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散文比较

苗卫昆

【摘要】: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辉煌的阶段。这一时期,文学体裁丰富,文学流派纷呈。尤其是唐诗宋词,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散文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取得重大收获。

古代汉语在问题意义上使用的“散文”一词,出现在南宋。散文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文体。唐宋散文诗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散文发展到唐宋,可谓真正从经史子中分离出来,有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散文于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笔者在此仅从唐宋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唐代散文的特点、宋代散文的特点、唐宋散文的比较做分析。

【关键词】:唐代宋代散文比较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尤其是唐朝,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繁荣的经济,开明的政治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于是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孕育而生,唐宋散文一改六朝浮靡的文风,提倡更接近生活的“古文”,是秦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似的时期。

一、唐宋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汉代发端一直到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后人称它为骈文。骈文跟古文很不相同。古文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的。骈文却讲究字句的对称,全篇以偶句为主;还要讲究音律(协调平仄)、

辞藻和运用典故。骈文作品也有不少优秀的名篇,这些作品既言之有物又富有文采,历久传诵不绝。但是骈文发展到末流,过分追求形式,句子字数和对仗越来越要求工整精巧,辞藻的华丽浮艳也十分惊人。据有人统计,六朝骈文用得最多的是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语,有些骈文仅颜色一类的词语即占全文被除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至于用典之多更是不在话下,有的骈文通篇都是典故的堆砌,几乎成了文字游戏。这就不能不影响它去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极大地限制了思想内容的表达。特别到了齐梁以后,君主荒淫,贵族和官僚腐化,骈文往往成为他们表现自己腐朽堕落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骈文的浮艳文风和形式主义的恶性发展,终于使它走进了死胡同。

在韩愈、柳宗元之前的一百多年间,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起来探索改革文风的道路。有的提出了古文的理论,但往往是空洞的、缺乏现实内容的儒家教义,并且否定屈原、宋玉以来的诗文辞赋。有的进行了古文的创作实践,然而还只是发端,如唐李子昂,但是成就并不显著。那时,改革的途径还不很清楚,时机也不成熟,所以不能扭转风气,形成一个有力的运动。

韩愈、柳宗元所处的八世纪末到九世纪二十年代,是唐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衰落后转向中兴的时期。当时,社会危机仍在深刻发展,所谓“中兴”也只是一种苟安的太平局面。不过被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的社会经济,毕竟暂时地重趋稳定并有所发展,使得唐王朝能通过两税、盐政、漕运、矿冶等方面的收入维持它的统治地位。

当时,新兴的中小地主集团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与大地主官僚集团的斗争十分激烈,积极要求革新政治。经济的暂时复苏,政治的要求改革,不能不影响和推动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从文学本身来说,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广阔复杂,骈文阻碍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的严重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用古文来代替骈文以适应时势要求的呼声也就越来越强烈。经过韩愈、柳宗元及其同道们的共同努力,先前许多有识之士要求改革的伏流,至此终于奔腾而出,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刻。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打破了六朝以来骈文独霸文坛的局面。但是,韩、柳的继承者没有坚持住古文运动健康的方向,反而发展了它的消极面。他们一方面把古文变成了宣扬孔、孟之道的道学书,一方面又把追求奇异怪癖理解为“创新”,导致了古文运动的衰落。到了晚唐时期,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适应着统治阶级的需要重新发展起来李商隐、段成式的骈骊文风的兴起,更使古文运动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李商隐写的四六文(骈文的一种),成为宋代初期西昆派文人的楷模。西昆派的文章艳丽雕镂,“风月,弄花草”,一时霸占了宋初的文坛。

但是,这种局面刚刚出现,便又遭到很多作家的反对,他们力主改革文风,并逐步形成了一次新的古文运动,其领导人就是欧阳修。

二、唐代散文的特点

唐代散文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开启了一代新风,特别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秦汉散文传统,革新文体和文学语言,并鼓励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发扬儒家"文以载道"的精神,在中国散文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唐初主要以骈文为主。

大多数文人沿袭了六朝以来的风格。谈到唐代文人鄙人想很容易想到大诗人李白。其实李白不光诗歌出众,对于写作他也无愧于一个好手,在古文观上中收集了他的两篇名作,其中之一《春夜宴桃李园序》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体抒情小品文。文章以清新俊逸的风格、婉转自如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与故人在桃李芬芳的名园集会的盛况。文章风情并茂,是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但李白毕竟是位诗人,他的文章虽好,却并非登峰造极。而鄙人认为真正能代表唐初骈文风格,能流传千古的文章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滕王阁序》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鄙人就不多家评论了。倒是《吊古战场文》被收入了《古文观止》不才认为《古文观止》收编的都是历代名篇,而《吊古战场文》为精品中的精品。其中“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手如足,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之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等可谓千古名句。另外“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晰晰。”等句更有楚辞的风格,将楚辞应用于骈文之中浑然一体。不才初读此文感其气势磅礴,再读则触目伤怀,三读便有泪盈眶,不才

不得不为文章中所写而感动,不得不同情文中百姓。所以此文为千古名篇。其与《滕王阁序》一悲一喜,一寒一暖,反应出唐初骈文特点。

2、唐初虽以骈文为主,但已开始出现由骈入散的倾向,并在理论上提出改革要求。

中唐前期一批崇儒复古、谋求革新的作家相继出现,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中唐后期朝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使古文到达全盛阶段,一直发展到唐末五代。

唐代散文结束了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从生活中取材,从语言中提炼新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的表达能力,有进步意义。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后人对韩愈评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刘开言“韩子冠于八家之首而犹屈”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古文的发展道路。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