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微乳液制备研究进展_徐俊英

合集下载

响应曲面法优化聚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

响应曲面法优化聚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

摘要 :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以单体质量分数 、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温度为考察因素, 用
响应 曲面法 分析 了这 3个 因素对产 物 聚丙烯 酰胺特 性粘数 的影 响.通 过采 用 DP S数 据处理 软件 ,建立 了聚合
工艺 的预测模 型,预测最 佳聚合 工艺 条件 为:c 单 体) 4 . o ( = 00 %,国 引发剂 )02 ( = .%,反应 温度 4 . 16℃,预测特性 粘数 为 1 .0 d ・~ 40 Lg ,验证 实验所 得 的特 性粘数 为 1.5 d ・ 22 Lg ~.两者结果 相 近,说 明响应 曲 面法优化 得到 的 聚丙烯 酰胺 反相乳 液 聚合 模型 是适 用可行 的 .
J n.20l a 2
文 章编号 : 0 05 6 (0 20 .0 10 10 .8 22 1) 10 2 .4
响应 曲面 法优化 聚丙 烯酰胺 的反 相乳 液聚 合
王 雪芳 ,刘 建平 ,杨 小敏 2 , 一
(.南 昌大 学共 青 城 学 院 工 程 技 术 系 ,江 西 九 江 3 2 2 ; . 东 交 通 大 学 化 学 化 工 系,江西 南 昌 3 0 1) 1 3002 华 303
为 聚丙烯酰胺 的生产提供一定 的实验参 考.
1 实 验 部 分
1 . 原 料和试 剂 1
胺 的生产 一 般是 以丙 烯 酰胺 为主 要原 料 ,依据 自由 基 聚合 机理 ,可采 用 水溶 液 聚合 、反 相乳 液 聚合 、 分散 聚合 、辐射 聚合 、光 或微 波辅 助 聚合 等 实施 工 艺 [9 5 ] 研 究 聚合 工 艺 的 过 程 中,往 往 需 要 对 实 -.在
型可 以应用 .回归方程 系数平 方项 的统计学 显著性结 果分 析表 明, 个 因素对反相乳液 聚合工艺影响作用 由 3 大到小依次 为:w 引发剂 )反应温度> ( 体) ( > w单 .因此 ,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研究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微球研究
含水开 采后期 的深 部 液流 转 向处 理 . 反相 微 乳 液 聚
合制备丙烯酰胺类水凝胶微球在近几年的研究 比较 活跃[ ]反相微乳液聚合可 以使得颗 粒尺寸 限制 3. - 5 在纳米级别 , 配置水溶液简便易行 , 避免了后期处理
醇酐脂肪酸酯)O 、 P类( 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 的复 合物, s a 的用量 占绝大部分【 但是 s a 的 且 p n 6 . 引. pn 亲油性会使得油水界面活性变差, 随水凝胶微球一
合乳化剂水溶液与桩西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并与反相微乳聚合常规乳化剂的结果进行对比, 发现 前者界 面张力较低 , 能够起到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水凝胶微球 ; 乳化剂; 丙烯酰胺 中图分类号 : E 9 0 3 . 文献标 识码 : T 3 ; 62 5 A 深部调剖( 调驱) 对我国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开 发效果、 提高采收率起着重要作用【 ]综合考虑各 1. - 2
水凝胶微球. 通过微乳 面积等值图、 拟三元 图确定出体 系中乳化剂最佳比例为 W( 油酸)w(pn : : Sa)
硼( P 0 =4 : 1 2 ; 最佳 聚 合 点 处 , 相 、 化 剂 相 、 相 分 别 占体 系质 量 的 3 .2 , O 1) 1 3 :8在 油 乳 水 46 %
第2 3卷第 6 期
文章 编号 :630 4 20 )607—5 17—6X(0 80—080
反相 微 乳液 聚合 制备 聚丙 烯 酰胺 水 凝胶 微球 研 究
Prp r to ft en n mee . v l cya d y r glmirs h rsb v remire hin p lmeia in e aaino a o tr1 e r lmieh d o e cop ee yi es co mu o oy rz t h e a n o

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研究

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研究

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研究一、引言- 介绍淀粉以及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 明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二、材料与方法- 描述实验中使用的淀粉、丙烯酰胺和丙烯磺酸钠等材料- 详细阐述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步骤及其所使用的试剂和仪器设备三、结果与分析- 展示实验结果,包括淀粉与接枝单体进行共聚反应后的产物- 通过对产物的性能测试和分析,验证了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四、讨论- 分析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物理化学特性- 对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探索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五、结论- 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完整、简洁地表达本研究对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理解及其应用前景。

第一章:引言淀粉是植物性天然高分子,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在包装材料、纤维材料、功效性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纯淀粉在应用中的物理化学性质较为单一,导致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克服淀粉应用的一些缺陷,人们不断寻找新的材料或对淀粉进行改性。

目前,淀粉的改性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其中在化学改性中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方案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在该方案中丙烯酰胺作为功能单体,通过接枝技术与淀粉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在淀粉分子的骨架上引入丙烯酰胺功能单元,从而构建出具有新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淀粉改性材料。

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是一种新型的聚合材料,在其杂化结构中将丙烯酰胺的亲水性和丙烯磺酸钠的亲油性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相互作用机制。

由此,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可以被广泛运用于水凝胶、吸附材料、油水分离材料、高分子药物等领域。

因此,对于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扩大淀粉的应用范围及其改性材料的性能。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1. 探究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在淀粉改性中的应用效果;2. 研究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特性;3. 探索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物未来的应用前景。

具有抗闪锈功能的丙烯酸聚合物乳液研究

具有抗闪锈功能的丙烯酸聚合物乳液研究

第42卷第1期2021年1月涂层与防护Vol.42No.lJan.2021具有抗闪锈功能的丙烯酸聚合物乳液研究王志宽,焦健,韩彦霞,高昊,郭蕾蕾,肖中华,杨利鹏(衡水新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水性粘合剂基础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衡水053000)摘要:水性涂料干燥时发生闪锈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微小水滴中的氧浓度差引起的电化学反应。

采用含有极性侧链的聚氧烷基醞丙烯酸酯和PAM100磷酸酯特殊单体和二阶段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毛发状丙烯酸乳液聚合物粒子。

该粒子外围的毛发状聚合物在成膜过程中能迅速附着在金属基材的表面,延缓氧浓差电池的形成和闪锈过程。

与现阶段市场常用的水性丙烯酸乳液相比,该聚合物乳液的防闪锈性能优异,所制漆膜具有良好的机械、耐水及耐盐雾腐蚀性能。

关键词:闪锈;氧浓差电池;乳液;毛发结构粒子中图分类号:TQ6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639(2021)01-0047-07Study on Acrylic Polymer Emulsion with Flash-RustResistanceWang Zhikuan,Jiao Jian,Han Yanxia,Gao Hao,Guo Leilei,Xiao Zhonghua,Yang Lipeng (Hengshui Xingua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Hengshui,Hebei053011,China)Abstract:One of the major conditions that result in the flash-rust during drying process is that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is induced by the different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micro water droplet. The hairy emulsion polymer particle is made from polar poly(ethylene glycol oxide)ether acrylate and PAM100phosphate ester monomer through two-stage polymerization process・Because the polymer chain on the particle surface can rapidly adhere on the substrate surface during the film formation,the formation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cell and flash-rust are pared with the commercial common acrylic emulsion polymers,the hairy acrylic emulsion polymer ha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the coating made from it has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water resistance and salt spray corrosion resistance.Keywords:flash—rust;different oxygen concentration;emulsion;hairy emulsion polymer particle0引言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及地方不断出台各项环保政策,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用户使用终端产品时降低voc的排放。

丙烯酰胺_苯乙烯无皂乳液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丙烯酰胺_苯乙烯无皂乳液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5-09-22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5H024)。

作者简介:郭永新,男,1981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分子界面科学及造纸助剂。

E -mail:yongxi nguo@丙烯酰胺/苯乙烯无皂乳液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郭永新 陈少平 吴宗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考察了单体比例、引发剂和单体浓度、温度等对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 m)与疏水性单体苯乙烯(St)的无皂乳液共聚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聚合速率方程:Rp =kp [M]0153[I]0154、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Ea =91189kJ/mol 和链增长活化能为21179kJ/mol 。

甲基丙烯酸甲酯(M MA)的存在使Am/St 无皂乳液共聚反应速率加快。

关键词:苯乙烯;丙烯酰胺;乳液聚合;动力学中图分类号:TQ316 TS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842(2006)02-0036-03无皂乳液聚合是指聚合体系中完全不含乳化剂或含乳化剂但其浓度小于其临界胶束浓度的乳液聚合。

无皂胶乳具有粒径单分散性和粒子表面比较/洁净0的特点,它避免了传统乳液聚合中乳化剂带来的许多问题,如乳化剂消耗量大,不能完全从聚合物中除去而影响产品纯度及性能等[1]。

目前,功能性单体的乳液共聚已成为新型造纸助剂研发的主要途径之一,硬单体苯乙烯作为核体与其他单体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等的乳液共聚产物已广泛用作纸张增强剂、分散松香施胶剂的乳化剂等[2-5]。

然而对其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较少,本项目考察了影响丙烯酰胺/苯乙烯无皂乳液共聚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实 验111 原料丙烯酰胺Am(分析纯,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经丙酮重结晶后使用;过硫酸钾KPS(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总厂),用前重结晶;苯乙烯St(化学纯,广东西陇化工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分析纯,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用前减压蒸馏,取中间馏分;NaHCO 3(分析纯,上海虹光化工厂),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微乳液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微乳液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化剂溶解度大的一相为外相, 对乳化剂溶解度小 水相界面上发生吸 的一相为内相。乳化剂在油 9 附与取向, 可能使界面两边产生不同的界面张力,
・. )・




第$ 2卷
在乳状液形成时, 界面会倾向于向界面张力大的 一边弯曲以降低这一边的面积从而降低表面自由 疏水基界面张力比水 亲水基的界面 能。如果油 ! ! 张力大, 前者缩短引起界面膜向油相弯曲, 油被水 包封, 因而形成 " / 反之则形成 # / # 型乳状液, " 型乳状液。 微乳液是由油、 水、 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组成的 各向同性、 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 体系, 其分散相 (单体微液滴) 直径一般在 $ % ! & % 界面层厚度通常为 )!&’ 由于分散 ’ ( 范围, (, 相尺寸远小于可见光波长, 因此微乳液一般为透 明或半透明的。微乳液除了具有热力学稳定、 光 学透明、 分散相尺寸小等特性外, 其结构还具有可 变性, 微乳液可以连续地从 # / / " 型结构向 " # 型结构转变, 所以微乳液除了 # / / " 型和 " #型 外, 还有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双连续相结构。对 于微乳液的结构, 人们普遍认可的是 # * ’ + , -相态
[ ] 学者 随 即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研 究, 国外 ) M H S M C& 、 [ ] [ ] 5 K A E N 9 3 M T C U G V F O P# 等 和 国 内 徐 相 凌 > 、廖 勇 [ ] [ ] < ’ 勤 、 成国祥 等从不同的侧面对微乳液聚合进
行研究, 发现许多不同于常规乳液体系的聚合特
有机溶剂中乳化分散, 在引发剂作用下, 单体聚合 物对包容物进行包覆形成纳米胶囊。在微乳液发 生聚合反应的整个过程中, 体系内一直存在有大 量的胶束, 故其聚合动力学过程不遵从 . / 0 1 2 3 4 3 也是一种连续的粒子成核过程, 而且 5 + 6 1理论, 单体可部分地分散在油 水相界面上, 起助乳化剂 3 的作用。反 相 微 乳 液 聚 合 主 要 针 对 丙 烯 酰 胺 (78) 、 丙烯酸 (7 等水溶性单体的均聚和共聚。 7)

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

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
维普资讯
中 国胶 粘 剂
・1 ・ 4
C NA ADHE I S HI S VE
20 06年 5月第 l 5卷笫 。 .
Vo.5 N . Ma .0 6 11 o5, y2 0
丙 烯 酸 酯 微 乳 液 的 聚 合 研 究 箱 ( 海 浦 东 荣 丰 科 学 仪 器 7 A一 上 有 限 公 司 ) N 一 9旋 转 式 粘 度 计 ( 济 大 学 机 ; DJ 7 同 电 厂 ) UV一 6 ; 1 0l紫 外 一可见 分 光 光 度 计 ( 日本 岛
津 ) 。 12 微乳 液 的合成 .
( 二 炮 兵 工 程 学 院 , 西省 西 安 市 第 陕 702 ) 10 5
摘要: 运用 O —OJ P I/ C非离子复合乳化剂成功合成了丙烯酸酯微乳液, F 以聚合过程的现象为基础 。 从紫
外光谱分析、 聚合温度 、 单体时间一 转化率、 系时间一 体 粘度关 系、 H值等方 面系统研究了聚合过 程中的相分 p 离和凝胶现象。结 果表明 : 聚合温度 7  ̄ 6C 聚合结束后 p 5 7 ̄, H值控制在 7 8 聚 合过程中补加 助乳 化剂 戊醇 -, 和引发剂 K S溶液 , P 能有效抑制凝胶和相分离现 象。 关键词 : 微乳液 ; 凝胶 ; 相分离 ; 丙烯酸酯
离 子复合乳化 剂成 功合成 了丙 烯酸 酯微 乳液 , 该 微 乳 液 粒径 小 且分 布均 匀 , 观 呈 现 透 明状 。然 而 外 在微乳液 聚合过程 中 , 由于单体 的转化率不完全 , 体 系 放 置 经 常 出 现 相 分 离 现 象 ;丙 烯 酸 酯 单 体 在
聚 合 过 程 中剧 烈 放 热 ,体 系 经 常 出现 宏 观 或 者 微
单体 : 一 仪 甲基丙 烯酸( A )活性 炭吸附法除 M A, 阻聚剂 ; 丙烯酸甲酯( A , M )减压蒸馏除阻聚剂 ;甲 基 丙 烯 酸正 丁酯 (— MA)碱 液 法 除 阻 聚剂 ; nB , 引发 剂: 过硫酸钾 ( P )分析纯 ; K S, 非离子乳化剂 :P l , O — O 分析 纯 , 醚渗透剂 (F ) 分析纯 ; 聚 JC , 助乳化 剂 : 戊 醇, 分析纯 ; 其他 : 氨水 ( H ・ : ) N HO 和去离子水 。

微乳液聚合

微乳液聚合

单体微珠粒消失以后,体系内存在的大量乳化 剂、助乳化剂及少量单体形成混合胶束。这些 混合胶束的表面积很大,即使在聚合反应完全 后仍比聚合物微胶粒的表面积高出8倍左右。 因此,在单体微珠滴消失以后,混合胶束继续 捕捉水相中形成的自由基成核。直到反应结束 为止。
W/O型微乳液聚合

聚合反应机理 W/O型微乳液聚合常见的是丙烯酰胺均聚以 及与丙烯酸或丙烯酸钠共聚体系的微乳液聚 合。通常丙烯酰胺单体会部分分布在油水界 面层中,起助乳化剂的作用。 W/O型微乳液聚合与O/W型微乳液聚合有许 多相似之处:反应过程没有恒速期;成核反 应一直贯穿于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初期以 单体微珠滴内成核为主,待单体微粒消失以 后,继续在胶束内成核。 在W/O型微乳液中,由于单体可以部分地分 布在油水相界面上,起到助乳化剂的作用。 相对而言, O/W型微乳液体系的表面活性剂 浓度很高,而且需要助乳化剂。因此制备反 相(W/O型)微乳液比制备正相(O/W型)微乳 液要来得容易。

微乳液乳胶粒的结构形态
(1)通过微乳液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微 乳液乳胶粒粒径分布比常规乳液聚合 得到的乳胶粒粒径分布要窄得多。 (2)每个微乳液乳胶粒内最多不超过 几条聚合物链,所得到的聚合物分子 量很高。 (3)在聚合物微乳液乳胶粒内的聚合 物分子链是以紧密折叠形式存在的。
The application of
制备 CaCO3
Nanoemulsion:纳米乳液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电导率测定
Variation in conductivity with increasing water content for three [CTAB]/[water] ratio (S) are shown in the Figure belo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烯酰胺(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由法国科学家Fra-ncoiseCaudau[1]首次提出,他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得到了体系稳定、相对分子质量高且分布窄的聚丙烯酰胺(PAM)微乳胶和AM与丙烯酸钠(NaAA)共聚的微乳胶,自此之后,国内外学者对AM反相微乳液聚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AM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一般来讲,AM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是由AM及其共聚单体水溶液,连续相介质(油),乳化剂及引发剂等构成,有时为了反应需要还可以添加电解质,链转移剂等组分。1.1单体水溶液AM单体均聚可得到非离子PAM反相微乳液,它与阳离子单体及阴离子单体之间共聚,可制备离子型PAM反相微乳液。聚合中常用的单体有非离子型的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胺(MAM),阴离子型的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和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磺酸(AMPS),阳离子型的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ADQUAT)、烯酰氧乙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铵(DBC)、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DADMAC)等。1.2连续相介质(油)常用的连续相可选用烃类,如甲苯,己烷,煤油,白油,IsoparM等。油的种类对乳液的稳定性极为重要。白油为含有多支链的环烷烃,环烷烃含量约在50%左右,并以一环环烷烃居多,它不仅沸点高,冻融点低,相对密度较大,溶度参数也大,因此选取它较易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1.3乳化剂

在微乳液的制备和微乳液聚合时,乳化剂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关键性的工作。常用的乳化剂是一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司盘和吐温系列。也有人采用嵌段乳化剂和自制的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进行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稳定效果较好。1.4引发剂

水溶性引发剂和油溶性引发剂都能够引发AM反相微乳液的聚合,而实际应用中,由于水溶性引发剂对于低温引发和加快反应速度较为有利,故而成为较理想的选择。1.5其他组分

适量电解质的加入可以改善微乳液的稳定性;EDTA等螯合剂可以有效掩蔽AM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阻聚剂,显著提高聚合物的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链转移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抑制PAM的支链和交联的形成,利于得到线形高分子聚合物。

2PAM反相微乳胶的制备自由基聚合可以合成数千万相对分子质量的PAM,但AM的均聚物是非离子型聚合物,使得它的应用受到了一些限制。通过AM与各种非离子单体以及离子单体的共聚合既可以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共聚物,又可以拓宽PAM的适用范围,这类聚合物一直是水溶性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热点。

第25卷第4期2011年7月天津化工TianjinChemicalIndustryVol.25No.4July.2011

·专论与综述·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微乳液制备研究进展

徐俊英,丁秋炜,滕大勇(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天津300131)

摘要:本文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做了简单介绍,重点总结了不同离子类型的聚

丙烯酰胺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并提出了今后AM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反相微乳液;聚丙烯酰胺;组成;制备

doi:10.3969/j.issn.1008-1267.2011.04.001中图分类号:TQ326.3文章编号:1008-1267(2011)04-0001-03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02-182011年7月天津化工2.1非离子型PAM反相微乳液制备目前,对于非离子型AM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集中于AM均聚物的制备。其所用单体水溶液的质量分数可高达70%,所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最高可达3000万。在AM均聚中,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NH4)2S2O8-NaHSO3)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复合引发体系是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PAM的有效引发体系,另外,功能性单体引发剂的应用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这种引发剂既可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引发聚合,又可以作为单体参与聚合,所得聚合物链结构不同于纯PAM,有利于提高PAM水溶液的黏度。2.2阳离子型PAM反相微乳液制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的CPAM微乳液主要是阳离子单体与AM单体的共聚物。由于季胺盐型对体系酸碱性不很敏感,无论在酸性,中性或碱性介质中均保持正电荷特性,因而目前阳离子型产品大都为这种产品。DMDAAC的水溶性强,电荷密度高,且无毒、高效、价格低廉,在合成阳离子型共聚物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DMDAAC与AM单体水溶液聚合时,DMDAAC的竞聚率较低,因此导致在共聚物中的含量较低,微乳液可使单体间的活性差值缩小,从而使DMDAAC在聚合物中的含量得到提高,阳离子度增大,聚合物的性能得到改善。岳钦艳[2]以Span-80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煤油为油相,DMDAAC和AM为单体,选择水相单体60%,DMDAAC/AM物质的量比为0.2,以过硫酸钾和硫代硫酸钠引发进行聚合,得到澄清稳定的聚合物微胶乳。对于AM和MADQUAT的共聚,MADQUAT的自聚倾向明显高于共聚,所得共聚物组成均一性较差,性能受到影响。采用油包水微乳液体系,两种单体竞聚率更趋于接近,其链段分布会有很大改进。申迎华[3]以(NH4)2S2O8-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分别用溶液法和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共聚物P(AM-MADQUAT),且初步建立了不同聚合方法合成的阳离子PAM结构与絮凝性能之间的相关性。以DBC和AM为聚合单体,添加分散剂、硫酸铵、无水硫酸钠、醋酸钠、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得到的共聚物可用于造纸助留助滤,污水处理以及配制油井堵水剂的原料。除以上二元共聚物之外,PAM阳离子多元共聚物的研究也逐步展开。蒋永华[4]以Span85和Tween85为复合乳化剂,120#汽油为油相,DMC、A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三元共聚物,并对产物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佘娜[5]以Span80-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同样以120#汽油为油相,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AM/DMC/聚氧乙烯大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四元共聚物微粒,研究了该微粒助剂的结构与性能。彭晓宏[6]也制得了粒径40~90nm、多分散系数0.56~0.65的该四元共聚物纳米微粒,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该微粒具有球状结构。2.3阴离子型PAM反相微乳液制备

阴离子型共聚物主要通过AM与阴离子单体共聚合而得。阴离子型带有的负电荷基团通常有弱酸性的羧酸基团和强酸性的磺酸基团等。P(AM-co-AA)和P(AM-co-AMPS)是这类共聚物的典型代表。AM与丙烯酸(钠)单体的竞聚率随介质pH值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讲,随介质pH值的增加,AM的竞聚率值增加,而其聚合速率则聚降低。当AM和丙烯酸钠在pH为10时进行微乳液聚合,其竞聚率值相等,所得共物组成与单体转化率无关。调整AM与AA的单体比例和反应条件,可制备不同结构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共聚物,以适应作为絮凝剂,造纸添加剂,石油开采的驱油剂及阻垢剂等的要求。崔林艳[7]以煤油为油相,AM与AA的物质的量比为3∶1,选用油溶性的偶氮二异庚睛做引发剂,MOA-3/OP-10复配物做乳化剂,合成了HPAM。之后在此二元共聚的基础上,加入甲基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进行三元共聚,制备了AM/AA/PEGMA三元共聚物PAAP,并对其结构、溶液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PAAP用于三次采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AMPS具有良好的络合性、吸附性、生物活性、表面活性、水解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用AMPS改性PAM能增强共聚物的亲水性,从而使大分子链充分伸展,絮凝性能增强;AMPS的甲基基团给酰胺基团造成空间位阻,从而使其具有很好的水解稳定性、抗酸、碱及热稳定性;氨基上的空间位阻使得它比AM在阴离子表面上的氢键少,使磺酸基团能更好地延伸到水相,改性后的高聚物絮凝剂所形成的絮体大而密实,沉降速率快,从而可以缩短整体处理时间。聂莹[8]

根据绘制的AM/AMPS-Kerosene-Span80/Tween80体系的拟三元相图,配制了系列AM/AMPS反相微乳液,考察了相关因素对AM/AMPS反相微乳液聚合的

2第25卷第4期影响。卢时[9]采用异辛烷连续相、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钾(NaHSO3-K2S2O8)引发体系、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pH=7、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5%得到聚合物固含量为32%,相对分子质量为9.3×106、粒径为140nm的单分散的反相微乳液胶乳。通过性能评定实验表明,共聚物分子链在接入AMPS基团后,表现出良好的抗盐耐温性能。2.4两性离子型AM微乳液

两性PAM由于其链节上同时含有正、负2种电荷基团,与仅含有一种电荷的阳离子或阴离子PAM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反聚电解质效应”和pH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在造纸工业中可以用作增强剂、助留剂和絮凝剂,因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这类聚合物主要通过水溶液法来制备,而用反相微乳液制备的研究相对来讲比较少,但由于微乳液聚合所得聚合物微粒较之于水溶液聚合产物不仅固含量高、溶解快、粒径小且均一,并且高度稳定,因而具有诱人的开发前景。对于两性PAM,目前研究较多的为DADMAC、AM、A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对此聚合物的合成配方及工艺的系统研究发现,以各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做乳化剂,环己烷都是效果最佳的油相;以环己烷为油相,单体质量分数在50%~65%可以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且固定单体质量分数时,随着单体配比中AM量的增大,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得到不断增强。由此,杨开吉[10]通过考察乳化体系种类、乳化剂用量、单体加入量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优化了反相乳液聚合体系的制备条件,以环己烷为油相,Span80和Tween60为复配乳化剂,最佳HLB值为7.48,单体溶液的加入量不大于体系质量的33.33%,合成了稳定的DADMAC/AM/AA两性聚合物微粒。

3结论PAM微乳胶具有高稳定度、高固含量、粒径小且均一和速溶的特性,因而广泛应用于油田、造纸及水处理等领域。如何进一步提高微乳液的固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开发更多品种的PAM微乳液产品及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目前来看,通过合成及筛选新型高效表面活性剂和开发新型高效引发剂将成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这必将推动微乳胶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矿冶、纺织、建材和农业、医学带来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1]CandauF,ZekhniniZ,DurandJ.Copolymerizationofacry-lamideandsodiumacrylateinmicroemulsions[J].ProgColloidPolymSci,1987,(73):33-36.[2]岳钦艳,司晓慧,高宝玉,王晓娜,王元芳,李春晓,倪寿清.DM-DAAC-AM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及聚合[J].过程工程学报,2008,8(5):908-913.[3]申迎华,张爱琴,根壮,张向英.聚合方法对一种正离子聚丙烯酰胺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08(6):561-566.[4]蒋永华,彭晓宏,谢宇燕.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4):12-15.[5]佘娜,彭晓宏.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研究—Ⅲ.含PEO支链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合成、助留性能及作用机理[J].石油化工,2003,32(3):216-218.[6]彭晓宏,盘思伟.含聚氧乙烯支链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合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8):7-9,15.[7]崔林艳.硕士学位论文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和溶液性质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5).[8]聂莹,晁芬.水溶性P(AM-co-AMPS)反相微乳胶的制备研究[J].材料导报,2006,20(F05):410-412.[9]卢时,王风贺,夏明珠,雷武,王风云.AMPS-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絮凝性能研究[J].水处理信息报导,2006(2):19-21.[10]杨开吉,苏文强,陈京环,沈静.反相微乳液制备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工艺优化[J].造纸化学品,2007,19(2):1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