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乳液聚合技术

乳液聚合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乳液聚合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近期几年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乳液聚合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乳液聚合方法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乳液聚合;进展前言: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始于本世纪20 年代末期,当时就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的专利出现。
30 年代初,乳液聚合已见于工业生产。
随着时问的推移,乳液聚合过程对商品聚合物的生产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许多聚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涂料、粘合剂、絮凝剂、抗冲击共聚物等的生产中,乳液聚合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法之一,每年通过该方法制作的聚合物数以千万吨计。
【1】1.乳液聚合基本情况乳液聚合定义生产聚合物的方法有四种: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是由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介质(水)、乳化剂及溶于介质(水)的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
目前的工业生产中,乳液聚合几乎都是自由基加成聚合,所用的单体几乎都是烯烃及其衍生物,所用的介质大多是水,故有人认为乳液聚合是指在水乳液中按照胶柬机理形成比较独立的乳胶粒中,进行烯烃单体自由基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技术。
但随着聚合理论的逐步完善,对乳液聚合比较完整的定义应该为:乳液聚合是在水或其他液体作介质的乳液中,按照胶束理论或低聚合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或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
乳液聚合体系至少由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和水四个组分构成,一般水与单体的配比(质量)为70/30〜40/60,乳化剂为单体的%〜%,引发剂为单体的%〜%;工业配方中常另加缓冲剂、分子量调节剂和表面张力调节剂等。
所得产物为胶乳, 可直接用以处理织物或作涂料和胶粘剂,也可把胶乳破坏,经洗涤、干燥得粉状或针状聚合物。
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反应发生在分散在水相内的乳胶粒中, 尽管在乳胶粒内部粘度很高,但由于连续相是水,使得整个体系粘度并不高,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体系的粘度变化也不大,这样的体系由内向外传热就很容易,不会出现局部过热,更不会暴聚,同时低粘度体系容易搅拌,便于管道输送,容易实现连续化操作。
细乳液聚合最新研究进展

细乳液聚合最新研究进展包祥俊,吴文辉,宫理想,王建全(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1)摘要:介绍了细乳液聚合体系的制备及聚合机理,分析了细乳液聚合在高固含量聚合物细乳液制备、复合纳米材料制备及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近年来细乳液聚合用于开发新型材料及细乳液聚合实施方法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关键词:细乳液;聚合;胶囊化中图分类号:TQ316 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320(2007)S1-0146-05New progress in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B AO Xiang jun,WU Wen hui,GONG Li xiang ,W ANG Jian quan(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 ng ,Beijing Insti 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Chi na)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of miniemulsion system and polymerization principle are introduced,and the status of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paration of polymer miniemulsion system with high solid content and nano composite materials,and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is analyzed.An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utilization of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n developing novel materials and practical use is reviewed.Key w ords :miniemulsion;polymerization;encapsulation收稿日期:2007-03-15作者简介:包祥俊(1984-),女,硕士生,xiangjun1984@;吴文辉(194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高分子、高分子纳米材料、水溶性高分子、靶向医用高分子、特殊结构高分子。
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基 聚合 ) [ 3 1 和衰减 转移体 系『 如 可逆 加成 一 断裂链 转 移 自由基 聚合 ( R A F T) ] 等 。 A T R P于 1 9 9 5年 由卡 内基 一 梅 隆大 学 的王锦 山
博 士 提 出[ 3 】 , 经 过 近年 来 的不 断 发 展 , A T R P取 得 了 很 大进 展 。 A T R P使 用过 渡金属 作 为催 化 剂 , 采 用过
作者简介 : 张立 ( 1 9 8 8 一) , 陕西渭南人, 硕士 , 研究方向为活性可控 自由基聚合。E - ma i l : z h a n g l i — n w p u @1 2 6 . c o n r 通讯地址 : 张教 强 。E - ma i l : z h a n  ̄ q @n w p u . e d u . c n
条件 进行 改进 ,终于将 A T R P成 功应用 于乳 液体 系
中。如何 同时保证 乳液 的稳 定性 和聚合 反应 的可控
性是影 响乳液 A T R P的主要 因素 , 乳化剂 、 催 化剂佰己 体 的选择 及 区域 化效 应等对 这两 方面 影响较 大 。近
年来 , 随着 A T R P的不断发 展 , 多种 引发技术 相 继 问 世 。本 研究 着 重介 绍 了这 些 引发 技术 的原理 , 并对 影 响乳液 A T R P的因素进 行 了综 述 。
高 的聚合 温 度 , 并 且 可适 用单 体 的范 围更 广 。在合 成复 杂结 构 聚合 物 ( 如嵌 段 、 星 型和 接枝 共 聚物 等 ) 方面 , A T R P也 是 最 有 效 的方 法 之 一[ 叼 ; 此外 , A T R P
在表 面修 饰 方 面也具 有 简单 易 行之 特点 , 可将 聚合 物接 枝 至各 种无 机材 料 、 有 机材 料 和蛋 白质 材料 的
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杨开吉苏⽂强东北林业⼤学材料科学与⼯程学院⽣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40)摘要:反相微乳液聚合⼀种新型聚合⽅法,受到⼈们的⾼度重视;本⽂介绍了其聚合机理和应⽤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了展望。
关键词: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发展前景反相微乳液聚合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在多次采油中对⾼分⼦量⽔溶性聚合物的需求以及⽔溶性聚合物在⽔处理、造纸⼯业和采矿业中的应⽤[1],⽽在通过常规反相乳液聚合⽣成这类聚合物的尝试中遇到困难,如反相乳胶的粒径分布很宽且容易凝聚[2~3],所以研究者把⽬光从常规反相乳液聚合转向了反相微乳液聚合,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的⾼分⼦量聚合物微胶乳(Microlatex),不仅固含量⾼、溶解快、粒径⼩且均⼀,并且⾼度稳定。
从⽽引起科研⼯作者的⼴泛关注。
1.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机理探讨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直是⼈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内容主要是聚合场所、成核机理、聚合过程以及⼀些重要的特征。
其聚合过程如图1所⽰[4]:图1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意图反相微乳液具有以下⼀些主要特点: ①分散相(⽔相)⽐较均匀,⼤⼩在5-200nm之间;②液滴⼩,呈透明或半透明状;③具有很低的界⾯张⼒,能发⽣⾃动乳化;④处于热⼒学稳定状态,离⼼沉降不分层;⑤在⼀定范围内,可与⽔或有机溶剂互溶。
1.1成核场所反相微乳液聚合成核场所存在着多种⽅式,既会有液滴成核,也会有均相和胶束成核的存在,只是在不同的体系中成核⽅式的主导地位不同。
现在,⼈们对微乳液成核的共识是: 成核的场所主要在单体液滴中;也可以通过均相成核;在微乳聚合的反应后期,胶束也是成核的重要场所。
Candau等[5]提出聚合物粒⼦与含单体的胶束相互碰撞融合⽽获得单体进⼀步- 1 -增长,单体不是从胶束经连续相扩散进聚合物粒⼦的。
因为在实验中发现产物组成与转化率⽆关,说明反应场所的单体⽐例与共聚物分⼦的序列分布近似于伯努利(Bernouillian)分布,并产⽣均⼀的微结构[6]。
pickering乳液聚合

Pickering 乳液的研究进展乳液分为水包油型(oil/water,O/W)和油包水型(water/oil,W/O),但无论哪种乳液,均需要添加乳化剂以阻止乳液发生凝聚。
乳液液滴稳定化通常是通过两亲性分子的作用来实现,如乳化剂和其他低分子量的稳定剂,可通过减少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空间位阻或液滴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而达到稳定乳液的效果。
然而,过量的乳化剂必须从样品中去除,否则会影响和破坏乳液后续的应用,如乳化剂会诱导组织发炎甚至造成细胞损伤,这使得由乳化剂稳定的传统乳液在医药制剂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除小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外,可溶性蛋白质和聚合物乳化剂以及具有部分润湿性能的固体胶体粒子,也可用于稳定乳液。
其中,由固体颗粒代替乳化剂而制备的稳定乳液称为Pickering 乳液。
Pickering 乳液体系由于具备不含乳化剂及稳定性高的优势,在不同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包括生物医学中的药物传递,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功能成分的包埋以及材料的涂膜等。
研究表明,Pickering 乳液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体颗粒的性质,因此本文对用于稳定Pickering 乳液的固体颗粒的种类,包括无机颗粒、合成颗粒和天然有机化合物颗粒进行总结,并重点描述了淀粉颗粒、蛋白颗粒和黄酮化合物颗粒在稳定Pickering 乳液方面的研究。
1 Pickering 乳液的稳定性研究Pickering 乳液的类型和传统乳液类似,包括O/W,W/O 或O/W/O 等多重乳液。
固体颗粒能够用于稳定乳液液滴的现象最初由Ramsden和Pickering发现。
Finkle 等于1923 年就对固体颗粒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固体颗粒应易于分散在液体中,并能够聚集在液- 液界面,以形成有效的空间位阻或静电保护以稳定乳液液滴。
此外,Finkle 指出,Pickering 乳液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体颗粒的部分润湿性,即要求颗粒具有亲水和亲油两亲特性,如果颗粒完全溶解于水或油,他们就会分散在两相中的一相中,不能吸附在油- 水界面,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制备稳定的乳状液。
乳液聚合方法在材料制备上的应用

乳液聚合⽅法在材料制备上的应⽤聚合⽅法在材料制备上的应⽤及发展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先是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合成聚合物,然后通过相应的加⼯⼯艺制备成所需的材料或产品。
聚合反应常需要通过⼀定的聚合⽅法来实施,根据聚合物的性能指标以及应⽤环境条件等要求,常⽤的聚合⽅法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以及固相聚合、熔融聚合、界⾯聚合等等,不同的聚合反⽅法有不同的⼯艺及设备要求,所得的聚合物产物在纯度、分⼦量、物态及性能等⽅⾯也各有差异。
如本体聚合体系中仅有单体和引发剂组成,产物纯净后处理简单,可直接⽤模板模具成型,如有机玻璃的制备;溶液聚合是将单体和引发剂均溶于适当的溶剂中的聚合⽅法,体系得粘度较低,具有传热散热快、反应条件容易控制,可避免局部过热,减少凝胶效应等特点适应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的场合,如涂料、胶粘剂等;悬浮聚合是单体以⼩液滴状悬浮在⽔中进⾏的聚合⽅法,,其特点是以⽔作为反应介质,为了让⾮⽔溶性的单体能在⽔中很好地分散需要使⽤分散剂,所以悬浮聚合体系⼀般由单体、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以及⽔组成,悬浮聚合的产物⼀般以直径为0.05~2mm的颗粒沉淀出来,后处理简单⽅便⽣产成本低,但产物中常带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乳液聚合是在乳化剂的作⽤下,单体分散在⽔中形成乳液状态的聚合⽅法,体系由单体、⽔溶性引发剂、乳化剂和⽔组成,由于是以⽔为介质,具有环保安全、乳胶粘度低、便于传热、管道输送和连续⽣产等特点,同时聚合速度快,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聚合,且产物分⼦量⾼,所得乳胶可直接⽤于涂料,粘结剂,以及纸张、织物、⽪⾰的处理剂等众多领域,乳液聚合因其⽣产过程中安全、环保等特点深受⼈们的⼴泛重视,下⾯主要以乳液聚合为例就聚合⽅法在材料制备上的应⽤及进展进⾏概述。
⼀、乳液聚合法的特点:1、乳液聚合的优点:以⽔为分散介质价廉安全。
乳液的粘度低,且与聚合物的分⼦量及聚合物的含量⽆关,这有利于搅拌、传热及输送,便于连续⽣产;也特别适宜于制备粘性较⼤的聚合物,如合成橡胶等。
乳液体系中的RAFT可控_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6044),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03KJD150188);作者简介:周晓东,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乳液体系的活性聚合。
*联系人.Email:phni@.乳液体系中的RAFT 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周晓东,倪沛红*(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123)摘要:可逆加成 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
由于该方法具有适用单体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可采用多种聚合实施方法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分子设计手段。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文献报道的在乳液和细乳液体系中实施RAFT 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对非均相体系的稳定性、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特点、以及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聚合引言传统的自由基聚合由于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的特点,难以获得分子量可控及分子量分布可控的聚合物,也不能合成嵌段共聚物和精致结构的聚合物。
而各种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却能克服上述不足。
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种活性自由基聚合体系,例如:TE MPO 稳定自由基存在下的可控自由基聚合[1]、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2]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3~5]。
RAFT 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是在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加入二硫代酯类化合物作为链转移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机理得到 活性 聚合物链,RAFT 聚合的一般机理如图1所示。
[4]图1 RAFT 聚合反应机理[4]Figure 1 Mechanism of the RAFT polymerization process [4]RAFT 聚合适用的单体范围广,带有羧基、羟基、叔胺基等官能团的单体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实现聚合。
聚合过程中,二硫代酯基S=C(Z)S 在活性链和休眠种之间转移,使得聚合物链保持活性,由此可以合成各种结构精致、且具有可控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的嵌段[6~9]、星型[10~13]、接枝[14]等特殊结构的聚合物。
乳液聚合新进展

第19卷第1期2001年3月胶体与聚合物Ch inese Jou rnal of Co llo id&po lym erV o l.18 N o.1M ar.2001乳液聚合新进展①王正辉 王红娟(广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广州,510405)摘 要 对近十年来乳液聚合中常规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以及无皂乳液聚合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乳液聚合;微乳液;反相乳液;无皂乳液乳液聚合有反应速度快,易散热,可在低温下反应等特点,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由于聚合机理的特殊性、体系的复杂性、聚合手段的多样性使得国内外学者在乳液聚合研究方面显得非常活跃,本文就近十年来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常规乳液聚合常规乳液聚合是指单体被乳化剂分散在水介质中进行的聚合。
对乳液聚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见于工业生产。
进入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11 多组分乳液聚合体系的研究 多元共聚合是扩大聚合物种类和改进聚合物性能的重要手段。
人们利用不同单体单元或大分子中链段的不同性能的相互协调和补充,达到性能满足需要的聚合物的目的。
加拿大的D ube等[1-3]系统地研究了BA MM A VA c三元体系的乳液聚合,考察了单体进料组成、引发剂浓度、链转移剂浓度、杂质浓度、引发剂类型、乳化剂浓度、以及温度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组成和分子量及乳胶粒尺寸等的影响。
他们用5L不锈钢中试反应装置进行反应,并用B ayesin技术对实验进行了优化设计。
研究发现,反应的转化率,三元组成和分子量情况与本体共聚中观察到的两阶段速率现象相似。
U rretab izkaia等[4]在80℃进行了BA MM A VA c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研究,获得固含量达55%的聚合物乳液。
用经验方程描述了粒子成核和凝胶效应过程,发现自由基在水相中的终止可忽略不计。
Chern等[5]研究了MM A BA半连续乳液聚合,发现起始反应器中乳化剂的浓度是决定乳胶粒径的重要因素,粒子数量与乳化剂浓度的015-112次方成比例,与引发剂浓度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化学
LOGO
乳液聚合定义
在乳化剂的作用和机械搅拌下,单体在 水(或其他溶剂)中分散成乳状液进行 聚合的方法 主要组分 单体、水(油)、引发剂、乳化剂
自由基聚合机理
Your site here
LOGO
乳液聚合的优点
体系粘度低、易散热; 具有高的反应速率和高的分子量; 以水作介质成本低、环境污染小; 所用设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灵活; 聚合物乳液可直接用作水性涂料、粘合 剂、皮革、纸张、织物的处理剂和涂饰 剂、水泥添加剂等;
Your site here
LOGO
一些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
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 SCCO2乳液聚合 反相乳液聚合
Your site here
LOGO
乳化体系
各种类型的乳化剂: 阳离子型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LB。。。 阴离子型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 十二烷基磺酸钠DSA。。。 非离子型 OP、Span、Tween。。。 复合乳化体系 OP+SDS。。。
LOGO
含氟聚合物乳液可直接用作水性涂料、 粘合剂、皮革、纸张、织物的处理剂和 涂饰剂、水泥添加剂等,这些特点赋予 氟乳液聚合技术以强大的生命力 环境保护又推进了水性液乳胶的发展, 这又给含氟高分子的乳液聚合注入了新 的活力
Your site here
LOGO
含氟乳液的研究
存在的问题 由于氟单体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太小,不 易从单体液滴向胶束迁移
Your site here
LOGO
细乳液聚合
细乳液聚合在胶粒成核及增长机理方面 都有独到之处,主要有如下特点: (1)体系稳定性高,有利于工业生产的实 施 (2)产物胶粒的粒径较大,而且通过助乳 化剂的用量很容易控制 (3)聚合速率适中,生产易于控制
Your site here
LOGO
含氟细乳液
Landfester等分别以SDS和季铵盐作为乳化 剂,先将单体细乳化成30~500 nm乳液,在 60℃下加入偶氮类固体引发剂(V-59)作 为引发剂,聚合得到平均粒径在139 nm 的 含氟丙烯酸酯均聚物以及与甲基丙烯酸酯/ 苯乙烯的共聚物乳液 研究发现与普通单体共聚时会发生微相分 离,乳液的成膜性能和拒油拒水性能良好
其中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适应性广,应用较 广泛
Your site here
LOGO
复合乳化体系由于其乳化效果优异,能 较好地分散单体,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特殊的乳化剂 如胺类抗菌性乳化剂,含氟乳化剂
功能性的乳化剂 反应性乳化剂、大分子乳化剂、特定功 能的乳化剂。。。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LOGO
缺点
如需得到聚合物固体,须破乳,洗涤, 脱水,干燥等多步手续,生产成本高;
产品中乳化剂等杂质不易除尽,影响电 性能等
Your site here
LOGO
乳液聚合的分类
按乳液特性和聚合特点来分
常规乳液聚合 细乳液聚合 微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核-壳型复合乳液聚合
LOGO
含氟乳液的研究
含氟聚合物乳液由于其涂膜具有的优异表 面性能,包括耐水耐油性、耐候性和化学 稳定性,在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乳液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备的水性含氟制品亦具有一些 非常突出的性质,例如技术先进、工艺清 洁、低能耗、低排放、安全无害、自洁抗 污、耐紫外辐射、耐候性良好等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LOGO
单相微乳液的结构分为3种类型: O/W型,极微小的油滴分散于水相中; W/O型,极微小的水滴分散于油相中; B.C型,双连续型(bicontinue) ,任一部分 油在形成液滴被水包围的同时,亦与其 它部分的油滴一起组成了油连续相,又 把水包围 随着体系组成或者盐度、温度的改变, O/W, W/O,和B.C三种结构可以相互转变
Your site here
LOGO
细乳液聚合
1973年,Ugelstad等人发现在苯乙烯的乳液聚合中, 采用十六醇(CA)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共乳化剂, 在高速搅拌下苯乙烯单体在水中被分散成稳定的 亚微米单体液滴,并成为主要的聚合场所, 即所谓的细乳液聚合 细乳液聚合法较好地解决了单体难溶的问题: 先将单体预乳化成30~500 nm 的粒子, 采用油溶性的引发剂直接在液滴中引发聚合, 单体不需要由液滴向胶束的迁移过程, 直接液滴成核,避免了单体不溶解的问题
Your site here
LOGO
微乳液的定义
微乳液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组 成,能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乳状液, 它是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或半透 明胶体分散体系 粒径在10—100 nm之间,其分散相(单体微 液滴)直径一般在 10—50 nm范围,界面层 厚度通常为2—5 nm
Your site here
LOGO
细乳液中亚微米液滴(30~500 nm)得以稳定的 关键在于采用了由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长链 脂肪醇或长链烷烃组成的复合乳化剂
分散相中溶入少量高疏水性的化合物(如十六 醇CA、十六烷HD),由其产生的渗透压抵抗 了大小液滴间的压力差,降低了不同尺寸液 滴间的单体扩散,从而大大提高了小液滴的 稳定性,使细乳液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学稳定 性
采用经典的乳液聚合方法要得到稳定的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比较困难
工业上常加入大量的有机溶剂来增溶, 比如丙酮或者异丙醇等
Your site here
LOGO
常规氟乳液研究进展
赵兴顺等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OP-10混合乳化剂,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的共聚乳液 Chen等采用非离子与阳离子型复合乳化剂ITPI-A, 以丙烯酸全氟烷基乙基酯为单体和2%(wt) 的N-羟 甲基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制备了自交联型含氟 丙烯酸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的共聚物乳液
Your site here
LOGO
微乳液
1959年,Schulman等人提出了“微乳液”的概念, 两种相对不互溶的液体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 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体系中包含有由 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界面膜所稳定的其中1种 或2种液体的液滴 ,
1980年Stoffer和Bone首先以微乳液为介质进行了 微乳液聚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