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
论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论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在祖国西北边疆的祁连山北部,在富饶美丽的肃南草原,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裕固族。
裕固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的民族,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已经失传,民间文学成了裕固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裕固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更是个性鲜明,丰富多彩,这些女性身上不仅展现了裕固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更充分的体现了裕固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成为研究裕固族文化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裕固族,民间文学,女性形象,民族文化。
绪论在祖国西北边疆的祁连山北麓,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裕固族。
裕固族的历史悠久,可溯源至公元七世纪的回纥。
裕固族的祖先曾经先后建立过强大的回纥汗国和甘州回鹘政权,同历代的中央王朝以及周边的兄弟民族政权有过广泛的接触,在以后的发展中,他们又融合了一些蒙古部落,以及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才逐渐形成今天的裕固族。
裕固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却已失传,富有智慧的裕固族人民拥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有富于特色的体育活动,有别树一帜的造型艺术。
尤其是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在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裕固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生活习俗。
其中,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是独具风格,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裕固族女性独特的民族心理。
下面,我就对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表现(一)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与传说数量非常的多。
民间故事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民族风格。
故事中都集中反映了裕固人在为人处世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也体现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故事都具有鲜明的裕固族文化特色。
例如在《蟒古斯的媳妇》中讲到一个裕固族牧民家中,儿子娶了一个媳妇,这个媳妇正是莽古斯所变,她不仅吃掉了自己家的牛羊,而且还准备杀死自己的丈夫,后来莽古斯的丈夫在山神的保护下逃出了家中,莽古斯在追赶的路途中被老虎咬死,最后男子骑着这只老虎回到家中与父母团圆。
民间文学 课程思政

民间文学课程思政民间文学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思想渗透,是一门能够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素材的课程内容。
以下是一些有关民间文学的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首先,民间文学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人民性。
从古至今,民间文学以自然、淳朴、鲜活的表达方式描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
例如,民间民歌以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农民对艰辛劳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民间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理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为我们的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民间文学是道德伦理的宝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民间文学中常常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塑造、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述以及对道德传统的承继,传递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例如,传统民间故事中常常塑造了善良、勇敢、忠诚等品德典范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和行为引发人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学习民间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准则。
再次,民间文学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民群众的历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例如,民间叙事诗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国家兴衰、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民间文学,我们可以增加对历史的敏感和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民间文学是创造力的源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以其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民间童话中的奇幻故事、民间戏曲中的丰富角色形象等,都是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而诞生的。
学习民间文学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表达能力。
民间文学

第一章绪论1.民间文学的范围:(1)散文类:神话、传说、故事、歇后语(2)民间韵文类:民歌、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3)说唱类:曲艺、小戏2.民间文艺学的性质(1)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它是一门既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
交叉性:A.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科;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
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了解特定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史、生活状况,许多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就难以理解。
C.民间文学与民族学也有很大的关系。
处于前文字社会阶段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依靠口头代代相传。
因此,民间文学也是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D.民间文艺学也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不了解语言的规律,就不能完全解释民间文学独特的语言艺术。
E.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独立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标和研究方法。
尽管它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英国学者汤姆斯与1846年首先提出了民俗这一学科名词。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了“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柳田国男也提出了“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为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寻找依据。
3.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主体上还是下层人民的作品。
(4)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第三章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民间文学的生活功能,是指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的民间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效用。
我们知道,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创造文化,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互相联系的各种文化要素构成,其中每一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发挥这一定的功能。
民间文学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具有多形态、多层次性。
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传授功能由于民间文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没有掌握文字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从而,民间文学担负着一项主要的使命,那就是传承民众的知识和经验。
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大量的文本都是知识的汇集。
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由来和人间秩序的形成,尽管并非真正科学的知识,却是当时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
如中国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现象,神话是这样解释的: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篇》】非常明显,神话叙述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并与日月星辰西落和水向东流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
这无疑成为当时民众传授知识的途径。
神话这样,传说也是如此。
民众获得大量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知识,并不是依靠传统的典籍,而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传说。
尽管这些故事传说与历史真实会有一定距离,但是民众是将其作为历史知识加以认同的。
至于谚语之类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民众通过谚语的运用传授气象、劳动、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就更直接明了了。
二、道德塑造功能“传统对于社会有无上的价值,所以再也没有比社会分子遵守传统更为重要的了。
必须严格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第23页】道德规范就是传统中极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众历来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大量属于风俗习惯中的村规民约、礼俗禁忌之外,人人们还通过舆论以及家庭教育规范各自的行为,成为人民自觉遵守的传统。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Part
02
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 、宗教信仰和原始文化,是人们集体 创作、口头传承的一种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 、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作品反映 了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 想象。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承载 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 记忆,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 成部分。
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 广泛的应用价值。
民间文学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丰 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 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作品可 以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促 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民间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 向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建设 、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 响。
要意义。
现状
当前,民间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外来文化的侵蚀、传承人的老 龄化和后继乏人等。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许多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濒临失
传。
民间文学传承的方式与途径
传统方式
口传心授、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 这些方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效力 。
P 03
总结
民间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是 构成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因 素,能够深入人心,引起 共鸣。
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
传承
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 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传播
传播方式多样,包括口头传播、 文字传播、媒体传播等
总结
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是维系民 族文化的重要纽带,对于弘扬民 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
民间文学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神话 : 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 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 神,神话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 是神而是人,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区别:1、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
三、歌谣分类:
(一)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
1、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
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 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 炙人口的一种。
2、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
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 女生活的为多 。
3、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
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 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 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一般 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 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4、仪式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 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 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 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 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
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
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练语儿歌等。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
第二章 传说
一、传说的概念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
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 的传奇故事。(广义) 民间文艺学的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 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 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文学,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
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
(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
(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
(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
(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
(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
土族的民间文学概况

土族的民间文学概况土族的民间文学,是以口头相传下来的。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头文学。
这些作品大多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与恶势力搏斗的勇敢精神。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土族民间文学按其内容和体裁分,可分为叙事诗、传说故事、寓言等。
叙事诗:以叙事为主的土族诗歌,在土族民间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品有《拉仁布与吉门索》、《登登玛秀》、《祁家延西》、《洛桑王子》等。
其中《拉仁布与吉门索》流传最为广泛,是土族人民最主要的一首叙事长诗,人们称之为叙事长诗中的感情悲剧,对黑暗的封建社会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传说故事和寓言:传说故事有揭露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剥削的《气杀狗地主》、《红水沟》;有反映土族人民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同残害的罪恶势力作斗争的《黑马张三歌》、《花牛犊》等;也有表现青年男女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奋起反抗不今偶的宗教道德观念的束缚,蔑视权贵的《孔雀》。
寓言有《红毛狐狸和黄眼狼》、《凤凰和麻雀》。
童话有《饥寒歌》。
这些寓言和童话以物喻理、含蓄、幽默、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性、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土族民间文学中广泛地吸收了各兄弟民族的创作,汉族的《兰桥相会》、《秦香莲》等,在土族地区较为流行。
土族人民的刺绣艺术明显得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
土族妇女喜欢在衣服袖头和下边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土族男青年胸前大都有块四寸见方的刺绣图案,上面绣着五辫梅、转魁子、太极图等。
土族的长腰带和裤带头、烟包、衣领上,一般都绣一种有四方连续图案,叫富贵不断头,不仅有民族风格,而且非常鲜艳华丽。
在鞋上绣云子花,花纹细致匀称,色彩艳丽。
土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就学习这种手艺。
在刺绣艺术上土族也吸取了汉族的艺术传统,如民和土族青年,都喜欢勒花围肚,上面绣有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
土族的刺绣独具一格,美观大方,朴素耐久.土族民间文学:歌谣、叙事诗、神话、童话、故事、寓言、谚语等土族儿女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学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梅山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摘要:“梅山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周行易说道:“所谓梅山文化,即湖南古梅山地区以原始狩猎神张五郎崇拜为基本内容的一种非常古远的原始文化,它蕴藏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许多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从山林走向平原、从原始狩猎文明向农耕稻作文明转化的全过程。
”关键词:梅山:张五郎:白娘娘:梅婆蒂主:土地公婆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62-02在梅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
这些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传说、故事、歌谣。
它们虽然属于民间口头流传的东西,大多是下里巴人。
但其中的文学色彩却相当浓厚,尤其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很有艺术色彩。
本文分别就张五郎、吉吉、梅婆蒂主、土地公、土地婆等形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张五郎,张扬个性忠于爱情的英雄形象要讨论梅山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自然离不开张五郎。
张五郎是公认的梅山神中之神。
梅山地区的人们把他奉为英雄,在梅山猎人中一呼百应。
梅山民间文学里,张五郎被塑造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翻天菩萨”,脚蹬天,头顶地,黄眉怒眼,倒立行走。
他不从王法,翻江倒海,张扬个性,追求平等和公道。
他以超凡的手艺与狩猎天才,创造了装弩、坐草放叉、黑山断路一整套绝技,传授给梅山猎人。
他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胸怀天下,济世沧民的领袖,和梅山民众有难同当,有福共享,代表公道,平均主义。
他带领梅山峒民,开山修路,围捕狩猎,与神秘莫测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斗争,与凶猛残暴的野兽搏斗,“谷里擒龙龙缩爪,坑边打虎虎藏身。
”可是,神也好,英雄也好,总有失误的时候。
在一次和猛虎的搏斗中,张五郎不幸被虎撞下悬崖,倒挂在一棵树上。
但是,他即使牺牲了,在梅山人们的心目中,他仍然活着,他成了神,一个能“翻转神坛,旋转乾坤”的神,大有孙悟空的神力和气魄。
这实际上寄托着梅山地区人们的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张五郎不但是一个能倒立行走的英雄之神,而且是一个对爱情相当坚贞的有情郎。
这在梅山民间关于他和白娘娘的传说故事中可以见到。
梅山地区关于张五郎的传说版本很多,其中有一种版本是这样的:张五郎原名张志魁,南宋孝宗(公元1668年)中状元,偕妻五娘一道去庙进香,“庙神“见五娘美貌,一阵妖风把五娘摄去。
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张志魁上雪峰山学法救妻,拜在雪峰白老祖门下。
后学得一身武艺与通天法术,书生变成了武生。
后拜别恩师,下山救妻。
在雪峰山学法期间,白老祖的独生女白娘娘早就暗暗爱上了他,并提出要和他结成鸳鸯。
张五郎不答应,坚决要下山救妻……。
这则民间传说几乎是倾注了所有的感情浓墨重彩地歌颂了张五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为了救妻子,他连状元都不做了,要上雪峰山学法。
在雪峰山,美丽聪明的白娘娘爱上了他,要和他结成鸳鸯,他一点也不动心,并严词拒绝,坚决下山救妻,这种对爱情的忠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为历代文人歌颂,所推崇。
怪不得千古以来,梅山地区的男性对张五郎敬仰有加,就是女性,也一直把张五郎奉为心目中的偶像。
民间传说中的张五郎既有英雄的本色,又有顽童的性格,有时喜欢搞一点小小的恶作剧,把自己变成倒路鬼,捉弄人。
当行人在山里或夜里走路时,他故意使你迷失方向,在原地兜来兜去,兜得行人精疲力倦时,他才让你找到路,而那路,就在行人的身边。
民间文学的作者为什么要给张五郎的性格加上这么一笔呢?难道他们不怕损害张五郎高大的形象?不会的,有了这么一笔,张五郎的形象不但没有受到损害,反而更鲜明更可爱了。
因为张五郎既是神又是人,人的性格是多重复杂的,是色彩斑烂的。
何况张五郎这样的人呢?二、白娘娘,追求爱情的反抗女神在梅山民间传说中,女神相当多,并且法力无边。
白娘娘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典型形象。
白娘娘在不同的传说版本中有着不同的名字,有叫吉吉的,有叫急急的,也有叫济济的,还有的叫急急如律令……。
我们在这里,还是叫她白娘娘吧。
白娘娘聪明美丽,心地善良,但在爱情上,富有叛逆精神,这体现在她和其父白老祖的斗智斗法上。
张五郎到雪峰山学法,一开始,白老祖(又有说是太阳老君或太上老君)见他是一介书生,不想收他为徒,便千般刁难他。
白娘娘却爱上了张五郎的人好志诚,儒雅倜傥,一心想和他结成鸳鸯。
每当白老祖刁难张五郎时,她就暗暗相助,帮助张五郎度过难关。
一次,白老祖要张五郎在三天之内砍光山上的树木,播下芝麻并收回芝麻。
张五郎急得愁眉不展,寝食不安。
这时,白娘娘给他偷偷授计,张五郎便在限期内完成了白老祖的苛刻要求。
白娘娘向张五郎求爱,遭到张五郎的拒绝,同时,她的父亲白老祖也坚决反对。
但白娘娘对爱情矢志不移。
在张五郎离师下山救妻时,白娘娘娘把一个宝盒交给张五郎,并告知自己藏身于内,帮助张五郎去救妻,要张五郎没到时候不要打开。
张五郎不相信一个这么一点大的盒子能藏下白娘娘那么大的人,走到半路,就好奇地把宝盒打开。
这时,被一直在寻找女儿的白老祖发现了,扔来飞刀,把刚从宝盒里跳出的白娘娘斩为三段。
于是,白娘娘“脑壳一滚成了神,白氏一娘上青云;身子一摆成了神,白氏二娘显法身;两腿一摆成了神,白氏三娘救万民。
”这样,一个白娘娘,变成了“三霄娘娘”:上洞天霄娘娘,中洞云霄娘娘,下洞水霄娘娘。
这显然是个爱情悲剧,白娘娘终于还是没有和张五郎结成鸳鸯,甚至是以死殉情。
那么,民间那些最早的口头作者们,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为什么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大概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在那个封建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像枷锁一样戴在人们脖子上的社会里,又有几个妇女能获得爱情的自由?追求爱情自由的女人们,除了屈从于封建势力的统治外,以死殉情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
不过,追求爱情自由的白娘娘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她死了以后,仍然要向封建礼教挑战,仍然要追求女性的解放,展示人类的本性。
由白娘娘变成的“三霄娘娘”,更具梅山神的意蕴,一个比一个风流,一个比一个放荡。
不过,她们风流得可爱,放荡得令人同情。
她们的风流放荡,实际上是一种向封建伦理道德的挑战,是一种对三纲五常的背叛。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梅山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们,让一个白娘娘变成天、云、水三霄娘娘,不正寓意着反抗封建统治的力量是不可扼杀不可消灭的么?三、梅婆蒂主,慈悲女神在梅山文化中,张五郎是公认的梅山神祖宗,但是,据有些专家考证,梅山巫教的真正开头发蒂的祖宗,是梅婆蒂主。
梅山民间传说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梅山民间文学中梅婆蒂主是一个慈母形象。
梅婆蒂主原来来是一位接生婆,住在靠山临水的古梅山脚下,终生行善好施,专为孕妇排忧解难,解除痛苦。
在接生当中,她曾遇到五个因母亲难产而死留下来的婴儿。
她出于慈悲心肠,把这五个(三男二女)失去母亲的孩子收养起来,抚养成人。
后来,大男扶燕山因上山打猎,铳无虚发,成了上洞梅山扶大王;二男李宗伯平原放鸭,立梢成圈,成为二洞梅山李大王;三男赵公得捞鱼打虾,网鱼成堆,成了三洞梅山赵大王。
长女梅一姑因丈夫赌钱,规劝无效而吊颈寻短,成为吊颈鬼;二女梅二姑因难产丧生而成为难产鬼。
梅婆蒂主因养育的三个儿子都成了梅山洞王,名声大震,人们都尊称她为梅婆蒂主。
照一般逻辑,梅婆蒂主的形象应该是够高大的了。
但是,古代梅山民间文学的作者们或许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几千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创作原则,而是把这么伟大的母性当作一般的家庭妇女来塑造,而且是个唠唠叼叼婆婆妈妈的主妇。
在《庆梅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这样的梅婆蒂主: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妇,手拄拐杖,头扎黑纱,走路一步三蹴,蹒蹒跚跚。
说话也唠唠叼叼,开口就是数落儿女:“大伢子,你个冒记性的,一支鸟铳丢在这里,也不收一收;二伢子,你个冒检收的,一根鸭梢倒在地上,也不捡一捡;三伢子,你个冒划算的,一张鱼网堆在这里,也不晒一晒;一姑叽,你的吊颈绳用了,赶快取下来,挂在这里怪难看的;二姑叽,你用过的剪刀,不收进篮子里去,还放在这地上做么咯罗?”唠叼也好,数落也好,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仍然有一种慈悲的情怀。
通过这些唠叼,梅婆蒂主这个可亲可爱的形象就永远地留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刻在了历代读者的心中。
四、土地公婆,一对喜剧形象梅山神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土地神了,多得如同封建时期的里甲,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长。
不过,就职权而论,还没有里甲和生产队长的权力大。
里甲和生产队长在他们的辖地里,什么事都归他们管。
而土地神就不行,供奉在家里的,叫“镇宅土地”,只能管家里的事;供奉在庵堂寺庙山门之外的叫“山门土地”,只管庵堂寺庙周围的事;供奉在路边的叫“路边土地”,只管过路行人的平安。
民间传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把所有的神都封尽了,最后只剩下了土地这个微不足道的神位,封到自己,没有其他的神位可坐,就只好屈居此位了。
他的老婆马氏就随着做了土地婆。
但姜太公又不想管地方上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又在他下面发展了许多小土地,他自己当挂名的“内阁总理”,而让手下的小土地各司其职,“土地公公管牛马,土地婆管鸡鸭。
”镇宅土地管一家清泰,山门土地当门房老倌,路边土地主出入平安,田边土地主五谷丰登,塘头土地管鱼苗成长,园头土地管蔬果兴旺……。
由此看来,土地神是一个封建王权中最低层的“官儿”,他最接近老百姓,最懂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就最具有人情味儿,所以,梅山民间文学中土地神的形象,就最接近于人了。
梅山民间文学中的土地神,不像其他梅山神那样,有非凡的武艺,通天的法术,使人景仰的外表。
土地神没有这些。
据说当年朱元璋在寺里当小和尚,天天打扫神座,命令大小菩萨通通跑下神龛,等他打扫干净后再一个个趴上去坐好。
只有土地公公老态龙钟,行动滞缓,朱元璋等得不耐烦,一扫把把他扫出了大殿之外。
朱元璋是皇帝,是真命天子,比一般神都要大,从此土地公公再不能进殿坐神龛,只能在山门外当山门土地了。
而土地婆婆却高高大大,行动利索,性格泼辣,喜欢数落土地公公的短处,却又喜欢为土地公公辩护。
这一对土地夫妻的外在形象,被刻画得滑稽可笑,却又令人喜爱。
土地神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他虽然职位低微,上不了神龛,但他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他对人间的善恶洞察入微,哪个做了好事,哪个做了坏事,他都一一记录在档,每年腊月廿四,他就上天庭向玉帝奏报。
就是有人向他行贿,他都不会动心,办事客观公正,错就是错,对就是对,照报不误。
所以,当了千万年官,他依旧两袖清风,连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除了镇宅土地能借住在人家的神龛下,山门土地、路边土地等,就只能在野外搭个小棚子了。
他们的两个儿子——招财童子和进宝郎君也得不到父母的好处,终年飘落在外,靠当叫花子或出卖苦力糊口。
土地公公想念亲人,外出寻儿,久久未归,土地婆婆又外出寻夫。
丈夫寻到了,却没有寻到儿子,后来双双死在路边,成了路边土地。
他们从自身的惨痛经历中悟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于是便全心全意保护来往行人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