。

3. 社会需求与传承: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中国芭蕾舞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将西方芭蕾舞的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芭蕾舞在中国逐渐发展,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起步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芭蕾舞的起步阶段可追溯到1950年代。

当时,由于中国内外形势的特殊背景,外来文化受到限制,芭蕾舞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

然而,中国政府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于是在国内成立了一些专业的芭蕾舞团体,并引进了一些外国的芭蕾舞教师和演员。

在起步阶段,中国芭蕾舞受到了苏联芭蕾舞的深刻影响。

许多中国芭蕾舞团体的演出以苏联经典舞剧为主,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这些舞剧的演出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推动了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发展。

二、探索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芭蕾舞艺术进入了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芭蕾舞团体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并且注重开发本土的芭蕾舞作品。

在这个阶段,中国芭蕾舞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之恋》等。

这些作品不仅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还传达了奋斗和希望的主题。

同时,中国也开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如郝增旗、袁艺等,他们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声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

三、崛起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芭蕾舞进入了崛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芭蕾舞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作品和演员都逐渐受到国际舞台的认可。

中国芭蕾舞的作品创作逐渐多元化,不仅在主题上更加多样化,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注重了现代舞蹈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的舞蹈风格和技巧。

同时,中国的芭蕾舞演员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中国芭蕾舞团体和演员多次获得国际舞蹈大赛的奖项。

总结:中国芭蕾舞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崛起三个重要阶段。

从起步阶段受到苏联芭蕾舞的影响到探索阶段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再到崛起阶段中国芭蕾舞作品的多元化和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中国芭蕾舞正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古典舞发展年表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经历了数个主要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依据,详细介绍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初,中国古典舞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1954年,成立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此期间,古典舞以研究和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为主要方向,表演形式大多以古典舞剧为主。

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古典舞逐渐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196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古典舞进入了一个探索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受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古典舞创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古典舞剧《红色娘子军》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品之一。

古典舞家们开始注重提高舞蹈技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为古典舞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中国古典舞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古典舞开始受到国际舞台的广泛关注。

中国古典舞团纷纷参加国际比赛和演出,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995年,中国青年古典舞大赛首次举办,为年轻的舞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同时,古典舞的创作也呈现出更多元化的风格,从舞台剧到舞蹈电影,各种形式的古典舞作品层出不穷。

21世纪初,中国古典舞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舞台技术和舞蹈表演的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

舞蹈编排和音乐设计等各个环节也得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典舞开始融入现代元素,如现代音乐、摄影等,为古典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起步、探索、国际交流和创新四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典舞在不同时期积极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始终以传承和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将继续蓬勃发展,为世界舞蹈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芭蕾舞学习: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学习: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

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

⽏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持的基本⽅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的是俄罗斯学派。

从54年2⽉第⼀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

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

第⼀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都接受过⼀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

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

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批⼜⼀批优秀⼈才。

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

这⼀时期常有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次完整的上演了⼀部芭蕾舞剧——《⽆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

1958年10⽉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成功的上演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通过严格排练,⾼速度地造就了⼀⽀具有多⽅⾯⼈才的芭蕾舞剧队伍。

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的芭蕾剧⽬。

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个专业芭蕾舞团。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中国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和社会生活之中。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流派和种类,并且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中国舞蹈的历史和种类。

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

在商代和周代,以歌舞形式进行的祭祀活动使用了象征性的动作和姿势,这些形式在后来的舞蹈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文明的进步,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流派纷纷出现。

汉代是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被记录下来的舞蹈有《鼓舞》、《歌舞》、《劝学舞》等。

这些汉代的舞蹈作品在后来的舞蹈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高峰期。

在隋唐时期,舞台舞蹈的表演更加成熟,各种舞蹈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舞马》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精神力量的崇高。

另外,大唐舞蹈也是隋唐时期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它以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高度的艺术表达形式,描绘出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和繁荣。

宋代以后,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时期,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

元代的《太平乐舞》、明代的《金莲开扇》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舞蹈作品。

清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中国舞蹈也得以复苏和发展。

清代的舞蹈以《龙凤呈祥》、《历代女子图》等为代表,它们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进入近代,中国舞蹈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

在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交流中,中国的现代舞蹈逐渐崭露头角。

现代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舞者。

同时,各个地区的舞蹈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如云南的彝族花灯舞、内蒙古的专门舞蹈等。

总结起来,中国舞蹈历史悠久、形态多样。

从古代祭祀活动的舞蹈到现代舞蹈的创新,中国舞蹈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芭蕾舞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舞蹈艺术形式,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影响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芭蕾舞最早在中国被引进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陆续成立了多家芭蕾舞团体,但由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限制,芭蕾舞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推行“舞蹈艺术普及运动”,芭蕾舞才真正开始进入了中国的大众视野。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芭蕾舞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外来的舞蹈教师和演员。

1954年,由苏联著名芭蕾舞家史麦尔·拉瑙林和阿列克谢·耶谢诺夫率领的舞蹈团体来到中国进行巡演,并在中国留下了许多学生。

这些学生在后来成为了中国芭蕾舞的拓荒者,他们在海外学习和参与演出后,带回了许多新的艺术观念和技巧,并在中国较早开设了芭蕾舞学校和团体,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芭蕾舞团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芭蕾舞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遭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打压。

但在改革开放后,芭蕾舞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1980年代,中国的芭蕾舞团体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舞蹈比赛和演出,如1981年中央芭蕾舞团首次赴美演出,1985年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参加了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并获得多项奖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芭蕾舞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现在,中国的芭蕾舞团体和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如上海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四川省芭蕾舞团等,这些团体在国内外的演出和比赛中屡获佳绩。

此外,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芭蕾舞,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李小红、郭晓敏等。

总的来说,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挑战,但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芭蕾舞仍将继续焕发出绚烂的光芒。

谈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最新年精选文档

谈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最新年精选文档

谈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最新年精选⽂档谈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芭蕾的法⽂原意是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

这种舞蹈艺术样式在意⼤利出现雏形,在法国最终定型,⼜在俄罗斯创造辉煌,从⽽风⾏西⽅乃⾄全世界。

这样⼀来,当中国近现代舞蹈⽂化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经验进⾏变⾰之际,芭蕾的传⼊便是⽔到渠成。

中国传统⽂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具有⾼度的包容性,在借助西⽅⽂化⾰新⿍故的同时⼜能够吸收和融合西⽅⽂化。

所以,芭蕾传⼊中国之后,⼀⽅⾯开拓了舞蹈⽂化的发展视野,另⼀⽅⾯被融⼊当地⽂化传统的鲜明特⾊。

于是,中国芭蕾很快诞⽣了,并成为中国近现代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芭蕾的传⼊在晚清宫廷⾥,中国驻法公使的⼥⼉裕容龄接触过法兰西芭蕾,1904年奏请慈禧恩准,举办芭蕾独舞晚会,应当是中国最早的芭蕾表演,但影响限于紫禁城之内。

19世纪20年代,上海和哈尔滨出现外国侨民的芭蕾教学活动。

1934年,胡蓉蓉在上海进⼊俄国芭蕾教师设⽴的芭蕾学校学习,参加过⼀些芭蕾舞剧⽚断的演出,并在《葛蓓莉亚》中担任重要演员。

1938年,赵德贤在哈尔滨进⼊同样是俄国芭蕾教师开办的芭蕾舞研究所学习,次年,考⼊哈尔滨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在《天?Z湖》等剧中担任领舞。

1940年,长期在英国学习芭蕾的戴爱莲回国,运⽤芭蕾的基本训练⽅法培养演员表演中国舞蹈的能⼒,开始芭蕾艺术的传播。

⼆、中国芭蕾现实题材作品的尝试中华⼈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舞蹈家就有过创作现实题材芭蕾作品的尝试。

1950年9⽉,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领衔主演的《和平鸽》在北京⾸演,宣告我国第⼀部⼤型芭蕾舞剧的问世。

这部作品产⽣于抗美援朝的背景,以保卫世界和平为主题,在艺术上采⽤芭蕾的结构形式,以及⾜尖舞和古典双⼈舞的表现技巧。

当时的⼯农兵观众对于全新的艺术样式不够习惯,致使这部作品没有保留下来。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化部于1952年2⽉举办舞蹈教员训练班,聘请苏联专家伊莉娜教授芭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作者:何昀芷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8期
摘要:在经过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任何一种舞蹈教育模式都反映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

古代的乐舞教育机构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并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近现代的舞蹈教育模式则更好地说明:随着当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舞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舞蹈艺术教育既要适应时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又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审视。

关键词:中国舞蹈教育;古代舞蹈教育;近代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教育一样,都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充分地体现了舞蹈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本文以此为基础,以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眼光和满足时代文化需求的目的来探寻其文化属性。

尽管夏商奴隶制时代的舞蹈从群众性、自娱性的活动向表演艺术发展,但并没有对舞蹈的教化功能进行明确的说明,所以笔者仅对从周代到清代的古代舞蹈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总体叙述。

1 古代舞蹈教育发展历程(周代—清代)
我国舞蹈教育的雏形尚可追溯到周代。

乐舞制度在周代已经被列为国策,西周乐舞制度中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国学和方学。

学校教育中关于乐舞的教学活动和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规定。

师徒相承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官方学校和民间都普遍存在。

当时的大司乐是正式的、由官方设立的乐舞教育机构,早在公元前,周代的乐舞“直接地为周王的统治服务,更加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

大司乐作为周代一所培养忠君的统治阶级继承人的音乐舞蹈学校,其中包括奏乐、歌唱以及舞蹈等专业,目的是用来掌管礼乐及相关事宜。

“教材”包括最为著名的《六代舞》和《六小舞》,前者为武舞,后者为文舞,分别对王室和贵族子弟进行传授,学习年限是13岁到20岁。

乐舞的课程根据年龄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材,循序渐进。

周代的乐舞机构为我国的古代传统乐舞教育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经汉魏时期的“太乐署”和“乐府”等乐舞机构发展,隋唐鼎盛时期有了较为丰富的太常寺、教坊和梨园。

这些乐舞机构虽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各自分工十分明确。

发展至宋、元、明、清时期,宫廷乐舞教育机构已呈现逐渐衰退的趋势,舞蹈也被包含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中,后来出现的戏曲为日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

隋唐时期的乐舞机构较为丰富,有太常寺、教坊和梨园。

由于宫廷乐舞机构非常庞大,乐舞工人及其他专业表演人员多至数万人,所以宫廷乐舞机构的分工更为细致、明确。

太常寺掌
管宫廷礼仪祭祀、宴享娱乐、散乐等排练演出事宜,教坊主要是掌管娱乐性演出,服务对象是整个贵族及官僚阶层。

梨园是唐玄宗出于对歌舞作乐的热爱,专门为自己设立的乐舞机构,主要教授和演奏“法曲”。

盛唐时期,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乐舞机构集中了數以万计的有才艺人,赋予了他们一定物质条件的训练、创作及表演机会,推动了乐舞艺术的发展。

正是由于唐代乐舞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唐代乐舞成为了中国舞蹈时代的巅峰。

宋代在沿袭唐代的太常雅乐与教坊等乐舞机构方面,宫廷舞蹈教育逐渐走向低谷。

“但由于宫廷艺人被遣散回民间,以及宋代城市化的市场经济的兴起,民间舞蹈与其他各种民间艺术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元、明、清原来已分得较细的艺术又重新走向综合,出现了杂剧,即后来的戏曲。

舞蹈则作为其中的重要表现部分。

”隋唐至明清,历代王朝都承袭此制。

清末废太常寺。

2 近代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末,“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用新颖快速的舞蹈教学模式培养人才,为中国近代的舞蹈教育模式开辟了道路。

舞蹈作为其中的一个训练科目,学生每天早晚各一堂舞蹈基本功训练,上午和下午各有两节歌舞课和文化课。

舞蹈课的内容分为艺术舞蹈、形意舞和歌舞剧”。

20世纪30年代初的育才学校是近代舞蹈教育进步的摇篮,是由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学校,负责舞蹈教育的吴晓邦和戴爱莲,主要以普及舞蹈教育的形式对舞蹈基本知识和形体进行训练。

到了40年代,舞蹈教学模式逐步体现出综合发展的势头,主要体现在1947年沈阳成立东北“鲁艺”舞蹈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系统地学习芭蕾、现代舞、中国戏曲中的基本功程式舞蹈和技巧。

从近代的中国舞蹈教育发展来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在一些学校中舞蹈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了较为针对的训练,但是没有形成以舞蹈专业教育为主的、较为系统、清晰且划分明确的舞蹈种类,与针对性较强的舞蹈训练教材。

20世纪50年代,“加强舞蹈专业化建设”作为社会时代文化的需求,舞蹈艺术教育起步,其主要表现为专业团体的建立。

20 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继出现了舞蹈教育机构以及多所专业舞蹈学校和舞蹈系等,主要的教学层次以中专教育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90年代舞蹈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表现为逐步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衔接互补的教育机制,为高级舞蹈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舞蹈艺术教育的结构层次已大体形成:根据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最初的基础教育是中等专业,这在全国已形成网状。

向上一级是大专和本科,再上一层是培养从事舞蹈史和舞蹈理论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发展到今天的舞蹈学博士研究生,可见,中国舞蹈教育已逐渐形成了由低到高、较为系统的教育模式。

纵观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足迹,可以看出,中国的舞蹈艺术教育模式反映了它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

古代的乐舞教育机构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并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近现代的舞蹈教育模式则更好地说明:随着当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多元
化,以及舞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舞蹈艺术教育既要适应时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又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审视。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