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
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调查时间:2014年4月15日至2014年5月1日调查对象:大学全体在校学生调查方法: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
其中问卷的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
此调查报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一、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1.大学生宏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看,他们比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
小众的东西变大众,为啥你就不喜欢了?

小众的东西变大众,为啥你就不喜欢了?作者:柴颖瑞来源:《新城乡》2017年第07期很多文艺青年在年少时都曾有一种执念:当大家都听周杰伦的年代,随身听里放着朴树就觉得很牛;当大家都看金庸的时候,你书架上摆着村上春树会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总觉得自己的偶像最牛,自己的品味最独特,对一切大众的流行保持距离,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大概是每个小众爱好者最初的幻觉。
然而,当《南山南》被街头的理发店循环播放,村上春树的作品成为文青们人手一册的畅销书,很多曾经的小众爱好者感觉自己那可怜的自留地被大众踏破了门槛,那一丝丝的优越感也流失荒野。
当小众的偏好变成大众的流行,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倍感惋惜而又对它嗤之以鼻了呢?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在数量范围上稀少就是小众,审美趣味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小众的偏好总是体现在青年文化现象、先锋艺术形态及特殊消费行为,如艺术电影、实验戏剧、户外音乐等,它并不刻意制造“文化震惊”,反而传达着一种前卫独立的文化理想与雅致诗意的生活情趣。
故此,小众常被贴上“优越感”的标签,“不就是装吗?扯这么多干嘛?”大众对小众的鞭挞就像小众对大众的不屑,都因为一堵所谓品味的高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传统文人的“流觞曲水”确实离不开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而二人转、广场舞也与芭蕾、古典舞在美学鉴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审美维度上的差异很容易通过群体的方式集结,基于内群体偏好,对其他维度上的群体进行降维攻击。
以至于各种鄙视链在民间流传,同样看剧,看欧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日剧鄙视韩剧,韩剧鄙视国产剧;听个歌吧,听古典的鄙视听摇滚的,摇滚鄙视民谣,民谣又鄙视流行乐。
追求小众,不单单是那份觉得自己并非泯然众人的优越感,还有因长时间的情感寄托而生的一种占有欲。
曾经有一位女作家坦言:“当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畅销书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失望。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它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网络亚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作者:马晓娜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01期摘要:现今,网络亚文化的圈层现象凸显。
圈层内外网络暗语迭代速度快、扩散效能强,圈层内成员交往的情感纽带加深,呈现出独特的网络样态。
青年大学生在精准化推送的网络生态中,在信息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都迎来了现实的隐忧。
“信息茧房”、“情绪茧房”、“文化消费主义”,影响着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认清现实影响,通过恰当引导圈层主流价值,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以优化引导进路。
关键词:网络圈层化;样态;现实影响;引导进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用户规模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6月,已达10.26亿[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变迁带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和场域的巨大变化,网络社会已成为新型的社会形态。
网络群体也应运而生,建立在共同趣缘和情感连接基础上的互联网新青年,在线上和线下开展频繁的交流活动。
这种“新部落”具备情感化、非定向性和可选择性社交等特征[2]。
网络亚文化圈层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上就涵盖了7000个兴趣圈,“电竞圈”“国漫圈”“声优圈”“汉服圈”“盲盒圈”……网络亚文化圈层有着多元性、流动性的特征,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被划分到一个或者多个的网络亚文化圈层中去。
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对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构建互联网文化新生态有积极的意义。
一、网络亚文化圈层的显著特征网络亚文化圈层是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场域,原本的社交距离被缩短,诞生无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线下略显孤单的青年大学生在圈层内拥抱有相同兴趣、相似话语表达的成员,多元文化的思想交流碰撞与信息时代相交融。
网络亚文化圈层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圈层内外网络暗语迭代速度快、扩散效能强,圈层内成员交往的情感纽带加深。
当代青年对网红的看法初级报告研究性学习

当代青年对网红的看法初级报告研究性学习《当代青年对网红的看法初级报告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篇看法类的文章。
当代青年与网红在当下社会的文化语境中有着紧密的联系,探究青年对网红的看法能反映出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网络生态等多方面的现象。
网红,也就是网络红人,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应运而生。
他们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如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展示自己的特色,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关注。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网红就像是生活中的新元素,无处不在。
很多青年觉得网红是一种新兴的职业机会。
现在就业压力不小,而成为网红似乎给青年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一些青年看到网红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艺,像唱歌、跳舞、搞笑表演等,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和大量的人气,这让他们心生向往。
比如说李佳琦,他凭借对美妆产品独特的见解和极具感染力的推销口才,在网络上红得发紫,成为了很多青年羡慕的对象。
青年们看到了在这个领域里实现自我价值和经济独立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网红在青年眼中是一种充满机遇的职业模式。
不过,也有不少青年对网红持有保留态度。
网红行业看似门槛低,但实际上竞争异常激烈。
而且,部分网红的行为和价值观存在争议。
有些网红为了博眼球,会做出一些低俗、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
这让那些有正确价值观的青年觉得网红群体良莠不齐。
就像之前某些网红在直播中故意恶搞、传播不良思想,这让青年们觉得网红界需要好好整顿一下了。
还有一部分青年认为网红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者。
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一些小众的文化、新鲜的理念传播开来。
例如李子柒,她通过视频展示中国传统的田园生活和古老的手工艺,让国内外的很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正面的网红给青年带来的是对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新思考。
从社交方面来看,网红就像是青年社交中的新话题。
青年们在朋友间的聊天中常常会提到网红的事情,这成了他们社交互动的一部分。
大家会讨论某个网红的新作品、新动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青年之间的距离。
但有时候也会因为对网红的不同看法而产生争论。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年文化研究——以汉服文化为例

MEIJIE YU WENHUA YANJIU- 89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年文化研究—以汉服文化为例◎李威敏[摘要]近年来,汉服元素逐渐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如汉服出行、汉服打卡、汉服走秀、汉服相关的综艺节目等各种形式的社会传播,使汉服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潮流。
汉服由原来的小众文化传播走向荧屏,并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播逻辑。
以往汉服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于辨析汉服的概念,强调汉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关注汉服群体的认同问题等,并未探讨汉服文化如何融入主流文化,凝聚社会认同和提升文化自信。
文章基于青年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呈现青年的汉服文化实践,挖掘其出圈原因,分析青年群体传播汉服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汉服;文化自信近年来,汉服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汉服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是在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汉服文化越来越多地被大众关注。
当前,关于汉服的学术研究主要讨论汉服概念的建构,强调汉服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关联以及汉服文化的认同问题,整体的研究主要关注文化认同的问题。
汉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基因,经由现代化浇筑的汉服文化的社会意义不仅是服饰的传承,更是彰显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场文化实践中,青年群体作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后备军,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传统的生产传播格局,赋予青年群体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中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表达空间,青年群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传播的主动权。
青年群体在塑造和发展社会文化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青年文化最能够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而服饰又是青年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方式[1]。
纵观历史,中国社会语境里的服装不单是一种实用的工具,还被赋予鲜明的社会意义。
因此,文章以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汉服文化的历史性考察,分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青年汉服文化传播实践状况,探索汉服文化出圈的缘由,进而探讨互联网发展下汉服文化的传播特点。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_1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导读:本文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
[“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穿名牌衣服的目的”,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4.2%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有19.0%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自己心里感到愉快”,有20.7%的人认为“既是为了给别人看,同时也为了自己心里感到愉快”,有36.8%的人认为“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4项合计占80.7%。
]“小资”与“新人类”占据了太多的媒体目光,以致于我们对其他阶层中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所知不详。
比如城市“民工”青年、“蓝领”工人的流行文化取向如何?是否受到城市“白领青年”的文化取向的影响?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与阶层化相伴的另一现象是流行文化的“小众化”趋势。
阶层化将社会金字塔纵向切割为一些层级,“小众化”则将某一层级再横向细分为许多板块。
典型的“小众化”板块,比如“摇滚发烧友”、“欧洲电影俱乐部”、“DV摄影爱好者”等等,围绕这些流行文化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各个板块之间互有重叠,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
这些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小众化”板块,虽然人数并不庞大,但却是更大范围内的大众流行文化策源地。
比如20世纪80年代一些混迹于北京“摇滚小圈子”里的人物,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手。
类似于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市场细分”,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也应当对“小众化”的“亚文化”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考察。
地域特点——“韩流来袭”、京沪流行文化的退与进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依然摆脱不掉“后殖民时代”的背景。
如果我们不考虑“后殖民”这一词汇所具有的帝国主义色彩,而将它定义为某一地区对另一地区的“文化输出”或“文化输入”,那么它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层含义——正如一位青年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像港台明显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显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研究 [摘 要]小众文化是一个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当代小众文化的产生缘于社会变革引起青年阶层的分化、大众文化传播技术与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独立音乐、小剧场和小众网站等是中国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的典型;内聚性是小众文化的根本特征,同时小众文化表现出迥异于大众文化的更自觉的文化追求;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小众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这不代表小众文化可以取代大众文化。
[关键词]小众文化;小众群体;特点;影响 1 小众文化及其产生 小众文化是指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小圈子文化。小众文化是一个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大众文化是产生于欧美20世纪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并对传统精英文化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一度从根本上改变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格局的同时,也表现出审美的庸俗化、制作的标准化、形式的娱乐化。小众文化正是对大众文化的不满而出现的。大众文化衰退小众崛起,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当代小众文化的产生,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社会变革引起青年阶层的分化。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中,受此影响最大并做出反应的就是青年文化。小众化主要就发生在青年中,所以小众文化即青年文化的小众化。“当代社会的急速不平衡发展,使青年阶层成员的伦理观念、社会政治观念、生活方式观、时空观等在其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也呈现出差异化的走向,并由于职业的分化、教育的分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的分化、利益的分化、生活方式的分化、地域的分化而逐渐扩大。”[1]这既是社会多元化异质性增加的原因,又是青年群体阶层化与小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如今的青年文化中,由于家庭出身、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的性格爱好,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已出现很大的差异性,这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存在巨大差异,这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在青年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影响。“阶层化将社会金字塔纵向切割成一些层级,‘小众化’则将某一层级再横向细分成许多板块”。[2]据此看来,小众文化的分割要较阶层化更加细腻,其分割的标准也就更加微小,可能只是对一个音乐人,一部电影的喜爱与否,就可以将其划分。小众化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这些分类标准,而是一种小众的形态,小众的生活方式。小众文化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会存在,但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小众文化,大多是指如豆瓣网上的,在书、电影和音乐中所做出的分化,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大都发生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对于像从发型和智商上显示自己小众的“非主流”,或是像“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群体,不能也冠以小众。小众圈子应该是圈子成员之间根据某一标准自发形成并维持的一个圈子,不应是被人们,特别是媒体在宣传中,刻意将其归类为一个圈子。二代们个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他们是不可能聚成圈子的。相反,豆瓣网的大多的小组建立在读书、电影和音乐的 基础上,恰恰是小众文化所具有的内敛,低调,追求个人精神家园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大众媒体的碎片化与新媒体的长尾化。大众传播时代,电视和报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它们到处传播着“主流文化”,社会中很难有其他的价值观念可以存在,人们生活在一个一元的社会里。然而如今,人们的觉醒和新媒介的发展,改变了这一传播的现状。有人开始反对看电视,痛斥大众传媒的谎言;新媒介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和更大的话语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大众媒体开始对观众进行分化,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提供更为专业的信息。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大众媒体的衰败,他们的市场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下降,另外则是新媒体(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的兴起与发展,他们以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大众媒体以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使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的聚集,打破了一元的价值权威,社会开始变得多元化和异质化,小众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新媒体仿佛是为小众化应运而生,将那些在大众传媒时代受到主流文化压制的一些兴趣爱好释放出来,在小众圈子里得以喘息;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着新的小众圈子的形成,当你浏览豆瓣网时,你很难不对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小组产生加入的兴趣,这些小组因其以个人为中心的主动性,分化更为细致,形成一条长长的长尾。因此,大众媒体的碎片化和新媒体的长尾化,是小众文化产生的传播语境。
再者是社会的开放和观念的变革。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开放的心态,特别是作为社会中最具活跃性的青年文化,不断地接收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和新事物,并率先改变了生活的方式,带动了整个社会观念的变革。以往不被人所理解的一些兴趣爱好,开始慢慢被人们接受,小众文化才得以发展,没有了以往在一元主流文化中的“孤立感、异类感”,人们因此开始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的个人爱好和需求并借助于新媒介的发展聚集在一起,获得归属感。这种开放的环境,除了传统的读书听歌看电影圈子外,甚至牵引出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小圈子,如在豆瓣网上轰动一时的几个小组: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小组、我们爱讲冷笑话小组、请假借口研究所小组、高压锅爆炸小组等,而他们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奇奇怪怪匪夷所思,但又仅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癖好,无关其他。这些都得益于社会的开放和观念的改革,如果放在以往,这些人绝对是逃不过“不务正业”这样的指责,但现在,就如一句很流行的话所说的:这年头,你要是没个什么癖好,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最后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小众文化目前的主要的阵地还是集中在互联网上,特别是Web2.0网络的发展。Web2.0不是一款互联网软件,也不是一种新的技术标准,更多的,它只是一个概念,用来表达互联网参与主体地位变化的术语。在Web1.0时代,网络并没有彻底突破传统媒体的角色,Web1.0时代的网络是门户网站的天下,它们跟传统媒体一样,向网民提供者大量的信息,网民只有被动的接受,上网的主要意义就是搜索信息。网民在此种情况下能改变的是相对少的,更极少参与到真正的网络中来,在一定意义上网络成为报纸杂志等信息源的补充,无法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3]Web2.0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Web2.0时代的代表产物是论坛、博客(包括微博)和SNS,他们给人们提供的广阔的展示平台,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 感发表在网络上,并借助于其极强的交互性进行传播,你很快就会找到和你很是合得来的朋友。朋友之间因相同的小爱好聚在一起,展示自己和交换信息,逐渐就形成小圈子。我们或许很难将这样一个“圈子”称为“文化”,但小众文化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圈子文化,更多的是指受众的分化,人们逃离权威和坚持个性的觉醒。2 当代中国小众文化现象例举
2.1 独立音乐 独立音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意指一些音乐人或小的音乐公司坚持自我的音乐理念,坚持创作自我独特风格的音乐。这种坚持,表现为独立创作态度的坚持以及为保证独立创作而对商业发行体系的疏远。简言之:独立音乐是一种运营模式,更是一种偏执于个人化音乐的精神。广义的独立音乐,是包括民谣与摇滚在内的,只要符合独立精神和态度的音乐都可以称为独立音乐;狭义的独立音乐,是指由独立音乐厂牌制作的音乐,这种独立音乐厂牌在欧美地区已经很发达,亚洲地区则是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独立音乐较为发达,近年的大陆地区,则出现了以摩登天空、十三月、星外星等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厂牌。
事实上,独立音乐并不完全等同于小众音乐,独立音乐也并不排斥流行,独立音乐人并不在意自己的音乐是否一定要前卫小众,或者因为流行而失去独立精神。“独立音乐与流行音乐同样追求优美和谐的旋律,只是独立音乐摒弃了流行乐中的商业化、媚俗化,在曲调上呈现出趋于清新简单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独立音乐人就像是充满精力和好奇心的拓荒者和挖掘者,秉持着对音乐的创作态度,并非要去破坏什么或故意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独立,也并非故意地挑战现存的体制,仅仅只是简单地做自己的音乐,并保持一种执迷于尽量不被外界杂乱干扰而清醒的自我抒发与表达。[4]那为什么独立音乐在中国会成了“小众音乐”了呢,这是因为,独立音乐的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是独立音乐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发展程度的原因。在华语地区,独立音乐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且只在遥远的台湾小有成绩,还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加上独立音乐独特的不同于流行乐的传播方式,如果你不混迹豆瓣网,很难发现这些几乎靠口碑传播的歌曲。因此种种原因,独立音乐被小众群体劫持,成了小众音乐的代名词。
目前华语地区所称的独立音乐,大多是特指来自台湾地区的独立音乐,而对大陆地区的独立音乐则直接称其为新民谣或者地下摇滚。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地区的独立音乐厂牌比大陆地区成熟,可以把独立音乐人统一到“独立音乐”这个旗帜下来;另一方面,在大陆地区,独立音乐厂牌还不太成熟,人们喜欢具有独立精神的新民谣和地下摇滚,但却不认为可以用“独立音乐”这四个字去概括它们。
几年前,步步高音乐手机在其广告中用了一首很是好听的哼唱歌曲,引起网民们的大搜索,很快人们就开始发现,这是一首来自海峡对岸台湾的歌,歌的名字更是让人不禁喜爱,叫做“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而歌手的名字,就是如今在小众圈子里备受推崇的独立音乐人:陈绮贞。这首歌在喜爱音乐的人们中间传播,人们都惊讶于其曲调的清新和声线的完美。慢慢的,张悬、陈珊妮、范晓萱、自然卷、苏打绿、林一峰等越来越多的台湾独立音乐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并在互 联网上传播。豆瓣网上线后,这些喜欢台湾独立音乐的人更是聚集到此,形成一股不大不小的潮流,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独立音乐这四个字才开始变得走红。其实像陈绮贞、苏打绿这样的独立音乐在近年来取的音乐成绩,一点都不小众,他们的唱片销售数量可能让一些流行歌手都自叹不如,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因为独立音乐从来都没有宣称与流行和商业决裂,这只是在独立音乐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人一相情愿所认为的。再者,我们一定要分清“独立”与“被动独立”的区别,很多人将一个新事物发展初期因其先锋性而造成的“被动独立”误当做“独立”,进而认为这种独立会在这个事物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之后开始减弱、消失,这样的误解是造成人们忧虑的原因。其实真正的“独立性”是一种态度,是一个理念,是深入骨髓的本质,是绝不会因为被太多人注视而退缩的,陈绮贞们的流行,有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人将“独立”二字作为标签、作为潮流来追逐的从众心理,但喧嚣总会散去,如果认真听过他们的歌就会知道,那不仅仅是一首曲、一段词,那是一种音乐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而这种态度和方式,注定只会在某一类人中小众的存在下去,这才是其小众的本质。
2.2 小剧场 小剧场,顾名思义,是指空间相对较小的戏剧表演场所。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统戏剧急速衰落的同时,顺应现实环境社会上出现的一种规模小、易操作、便于与观众交流所小型戏剧表演形式。近几年,在北京出现了一批新的小剧场,如人艺、蜂巢、雷子乐剧场、麻雀等小剧场。这些小剧场即适当的发掘的戏剧的市场性,又保持了戏剧最基本的关注社会热点,表达群众声音的特点,在北京的演艺市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浪,成为一些文艺爱好者休闲和接近戏剧这一较先锋的文学艺术的好去处。这样的小剧场戏剧,起初既是先锋戏剧的阵地,慢慢在里面加入市场元素,大概可追溯至孟京辉等人的改革,其作品仍旧在小剧场戏剧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俩只狗的生活意见》等,既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又保持有较高的先锋性、实验性。虽然人们对戏剧这种原本严肃的文学形式特别是先锋戏剧的创作走向市场还存在争议,[5]但小剧场使得戏剧至少不再束之高阁,而被一些观众开始熟知,向他们传达戏剧创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并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是值得肯定的。“现代戏剧的潜在观众是开始对现代化进行反思的知识分子。”[6]现在,在周末选择去小剧场看戏,还是一小部分人对文学较为关注的人的小众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