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地区规划
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

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3~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社会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三章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第四章城市群(带)发展规划第五章小城镇建设规划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七章资源开发规划第八章重大设施建设规划第九章防灾规划第十章与相邻省(区)的协调第十一章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辽宁省城镇体系健康发展,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远景发展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一条规定,制定《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和调控辽宁省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涵盖全省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主要目标、总体布局、分区规划、配套政策措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跨地区城镇体系规划、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
各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各城镇总体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范围为辽宁省行政区划范围。
第四条本规划基期为2000年,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
第二章社会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五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教兴省、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稳定,再造辽宁发展新优势。
近期,老工业基地改造取得基本成效。
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第六条城镇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沈阳、大连和沈大高速公路沿线城镇,提升锦州、丹东的区域地位,构筑沈大鞍城市带、辽西城市群、辽东边境城镇群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2010年沈阳、大连和部分沿海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沈大鞍城市带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努力缩小地区及城乡发展差距,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辽宁沿海区域“五点一线”经济带中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开发研究

东 市 与 上 海 同 济 大 学 合 作 , 丹 东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为 进 行 了 总 体 规 划 设 计 , 丹 东 产 业 园 区 则 是 这 一 而
议 , 力 推 动 了科 技 成 果 转 化 进 程 ; 0 5年 , 大 20 丹
的园 区管理 渠道 , 力 减 少 中 间环 节 , 化 办 事 努 简 程 序 , 高 工 作 效 率 。为 此 , 须 注 重 加 强 与 丹 提 必 东 、 港 市政 府 主管 部 门 的沟 通 和 协 调 , 取 得 东 争 到 政 府 主 管  ̄ tx 丹 东 产 业 园 区 的 服 务 和 指 导 。 - ̄ J
个城 市产 业 发 展 的前 Fra bibliotek 。营 口区位 地 理 条 件
优 越 , 而 极 大地 提升 了城 市 发 展 的战 略 地 位 , 从
① 张立红 :十七大辽宁代表讨论报告侧记 : 《 新发展 寻求新突破》 载于《 宁 日 20 年 1 , 辽 报}07 O月 1 8日。
●
锯衔 碍宪考 20 年第1 期( 考 09 6 总第21 期) 26
为 丹 东 产 业 园 区开 发 建 设 的 价 值 取 向 。 ①
发情 况 以及 园区建 设专 项资 金 的使 用情 况 , 时 适 进 行 跟 踪 检 查 , 时 掌 握 园 区 建 设 动 态 , 究 解 及 研 决 园 区 建 设 中 出 现 的 问题 , 强 对 园 区 建 设 的 有 加 效监 控 } 须 对 丹 东产 业 园 区 实行 动 态 管理 , 必 对 于缺乏 主 导产业 、 具备 建设 条 件 的功 能 区要采 不 取 末 位 淘 汰 制 , 体 办 法 应 当 灵 活 适 用 ; 须 以 具 必 科 学发 展 观为纲 , 强对丹 东 产业 园区 的科 学管 加
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规划建设研究

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规划建设研究作者:孙萃来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01期摘要: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依托“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以辽东海岸为品牌,结合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突出“浪漫海岸”、“长城海岸”、“湿地海岸”、“温泉海岸”、“神秘海岸”的特色,以后可加快规划建设一条集海洋度假、旅游、观光、自驾车旅游等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沿海休闲度假带。
本文探讨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规划的必然性,提出该规划的突出特色和新理念,确立具体的规划目标,构建完整的休闲旅游产品以及完善旅游公共和接待配套设施建设。
关键词: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带;旅游规划目前,辽宁滨海城市主要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个城市,其中涵盖10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21个市辖区。
辽宁海岸线漫长,旅游资源蕴藏海底矿产、海洋水产、优越的港口以及其他滨海资源。
近年来,辽宁省以海洋资源为核心的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包含海洋旅游产业。
目前,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较快,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滨海地区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均消费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海洋产业总产值每年以17%左右的速度增长。
一、辽宁省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背景1.区位占先机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环渤海经济圈中各省份交流与合作都十分频繁,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休闲旅游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在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之一。
因此,鉴于区位条件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发展先机,未来辽宁省开拓休闲旅游,发展休闲旅游市场必定十分有利。
2.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近十几年来,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态势一直良好,旅游创收大幅度提升,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外旅游人次大幅度增长,近几年来,根据辽宁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滨海休闲旅游业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契机。
“旅游+”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探析

“旅游+”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探析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概况从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起,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
包括大连、营口、锦州、丹东、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是欧亚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所辖区域气候四季分明、山川俊美、历史悠久,民族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据报道,2016年辽宁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 225亿元,同比增长12.5%。
其中,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大连实现旅游总收入1 135亿元,同比增长12.5%;游客总数7 738万人次,同比增长11.74%,占辽宁省旅游总收入的1/4以上,为辽宁省旅游产业规模最大的城市。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挑战(一)区域统筹性欠缺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新兴的产业经济共同体,在工业、商贸、物流、金融等领域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布局,但在旅游产业方面,还未形成明晰的统筹发展规划方案。
因此,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看,整体协调不足、统筹规划性不强,缺乏前瞻性与共同发展的意识,并未形成品牌效應,各地的旅游产品设计也存在较多重复现象,致使许多旅游产品雷同,造成资源开发不合理。
还有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是高投入、长周期、高回报型的可持续发展型产业,因此,对于环境建设及维护的基础设施投入要求较高。
当前,虽然辽宁沿海经济带景区的开发已经起步,但总体投资规模较低,投资方向不够明确。
例如,为旅游产业而铺设的道路相对滞后;旅游交通工具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部分旅游度假村沿用的老式建筑并未得到及时翻新;新建景区缺乏基于当地民俗、文化、特产、娱乐等内容发掘的研发投入,致使旅游产品粗糙缺乏特色;能够进行旅游推广的平台化设施普遍缺乏;距离现代化高品质旅游产业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
盖州市介绍

一、北海新城概况1、营口市、盖州市、北海新区区位概况(1)营口市区位概况营口市位于渤海辽东湾北岸,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渤海湾近海城市之一,是辽宁省辖的地级市,距离沈阳市151公里,距大连市197公里,是以工业、物流、商贸、旅游为主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出海口岸,营口借助沈阳、大连的强劲发展势头,已被列入辽宁省五大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是辽宁省沿海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远景发展潜力。
(2)盖州市区位概况盖州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是营口市下辖的县级市,盖州市位于沈大经济带中部,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与大连市、营口市接壤,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双重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
全市总面积2,93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88万人,盖州市是营口市区县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
(3)北海新区区位概况北海新区是盖州市的一个经济开发区,位于盖州市西部沿海,规划北至沈大高速公路,南至鲅鱼圈望海开发区,西临辽东湾,北至沿海产业基地三期。
北海新区成立于2009年7月,同年,辽宁省将营口盖州北海新城区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
新区位于辽宁省沿海产业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圈的交集之处,距离北面营口市区20公里,距离东面的盖州市区7公里,距离南面的鲅鱼圈区20公里,是营口老城区与鲅鱼圈开发区的重要结点。
2、资源优势北海新区内拥有近50平方公里现成工业用地,有200多平方公里的低产或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其中大部分尚未开发,开发成本低廉;拥有50公里海岸线,为临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老城区与鲅鱼圈区产业基础比较雄厚,辐射力强,要素供给充足。
3、旅游情况分析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思拉堡温泉小镇虹溪谷温泉、御景山温泉宾馆正式运营,奕丰·泉天下项目进展顺利,双台镇被认定为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温泉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白沙湾黄金海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成功举办中国·营口清河石门漂流文化节。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北方 高品位 、 态型沿海特 色旅游景观 带、 闲度假 旅 游带 , 生 休 辽宁 沿海经 济带 , 实施 旅 游精 品战略 、 应 特 色小城镇旅游 战略 、 协调发展战略 、 生态环境保 护战略 、 人才 战略 五 大发展 战略 。提 出将 沿海经 济带划分 为
黄 海 沿岸 、 海 北 岸 段 、 海 南岸 段 三 大 功 能 区 , 行 统 一 规 划 开 发 , 一 步 完 善 滨 海 公 路 、 区旅 游 基 础 设 渤 渤 进 进 景
定 了 5个 沿 海 重 点 发 展 区域 , 促 进 环 渤 海 地 区 开 放 的 在 基础 上 , 沿 黄海 地 区的开 发一 并纳 入 开放 格局 之 中。 将 “ 点一线 ” 的“ 点 ” 指 大连长兴 岛临港工 业 区、 五 中 五 是 辽 宁 ( 口) 海 产 业 基 地 、 西 锦 州 湾 沿 海 经 济 区 、 宁 营 沿 辽 辽 丹东产业 园区 、 连花 园口工业区 ;一 线” 指 连接 “ 大 “ 是 五 点” 的滨 海 公 路 , 建 设 的 14 将 4 3公 里 海 滨 路 起 于 葫 芦 岛
家, 占辽 宁 省 的 6 % ; 行 社 66 家 , 辽 宁 省 的 6 % 2 旅 1 占 0
网 络 中的 一 条 重 要 公 路 。 辽 宁 沿 海 经 济 带 总 面 积 5 6 .5 万平 方 公 里 , 全 省 的 3% 、 北 三 省 的 7 ; 口 占 8 东 % 人 16 . 7 9 9万人 , 全省 的 4 . % 、 占 18 东北 三 省 的 1. % ; 区 62 地
2 1 年第 1 01 期 总 第 19期 9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 F r in E o o c Reai n L『 o eg c n mi l t s& T a e o rd
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的滨海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辽宁是我国的重要沿海省份,通过梳理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概况,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期望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标签:辽宁;滨海旅游;问题;对策海洋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中,发展滨海旅游,日益引起世界海洋大国的重视。
伴随着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滨海城市将旅游业作为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适宜开发滨海旅游,辽宁省政府也将旅游业做为支柱产业,这对辽宁滨海旅游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
那么,辽宁省发展滨海旅游瓶颈问题是什么,接下来如何发展滨海旅游,这些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
通过梳理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概况,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期望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1 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概况1.1 交通区位条件辽宁省六个滨海城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前沿,是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和东北亚经济区的关键,与周边邻近国家和各省份交流与合作都十分频繁。
近年来,辽宁滨海地区的交通设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已经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密集、最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
首先,公路方面,滨海大道全线开通,是我国目前最长的沿海公路,总投资130多亿元,全长1443公里。
其次,铁路方面,滨海地区铁路西部有沈山线、中部有沟海线,南部有长大线,东部有沈丹线;最后,滨海地区港口密集,有25个,其中大连港和营口港为国家级港口;航空运输发展迅速,有机场3个: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锦州小岭子机场、丹东浪头机场。
交通的便捷使得城际距离正变短或消失,交通条件的改善催生滨海旅游市场的成熟。
1.2 旅游资源条件辽宁省濒临黄海、渤海,位于我国滨海地区的最北部,海岸线长达2000公里左右,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
基于辽宁“五点一线”区域的海滨旅游开发探析

基于辽宁“五点一线”区域的海滨旅游开发探析作者:王辉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摘要]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区域的滨海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优良,但目前该区域旅游开发中存在旅游淡季过长、旅游产品开发缺乏人文关怀、旅游服务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
对此文章提出开发淡季旅游新产品、突出“海文化”、加强救生管理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辽宁;五点一线;海滨旅游;开发[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课题(20068002):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区域的“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洼开发研究[作者简介]王辉,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辽宁锦州,121000[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120-0002一、辽宁“五点一线”格局及海滨旅游资源概述(一)“五点一线”格局阐释“五点一线”开放格局的形成,发端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2006年《辽宁省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式形成。
“五点”即丹东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
“一线”是辽宁在开发这五个沿海重点发展区域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一条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西起葫芦岛市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沟通大小港口25个,旅游景点133个。
这条滨海公路建成后,将成为连接辽宁沿海各市的经济纽带。
开发“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有利于辽宁海滨城市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海滨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开发。
全长1000多公里的滨海公路也将成为发展辽宁海滨旅游业的活广告。
它使得辽宁海滨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二)海滨旅游资源概述至2006年3月,辽宁共有9个国家4A级景区,沿海优良的海水浴场、造型奇特的海滨地、迷人的海岛风光,极具开发价值。
海滨资源主要分布在葫芦岛、锦州、盘锦、营日、大连、丹东6座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此稿是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稿,正式文件将略有修改并于近期公布)
前 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 第一节发展优势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战略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发展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提升核心 第二节强化主轴 第三节壮大两翼 第四章产业发展 第一节做大做强优势工业 第二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城乡发展 第一节推进城乡统筹 第二节提高城镇综合功能 第三节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六章社会事业 第一节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第二节努力扩大就业 第三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七章基础设施 第一节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二节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第三节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节推进信息设施建设 第八章开放合作 第一节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二节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第三节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第九章资源环境 第一节节约保护水资源 第二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 第三节大力节约能源 第四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五节推进生态建设 第十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节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第四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第五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 言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约18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9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605元。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东北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制定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辽宁沿海经济带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 第一节 发展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北方沿海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具有诸多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是东北经济区与京津冀都市圈的结合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资源禀赋优良。拥有约2000平方公里的低产或废弃盐田、盐碱地、荒滩和1000多平方公里可利用的滩涂;镁、硼、钼、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较大;宜港岸线约1000公里,80%以上尚未开发;双台河口、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工业实力较强。造船、机床、内燃机车、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规模较大;拥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和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及产业工人。交通体系发达。大连、营口等港口拥有300多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2个,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依托沈山、哈大等干线铁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疏港和支线铁路运输网络;沈大、沈山、丹大、盘海营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区内;大连、丹东、锦州3个空港已开辟87条国内航线和46条国际航线。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继续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地区步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造有利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整体发展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度不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此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也在加大。
第三节 战略意义 进一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提升北方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东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相互融合,形成全国沿海地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强化服务和带动功能,将进一步增强辽宁省和东北地区总体经济实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形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有利于更好地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提升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为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深化中日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创造条件。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在振兴东北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推进;既要加快自身发展,又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协调互动,努力实现城市农村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坚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坚持发挥优势、集约发展。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高集约化规模和水平。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开展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沿海开放地带,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以大连港为中心,整合沿海港口资源,拓展港口功能,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港口集群。加强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功能,建设完善的航运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依托沿海港口资源,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及配套产业,培育一批世界级企业和品牌,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产业集群,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美化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屏障、绿色空间和生态城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打造文明富裕、安定和谐的宜居区域。第四节主要目标到2012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到65%;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70%,城乡居民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强化核心、主轴、两翼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依据战略定位,充分考虑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思路清晰、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分工合理、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重点区域和产业集群。
第一节 提升核心进一步增强大连的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其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带动区域加快发展,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完善航运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努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拓展物流网络,搭建高效物流平台,建设一批辐射面广、流量大的优势货品及集装箱物流基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分拨和配送中心,加快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吸引和集聚中外金融机构,健全现代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