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发布

编者按

前一阶段,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课题组完成并出版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研究报告一经发布,就受到各方关注,其中有些结论被境外机构引用时,或断章取义,或出于其它目的,加以渲染,给我国的外交谈判工作造成一些不利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本版特编发课题组撰写的《2050年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的研究成果概述,对该报告情景分析的主要假设和结论做更明确的表述。着重说明本研究的背景、意义、情景设定的主要考虑、基本结论等,以期让读者对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趋势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是避免西方媒体的误读。

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受到各方关注,2009年12月上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CMP5)(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但经过13天的艰难谈判,特别是会议后两天场面一度失控,就连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也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质疑,这种状况充分说明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气候变化问题正从环境问题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关系到各国的未来发展道路选择,关乎各国发展权和发展空间的博弈。

在此次气候变化大会上,对于COP15和CMP5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强调“共同”,但发展中国家强调“区别”,表现在具体的主张和立场上,发达国家偏重现实与后果,强调目前的、未来的和国家总体的排放量;发展中国家偏重道义与公平,强调历史的、人均的排放量。在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发达国家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推卸政府责任。显然,就“责任”而言,发达国家目前的奢侈型排放、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占据了绝大部分排放空间,理应为减排全球温室气体做出主要贡献。但由于气候变化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各国“发展权”和“发展空间”之争,100多个国家要在短期内就全球减排行动达成实质性进展的过程无疑会非常艰难。

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全球性挑战和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任何国家都不敢忽视,也不愿意成为阻扰应对全球变暖行动的罪魁祸首,这是各国外交谈判的底线。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即便其人均排放水平比起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还非常低,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由此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挑战。事实上,在此次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就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在哥本哈根的首脑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温总理还表示,无论此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上述举动表明了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决心,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肯定。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发达国家认为,中国还应当承诺更多,并且引用了国内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认为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碳强度可下降到60%左右。应该说,中国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不同于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做出的减排承诺,完全是中国国内的自愿行动,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声音和信号。作为向国际

社会宣称的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中国政府综合各方意见而作出的适合中国国情、也是需要付出不懈努力和极大代价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2007年3月,在美国能源基金会(EF)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家机构开始共同开展《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项目,并以能源所为主的课题组于2009年7月撰写完成了《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道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总报告。该报告对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国际经济、贸易、政治格局影响乃至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的深层次冲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2050年能源需求暨碳排放趋势”进行了展望,也做了全面、系统的定量分析。研究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国有可能选择一条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但能否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也被国内外机构广为引用。

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主要从技术可行的角度,设计了基准、节能、低碳和强化低碳等四个情景探讨了中国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并没有详细测算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时所投入的总成本以及可能增加的额外成本。由于总报告没有英译本,国外机构在引用该研究的预测结果时,或断章取义,或出于其他目的,只是指出“按照中国国内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碳强度可比2005年下降近60%”,却没有指出实现60%的减排目标所应具备的外部条件,如果这些假设前提无法满足,不要提节能情景提出的40-45%的目标,就连基准情景的减排目标也难以实现。

表1概要性地比较了该研究4个情景设计的异同点,图1比较了4个情景的能源需求与碳排放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在基准情景下,到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按购买力评价测算)的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为51.6亿吨标煤;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能源需求量达到77.4亿吨标煤。考虑到届时巨大的能源需求,特别是如果过分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除了面临碳排放量激增压力外,还会使未来的煤炭安全生产、石油安全供应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情景设计时,课题组设想基准情景中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与节能情景类似(到2020年核电装机7500万千瓦,风电达到8500万千瓦,2050年核电达到3亿千瓦、风电达到3.5亿千瓦),在这种情况下,2020年、205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111.8、149.7亿吨CO2。据此测算,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碳强度下降39%。当然,如果未来中国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如预期,则届时的单位碳强度下降率会更低。

考虑到情景研究中,课题组构想未来15年(2005-2020年)内中国GDP将保持年均8.8%的增长率,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假设。

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

中国要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届时的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将可能成倍增长,其中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速2035年后将逐渐减缓,建筑物和交通部门将逐渐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如果CCS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和电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使得中国未来碳排放量难以快速下降。

如果不采取特别强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即使是节能情景,2050年的中国能源需求总量也将达到66.9亿吨标煤,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121.6亿吨CO2,考虑到巨大的人口基数,虽然届时中国以比日本目前低20%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实现了中国“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但这么高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无疑将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能源市场、投资、环境保护乃至能源安全带来诸多严峻的挑战。

国内采取针对性措施,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节能减排大力配合,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