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 证据法的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证据法学概论》第二章 证据理念

《证据法学概论》第二章 证据理念
第二章 证据理念
证据是能够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该信息的 载体即是证据方法。 证据裁判主义的四层含义
第一节 证据的法律意义
一、证据及其相关概念
何为证据?英国思想家边沁(Jeremy Bentham)曾言,“证据是正义的基础”, “证据的范畴即为知识的范畴”。这是从 哲学或法哲学的角度谈证据的概念。我们 认为,证据就是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易言之,证据就是信息的一种。首先,证 据是一种物质,即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 它所表彰的是与案件待证事实有关联的信 息。
具有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第三节 证据裁判主义
一、证据裁判主义的确立
司法裁判以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为其内容。认定 事实裁判即为事实裁判,适用法律裁判即为法律 裁判。事实裁判,要求裁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 识、经验和良知,法律裁判要求裁判者为懂法律 的专家。
法庭证明与实验室所进行的自然科学证明的区别: 证据裁判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依证据进行裁判
第二节 神明裁判与证明制度
一、神明裁判
神明裁判,即在奴隶社会,事实审理者在 诉争当事人之间事实疑而难断时,通过一 定的行为规则,将诉争事实的确定交由神 灵显现的表征来确定,以定分止争,这种 认定事实的制度即神明裁判制度。
神明裁判的两个阶段
二、证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到了中世纪以后,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 在思想领域和认识客观世界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 更加明了地认识到纠纷诉争事实的真伪如果仅靠神明将 无法获得公平结果。自此,证据法则才开始关注证人证 言以及被告的供述,证据制度才逐渐形成与建立。
理论探讨: 证据是事实吗? 证据的合法性是不是证据的特性?
二、司法裁判与证据法
司法裁判结果为人民所信服,即司法裁判本身所 应具有的公信力,源自于该司法裁判本身所具有 和张扬的公平正义的内容,这是司法公信力的生 命所在。一个司法裁判,如果不具有公平正义的 内容,即不具有公信力。

证据法学-第三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证据法学-第三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二、自由心证原则强调事实裁判者应当根据自己的 内心确信来认定事实
“内心的确信(心证)”是指事实裁判者在认定事
实时应当达到的认识程度或认识状态。
在证明标准层面上,所谓“内心确信的心证”首先
是指裁判者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即确信其为真的 主观心态;其次,裁判者心证的内容是法官主观上 视其为真与思想、自然和经验规则的统一;再次, 心证的对象是事实主张的真相。
练习案例
晋中市人民检察院诉刘某挪用资金案 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95年10月12
日,被告人刘某指使三晋公司的出纳马某将三晋 公司账上的15万元转到福涌公司账上,10月16日 又转到以自己的名字在证券业务部开立的账户内, 供其炒股使用。除因股市下跌亏损一部分以外, 其余大部分资金被刘某提取成现金。另查明:福 涌公司是由三晋公司与晋中地区职业中学(以下 简称晋中职中)于1995年7月6日联合设立,被告 人刘某是该公司的董事和法定代表人。
证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其基本含 义是指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据有关的证据 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
在现代诉讼制度下,证据裁判原则至少包含有以下 三方面的含义:
对事实问题的裁判必须依靠证据,没有证据不得认 定事实。
裁判所依据的必须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
裁判所依据的必须是经过法庭调查的证据。
二、诚信原则在刑事证据法上的体现
与民事证据法上的诚信原则主要针对当事人不同 的是,刑事证据法上的诚信原则主要侧重于规范 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代表国家行使 国家权力的诉讼主体。
此外,随着被告人、被害人诉讼地位逐渐提高, 诚实信用原则对于防止被告人、被害人滥用证据 方面的诉讼权利也具有积极意义。
3.只有亲自参与法庭证据调查的法官才能参与 本案的裁判活动,而且,从事法庭审理的法官须 自始至终地参加审判,不得中途更换。如果在审 理过程中更换迫不得已必须更换法官,原则上应 当重新进行原来的法庭审理活动。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我国证据法是指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证据的规定和制度。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证据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规范准则。

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指证据法中各项规则的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下面将浅论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一、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1. 事实导向原则事实导向原则是最基本的证据法原则之一。

它要求法庭在判决案件时应以事实为依据,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来判决案件。

事实导向原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客观、公正,不能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干扰,不能任意推定和臆测。

这一原则体现了司法公正和审判权威的基本价值。

2. 充分辩证原则充分辩证原则是指在审理案件时,法庭应当对案件的各种证据和事实进行充分的辨析和评估,不得片面、执拗地看待某一方面的证据,要全面地考虑案件的各种相关因素,做到全面客观地审查案件的证据。

充分辩证原则是确保司法裁判客观公正的重要保障。

3. 法定证据原则法定证据原则是指证据的取得、证明和运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法官不得私自调查取证,任意采纳或排除证据。

法定证据原则保障了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保障了证据的真实和合法性。

4. 独立审判原则独立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政治、经济、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外部干扰和影响。

法官应当独立地、客观地审理案件,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法。

5. 公开审理原则公开审理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诉讼,并且法院应当公开审理案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公开审理原则是确保司法公正和法治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1. 事实导向原则与充分辩证原则的内在逻辑联系法定证据原则是指证据的取得、证明和运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法官不得私自调查取证,任意采纳或排除证据。

独立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外部干扰和影响。

法定证据原则和独立审判原则的内在逻辑联系在于,法定证据原则保障了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保障了证据的真实和合法性,而独立审判原则则保证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能够独立地、客观地行使审判权,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法。

《证据法学(第二版)》第三、四章

《证据法学(第二版)》第三、四章

第四节 直接言词原则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体公正 (二)有助于程序公正
四、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周书·吕刑》中记载了“两造具备,师听五辞”的庭审制度,该制度要求法官在原、被告双方 到庭的情况下听取陈述。
二、自由
自由价值反映到证据法领域,主要体现为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享有证据制度中的各项合 法权利和诉讼主体地位。
三、公正
公正地实施各项具体的证据制度,合理地分配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亦是效益价值在证据法领域亦有所体现。以证明标准为例,在我国不同的诉讼类型中,证明标准 是有所区别的。
诉讼证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第一,诉讼证明活动的构成要素具有特殊性。第二, 诉讼证明活动的性质具有特殊性。第三,诉讼证明受证据规则和其他立法规定的限制。
第一节 证据法的认识论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我国证据制度提供基本理论指导
(一)可知论
可知论与我国当前证据制度中的诉讼真实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诉讼证明活动是对案件事实的 认识和再现。作为过去客观发生过的真实,每个案件中所蕴含的事实都应当是可知的。
第三节 证据裁判原则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其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只能以证据为根据,不能依靠神意、猜想或者臆断等证据之外 的因素。
其二,法院在判决中通过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时应当说理。 其三,在没有证据或者证据欠缺的情况下不能认定案件事实。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
在当前各国的诉讼中,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情形主要有自认、推定和司法认知。
第三节 证据裁判原则
四、证据裁判原则的意义
证据裁判原则对诉讼主体的行为有着引导作用,规范了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证明行为和法官 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使法官在对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的基础上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进而对法官 的心证过程进行约束,防止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的法官擅断。当事人根据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进 行举证、质证与辩论,如果不能履行证明责任,将承担不利后果。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课件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课件
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和合成证据是三种常见的证据分类,分别具有不同的证明力和效力。
证据的收集
1 证据的来源
证据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包括物证、书证、人证等,合法合规地收集证据非常重要。
2 证据的获取
为了有效地获取证据,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3 证据保全
在诉讼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确保证据的保全,防止证据丢失、损毁或篡改。
证据法的缺陷与改进
1 证据规则的不完善
2 证据制度的失误
现行证据规则可能存在模糊、严格等方面 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实践中,证据制度可能受到滥用、不公 正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改进。
3 证据审查的滞后
4 证据规则的创新
审查证据的程序和效率可能需要提高,以 确保案件的公正和高效。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证据规则需要不 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证据的审查与运用
1
证据的审查
法官会对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包括真实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等方面的评估,确保证 据能够有效地支持辩论和裁决。
2
证据的运用
律师通过对证据的引用和解释,向法庭呈现相关事实,并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明材料。运用,了解证据在法庭辩论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证据法的程序
证据的出示与质证
当事人可以出示证据,对方可以进行质证, 法官会对证据的可信度和效力进行评估。
证据的认定
法官根据证据的可信度和效力,对证据做出 认定,作为案件判决的依据。
证据的鉴定
对于有争议的证据,可以由专门的鉴定机构 进行科学的鉴定和评估。
证据的裁量
在诉讼过程中,法官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 规定对证据进行裁量。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第三章证据的理论根底和根本原那么第一节证据法的理论根底一、认识论〔一〕司法证明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证据法的主旨在于标准司法证明活动,因此探讨证据法的理论根底要从司法证明活动开始。

司法证明属于社会证明的范畴,但同生活中的证明如实验室证明又有很大区别:A、司法证明必须接受证据规那么、法律标准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制约;B、司法证明有着场所和时间的限制;C、司法证明通常由不知情的法官主持,精通法律但不一定精通专业知识,要借助专家协助,证明主体与认识主体相别离。

〔二〕我国证据法在认识论方面的理论根底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有三个根本理论要素构成1、物质论:即物质或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种物质论说明任何案件都是物质的,司法人员所要查明和证明的对象总是物质性额案件事实。

存在于人脑中的思想活动和思维意向不构成案件。

2、反映论:即思维是大脑的技能,是对存在的反响。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的结果必然呈现一定的形态,因此各种证据都是案件事实的反映。

生活中的案件类型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

特定性说明,任何案件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案件的质的规定性,能与其他案件区别开来;稳定性说明,任何案件都具有相对静止、暂时平衡和稳定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反响性说明,任何案件的特征都能在其特征反映体中得到良好的反映,且能够为人们所认识。

反映论说明,各种证据就是案件的反映。

反映论说明,绝大多数司法证明活动就是一种同一认定活动。

即“人---事同一认定〞。

3、可知论:即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人的认识可以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能够认识现存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因此任何案件事实从理论上都是可以查明和证明的。

并且,辨证唯物主义主张可知论是相对的。

二、方法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证据法学概述吴丹红

证据法学概述吴丹红
1459年毛罗修士(Fra Mauro)绘制一张世界地图,发现上面 不仅有中国帆船,甚至上头还清楚写着有一艘中国船在 1420年环绕了非洲南端好望角。
美国华裔史学家钱肇昌(Anatole Andro)于2006年出版名 为《郑和奇案揭密》(The 1421 Heresy)一书,提出300多 件文献史料作为证据 ,证明中国人环航世界并非传奇,而 是事实。
甲说,乙说,随便说?……
证据是用来证明或者证伪系争事实的信息。
系争事实: A issue in dispute; a fact at issue 证据是一个逻辑概念 proof, persuade
只有与系争事实联结在一起,才有意义 证据是一种信息
Evidence
1.Evidence: Anything that tends to prove or disprove a fact at issue in a legal action.
刑诉法 T42-T49 民诉法 T63-T74 行诉法 T31-T36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1)《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83条 (2)《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80条
我国需要证据法典吗?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如何证据立法
中国证据法典 刑事证据法、民事证据法
诉讼法中完善证据法的内容
例的学习(文明社会争端解决方式) (1)解决争端的适当方式 (2)知识(knowledge)的性质,以及知识传达
给其他人的方式 (3)群体决策的动因 (4)道德和伦理关怀 (5)正义理想和效率价值的关系
1.9 证据推理能力
律师 历史学家 医生 情报分析师 侦探 工程师
Top-down reasoning Bottom-up reasoning

第2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第2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第2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证据法是指在司法实践中,依法确定并采纳证据以确认案件事实的科学规范和规则。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是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公正性。

下面将就这些基本原则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真实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以真实的事实为根据,真实地反映案件的本质和实质。

真实性原则是证据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验证案件事实的基本要求。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当从各种渠道搜集证据,保持证据的真实性,严禁伪造、篡改、捏造证据,确保所采纳的证据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和正确性。

其次,充分性原则。

充分性是指法院根据案件事实的特点和证据的规定,要求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完整、综合地反映案件事实的真实情况。

充分性原则是为了确保法院能够在事实上全面而真实地了解案件的各种情况,避免因证据不充分而导致事实的片面性和偏颇性。

法院在采纳证据时,应当尽量多方面、多角度地收集、审查和运用证据,充分掌握整个案件的实质,确保裁判能够做到公正、准确和全面。

最后,公正性原则。

作为证据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公正性要求法院在收集、审查和采纳证据时必须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对待各种证据和当事人的陈述。

法院应当在处理证据时遵循客观公正、严密科学的原则,做到无论对待哪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都是公正的。

公正性原则是确保司法实践能够正确、公正解决纠纷和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综上所述,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充分性和公正性。

这些原则是司法实践中确保案件事实能够真实、全面得到呈现,确保法院能够客观公正地作出正确判决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遵守这些原则,法院才能够确保司法公正,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发生的案件事实?
司法证明就 像考古。
9
诉讼中的真实: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争 1、客观真实: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任务就是确定案件的客观真
实……司法机关所确定的这些事实,必须与客观上实际 发生的事实完全符合,确实无疑。——巫宇甦:《证据 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10
2、法律真实: 用证据证明的事实之真实 《客观真实管见》,载《中 国法学》2000年底1期
苏三起解
4
2001年9月27日,广东四会市法院法官莫兆军 开庭审理李兆兴诉张坤石夫妇借款1万元经济纠 纷案,当时李持有张书写的借条,而张辩称借条 是李与冯志雄持刀威逼所写的,但没有提供证据 证明。莫兆军经过审理,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借条 是在受到威逼的情况下写的,于是认为借条有效, 判决被告还钱。当年,11月14日,张坤石夫妇 在四会法院外喝农药自杀身亡。
证据法是法治社会的 基石。
——Ronald J. Allen
1
第四讲 证据法的基本理念
一、真实观 二、证据观 三、正当程序观 四、效率观
2
一、真实观念:忠实于事实真相
中国古代公案《窦娥冤》
3
中国百姓对“真实”的强烈追求之观念: 这有窦娥的呐喊为证:“有日月朝暮悬,有
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 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立法例:
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7条:“认定事实, 应当根据证据。”
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第192条:“法院判 决只能以法庭上审查过的证据为根据。”
我国台湾刑事诉讼法第154条:“犯罪 事实应依证据认定之……”
16
证据裁判主义的主要内容: 1、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据证据;没有证
据,不得认定事实。 2、据以作出裁判的证据,应当是具有证据能
《行政诉讼证据规定》 第57条 : 下列证据材料不能 作为定案依据:(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 料;(二)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 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 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第58条 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 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但李某坚持认为:2万元借款并非赌债,而是合法的
民间借贷。张某未就赌债的主张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
随后,法院判决认定:债权债务关系合法有效,
张某还钱。事实上,负责本案审理的黄法官也是本地
人,对张某与李某赌博一事有一定的了解。
12
判决作出后张某找到黄法官,质问黄法官为 何明知2万元是赌债仍判自己败诉。黄法官当时 作了如下解释:李某对债权关系举证了,但你没 有举证,所以只能判你败诉。这叫做“法律真 实”。我们不管真相是怎么样的,只管你有没有 证据,有了证据你就是对的,错了也是对的。没 有证据你就是错的,对了也是错的。张某听完后 感到很困惑。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的目的》,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司法机关要 “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 忠实于事实真象”。
刑事诉讼法第44条: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 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 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
8
千古难题: 时间不能倒流,裁判者怎么能知道过
力的证据 3、该证据还必须是在法庭上经过法定的调查
程序查证属实的证据 4、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证明对象的例外):
司法认知的事实和推定的事实
17
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表现:
三大诉讼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3条规 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依法作出裁判。” 最高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3 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 案件事实为依据。” 最高院《刑诉解释》第61条规定:“认定案件事 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樊崇义 教授 3、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 契合与背离
11
基本案情:A 镇赌博风盛行。该镇青年张某、李
某等人一起打台球赌博,期间张某输给李某现金2万
元。但张某当时没带现金,于是当场给李某出具了份
欠条:“张某欠李某2万元”。后李某多次向张某要
钱,但张某拒绝还钱。后李某起诉至法院。张某辩称:
2万元是赌债,赌债不受法律保护,自己不需还钱。
究竟是谁之错?
5
真实观念的立法体现: 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10条:审判长享有
自由决定的权力,他可以本着荣誉和良心, 采取自己认为有利于查明事实真相的一切措 施。
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44条第2款:为了 查明事实真相,法院应当依职权主动采取足 以证明一切事实真相的证据,以及对作出裁 判有意义的一切证明方法。
最高院《刑诉解释》第63条:证据未经当 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 ,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法律和本解释另有 规定的除外。
20
证据裁判原则下的思维方式: 亲历者心目中的客观事实 非亲历者心目中的证据事实
21
三、正当程序观:符合人权和伦理要求
《民诉证据规定》第68条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 件事实的依据。
18
新《民事诉讼法 》第68条:证据应当在法 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证据应当在法庭 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 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19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 的规定》第4条 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 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的证据,才能作为定罪 量刑的根据。
6
英美法系的诉讼真实观:
即使作为审查事实的法庭,法官的作用也不是 查明真实情况。法官只是根据提交给法庭的证据材 料做出看似公正的判决。
—— [英] 詹妮•麦克埃文:《现代证据法与对 抗式程序》,蔡巍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实体真实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支撑美国刑事程 序的积极的构成要素;依照正当程序得出的裁判结 果当然被看成是正确的结果,其重点是程序的正当 性。发现案件的真相只不过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 期待的可能结果。
黄法官的判决是来 坚持客观真实的基本理念,同时适当吸
收法律真实——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 1、刑事诉讼中的真实 2、行政诉讼中的真实 3、民事诉讼中的真实
14
二、证据观:证据裁判主义 证据裁判主义是证据法中的帝王条款。
15
证据裁判主义的含义
也称证据裁判原则,是指裁判者对于案 件事项的认定,应当依据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