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释义之我见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传 神 、 负 载 思 想 的 一 种语 言表 达 艺术 ,
足 文学 作 品 转 化 为 有 声 语 言的再 创 作 ; 期 , 可 以减 少 范读 ,让 学 生 E 己进 行 朗 1
读 , 读 后 让其 他 同 学从 字 词 的读 音 、 句 读 和 感情 的表 达 上 进 行 评点 。长 期 这 样
有 补 救 的 习题 。 我 们 的 单 元 过 关 成 绩 册 型题 目进 行 引 申 、推 广 ,使 学 生 掌握 解 上 ,有 每 位 学 生 的 第 一 次 成 绩 和 他 们 补 题 方 法和 解 题 规律 。
救 后 的成 绩 。这 样 , 就 能 使 集 体 备 课 和 单 元过 关 发挥 它们 应 有 的作 用 。 “ 上 得 来终 觉 浅 ,绝 知 此 事 要躬 纸 行 。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是 一项 常 做 常 新 、 ” 永 无 止 境 的 工 作 。 作 为 有 责 任 感 的教 育
做 , 学 生 不仅 能够 提 高诵 读 水 平 ,又 能
教 师 有 表 情 的 朗 读 , 必 然 使 学 生对 作 品 “ 临其 境 , 闻其声 ,睹 其 貌 , I其 行 ” 见 ,
醉 心 痴 情 ,进 入 角 色 ,进 而针 对 作 品 的 提 高 独 立 学 习 的 能 力 。 同 时 ,我 们 应 注 有 关 描 写 ,充 分 调 动 记忆 仓 库 中 的表 象 意 , 对 学 生 的 诵读 要 有 严 格 的规 定 :对 积 累 与 生 活 经 验 储 备 ,展 开相 似 、相 近 照注 释 白译 时可 以默 读 ,其 他 时 候 的 自
经 。 实践 是 成 长 的 良方 , 我 相 信 在 汗 水
应该 在讲评之前认真地分析 ,找 出学生 浇 灌 下 , 一朵 朵 含 苞 欲 放 的 花 蕾 , 一定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首先,语文教学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凭借其精妙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由于文言文与当今生活语境相距甚远,其言语通顺、用词精准的特点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应在题材选择以及解说时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韵味与文化内蕴。

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代话语入手,通过对比而揭示出文言文的精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需要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知模型,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图表、解构等,从形式上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对文言文独特语言形式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从句群、段落、篇章等多个角度进行语言分析,加深对文言文语言含义的理解。

通过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最后,语文教学要注重创新新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更新和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寻求适合学生的新教学方法。

例如,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处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解释这样的步骤。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中小学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创新新的教学方法。

相信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改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还能够不断挖掘文言文的学术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得到重视和教学。

为了更好地教授文言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视背景知识的培养文言文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流传的,因此理解文言文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增加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讲解,让学生对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相关史书、文献等资料来提升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

二、突出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具有较为繁复的语法结构和较高的语法规范性,这也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难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教师应该注重突出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比如重视句式、熟练掌握虚实用法和多音字的运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文言文语法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增强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注重文言文的实践应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将文言文的思想和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演讲等实践中学会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理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作文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思考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实际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最后,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精髓和价值。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初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实际运用和结合现实生活。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涉及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这些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领域。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读一些有趣的文言文名篇、讲解一些风趣幽默的古代故事或者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语言对文言文进行改编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

古代文言文中涉及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寓意言外之意等现代文学中不太常见的表达方式,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从文言文中感悟到深刻的道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改编、仿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模仿中发展自己的文学天赋。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和结合现实生活。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古代文学的精神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让文言文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言文名篇的实地考察、文学名家的实地讲解、古代文学名人故居的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言文的深厚底蕴;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写一些古体诗、古文散文、对联等,让文言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修辞手法等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言文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受益。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我见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课程设置逐渐细化,文言文阅读也作为重要的一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之一,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

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文言文语言特点的教学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学生必须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领会文言文的古朴、凝练和深刻的特点,理解其典雅、文化、高贵和肃穆的气质。

同时,对于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句式和用法,教师应该做好逐一解释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注重鉴赏与交流的教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文字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更是对文化、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探究与领悟。

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切实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和研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实现对品位文言文的鉴赏和批评。

四、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特点、思想内涵、鉴赏与交流、综合素养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实现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我见1. 引言1.1 我对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看法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思,提高阅读水平。

加强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文化的精髓,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是非常有益的。

文言文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言文的阅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文言文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非常重要。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为什么在语文教学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现状仍未见改观呢?原因之一,学习语言是需要环境的。

文言文是历史的载体,与我们的语言是有着较大的差距。

原因之二,学生无法深入体会文言文的重要学习意义。

第三是中考的影响。

近几年的中考语文卷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较浅,容易得分,因此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应该培养起学生的兴趣。

才能让文言文教学更好的进行下去。

一、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畏惧心理分析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

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而课堂上,文言文的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即使为了应付考试,硬着头皮学了,大多数学生也感到学习起来十分僵硬,因而兴趣不大,障碍很大。

久而久之,文言文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一头庞然的“拦路虎”。

现阶段的初中学生,除了课内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外,其他时间是很少去读的。

虽然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也喜欢读文言文,但由于缺少氛围,也由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压力,他们读的数量和质量极其有限。

如果能培养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喜爱文言文,自动,自发的学习文言文,那么对于初中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裨益。

二、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目标分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无长远价值?多数学生认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终身受用,而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校时既无操练的环境,毕业后(极少数例外)也不可能派上用场。

况且,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即使能够读懂浅易文言,又有何用?那么,为什么又要学习文言文?多数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中学教学参考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甘肃岷县蒲麻初级中学(748406)朱续宗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离不开文言文的学习。

但是,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抛砖引玉,提出几点看法:一、加强引导,全新认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文言文中优秀作品的学习,可以让今人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同时文言文语言简洁、用词准确,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

二、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课堂上,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者与文章有关的影视剧、歌曲等都可以营造一个浓厚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来。

教《出师表》时,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并配以影视剧画面,这样的氛围立即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中。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诸葛亮在表文中对后主刘禅的一片忠心,我让学生观看影视剧的相关片段,给学生讲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片段,学生被深深地吸引,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大大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

三、授之以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重要文学思想。

孟子认为,要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才比较周全。

孟子的这种思想,到今天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例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就准备了这样一段导入语:“他,才华横溢,诗歌闻名遐迩;他,少年及第,志在兼济天下;他,性格率真,为人正直豁达。

因为有才,他深受皇帝器重;因为敢于革新,他遭到贬谪;因为豁达,他能在被贬谪的二十三年里,淡然处之,并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学生一下就知道了他是谁,并且对刘禹锡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而不再觉得他是一个符号,或者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中学文言文释义之我见

湖南科技大学2003级中文专业 蒋芳
所谓训诂方法,就是利用汉语语言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
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本文
拟就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中的某些问题,结合训诂方法中的几种来谈
谈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以形索义:
以形索义,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
训诂方法。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字形要能反映
本义,本义要与字形切合,即要能证明造这个字时,是根据这一意义
来构形的。为达此目的,我们所依据的字形应是较古的文字。二是探
求本义必须参证于文献语言,即本义不仅要与字形结合,还必须是在
文献语言中有过用例。参证文献语言来探求词的本义,可以避免望形
生训。下面我们运用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文中的一条
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军,
驻军, 动词。 ”余行达主编《古代 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
霸上’,‘军’做谓语,意为驻军。”
中学语文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把“军”解释为“驻军”,
***
2
但前者以为“驻军”是“军”的固定义项,而后者认为“驻军”是“军”

的临时意义,即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时所临时具有的意义。孰是孰
非?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军”字的形体结构分析来予以说明。
《说文》:“军,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
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 一圈时,当
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因此,“军”引申有“驻扎;驻军”
义。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 ?当然是军队,因此:“军”又引申有“军
队”义。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 围”
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当
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由此可知,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正确
的,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二、 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是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
方法。它主要是用来推求语源、解释联绵词和解决文字上的通假问题。
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古音(即上古音)为依
据,因为绝大多数的同源词在上古时已经形成了,训诂学里说某字与
某字音同或音近,也是就上古音而言的;二是以文献语言为依据,以
避免滥用声训而流于主观臆断。下面我们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来
考证一条词义。
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
***
3
声。”

高中语文第五册1984年版和1987年版皆未给其中的“借”字作
注,其他古文选本亦不注。似乎“借”就是现在的“借进”。其实不然。
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入满自己的书架呢?这合情理吗?按,
“借”上古属铎部精纽,“藉”上古属铎部从纽,因此“借”可以通“藉”,
为叠韵通假。例如《战国策·秦策》:“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粮者也。”
“藉”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 “藉,祭藉
也。”既然是垫物,他物便可置之其上。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藉萋萋之纤草。” 由此可知,“借书满架”就是“藉书满架”,直译
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三、 明语法以求词义:
明语法以求词义,是通过语法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的训
诂方法。运用明语法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和句意应遵循
两条原则:一是注意古今汉语语法的区别,二是注意对古汉语语法进
行断代研究。下面我们运用明语法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
言文中的一条注释。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初中语文第一册注:“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
孔子自谦的话。”
按,这种解释盖本于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云:“‘何有于我哉’,
***
4
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

之辞也。”然而这种解释既不合古汉语语法,又有悖于史实。下面我们
仅从语法方面来解释。
“何有”即“有何”,其中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何
有”在古代汉语里又是一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其意思较灵活,可
以根据上下文意而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
系”等 。下面仅以“何有”作“有什么困难”讲为例来加以说明。
《左传·僖公九年》:“入而能民,土于何有?”杜预注:“能得民,
不患无土”因此,“土于何有”就是“得到土地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集解:“何有者,
言不难。”因此,“何有”就是“(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
至于“何有于我哉”,《论语注疏》云:“此章仲尼言己不言而记识
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于人不有倦息。他人无是行,于我,我独有
之。故曰‘何有于我哉?’”刘宝楠《论语正义》云:“与上篇‘为国
乎何有 ’、‘于从政何有’、‘何有’,皆为不难也。”值得注意的是,王
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78年版)对这句话注释为:“在我这里有什
么呢?这就是说,这三件事我都没有。”而在《古代汉语》(修订本)
里则改注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
难。”由此可见,“何有于我哉”就是“(这)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四、 由修辞以求词义:
***
5
由修辞以求词义,是通过修辞方式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

的训诂方法。运用由修辞以求词义的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应
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注意区分修辞方式与一般表达方式,二是注意参
证于史实。下面我们运用由修辞以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来讨论中学文言
文中的一条注释。
司马光《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
“嗤吾固陋,嗤笑我固执不大方。”
按,这里的“固”不宜取“固执”义, 因为穿着朴素根本不存在
是否“固执”的问题,只是可能让人误解为“吝啬”。“陋”有“吝啬”
义,例如李白《赵公西侯新亭颂》:“俭则不陋,丽则不奢。”“固”有
“陋”义,即“吝啬”义。《广雅·释言下》:“固, 陋也。”《论语·述
而》:“奢则不逊,俭则固。”意思是,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吝
啬。由此可见, “固陋”在这里是运用了同义连用的修辞方式,即“吝
啬”的意思,“嗤吾固陋”,就是嗤笑我吝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