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反酸、嗳气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抗酸药物、制酸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但长期服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并且不能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行探讨。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上属于“食滞”范畴,是由于饮食不当、气虚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食物反流至食管造成的炎症。

中医认为人体机能的失调、精神压力等也可能是导致食管炎的因素。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方法: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最常用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方剂之一。

它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功效,通过改善胃肠道功能和调节消化系统的平衡,有助于减缓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2.藿香正气丸3.茯苓泽泻丸茯苓泽泻丸是一种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中药,可用于治疗食管炎症、胸闷等症状。

茯苓泽泻丸的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车前草等,其通过利尿和清除体内湿气的方式,减轻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针灸疗法:关元、中脘、承灵活络根据中医的理论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与消化系统的虚实不同有关,因此针灸疗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体内的气血不畅,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中脘、承灵活络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比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更加细致、温和,可以减少副作用,而且中药在调理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药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病情严重者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应该持续接受西医的跟踪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本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

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癌等病并存,主要表现为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感或灼痛、吞咽不利等。

本病属中医“胃痛”,“反胃”等范畴,中医治疗,一般分为以下5型。

1.肝气犯胃型:临床表现: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胀满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吞咽不利,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

主方: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术、茯苓、梅花、月季花、枳壳、佛手、郁金各10克,白芍30克,甘草5克。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开水冲饮;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2.肝胃郁热型: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则:泄热和胃。

主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山栀子、黄连、黄芩、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栀子、郁金各10克,甘草5克。

中成药:左金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三九胃泰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温开水冲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3.瘀血停滞型: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为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柴胡、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三七、元胡、蒲黄、枳壳各10克,红花、甘草各5克。

中成药: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元胡止痛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中华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4.脾胃虚寒型: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隐隐,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软弱。

治则:温中健脾。

主方: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法夏、黄芪各10克,炙甘草、干姜、小茴香、丁香、吴茱萸各5克。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反流性食管炎(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

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作为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并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总结张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探讨。

一、病因及病机认识张教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过程中,重视了对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他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障碍,胃酸和胃内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炎症反应,并造成食管黏膜损伤所致。

此外,张教授还指出,慢性炎症、胃肠功能失调、湿热积聚等都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过程中,张教授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并深入研究了该病的各种辨证类型。

他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常见的辨证类型如胃热犯降、湿热蕴结、脾胃虚弱等等,进行个体化的施治。

1. 胃热犯降型胃热犯降型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为胸腹热痛,嗳气频繁,口苦口干。

张教授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清胃散、消食导滞方等。

同时,还结合针灸疗法,如足三里穴、关元穴等,帮助疏通胃经,疏肝降逆,以达到清热化瘀、疏导降逆的目的。

2.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为上腹胀满,恶心呕吐,口苦口腻,大便黏滞等。

张教授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温中化湿方、燥湿消食方等。

同时,还应用腹部推拿手法,如捏脾促逐,以及针刺足三里、足厥阴等穴位,加强活血化湿、健脾燥湿的疗效。

3.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神疲乏力等。

张教授常用的治疗方剂有健脾和胃方、理中丸等。

同时,还常规运用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法,如脐疗、艾灸等,以增强脾胃消化功能,调理脾胃功能失调。

三、注意饮食调整张教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同时,也极力强调饮食调整的重要性。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V ol.(12) No.2-146-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reflux esophagitis樊凯丽* 李廷荃 王雁彬(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030000)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0)02-0146- 证型:IBD 【摘 要】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疾病,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抑酸为主,效果单一,且治疗后易复发。

本文则从中医学出发,总结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论治现状及有代表性医家们的独特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疗;综述【Abstract 】Reflux esophagitis is a clinically refractory chronic disease, with a high recurrence rat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estern medicine was applied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by acid suppression, with single effects and easy to relapse after treatment. From TCM, the status of treating reflux esophagitis by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representative medical practitioners were summarized, 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 】Reflux esophagitis; TCM treatment; Reviews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02.056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系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尤其指酸性胃液、碱性胆汁反流至食道黏膜,引起以烧心、反流等典型症状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中药疏肝和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疏肝和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疏肝和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酸和胃内容物倒流到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发炎的一种疾病。

中药疏肝和胃汤是一种中医药物方剂,其主要成分为柴胡、黄芩、枳实等。

此药方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呕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疏肝和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作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自愿性原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接受中药疏肝和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患者口服中药疏肝和胃汤,每日3次,1剂药使用7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镁治疗,每日1次,连续使用4周。

两组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通过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食管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组的食管黏膜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食管PH值显著降低,具有减少胃酸倒流的作用(P<0.05)。

进一步分析中药疏肝和胃汤的安全性,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关的并发症。

表明该中药方剂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中药疏肝和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该药方剂能够缓解炎症症状、减轻食管黏膜损伤、降低胃酸倒流,且安全性良好。

由于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应注意该药方剂的用药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规范使用,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西医结合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西医结合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0 5. 1 95
药: 海螵蛸 6 g , 瓦楞 子 l O g , 白芨 6 g , 威灵 仙1 5 g , 瓜蒌 2 0 g , 半夏 l O g , 郁金 2 0 g , 砂仁
6 g , 党参 2 0 g , 黄蓖 2 0 g , 白扁 豆 l O g , 莲 子 l O g , 苏梗 6 g , 陈皮 1 2 g , 佩兰 l O g , 麦 冬 2 0 g , 黄连 l O g , 吴朵萸 3 g 。水煎 服 每 日 1
除 以上 处 方 外 , 在 治 疗 中还 要 注 意 应 用黏膜保护剂 , 对 加 速 黏 膜 愈 合 和 防止 复 发很 关键 , 常用 的有 : ①硫糖铝, 0 . 7 5~ 1 次, 3次 / 日; ②胶体 铋剂 , 1 2 0 mg / 次, 4
( 1 ) 西 医论 述 : ① 食 管抗 反 流 机 制减
抑制 胃酸强度及持续 时间都 比 h 2受体 阻 滞剂强 , 并能抑 制进食 后 的 胃酸 分 泌 , 可
快速缓解症状 , 不 良反应 少 , 为 目前 常 用
混, 鉴别诊 断在于心绞痛多有高血压心 脏
病史 , 发 作 时 心 电 图多 有 异 常 改 变 。 胃镜 和 食 管 钡 餐 检 查 可 资 鉴 别 。 由 于 此 病 反
此 方 特 点 是 加 入 了丹 溪 的左 金 丸 , 起
到寒热并治的 目的 , 同时抑制 胃酸的作用
得到加强。
( 2 ) 胃阴 亏 虚 : 胃部 隐 痛 , 入食干 涩 , 口 燥 咽干 , 大便干结 , 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 此 为 胃病 日久 郁 热 伤 阴 , 阴虚 伤津 , 津不 l 承 则 口燥 咽 干 , 肠 道 失 调 则便 干 。 治则 : 滋 阴益 胃 。方 药 : 一贯煎加 减 。 沙参 2 0 g , 麦冬 2 0 g , 生地 2 0 g , 枸杞子 l O g , 7 i I 楝子 l O g , 石斛 2 0 g , 天花粉 2 0 g 。 甲 珠

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

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

o srain n o aaie rsac .Re ut t ame tef ay sg ic nl etr ta o t lgo p P <0 0 ) b ev t sa d cmp rt ee rh o v s ls r t n f c c inf a t b te h n c nr ru s( e i i y o . 1 .Co cu in n lso
Tr am e fr fu s p g tsb y r me difr n ito fta to a e t nto e x e o ha ii y s nd o fe e ta in o r diin lChi s dii ln c lc r tv fe to ini c n . l ne e me cne ci ia u a ie ef c fsg f a t i Ke r y wo ds:e u s p gi s;te td b a to lChi s e i ie r f x e o ha t l i r a e y Tr diina ne e M d cn
功 能不 全 , 胃液 中的盐 酸 、 胃蛋 白酶 或 十二指 肠 内容 物 反 流入 食 管 , 起食 管黏 膜 发生 充血 水肿 , 至糜 烂 等 引 甚 炎性 改 变 的疾 病 。 临 床 表 现 以胸 骨 后 或 剑 突 下 烧 灼 感, 烧灼 样 疼痛 , 咽 困难 , 吞 泛酸 或呕 吐 为主 。近 年来 , 笔者 发 挥 中医 的优 势 , 证 治疗 反流 性食 管炎 , 与西 辨 并
芩 , 党参 2 g 生姜 8 , 茱萸 l g 以益气 温 中散寒 。 加 0, g吴 O,
口中烦 渴 , 大便 干结 者加 天花 粉 1 g 芦 根 2 g 生 大 黄 2,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

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癌等病并存,主要表现为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感或灼痛、吞咽不利等。

本病属中医胸痛、胃痛范畴,中医治疗,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肝气犯胃型主要表现为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胀满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吞咽不利,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可选用逍遥散加减,药取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梅花、月季花、枳壳、佛手、郁金各10克,甘草、薄荷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气滞胃痛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开水冲饮;四逆散,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开水冲饮;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肝胃郁热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当以泄热和胃为治,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取丹皮、山栀子、黄连、黄芩、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栀子、郁金各10克,甘草、薄荷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左金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三九胃泰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温开水冲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瘀血停滞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为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脉涩。

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治,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
减,药取桃仁、柴胡、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三七、元胡、蒲黄、枳壳各10克,红花、甘草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元胡止痛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中华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脾胃虚寒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隐隐,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软弱。

当以温中健脾为治,可选用理中汤加减,药取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法夏、黄芪各10克,炙甘草、干姜、小茴香、丁香、吴茱萸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暖胃舒乐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小建中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温开水冲饮;黄芪精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饮。

脾胃阴虚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隐隐,口干咽燥,或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多弦细。

当以养阴益胃为治,可选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药取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桑叶、扁豆、黄精、石斛、天冬、郁金各10克,甘草、竹叶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麦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生脉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养胃舒颗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每次1~2袋,每日2次口服,开水冲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