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主要概念: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完形质: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征,如曲调、风格等。

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意境: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问题与讨论

1、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

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审美之情,不仅咏唱日月星辰、赞颂田园山水,也欣赏花、鸟、虫、鱼、树、石、江、河……因为它们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和有序,而且在与人的生活联系中被人格化了,赋予了人的意义。(举例)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b.人们用瘦、皱、透、漏、清、丑、顽和拙来对石头品评鉴赏。

c.枯叶蝶

d.花卉

e.蜻蜓、蜜蜂的复眼

f.鱼类

结论:正如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所指出:自然界中动植物形体上特有的图案向人们表明,有机体呈现出的可见图案必定是有其用处的。同理可证,有机体呈现出的结构也是有其用处的。

2、人工形态中,材料、结构、形式与功能之间是怎样关联和互动的?

任何人工产品都是由各种材料按照相应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功能。其中,材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材料的组合方式,形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则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一定效用。

3、完形理论和人的感知特性包括哪些内容?

完形理论,是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用来阐释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理。其要旨是,人的心理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即当人们在知觉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进人的大脑紧张的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在平衡。譬如,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会被自动地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集中地体现在审美活动里。我国传统绘画借一芽绘春光如海,画一叶荷写秋意如杀,露一爪显云海神龙,流片霞呈天宇空阔,都不自觉地暗合了完形理论的原理。

人的感受性是通过感知觉的感知来实现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的模式包括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时间模式包括三种作用,即累积作用、融合作用、适应现象。空间模式也包括三种作用,即空间的累积和扩散、空间融合、同时对比。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恒常性、空间异向性等。

4、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与艺术对象之间有何区别?

德国美学家本泽曾经把物质对象区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与艺术对象。对这四者的界定通过固有性、确定性和预期性这三种特性。所谓固有性,是指自然天成的;所谓确定性是指依据某种客观规律来制作和发挥效用的;所谓预期性是指事先对其功能效用有明确预期和规划。自然对象是天然固有的,而其它对象则是由人工制作的;技术对象是依据自然规律构筑的,其技术制作和功能发挥具有确定性,同时它又是按计划目标制作的,具有预期性;设计对象同样是按计划目标制作的,也具有预期性,然而他与设计对象的区别之一在于具有不可重复性,此外还具有非预期性,往往诉诸于直觉和灵感,这也是它与技术对象和设计对象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设计对象的特征处于技术对象和艺术对象之间。

5、在功能形态中几何造型与有机造型各有什么优劣?

产品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产品是依据功能造型的,所以它属于功能形态。英国艺术评论家里德认为,艺术是商业因素,最富艺术性的产品将赢得市场。他把纯艺术称为人文主义艺术,而把工业设计称为抽象艺术,是通过产品本身的造型来提高产品的审美感染力的,而产品造型主要是利用几何体来构筑的。

几何造型具有抽象性,简洁性。然而,如人们对雅典巴特农神庙的测量所发现,它是与严格的比例故意有所偏离的,由此产生出更好的艺术效果。里德也同样认为,完全遵循比例原则就会使艺术缺乏生气。而生气正是有机造型的优点。

6、当代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有什么趋向?

当代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存在三种不同的趋向。其一是返璞归真;其二是逼肖自然;其三是“舍弃质感突出形式”。(每点自己充实)

第一章功能转化论

主要概念: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需要: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应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审美价值: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做出的否定。

实践活动:人的由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过程。

问题与讨论

1.对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

关于人的需要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划分:

首先,根据其发展的过程,可将人的需要划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性需要作为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便属于天然性需要。它们是以本能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人的需要却纳入了社会的人的尺度。同样是渴,在正常环境下正常人不会去和脏水;同样是饥饿,动物的充饥方式与人的进食也决然不同。社会性需要便是在天然性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此,便“饮食”不仅仅是为充饥,也是美食;“男女”不只是性交,而成为配偶、情爱等。在这里,天然性需要一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性需要之中,并从属于社会性需要。

其次,从其社会功能上,可以将需要划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需要。前者包括衣食住行等,它们是与人的生理和物质活动相关联的需要;后者是以真善美为核心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联的需要,如认知的、审美的、社会交往的需要。一定物质性需要的满足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第一种历史活动便是从事生产满足生存需要的资料,这便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的精神性需要表明,人是具有意识活动能力的,从而才有理想,有情怀,有创造性。精神需要具有渗透性,它不仅表现在人的独立的精神活动中,而且也融合在物质活动中,精神需要的满足,比物质需要的满足更复杂、更困难。

再者,从其存在状态上,可将需要区分成现实性的和潜在性的。现实性需要是已经存在的且有具体指向性的需要,而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无具体指向的需要。由于没有具体的对象性,所以这种需要还不具有现实性,而只是一种潜在状态的存在。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出现后,这种潜在需要才能转化为现实性需要。由于设计师带有规划性质的创造性活动,它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所以它的着重点在于不断满足人的潜在性需要。也就是说,设计不是跟在市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为满足人的潜在需要提供具体对象,从而开拓和创造市场。

此外对于人的需要,还可以作出不同层次的划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论。他最初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以下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里需要层次出现的先后,表明较低的需要时优先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但是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如安全感的满足至多使人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而爱的满足却使人心醉神迷。这一需要层次的划分,后来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重大调整,变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即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上述两项反映了对于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得对于事物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其五为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分类一览表

分类原则类别特征

依发展过程分天然性需要以本能的形式出现

社会性需要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

依功能类型分物质性需要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生存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