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姓入闽论文
地方史料:乡土教育视阈下史料教学新探索——以福建“魏晋南北朝人口南迁”教学为例

二、多维度史料构建历史情境,打破
确切的解读。此时,学生需关注史料所载事件的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思维定式
代背景,结合历史情境剖析事件原因真实性。进而
除引用“说明式”的同视角史料,“论证式”
识别材料所叙内容、观点的正确性。当然,对于史 的多维度史料对于学生辩证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料出处、作者立场的辨别也必不可少。例如上述《福 对于某一历史现象,占有史料程度的不同以及观察
学生学史
材料一:《永嘉乱后移民南迁的路线和迁入地 区的分布》[3]
材料二:“其一,永嘉年间,是否有中州人民 入闽值得怀疑,因为东晋为安置北方‘侨民’而在 南方建立的侨县、侨州,没有一个是在闽中;其二, 即使有八姓入闽,也绝不是高门望族,而是所谓‘寒 族’。”
——朱维幹:《福建史稿》[4] 材料三:“自晋代至隋代……福建人口增长不 多。《晋书·地理志》合计当时建安郡和晋安郡 9 县人口仅 8600 户,至隋代对闽中人口的统计,也 只 12420 户……可见,这时候中原虽有汉族移民入 闽,但不可能是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 文化关系论纲》[5] 材料四:“没有设置侨州、郡、县的地区不等 于就没有移民。最明显的例子是今江苏的太湖以东 和浙江省北部,居然没有设置任何的侨治单位…… (但其)地理条件优越,完全具备接纳移民的条件。” “南朝宋时的户口隐漏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 情况下户口的大幅度增长只能说明实际人口的增长 幅度会更大……”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 民史》[6] 材料五:“在丰州狮子山……发掘了西晋、东晋、 南朝墓……特征与江南地区六朝墓完全相同,表明 墓主确是入居本地的中原汉人。从墓葬规模、随葬 品的丰富程度来看,墓主不会是一般的贫困流民。” ——郭志超、林瑶棋主编:《闽南宗族社会》[7] 对比以上材料,其争议集中在几方面:一、究
从族谱资料看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

从族谱资料看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
汤漳平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唐代初年大量中原民众移民入闽,是闽粤开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对《漳州姓氏》一书中有关这一时期入闽的姓氏族谱进行梳理,结果显示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蛮獠”的府兵有68姓,眷属18姓,共86姓;由于诸多未
知原因,部分开漳将士后代世系不明;唐初这次军事行动范围不止今漳州。
还包括了龙岩、莆田、潮惠等地;开漳之后,仍有持续的中原移民入闽,与闽地文化相融合,使闽南文化在唐代中后期终于形成。
【总页数】9页(P77-85)
【作者】汤漳平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32
【相关文献】
1.从族谱看清代闽南赴台移民家庭--以《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族谱》为蓝本分析[J], 孙晟;舒萍
2.1860年以前的潮州海外移民:以族谱资料为中心 [J], 黄挺
3.闽南族谱资料价值得失论 [J], 李天锡
4.论中原移民与江西族谱编纂的兴起 [J], 施由明
5.从考古发现看隋末唐初于阗与中原的关系──大唐毗沙郡将军叶和墓表考证 [J], 林梅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族史论文

家族史论文郑氏家族史浅析11级临床三班郑琳(1101010066)摘要:郑姓是国内常见的一个姓氏,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百家姓中,郑姓的来源不象其他姓氏那样复杂,其血统源流也较单一和纯正。
本文将从郑姓得姓之前的传说与史实讲起,阐述郑氏家族人们的分布和概况,并讲解本人所地区郑氏家族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郑氏家族起源分布温州0 引言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一大姓,的郑姓名人有郑和、郑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历史上卓越成功、郑燮(郑板桥)等等。
由此可见,在我国郑姓是一个在我国颇有影响的姓氏。
郑姓是一个有2000多年漫长发展演变历史的姓氏,其发展演变史颇为复杂,特别是进入当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头,人口激增、分布广泛、名人众多、迁移不定、观念淡化等都是主要表现,姓氏影响力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郑氏图腾1 郑姓的来源郑姓源出于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
有关郑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
后桓公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而其子郑武公又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
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
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
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各地,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
二是: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
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这两种说法各有依据,至于哪个比较真实,暂时无可考证。
2 迁徙分布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关于“闽人三十六姓”姓氏源流的探讨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 00 ) 5 0 7
[ 要]明初 “ 摘 闽人三 十六姓”遵照国谕赴琉球 , 负造化 、沟通往来之使命 。此后便定居琉球之 “ 担 久米村” 。世代繁衍
生息。根 据现存 的福建诸姓族谱及其 内容 ,分析 并推 断赴琉球之 “ 闽人 三十六姓”的姓 氏源流,并 以此对两地之文化往来做 进一步的探讨 。
[ 关键词 ]琉球 ;姓 氏;谱 牒;闽人三十六姓 ;久米村
中图分类号 :G1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5 3 2 1 )2 0 7 — 7 0 8 86 (O O o — 0 9 0
明 朝 初 年 ,明朝 的统 治 阶层 为 了维 护 自己的
利益 ,将海上贸易严格 限制于朝贡体系的框架 之 内。而与此同时 ,却 以福州为窗 口,打开了一条 与 琉 球 朝 贡 贸 易 往 来 的 直 通 道 。对 于 明 朝 而 言 , 与琉球 国之间的朝贡往来 ,不仅在数量上 和频率 上远远超过 同一时代 的其他各 国 ,而且为 了保证 福建 现存族 谱 中的记载 状况 这条 ‘ 通道 ’的畅通 ,明朝统治者还颁布 了诸多 中国之家修谱牒大规模 的发展源于宋代 。较 优 遇 政 策 ,赐 “ 人 三 十 六 姓 ” 则 为 其 中 之 一 。 闽 之 宋以前谱牒官修 的局限 ,宋统治 阶级转而利用 洪武年间,明朝从闽地调遣三千余户前往琉球 国 , “ 家法”达到约束人 民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的统治 负责 两朝 之 间的朝 贡 、册 封 、贸易 、外 交 等事 务 , 目的 。因此在宋代 士大夫 和理学家 的倡 导之下 , 形成 了一次大规模 的官方迁徙 。据 《 琉球 国记》 形成 了敬宗收族的社会风 尚,并且逐渐成为一种 所载, “ 中朝人 来居 者 三千余 ……家 别一 城筑 家族 制度 。家谱作 为宗族组织 的三大支柱之一 , 之” ,称 其 为 久 米 村 ,即 唐 荣 。 这 些 姓 氏 包 括 : 理 所 当然 的被 统 治 阶层 大 力 推 崇 ,因此 ,宋 代 谱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fa238b3b-6eae-11ec-a4c2-7cb59b590d7d篇一:《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姓氏起源与文化根源》教案【教学目标】1.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现象。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从情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要点]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形成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方法。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困难]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假设]一、课前学习1.根据姓氏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每个小组找到他们姓氏和姓氏的历史名人氏的由来。
2.群体间比较,初步总结不同姓氏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研究利用家庭书籍和学校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你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1.教师介绍一些有关当地节日和习俗的基本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
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步骤]一.分析姓氏源流1.新课程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他义愤填膺地在岳王庙前写了一首诗:“自宋朝以来,人们以称回为耻。
当我来到坟墓时,我以称秦为耻。
”由此可见,秦剑泉是对的己姓的尴尬。
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儿子的第13代。
从比较中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看出姓氏对我们很重要。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
学生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尽量让学生发言,老师表扬)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 40%的人口,约4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闽南文化论文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闽南文化论文闽南文化论文资料婚嫁习俗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
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
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
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
姑娘出嫁距今五1六十年前是坐轿。
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
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
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
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
”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
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
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论文

浅谈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摘要: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利用乡土资源渗透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泉州地区的乡土资源及其丰富,乡土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很大的空间。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将泉州地区的乡土资源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充分发挥泉州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乡土资源历史教学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
1982年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元朝时,泉州港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同时,泉州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华侨的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泉州被誉为”多元文化的宝库”。
泉州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8出,市级的多大600多处。
泉州乡土教育资源虽在初中有所提及,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很不够。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把工作重心放在高考学科教学上,而未开设校本课程;其次就是还没有找到一套把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德国、美国,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这些国家关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可见乡土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中提及的泉州乡土文化资源却只有4处,分别是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5课”陶瓷之路”子目中提到泉州的繁盛,第二十一课《对外开放》闽南三角地区中提到泉州;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课”老君岩”图片和第五课”李贽及其思想”。
但通过深入的挖掘,笔者又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有可与泉州乡土资源相结合的内容。
如讲到必修ⅱ中原人口南迁时可穿插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姓氏来源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再如讲到康熙收复台湾时可穿插介绍晋江衙口的施琅将军故居及其事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八闽

“八闽”一说福建最古老名称叫做“闽”。
最早的记载见《山海经》第十,《海内南经》曰:“闽在海中”。
在那蛮荒年代,或许很多岛屿尚未上升与大陆接壤吧。
《周官》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
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汉代经学家郑玄援引《国语〃郑语》的一句话:“闽芊蛮矣”,以注解“七闽”说:“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
”这就是说当时居住在闽地的,有七个部落,都臣服于周,被看做南方的蛮族。
《说文解字》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
”。
可能是一种家中饲蛇或祀蛇,以蛇为图腾的民族。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七闽”成为“八闽”了呢?查辞书“八闽”的解说,似有悖于“七闽”乃臣服于周的七种蛮族部落之本义。
《辞源》“八闽”条:“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辞海》解释为:“福建省的别称。
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这两条都是从封建统治王朝省级建置着眼,来解释其名称来由,而非从“七闽”原义,何时增一闽来解释的。
其实从唐朝陈元光父子平定泉潮间蛮獠之乱,请建置漳州郡治起,“七闽”遂成“八闽”了。
这在陈元光当年写的《请建州县表》里已说得很清楚了。
他首先点明自己屯戍的地域“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居住在这里的蛮獠,都是“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馀”,他们断发文身,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对付这样化外的野蛮民族,征伐十年,结果“元凶既诛,馀凶复起。
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抚绥未易,子育诚难”。
他总结经验教训,乃认识到“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根本原因“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
政府若把蛮獠编入版籍,看作子民,授予土地,施以教化,让他们得安生,“则民心自知感激”。
因而创议“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才能实现“胡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若令蛮獠诚心归附,就要在政策上一视同仁,才能使中原移民与本地土著和睦相处,共同开发闽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对福建的影响校名:福州第三中学作者:池希敏、陈盈佳、林荔菲、朱林靖指导老师:陈琦[摘要]一、黄姓入闽增加了福建的人口数量。
二、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提高了福建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福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三、八姓入闽繁隆了闽地的文化,黄氏名人功不可没。
四、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影响福建的政治。
[关键词]:八姓入闽黄姓影响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中国的历史一路走来,上下五千年的悲欢离合,无数个帝国王朝的兴衰,姓氏在历史的更迭中却一直保留着青春和活力。
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一定程度上成了联系人与人关系的一个纽带。
姓氏的迁徙更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其中最为我们福建人所熟知的就是“八姓入闽”了。
福建处在东南沿海,背靠东南丘陵,东临台湾海峡,气候宜人,加之崇山峻岭,便于躲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大批士族百姓被迫逃到闽东和闽北、闽南等地,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八姓指郑、林、黄、詹、陈、邱、何、胡,实际上当时入闽者不只这八姓,也不只一批。
此后,两晋、南朝直至唐五代,北方移民源源不绝。
“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增加了福建人口,使福建社会迅速汉化和封建化。
这时候的福建,已有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十九县的建制,约8600户;农业生产在封建生产方式下迅速发展,物产丰富,手工业如防止、青瓷也发展起来。
社会的开发再加上稳定的局势,两晋直至南北朝,福建吸引越来越多的北方移民者南迁。
(1)因此,现在许多福建人的祖籍都来自中原地区。
以下是从书中查到的八姓入闽的概况(2):从八姓入闽的概况可以看出,黄姓作为大姓之一,早在晋时就已迁入福建。
,固始人黄道隆入闽,是目前可见最早的黄氏入闽者。
据北宋咸平榜眼黄宗旦续修《锦田黄氏大宗族谱》记载:“道隆公,河南光州固始人,黄舜夫之幼子,任官东郡会稽市令。
东汉建安年间,因见世乱不已,弃官避地入闽。
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间,后改迁桐城西郊。
”后来中原稍定,黄道隆又回归固始居住。
今天的福建《惠安县•人口演变》也记载:“黄氏祖黄道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于东汉末年自浙江会稽令任上弃官入闽,居惠安南部的灵秀山麓。
其后裔颁布于县内及晋江南安等地。
”黄道隆其人,在黄守恭一派的多种族谱中也有记载。
另外有部分莆田派族谱还称晋安始祖黄知运是黄道隆的后裔。
如果说东汉时期黄道隆入闽只是黄姓入闽的开始,那么两晋之际则是中原特别是固始黄姓迁入福建的第一个高潮。
《铺锦黄氏家谱》有谓,“相传闽王王审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带有八姓入闽,吾家其一也。
”引证紫云黄氏各派族谱考据,可知元方公为黄氏入闽始祖,时在晋永嘉末年(312年),晋室南渡,中原衣冠族随之南迁入闽者,凡有八姓:黄、林、陈、郑、丘、詹、何、胡等是也。
明清两代,黄氏族人渡海来台者,多属黄守恭派下。
清乾隆中叶(1756——1775年),黄昌仓、昌积、昌贤三兄弟,由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人垦今天桃园大溪一带,黄姓子孙繁衍成了大溪第一大姓。
(3)不仅在福州,福建各地中的黄姓人口也有不少。
我们常说八姓入闽对福建影响很大,但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呢?因此我们从此出发,先后上网和到福建省图书馆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经小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四个影响:一、黄姓入闽增加了福建的人口数量。
据2006年3月21日《福建日报》报道,根据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在福建长住人口中,排名前10大姓氏的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陈11.51%、林10.17%、黄5.64%、张5.39%、吴4.31%、李4.23%、王4.02%、郑3.25%、.刘2.98%、杨2.55%,由此可见,在福建三千多万的人口中,黄姓人口达170万左右,不能不说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族谱记载,黄姓最早进入福建定居是在东汉时期。
乾隆版《福建通志》称:“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
”而《闽小记》更称:五胡乱华,衣冠仕族黄、林、陈、郑四姓率先入闽。
据记载,这次中原仕族入闽浪潮中,有如下数支黄氏入闽:(4)第一,河南固始人黄允入闽。
据清光绪《闽县乡土志•版籍略三》载:固始人黄允随晋室南渡,辗转入闽,居侯官(今福州),后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
黄允,据《黄文肃公世家谱》,黄允是黄琬的第五代孙。
该谱在黄允下特别标注“东晋八姓入闽之一”。
第二,黄助兄弟自固始入闽。
据《黄文肃公世家谱》记载,晋时,黄琬的孙黄助、黄勖入闽,后来在连江海面遇难,被福建沿海渔民尊奉为文武太平王。
出海前必到庙中祈求保佑平安吉祥。
黄助兄弟虽然魂留福建,却可能无后裔留闽。
第三,黄知运、黄元方父子自固始入闽。
黄知运、黄元方也就是晋安•莆田黄氏的开基始祖。
谱称黄知运,在两晋之际任永嘉守(今浙江温州市),有子黄元方,任晋安守(今福州)。
因为当时中原战乱频繁,于是在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侯官乌石山,黄知运也随子入闽。
黄氏在福州建万卷书楼,称“黄楼”,书楼所在的巷子称“黄巷”(今福州市东街口南后街)。
黄元方因此成为晋安黄氏入闽始祖。
八姓入闽中的黄姓入闽形成了福建几大黄姓分支,这里介绍浦城黄氏和虎丘黄氏(5)浦城黄氏是非常重要的一支。
这支黄氏,无论其历史悠久,还是人才兴显,后裔发达,都可与其他黄氏支系媲美,理应被称为闽中旺族。
浦城黄氏形成于唐代中期,其开基始祖黄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自固始入闽。
据浦城黄氏族谱记载,该支黄氏为江夏黄香后裔。
黄鼎,字器之,行六,唐谏议大夫。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中原发生刘展之乱,黄鼎自光州固始县乱举家入闽,卜居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之溪东,即现在的浦城县仙阳镇溪东村。
黄鼎的后裔,非常繁荣,成为唐末五代和宋元时期的闽中望族——浦城黄氏。
虎丘黄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虎丘黄氏入闽始祖黄敦,字庆举,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携弟黄膺(青山黄氏入闽始祖)随王审知入闽,后辞官不受,志乐山林,隐居于梅溪坪盖平里凤栖山(现福建省闽清县塔庄镇),结庐垦拓,辟园亭,艺花果,"非有道者弗之交"。
传说黄敦去世后,有虎培墓丘的祥瑞,故得名“虎丘黄氏”。
敦夫人陈氏,育有六子:长宗、次礼、三凝、四勃、五启、六余,世称"六叶传芳"。
虎丘黄氏自宋朝开始,即为世家大族。
族旺家兴,叶繁枝茂,其后绵绵瓜瓞,生齿繁增,六叶子孙各衍支脉,具有开拓性的子孙,便离开故土另择地拓业,后裔遍及福建各地及省外一些地方,分布的地方有闽清、永泰、闽侯、福州、福清、莆田、仙游、泉州、厦门、德化、漳州、古田、尤溪、宁德、寿宁、周宁、福安、霞浦、福鼎、屏南、长乐、连江、罗源、永安、三明、南平、沙县、顺昌、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浦城、龙岩、永定等市县、以及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梅县,浙江省的乐清、台州、黄岩、临海、平阳、苍南,湖南省的渠阳,江苏镇江,以及江西、台湾等省市。
旅居海外者,踪迹遍及全球各地,而以马来西亚为多,因在上世纪初族人多追随诗巫港主黄乃裳漂洋过海开辟"新福州"。
移居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泰国等国之宗亲不下十万人。
除这两黄氏以外,还有泉州五安黄氏,晋安黄氏等等。
二、八姓入闽中黄姓入闽提高了福建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福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公元613年,黄鞠遵父命,携家眷自河南光州固始迁入闽中,先居七都蒲源,后遇先入闽,已肇居霍童石桥的亲戚朱福。
黄鞠喜爱霍地广袤,是理想中的桃源,可大兴水利,广辟良田,遂与朱福商谈“让地”。
从此,黄鞠开基石桥,带领儿孙开凿了“渡泉洞”和“枇杷洞”二条水利工程,开垦出千亩良田,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艺植入霍童,在龙腰利用水力,建起了水碓,磨麦、舂米,引进了麦、芸苔,豆类等优良品种,使霍童千百年来得以繁荣、昌盛,所以霍童人称黄鞠公“凿龙腰、开霍地”的“开山黄公”,“土主神灵”。
黄鞠的功绩在“志”和“史”上多有记载,现今有《水利志》中还提到他,称他是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黄鞠后裔繁衍昌盛,形成为今天的福建宁德石桥黄氏。
(6)黄鞠故里龙腰水渠三、八姓入闽繁隆了闽地的文化,黄氏名人功不可没。
以上提到的虎丘黄氏和浦城黄氏就有许多名人。
浦城黄氏很早就以诗书传家,五代时就是闽中世家旺族,并出了黄元吉、黄旦、黄觉、黄好谦等大批名见史传的人物。
虎丘黄氏不惟人众,而且历代英贤辈出,家声振远,有宋代两朝双宰相,一代三状元:六世黄裳,北宋状元及第,历任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等职;八世黄稹,为闽清登进士之首,七子皆英贤;九世贵洽,忠言无隐,望重百僚,任枢密右使,系孝宗、光宗两朝名臣;九世黄龟年,官侍御史、四劾秦桧之专权奸佞,其奏章铮言犹在,可与日月同辉。
十三世黄复,字乾叟,宝庆进士,死事濮州,忠殉为国,沙县立祠,敕谥忠壮侯;十四世黄师雍,官侍御史,累疏史嵩之奸恶凶残,其疏辞亢正,可与山川竞色。
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明、清,虎丘黄氏后裔状元、榜眼、探花及第九人,登进士第二百四十五人,入相三人,任京官地方官四百多人。
还有清时的大学士黄锡衮(1621-1707年)它是福建晋江潘湖人,原名炳朱字宗麟晚号潘湖叟。
糊口房明武探花南京大总督骠骑将军滨南黄守魁曾孙,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十二世孙。
年七龄能诗,日诵千言,蚤岁母徐氏受以书,辄念不忘;父授以语,应答如响;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受知于房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少有才名。
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十九龄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二十龄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明末授广西巡抚,后弃官读书于武鸣县起凤山东峰读书岩,与黄憬作诗相唱和。
崖书朝阳鸣凤犹存。
世乱归家。
清顺治五年复考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八年晋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
九年旋任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十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十一年授弘文院内阁学士。
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乙未秋寻丁父忧归故里守制三年后复原官,辛丑春丁母忧回籍,服除召回京师。
十三年晋大理寺寺丞,十六年擢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康熙元年迁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六年晋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五月兼理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
壬子平抚“三藩”叛乱,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以平寇荣绩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务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
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
立朝三十年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以政望加太子太傅、光禄大夫。
锡衮在官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还以文武之长才,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