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病毒》教案1 (新版)济南版

合集下载

精选七年级生物上册2-3-1《病毒》教案1(新版)济南版

精选七年级生物上册2-3-1《病毒》教案1(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病毒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说出病毒的形态分类、结构组成。

2.观察噬菌体繁殖过程示意图,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示意图。

3.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思考,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5.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6.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途径知道了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是由病毒引起的,对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有亲身经历,对艾滋病毒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预防措施等也有所了解,为利用讨论、交流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铺垫。

由于病毒十分微小,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因此学生对病毒的认识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节课选择自主自学、合作探究、知识整合等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生一起体验知识的生成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对事物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化害为利,为人类拥有健康的生活服务。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和相关图片。

学生:学生收集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点拨:病毒的形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但它们的个体形态却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

如:HIV病毒呈袋状球形,SARS病毒呈冠状。

3、病毒的结构:植物、动物都是由构成的,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3.1病毒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3.1病毒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病毒防护的小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病毒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病毒防护的小文章,要求不少于300字。文章内容需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病毒防护等。
2.通过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3.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导入:通过展示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图片,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内容:
(1)病毒的概述:介绍病毒的概念、特征、分类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病毒的结构与繁殖:学习病毒的基本结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3)病毒的观察与预防:观察病毒的形态,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病毒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病毒的传播途径,提高预防意识。
4.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设计有关病毒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病毒知识的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开展病毒知识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病毒及相关疾病的正确认识,消除对病毒感染的恐惧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配套K12】[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病毒》导学案3(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配套K12】[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病毒》导学案3(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C.能使人禽致病D.能够利用它来防治禽流感
拓展延伸
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可防治烧伤感染;利用专门寄生在昆虫细胞里的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利用病毒的特性制成许多疫苗,可有效地预防病毒性疾病。在基因工程中,病毒还能帮上大忙,可以让病毒携带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1)烧伤容易感染绿脓杆菌,人们使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来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绿脓杆菌噬菌体是一种()
2.下列叙述中,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A.具有细胞结构B.能使动物和植物治病
C.能够繁殖后代D.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3.以下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A.流感B.艾滋病
C.脚癣D.乙肝
4.2007年,禽流感趁着春寒再度肆虐亚洲,我国也出现了禽流感病例。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微小,结构简单B.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
4.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在寄主细胞内,病毒是以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5.根据病毒侵染细胞的不同,分为三类:
①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学习
过程
师生活动
自主
质疑
1.病毒的形体极其微小,通常只能借助于____________才能观察到它们,这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
2.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等。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病毒教案设计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病毒教案设计

活动四:综合建模教师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概念图、知识树、问题组等)描述本节课所学。

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汇报本节课所学。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形态二、病毒的结构三、病毒的生活四、病毒的分类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当堂检测教学目标:1.通过病毒与细胞之间的比较,描述病毒的结构特征。

2.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描述病毒的繁殖方式。

3.根据病毒侵染对象的不同,能够对病毒准确分类。

4.根据病毒的特性,理性认识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学考易考点:1.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描述病毒的繁殖方式。

2.根据病毒侵染对象的不同,能够对病毒准确分类。

题目设计:【基础自测】1.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A. B. C. D.感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微小、结构简单B、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C、能使人、禽致病D、能够利用它来预防禽流感……对应教学目标4【能力提升】1.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下列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正确的是()A.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埃博拉病毒B.埃博拉病毒的细胞结构非常简单C.埃博拉病毒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D.埃博拉病毒寄生在人和灵长类动物的细胞里……对应教学目标1 2.将病毒从细胞提取出来,提纯呈结晶体后,病毒()A.立即死亡B.正常生活C.不能繁殖D.结构马上解体……对应教学目标2 3.人们使用绿脓杆菌噬菌体,能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感染.绿脓杆菌噬菌体是一种()A.细菌B.细菌病毒C.植物病毒D.动物病毒……对应教学目标3 4.如图是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据图回答问题:(1)由丙图的实验结果看出,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分离出来的侵染正常烟叶后,可以使烟草感染.(2)乙图的实验结果是.(3)设计甲组实验的目的是.(4)实验结果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而不是.……对应教学目标3。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培养学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毒。

(2)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教学重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材分析本章节内容接在细菌和真菌之后,虽然细菌和病毒都是微小的,但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但也属于生物的一类特殊生物。

本章节展示了大量的图片,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病毒结构的特点。

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对病毒的作用形成辩证的认识。

4、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PPT展示各种疾病的图片,提问:对于这些疾病,大家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疾病的产生?学生:病毒教师:没错,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一种小生命:病毒。

由此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病毒(二)讲授新课:1.病毒的发现教师提问:对于病毒,人们一开始并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发现了病毒?学生:伊万诺夫斯基教师播放视频,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教师简单总结病毒的发现过程,结合伊万诺夫斯基实验,请学生思考病毒的个头大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

初步形成病毒个头非常小的概念。

2.病毒的种类展示不同的动植物生病的图片。

教师:这些不同的疾病,是由不同的病毒导致的,病毒的种类显然非常之多,那我们人类在详细研究病毒之前,显然要做一个分门别类。

那么我们如何给病毒分类?请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总结,介绍通过寄生细胞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方式。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3.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并强调细胞的结构是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请学生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学生:比细胞简单。

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病毒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病毒学案(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合作学习
小组内合作完成,相互交流。教师适当精讲点拨。
1.病毒的形态是怎样的?并试着说出几种常见病毒的形态
2.与动植物相比,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寄生?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有什么特点?
4.根据浸染细胞的不同,病毒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5.举例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交流展示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
A.细菌B.病毒C.酵母菌D.曲霉
5.下列选项中,能有效控制危害人体健康的绿脓杆菌的病毒是()
A.动物病毒B.人类病毒C.植物病毒D.细菌病毒
6.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是()
A.自养腐生B.异养腐生C.异养寄生D.自养寄生
7.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细菌B.水螅C.烟草花叶病毒D.蚯蚓。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病毒
教学内容
病毒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8.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
A.痢疾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结核杆菌C.痢疾杆菌噬菌体D.大肠杆菌。
9.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1.D
2.D
3.B
4.B
5.D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教案 (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教案 (新版)济南版

病毒知识:认识病毒的种类,说出病毒的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生物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病毒是怎样生活的?这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征、结构和生活,最后是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由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病毒的生活等内容比课前准备:收集病毒的危害、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等方面的资料;病毒的生活及繁殖的动画;与病165分钟杀死了意大利全国人口的1/3。

幸存的人不是眼睛瞎了,就是面部严重变形。

此次天花是最早被人类记载的烈性传染病。

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从地球上彻底根除了,天花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用人工的方法消灭的惟一的疾病。

然而,在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人类却依然生活在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狂犬病和sars的阴影下,你们知道它们是由什么引起的吗?板书: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分组展示资料调查结果,介绍几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教师予以指导和评价。

7 分钟病毒的发现及特征病毒到底是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病毒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讲述病毒发现的过程:Adolf Mayer在1886年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怀疑是一种细菌病。

但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任何细菌。

那么,这种导致烟草植株患病的致病因子是什么呢?1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D.Iwanowski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汁液即使经过Chamberland氏烛形滤器的过滤也仍具有传染的性质。

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体——“滤过性病毒”。

1898年德国细菌学家Loeffler和Frosch证实了口蹄疫也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直到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才看到了烟草花叶病致病因子的面貌。

原来它是比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介绍病毒发现的过程。

根据病毒的发现过程归纳病毒特征——小,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

细菌小得多的微生物——病毒。

根据病毒的发现过程(细菌不能通过过滤器,病毒能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而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板书:一、病毒的特征:小3 分钟病毒的种类运用换位思考法,让学生假定自己是病毒,在身体非常小而且结构非常简单的情况下,要长期生活下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3.1 病毒 教案设计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3.1 病毒  教案设计

病毒点拨:病毒的形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但它们的个体形态却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

如:HIV病毒呈袋状球形,SARS病毒呈冠状。

3.病毒的结构:植物、动物都是由构成的,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是一类点拨: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是它仍然具有严整的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c.12月1日被国际卫生组织以该病命名;d.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

过渡语: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二)知识点二:病毒的生命活动病毒的生活方式:病毒的生活(营养)方式:,它们必须在其他生物的内才能生活和繁殖。

知识点拨: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等待时机,寻找新的寄主。

一旦有机会侵入新的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1.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以的方式进行繁殖。

噬菌体繁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请同学们通过课本并结合图片尝试描述知识点拨:(1)侵入: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入侵。

(2)复制组合: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机器”,大量在复制子寄生、活细胞。

自我复制1.阅读课本结合图片理解噬菌体繁殖过程。

(1)侵入活细胞。

(2)病毒会以细胞内的物质为原理,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书本上的知识,观察噬菌体繁殖过程示意图,结合课本能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

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

(3)释放: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噬菌体在37℃下大约四十分钟就可以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体)2.病毒的分类:病毒的种类很多,由于它们对细胞的侵染具有特定性、选着性,一种病毒通常只能侵染某种。

根据它们侵染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等不同的类群。

在自己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出新的病毒。

(3)当细胞破裂后,这些新的病毒被释放出来,继续侵染其他细胞。

2.特定的细胞、细胞种类、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合作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说出病毒的形态分类、结构组成。

2.观察噬菌体繁殖过程示意图,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示意图。

3.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思考,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5.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6.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途径知道了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是由病毒引起的,对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有亲身经历,对艾滋病毒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预防措施等也有所了解,为利用讨论、交流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铺垫。

由于病毒十分微小,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因此学生对病毒的认识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本节课选择自主自学、合作探究、知识整合等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生一起体验知识的生成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对事物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化害为利,为人类拥有健康的生活服务。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和相关图片。

学生:学生收集了解病毒的相关知识,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
点拨:病毒的形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但它们的个体形态却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

如:HIV病毒呈袋状球形,SARS病毒呈冠状。

3、病毒的结构:
植物、动物都是由构成的,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是一类不具有
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一般由和
成。

点拨: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是它仍然具有严整的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小初高K12教育学习资料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

知识点通过讲练结合,重点内容知识点拨,将知识点落实到位,能从书本获得的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

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

小初高K12教育学习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