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排泄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生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肾小球滤过率2、滤过分数3、肾糖阈4、球管平衡5、渗透性利尿6、水利尿7、血浆清除率二、填空题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为,由和两部分组成。

2、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和组成。

3、肾血流量主要靠,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和。

4、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的结果。

5、肾小球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

6、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而滤过的动力为。

7、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内压)。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生成原尿,及,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

11、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其部位发生在。

12、在肾小管液中的HCO3-是以的形式被重吸收的。

13、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氨基酸的重吸收需要伴随的重吸收才能进行。

14、NH3的分泌不仅促进的分泌,而且增进的重吸收。

15、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增多,H+-Na+交换,K+-Na+交换,因而血钾升高。

16、肾髓质组织间液中主要的渗透物质是和。

17、肾小管中滤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这种定比重吸收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

18、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和的调节。

19、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的升高和________减少。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其分泌受和的调节。

三、选择题1、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D )A、肠道B、泪腺C、肺D、肾E、皮肤2、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 D )A、排出代谢终产物B、排出多余或无用物质C、分泌肾素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3、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EA、肾小球B、肾小体C、肾小管D、集合管E、肾单位4、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DA、致密斑B、系膜细胞C、间质细胞D、颗粒细胞E、感受器细胞5、肾脏致密斑的分泌是直接感受 DA、肾血管血压变化B、肾血流NaCl 含量变化C、肾小管内压变化D、肾小管液NaCl 含量变化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6、有关肾素的叙述,正确的是(D)A、它是由近端小管细胞分泌的B、肾素分泌可导致血钠和水丢失C、肾素分泌是由平均肾动脉压升高引起的D、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E、它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7、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DA、血流量小B、血流分布均匀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E、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8、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A、自身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负反馈调节D、正反馈调节E、前馈调节9、当动脉血压( A ),肾血流量可保持不变。

第8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生理学

第8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生理学

16:53
第5节
尿的排放
16:53
一、排尿反射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16:53
(二)排尿反射的完成
排尿反射是一种正反馈过程。
16:53
二、排尿异常
1、尿频:排尿次数过多者。由膀胱炎 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 2、尿潴留 :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 能排出者。由于腰骶部脊髓损伤使排 尿反射初级中枢活动发生障碍所致。
16:53
二、尿的理化性质
酸碱度: 在5.0~7.0之间,最大变动范围为
4.5~8.0
颜 色: 呈淡黄色,当被浓缩时颜色变深

重:在1.015~1.025之间,最大变动范围为
1.001~1.035
渗透压 :一般高于血浆,最大变动范围为30~ 1400mosm/L。
16:53
尿的成分
水 95~97%
③增加近球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 Na+、Cl-和水。
二、抗利尿激素
•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 元。
16:53
• 释放部位:神经垂体。
• 生理作用: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 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调节血管升压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
• 3、作用
排酸保碱,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H+ ﹑NH3 ﹑ K+的分泌 关系示意图
16:53
16:53
(二)NH3的分泌
• 分泌部位
• 分泌方式 • 作用
远曲小管、集合管
单纯扩散 协助排酸保碱
(三)K+的分泌
1、分泌部位
远曲小管Na+- K+交换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分)随时间变化。
2)泉的动态类型划分: 根据不稳定系数 R = Qmin(一年内)/Qmax(一年内)
4、泉的动态特征:
下降泉呈季节性变化,丰水季节流量大,枯水
季节流量小,甚至干枯,动态类型属
型;
上升泉受气象因素影响大小,流量稳定,属
型;
岩溶泉有上升泉与下降泉之分,其特点是极 不稳定,属 型。
(1)比较W1和W2钻孔水位高低,比较W3和W4钻孔水 位高低(可画图表示);
气候因素(X,E):

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 E发
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时间
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度
大,蒸发强度小。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包气带岩性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植被、城市化
大气圈
பைடு நூலகம்
降 水
X
地面
入 渗
地表 径流
Rs
(水包分气滞带留)S
qX
含水层 (获得补给)
四、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潜水—承压水之间 的补给
越流
地下水量
的内部转化
思考题:
(右图)中泉水的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
天窗、越流——地下水量的内部转化
越流: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岩
层发生水量交换的过程。
经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 思考:越流量如何计算?
四、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的结果,水分不断消耗,地下水位下降,盐分不断积累在土 层上部!
• 毛细上升速度: VC =KΔH/L
土壤蒸发过程示意图
土面蒸发过程-毛细水上升消耗过程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心房钠尿肽
▪ 具有排钠利尿作用 ▪ 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分泌 ▪ 具有减少血容量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
▪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Ca+的重吸收 ▪ 增加磷酸盐的排出
肾脏泌尿功能的重要性
▪ 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对血浆不断处理 ▪ 具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的作用 ▪ 肾脏受损时会出现: ①水电解质紊乱,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出现肾性贫血 ③胆钙化醇分泌减少,钙吸收减少,血钙降低,
D.其他物质的排泄 经肾小管还排出肌酐、马尿酸等,以及外来 有机物如对氨基马尿酸盐、酚红、青霉素、 碘锐特等。
临床上利用酚红排泄试验来判断肾小管的 排泄功能。
尿的浓缩与稀释
渗透压: 尿液=血浆→等渗尿 尿液﹥血浆→浓缩尿 尿液﹤血浆→稀释尿
肾脏浓缩和稀释尿的功能是保持机体水 平衡的重要机制。
由于自肾皮质 到肾髓质存在渗透 压逐渐升高的渗透 梯度,集合管正处 在这一渗透梯度之 中。当低渗液流经 集合管时,其中水 分被重吸收,吸收 多少,受抗利尿激 素的调节。
尿的化学成分
水占95~97%,其余为固体物质,包括有 机物和无机盐两大类,还有少量蛋白质、还 原糖、酮体及胆色素等。
▪ 肾脏排出水和电解质的速率存在着日周 期变化:
▪ 水:8小时睡眠时间最少; ▪ K+和Na+:夜间排出少,中午至下午较多; ▪ H+:夜间排出多,日间少; ▪ Ca+和Mg2+:夜间排出多。
▪ 了解此昼夜节律有助于了解肾脏的功能。
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一、尿的输送和贮存 尿在肾生成→肾盂→输尿管→膀胱(暂
时贮存尿液)
贮尿量 膀胱内压 尿意
﹤0.4L ﹤10cmH2O 无 0.4~0.5L 15cmH2O 有 达0.7L 35cmH2O 强烈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
分支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血 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三)肾血流量的调节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 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这种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而在一定的动脉血压变动 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的浓缩和稀释是将尿和血浆的渗透压相 比较而言的。
正常血浆的渗透压约为300mOsm/L。 当机体缺水时,水的重吸收多,尿量少, 尿的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的渗透压,称为 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表示尿 被浓缩。若饮水过多时,水的重吸收少, 尿量增多,渗透压将低于血浆的渗透压, 称为低渗尿(hypotonic urine),表 示尿液被稀释。
H+,以前者为主。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起到了排酸保碱的作用,对维持体 内的酸碱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NH3的分泌
正常情况下,NH3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 时,近端小管也可分泌NH3。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在分泌H+和NH3的同时,促进了 NaHCO3的重吸收,从而实现了肾脏排酸保碱的功能。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 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排到小管液中的过程。肾 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NH3和K+,这对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和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H+的分泌
主要部位在近端小管。 H+的分泌有两种机制,Na+-H+交换和H+泵主动分泌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Macula densa(致密斑, 远曲小管起始部分) —specialized sensor cells (sodium and /or chloride, etc.)
二、肾血液循环特征
1. 腹主动脉→肾动脉,1200ml/min 占心输出22%. 94%在 皮质 (Why ?!), 5-6%在外髓 <1%在内髓
近髓肾单位juxtamedullary nephron: 占10-15%, 髓袢长, 可深入到内髓. 有U型直小血 管. 主要功能: 尿的浓缩与稀释
Question2:皮质肾单位形成的尿液如何被浓缩?
近球小体
Juxtaglomerular cells(球旁细胞, 入球小动脉上皮样细胞) — secrete the hormone renin
Glomerulus, magnified ~ 1440 times

和 集 合
(
单 位 肾
管 示
,
小 球意 图ຫໍສະໝຸດ 肾 小管)
Summary: Nephron and Collecting Duct
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囊 Bowman capsule
肾小体(renal corpuscle): 肾小球 glomerulus 肾单位 (nephron) 肾小管(renal tubule): 近球小管proximal tubule
肾小球滤过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Glomerular Filtration Is
the First Step in
Urine Formation
Glomerulus Filtration: A Historical Review
肾 的 功 能 解 剖
一.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生理学基础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三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肾血浆流量
(一)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安静状态下,因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 血管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减少。 大失血,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至
40mmHg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减小为零。
有肾、肺、皮肤、消化道等。
肾:水、电解质、尿素、肌酐、尿酸等 肺:排出CO2 、少量水等 皮肤:水、 NaCl和尿素等 消化道:胆色素、无机盐等。粪便中未被消化 的食物残渣由大肠排出,它不属于生理排泄物
二、肾的功能
(一)生成和排出尿液 (二)维持内环境稳态 (三)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肾素、前列腺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2.血浆胶体渗透压
某些疾病 如肝肾疾病
血浆蛋白浓度
静脉大量输 入生理盐水
血浆被稀释
血浆胶体渗透压
尿量
肾小球滤过率
有效滤过压
3.肾小囊内压 正常情况下囊内压较稳定。当肾盂或输尿管 由于结石或肿瘤阻塞尿路时,囊内压升高。 (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都比较 稳定
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 管腔变窄→滤过面积减小、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 蛋白减少或消失→通透性增大、因此,出现少尿、 蛋白尿和血尿。 (三)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二)重吸收特点 1、选择性:凡是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则大部分重吸 收甚至完全重吸收。而其他物质的重吸收较少甚至 完全不被重吸收。 例如:葡萄糖、氨基酸全部重吸收;水、Na+、
HCO3-等大部分重吸收;尿素少部分重吸收;肌 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人体生理学习题-第八章肾脏的排泄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学习要求1、熟悉肾脏的结构特征。

2、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了解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3、了解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4、掌握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熟悉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基本原理。

6、掌握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7、熟悉血浆清除率的概念;了解其检测方法及应用。

8、了解排尿反射。

各型试题一、填空题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呼吸器官)、(大肠)、(皮肤)和(肾脏);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为(肾脏)。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功能,此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3、肾脏的血流分配不均,其中皮质血流量(较多),髓质血流量(较少),而直小血管的血液来自(近髓)肾单位。

4、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构成。

5、肾血流的自身调节发生在肾血管的(入球小动脉),当肾动脉血压变动在(10.7~24.0kPa或80~180mmHg)范围内均能发挥作用。

6、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上皮细胞)所组成。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和。

8、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产生(保钠、保水、排钾)作用,ADH与醛固酮的作用部位相同,使小管的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9、安静情况下肾血流量主要通过(自身调节)维持相对稳定;应急时,主要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0、终尿中的Na+主要来自于(近曲)小管,而其中的K+主要来自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1、(近曲)小管重吸收Na+时可伴有H+的分泌,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时伴有H+和K+的分泌。

12、酸中毒时(Na+-H+)交换增强,(Na+-K+)交换减弱,血中K+浓度(升高),同时尿中NH4Cl的排出量(增多)。

13、碱中毒时(Na+-H+)交换减弱,(Na+-K+)交换增强,血中K+浓度(降低),同时尿中NH4Cl的排出量(减少)。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机制如下:(1)Na+主动重吸收,形成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进阴离子(例如Cl-)向管外转移(重吸收),促进阳离子(例如K+)向管内分泌;(2)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方式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必须与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而这种转运依赖Na+主动转运形成的细胞内低Na+。

(3)Na+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是由于渗透压变化所致。

而NH3的分泌,HCO3-的重吸收则不依赖Na+重吸收,因为NH3为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扩散的方向决定于细胞两侧的pH值(向pH低侧扩散);HCO3-能与小管液内的H+结合然后分解成H2O、CO2,CO2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再生成HCO3-后转运入血,因此,不是Na+重吸收,而是分泌H+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

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尿的生成和排出


正常人总滤过面积:
1.5m2
2. 滤过膜的通透性
①分子量选择性:半径<2.0nm自由滤过
半径>4.2nm不能滤过 ②电荷选择性:带负电荷不易滤过
(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
NE
肾动脉 肾小管 颗粒细胞
二、肾脏血液循环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 肾血流量的特点 1. 血流量大,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皮质。 RBF 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1/5~1/4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GFR K+的排出量取决于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重吸收:主动,机制不清 近端小管:65%-70% 髓袢:25%-30%
分泌: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 被动 顺浓度梯度 顺电位梯度 K+分泌↑: 细胞外液K+ ↑、醛固酮↑、 小管液流量↑ K+分泌与肾小管H+分泌竞争性抑制: Na+ - K+交换,Na+ - H +交换 酸中毒伴有高钾血症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o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1.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底物,在肝合成)
←肾素(水解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十肽)
←转换酶(主要在肺循环)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八肽)
←氨基肽酶
M2 对水通透
逆流倍增
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形成机制
外髓部(升支粗段):NaCl 内髓部: NaCl 、尿素(尿素再循环) 1. 降支细段:
2.升支细段:
3.髓质集合管
4、直小血管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维持髓质渗透压梯度,将髓质中多 余的溶质和水带回血液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