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形式及风格

合集下载

朝鲜族舞蹈《谷雨》艺术表现特征赏析

朝鲜族舞蹈《谷雨》艺术表现特征赏析

朝鲜族舞蹈《谷雨》的艺术表现特征新传1904班王晶慧 201928050413《谷雨》舞蹈是一个充满清新活力气息的朝鲜族女子群舞。

通过表现形式,动作姿态,服饰色彩,节奏韵律等一系列细腻的处理方法,生动地展示出了“谷雨”的主题。

以下是从各方面对舞蹈《谷雨》进行的解读赏析。

内容上:在“谷雨”这一充满春天生命气息的主题下,讲述了一群充满朝气的鲜艳动人的朝鲜族姑娘在春日清晨去下田插秧播种的故事。

其间的这群姑娘躲雨后小心翼翼踩水前行,低头劳作等场景,将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普通情景用清新俏丽的舞蹈表现出来。

雨水、稻田、土地和朝鲜族姑娘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正焕发出“谷雨”时节的自然朴素和美好。

表现形式上:《谷雨》用“少女”和“播种”这两个元素紧扣住了“谷雨”的主题:少女的青春洋溢,播种而产生的生命的复苏与生长,都充分表现出“谷雨”时节的活力气息。

同时《谷雨》充分运用了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整个舞蹈充满了诗意的情感表达、饱满的视听效果。

在听觉上,在朝鲜族传统民歌《桔梗谣》基础上加入浓烈的鼓点和潺潺的水声,用通感的手法把雨后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推动情境的构造。

细腻的处理方式,让作品即便是刻画小事也不落俗套、不显平庸。

动作姿态上:《谷雨》中的通过舞者戴斗篷,卸斗篷,执鼓舞动等一系列的连贯动作,生动演绎出一个个插秧种田的劳动者。

开篇通过将自己的斗篷轻轻卸下盖在头上来表现躲避雨水,小心翼翼地踩水前行。

其后通过轻轻收起遮雨的斗篷,绑在腰间。

而后又通过手中的鼓和鼓槌,时而翩跹起舞,时而低头劳作,在不断的变化中把劳动的愉快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使一个个人物灵动鲜活。

服饰特点上:《谷雨》的服装设计十分别致。

与整齐划一的服装造型不同,《谷雨》的服装色调丰富,色彩鲜艳;同时在纱质外裙的朦胧感调和下,消解掉了高饱和度的“甜腻”之感。

使得整体形象不显刻板。

将一群清新俏丽的朝鲜族姑娘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同时24个女孩按照裙子的颜色分成了4组,意味着一年四季循环往复,令人回味悠长。

民族民间舞蹈鉴赏常识之——朝鲜族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鉴赏常识之——朝鲜族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鉴赏常识之——朝鲜族舞蹈我国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长白山等地区。

其民间舞蹈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外来舞蹈,主要有农乐舞,舞蹈分'持手'、'杂色'两类,'持手'指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舞蹈;'杂色'指各类舞蹈角色。

二是延边地区的舞蹈,主要有:'顶罐舞'、'沙帽舞'、'背架舞'、'汗衫舞'、'手巾舞'、'阳伞舞'、'碟子舞'、'弓舞'、'扇子舞'。

三是群众自娱性舞蹈,多为即兴发挥的舞蹈。

主要有'快吉那庆庆那内'、'嗡嗨呀'、'嗬尔拉哩'等。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

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

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舞姿优美典雅,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因为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严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

“对称”关系更是朝鲜舞蹈中的重要体现。

从动作上看,朝鲜族舞蹈动作多是圆形的。

手臂是圆形的,身体是圆形的,路线也是圆形运动,因此不管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体现出这种完美的对称方式。

例如朝鲜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划圆手”。

即是由小臂带动经手腕到指尖的划圆动作。

又如“翻摊扛手”:双手交替做扛顶手时,两只手运动路线是对称的,一只手顶起后向下落,另一只手抽起向上,顶起的手油手心向上转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则手心向下转至手心向上,最后落于横开手位时已经变化为一阴一阳相互平衡的状态。

从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鲜舞蹈在形态上体现为围、柠、含、曲、圆,主要的动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由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朝鲜民族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

朝鲜族的古典舞蹈在古朝鲜、秽貊、扶余、新罗、百济、高句丽及三韩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朝鲜族民间舞蹈则与农耕劳作、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流传于辽宁各地城乡的《农乐舞》,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实际上是融合多种舞蹈(如《象帽》、《手鼓舞》、《长鼓舞》等)为一炉,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舞蹈品种。

其他舞蹈有反映勇士精神的《刀舞》,筵宴中跳的自娱性即兴舞蹈《手帕舞》、《碟舞》、《顶瓶舞》、反映男女爱情的《春香传》、《樵夫和村女》,反映宗教和祭祀生活的《僧舞》、《巫堂》等以及《扇子舞》等。

《农乐舞》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

每年五月播种之后,“以牺牲祭天,并歌舞达旦”。

“数十人排成一行,左右踏步,有高有低,手足并用,舞姿轻快,长短强弱,节奏动听”。

农民自春天准备耕种开始,到秋收为止,根据劳动内容、场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

《丰铮》是流行最广的《农乐舞》,是在插秧或锄草时跳的。

那时,先把“农者天下之本”的大旗插在中央场地上,旗杆顶上挂有野鸡头以求吉利。

在出工之前,要到这里欢快地跳一场《农乐舞》,然后以互助的形式轮流到各家田地里干活。

《僧舞》,僧舞是佛教影响下产生的有代表性的朝鲜民间鼓舞之一。

据传说: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诵读经时,有五色彩云笼罩。

其弟子迦叶见到此景,便击鼓起舞以示庆贺。

后人模仿迦叶的动作编排了《僧舞》。

因此,僧舞作为佛教界的法舞,具有威严的宗教色彩。

另一种传说是朝鲜李氏王朝的著名诗人兼舞蹈家黄真伊,为了戏弄伪装的智足禅师,戴着高帽,身着长衫,腰系红带,编排了僧舞。

也有破戒僧为了排遣苦闷创造僧舞之说,还有起源于戴假面的路葬舞之说。

总之,现在流行至今的僧舞,是把佛教意识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的〈鼓舞〉。

《刀舞》又称〈剑舞〉或〈剑器舞〉。

公元4世纪时已在古朝鲜民族中广为流传。

从公元4世纪出土的墓葬壁画中就可以看到挥舞长刀的舞姿。

统一朝鲜的新罗歌舞中便有剑舞。

朝鲜族的长鼓舞有啥特点?长鼓舞简介

朝鲜族的长鼓舞有啥特点?长鼓舞简介

[键入文字]朝鲜族的长鼓舞有啥特点?长鼓舞简介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

朝鲜族民间乐器。

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

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

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

”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

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

《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风格特色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

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

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

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音高。

舞蹈时,右手用鼓鞭敲打高音鼓面,左手拍打低音鼓面。

由于音高不同,1。

朝鲜舞的基本特点

朝鲜舞的基本特点

朝鲜舞的基本特点作者:来源:添加时间:2011-06-10 15:45:03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的运用最具有典型意义,气息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由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以达到艺术升华的结果。

朝鲜族舞的体态动律特点: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

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

男为自然手型。

朝鲜舞是有特点、十分细腻的,体态和手、脚型的特点皆贯穿在动律中,形成独特的舞姿风格,它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

朝鲜舞动律应概括为垂直的屈伸动律和平移的屈伸动律两种,运动线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的下弧线。

此两种基本动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

朝鲜舞基础步法类动作:* 屈伸动律和以此紧密相连的气息(屈时吐气,伸时吸气)* 每个步法迈步之前,都有一腿弯曲,另一腿抬起的动势特点* 脚抬起到落地都有从脚跟,脚心,脚掌或脚掌经过脚心到全脚一节一节的脚腕控制力的存在。

朝鲜舞的基本特点作者:来源:添加时间:2011-06-10 15:45:03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的运用最具有典型意义,气息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由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以达到艺术升华的结果。

朝鲜族舞的体态动律特点: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

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

男为自然手型。

朝鲜舞是有特点、十分细腻的,体态和手、脚型的特点皆贯穿在动律中,形成独特的舞姿风格,它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续性。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朝鲜族长鼓舞的特色每一种舞蹈都有其意义,它代表着民族美,自然美。

而朝鲜族文化就向我们展现一种形态万千的长鼓舞,独具朝鲜民族风。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其背后隐藏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宛如他们跳的不是舞蹈,是一种生命的诠释,青春,勇猛与震撼。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

朝鲜族民间乐器。

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

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

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

”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

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

《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风格特色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

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

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

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音高。

民族舞教程朝鲜族舞蹈

民族舞教程朝鲜族舞蹈

民族舞教程朝鲜族舞蹈朝鲜族舞蹈教程一、简介民族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朝鲜族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动作与技巧,希望能帮助舞蹈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朝鲜族舞蹈。

二、基本特点1. 舞蹈风格自然优美:朝鲜族舞蹈以自然优美的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舞姿舒展、流畅,充满了动感和韵律感。

2. 强调情感表达:朝鲜族舞蹈以情感表达为核心,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传递深情和真实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者内心的世界。

3. 器械舞的特色:朝鲜族舞蹈中,器械舞被广泛使用,如手扇、锣、鼓等,通过器械的运用增加了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舞蹈动作与技巧1. 基本舞蹈动作:朝鲜族舞蹈常见的基本动作包括轻盈的步伐、身体的转动、手臂的挥舞等。

这些动作需要舞蹈者保持柔韧的身体,并具备均衡和协调的动作能力。

2. 舞蹈技巧锻炼:针对朝鲜族舞蹈的技巧要求,舞者需要进行专门的锻炼,包括身体柔韧性的训练、舞步的熟练掌握、身体协调性的提升等。

此外,舞者还需注重肌肉力量的培养,以支持稳定和高质量的舞蹈动作。

四、学习朝鲜族舞蹈的建议1. 寻找专业教师指导:对于想要学习朝鲜族舞蹈的人来说,最好能够找到专业的舞蹈教师进行指导。

通过专业指导,能够快速入门,学习到正确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要领。

2. 培养舞蹈感觉与表现力:学习朝鲜族舞蹈需要注重培养舞蹈感觉和表现力。

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和意境的,所以舞者需要细腻地领悟舞蹈的内涵,并用舞蹈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来。

3. 注重反复练习:舞蹈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期坚持和反复练习。

只有不断地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舞蹈的要领和技巧,并逐渐提高舞蹈的水平。

五、总结朝鲜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朝鲜族舞蹈,不仅可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还能够提高舞者的动作协调性和表现力。

希望本文能够对朝鲜族舞蹈的学习者有所帮助,为他们的舞蹈之路指明方向。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朝鲜舞蹈种类繁多,尤其各种“长短”所产生不同性格舞蹈更具有独特风格,常用的有以下七种“长短”的性格舞,即:古格里舞、阳山道舞、它令舞、扎津古格里舞、沙尔普里、安旦舞及挥毛里舞。

古格里特点:它的特殊性就是在于以气息的运用来带动膝部的屈伸与步伐,并贯穿于全身。

使舞蹈呈现出含蓄、柔韧、细腻、动静相间的风格特点,即以内之动,带动外之动,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

阳山道特点:音韵颠簸、感觉游荡、情绪激昂、动作流畅。

它令舞特点:音韵沉重、感觉伸展、情绪诙谐、动作潇洒。

扎津古格里特点:它活泼、伶俐、快捷,带有跳跃同时又有向上升的感觉,是一种跳跃“弹挑动律”呈现出"弹”“提”“碎”“点”“移”的动感特征。

安旦舞特点:它是一个“顿移动律”,动作大方、感觉跳跃、情绪高涨。

长鼓舞:朝鲜族民间舞蹈。

流传于朝鲜族,历史悠久,在敦煌的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

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

长鼓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

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两端鼓面分别为高、低不同,舞者两手同时击打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鼓点。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

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

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扇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

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

扇舞有持一把或两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将手中的扇具可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

扁鼓舞:持扁形鼓表演的舞蹈。

扁鼓原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族舞蹈形式及风格
摘要: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

在生活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

朝鲜民族典雅、含蓄、飘逸的内在精神风韵与优美舞姿的融合,构成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有风格。

表现在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中,这一风格特征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

动中有静、柔中带刚。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舞蹈种类风格特征舞蹈动作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f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83-01
朝鲜族人民居住在中国东北部山清水秀的长白山下,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朝鲜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民族意识。

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和各民族的交往中,保持着尚白、敬老、重礼节、喜洁净的习俗,勤劳善良的朝鲜族人民在饱受多年战乱之苦后,培养了沉着坚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形成了内柔外刚的舞蹈风格,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而著称。

朝鲜族舞蹈流传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朝鲜族聚住区。

朝鲜族人民喜欢鹤,把鹤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反映在舞蹈中多出现鹤步、鹤飞翔等形象,朝鲜族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

用气息带动优美的韵律与细腻的内在感情融为一体的风格是其独
有的审美色彩,呼吸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的一大特点,也是重要环节,呼吸的长短、轻重、缓急、节奏等是体现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
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朝鲜族舞蹈种类
朝鲜族舞蹈种类繁多如:古格里舞、扎津古格里舞、阳山道舞、它令舞、沙尔普里及挥毛里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首先要注意在节奏及表现力方面的处理,因为不同的动作具有不同的节奏特点,如:“安旦”是活泼、明朗的,节奏的处理是带有跳跃性的;“古格里”是深情的,节奏的处理是均匀而缓慢的;“它令”应该是深沉有力的。

其次,要注意呼吸的运用是否准确,因为人们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

最后,我们要看膝部和腕子的控制力,是否和呼吸融为一体,同时要看他在舞蹈表现中神与形的统一。

2 朝鲜族的舞蹈形式
(1)农乐舞:是最具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它来自民间,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农忙季节,农民去大田劳作,在行进的路上,他们以歌舞的形式调剂劳逸,边歌舞、边表演、边行进。

农乐舞形式多样,其中以“象帽长缨舞”最具特色。

舞者头戴特制的头盔,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蹈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

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

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农乐舞的伴奏音乐,由12段曲调组成,音乐欢快热烈,舞蹈风趣活泼。

(2)长鼓舞:长鼓舞也叫“杖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长鼓舞用的鼓是两面的,两面的音高是不同的。

在舞蹈中两只手同时击打鼓的两面,一只手用鞭敲打着高音鼓面,另只手拍打低音鼓面,由于音高不同,节奏也不同,它的特点是常常由慢板起拍而逐渐加快,几经跌宕最后结束在快速的旋转中,戛然停止使人热血沸腾激动人心。

朝鲜族的长鼓舞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

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活泼潇洒,它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鹤步等动作为主,边跳边舞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协调统一。

(3)扁鼓舞:扁鼓原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扁鼓舞是持扁形鼓表演的舞蹈,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

表演时舞者两手击打胸前的鼓面,女性扁鼓舞多为独舞,舞姿优雅,男性多为群舞,动作刚劲有力,富有战斗性,多人表演的扁鼓舞是男女都可以参加的,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蹈者在激烈欢快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了朝鲜族男子的阳刚之气,而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熟练多样的击鼓技巧,还要在鼓声的顿挫、急缓的鸣响下,舞出朝鲜族女性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

(4)扇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

相传是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和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单扇舞和双扇舞两种表演形式,朝鲜族的扇舞动作细腻、节奏多变,他以活泼优美的朝鲜族女性舞蹈特点,表现淳朴善良的民族精神和高雅不俗的民族性格,舞
蹈中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将手中的扇子组成丰富多样的图案
和造型,它具有朝鲜族特有的节奏特点,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和自由自在的表演形式。

(5)剑舞:又称剑器舞,舞蹈节奏为“它令”并与剑声相谐。

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

舞蹈时四人头戴战笠身穿战服,腰缠钱袋对舞,剑放在舞台上,每两人东西相对,先跳序舞而后弯腰拾剑,右手先握剑后转到左手,徐徐站起挥剑起舞,整个舞蹈在往前后弯腰并飞速旋转中结束,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

(6)巫舞:巫舞是贯穿整个祭祀仪式的舞蹈,在巫舞中,有“神游舞、请神舞、送神舞、娱神舞、逐鬼舞”等种类。

对整个朝鲜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

有多种表演形式,如,纸钱舞、神剑舞、花舞、扇舞、铃舞等。

the thesis of korean shaman ritual dance in the study to the writings of many scholars,research-based paper,combined with me in shaman culture,visit museums and agricultural bo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riting.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introduces the korean shamanism witch dance.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from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problem,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nd theory method in research of elaborate, and describes the associated with…
3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
朝鲜族女性舞蹈柔韧优雅而深沉,男性舞蹈稳重潇洒而幽默。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要以节奏和呼吸为基础。

节奏所固有的特点和韵味是通过拍子、速度、呼吸、抑扬等表现的。

在形成朝鲜族舞蹈美学的众多因素中,十分重要的是特殊的节奏赋予舞蹈以动律、性格、生命,朝鲜族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无不在节奏长短之中,与节奏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

因此,为了在舞蹈动作中展现节奏的特征,就必须正确地理解每个拍子、速度、呼吸等与舞蹈的相互关系,并使舞蹈动作与之完美地相结合。

在舞蹈过程中,始终保持下垂感和深沉的呼吸,即一定要体现韵律柔韧、感觉连贯、情绪饱满、动作舒展的特征,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朝鲜族舞蹈的抒情性特点。

朝鲜民族典雅、含蓄、飘逸的内在精神风韵与优美舞姿的融合,构成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律。

这一动律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

气息运用是朝鲜舞蹈表演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势,经由呼吸方法及气息运用达成的。

其基本特点是松弛,含胸,垂肩,蓄腰,收臀,气息下沉,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

这一体态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朝鲜族人民温存,内向,但又柔中带刚、富有斗争精神的性格。

参考文献
[1] 陈周玲.朝鲜族舞蹈概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29-30.
[2] 王雪莲.浅谈朝鲜族舞蹈的艺术特征[j].文艺生活,2012(5):156-157.
[3] 谭晓玲.朝鲜族舞蹈中的呼吸[j].华章,2011(15):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