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

效观察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食管炎,消化性;中药疗法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而致的痞证,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能调和脾胃气机,治疗上寒下热,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塞。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切中病机,许多内科杂病均可使用。1997-02—2007-02,我们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7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40例均为本院消化科(80例)及内科(6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男29例,女41例;年龄18~76岁,平均(53±11)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4.2年。对照组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9~75岁,平均(51±8)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4.7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均符合《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1]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确诊。病程超过3个月,且近2周内未服制酸药及胃肠动力药。排除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卓-艾综合征、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以及精神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或有消化道手术史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餐前30min口服。伴反酸加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口服;夜间烧心反酸较重加雷尼替丁20mg,睡前口服;胃镜提示伴胆汁反流加熊去氧胆酸50mg,每日3次口服。

1.3.2治疗组予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15g,黄芩10g,黄连4g,干姜10g,人参10g,炙甘草10g,大枣12枚。伴饮停中焦,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清水加茯苓15g、生姜15g;肝气横逆犯胃胸胁胀满,口苦易怒加白芍药10g、柴胡10g;脾虚清阳不升,大便溏薄加茯苓10g、白术15g;痰热扰胸,心烦易怒加栀子10g、莲子心10g;胃脘疼痛加白芍药10g、甘草10g。上药加冷水500mL浸泡30min,用文火煎煮30min,取汁150mL,按上法再煎取150mL,混合成300mL。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餐前30min温服。

1.4疗程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组治疗期间均戒烟酒、辛辣食品及咖啡、巧克力。禁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等对食管下括约肌有松弛作用的药物。

1.5疗效标准[2]显效:症状完全消失,镜下局部黏膜水肿、充血、糜烂面缩小2/3以上;有效:症状发作次数较前减少50%以上,镜下局部黏膜炎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和镜下局部黏膜无明显变化。

2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食管黏膜发生的消化性炎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目前认为主要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食道-胃接连区高压带的抗反流功能失调,或局部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导致贲门收缩关闭功能不全,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以致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物质损伤了食道黏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癌等并存,也可单独存在。主要症状为吞酸、吐酸、胸骨后烧灼不适感或灼痛以及吞咽障碍等。临床多采用促胃肠动力、保护黏膜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复发率高。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嘈杂、吐酸、吞酸、噎膈等范畴。情志失调,伤及肝胆;饮食不节,损及脾胃是其主要的致病原因。其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现代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常因情绪不舒导致肝气被郁;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气遂乘脾土,脾胃枢机功能失职,气机升降失常,痞塞中焦,胃气上逆则发吞酸、吐酸;从阳化热,痰热互结上扰则出现胸部灼热不适或灼痛;从阴化寒,水谷不化即为腹泻,与半夏泻心汤证病机吻合。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散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半夏尤能和胃化痰降逆消痞;黄芩、黄连苦降热结以和阳,与半夏、干姜相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同治,阴阳并调,以治痰热和寒热互结之痞;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恢复脾胃功能,使气机升降如常。诸药配合,辛开苦降,寒温并投,消补兼施,标本兼顾,在临床上随兼症灵活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胃肠病学,2000,5(4):251.

[2]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8-309.

[3]李兆申.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现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0,25(5):313-315.

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导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的处方。

痞之为病,如钱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就半夏泻心汤而言,亦是如此。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运用该方,如能细为辩析,谨查病机,则不仅可以治疗痞症,还可以治疗其它病症。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应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寒热交结。寒热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生,结于胃脘。但又不可拘于外邪内陷之说,临床所见,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致,脾升胃降,枢纽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反之,脾胃伐伤,升降失司,中焦阻滞。就脾胃生理特点而言,脾恶湿,易为湿困而伤阳,阳虚则生寒;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于化热,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症的重要原因。其二是虚实夹杂。结胸与痞证虽同因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如方有执所说:“结胸乃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