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危机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键入文档标题]Administrator2016/12/28指导老师:赵筱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
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
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概述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
世界粮食安全的起因始于1972~1974年爆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安全危机高级别工作组2009年1月底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议之际,潘基文秘书长及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联合发表文章指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要实现粮食安全,必须确保最贫困的人口有饭可吃,也必须致力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支持农业生产和贸易。
2009年7月10日在意大利闭幕的G8峰会所通过的《拉奎拉粮食问题共同声明》再一次在全球拉响了粮食安全的警报。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国际粮食形势的复杂化,使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增添了新风险,调控国内粮食市场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形势更严峻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什么是粮食安全1.1 国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出世界粮食安全系数为17%~18%(安全临界点),但这一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人类粮食消费、居民营养与健康以及粮食安全的实际状况。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128.2 117.1
100 疫情在国 内
爆发
谷物 大豆
1.3.4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粮食储备和应急 .
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上构建了“三道防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体 系,可以较好的应对突发或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
稻谷, 21186, 32%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公斤/公顷) 单位面积薯类产量(公斤/公顷)
单位面积豆类产量(公斤/公顷)
1.2.1 中国粮食消费现状——人均粮食消费量有所下降
从我国粮食消费情况来看,根据国家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是消费量从148.71千克每人下降到 了2019年的130.11千克每人每年,从具体品类消费结构变化,三大类粮食作物人均消费变化情况呈现出较大差异,我国谷物 类粮食作物人均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豆类粮食作物呈现上升趋势,薯类粮食作物则是呈现小幅波动增 加。
2019年我国大豆消费结构(单位:%)
食用消费,损耗及其他, 种子用量,
12.45%
2.85%
0.63%
2019年我国包装食用油消费结构(单位:%)
其他, 30%
大豆油, 35%
压榨消费, 84.07%
葵花籽油, 8%
橄榄油, 5% 玉米油, 12%
菜籽油, 10%
1.3.1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贫困人口数量及消费收入 .
0.00
2001-2020年中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单位:公斤/公顷,%)
8.00% 5733.52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0.24%01..0000%% -1.00% -2.00%
透视中国式从容:国际粮食危机下“谁养活中国”

多年前 美国人布 朗曾发 出“ 来养活 中国” 谁 的疑 问 , 引发
对 “ 国粮 食 威 胁论 ” 炒 作 中 的 、从接 连 两 次 从 容 应 对 国际
粮 价 波 动 看 . 中 国 已较 好 地 解 决 了十 几亿 人 口的 吃饭 问 题 . 用 实 际行 动 向 世 界 做 出 了 并
价 波动 中 , 国不 断 从 容 应 对粮 食 危 机 , 就 令 人 瞩 目。 中 成 21 0 0年 9月 2 1日, 吉 林 省 白城 市 镇 赉 县 农 民在 收 割 水稻 。虽 然 东 北地 区大 规 模 秋 收 季 节 要 等 到 国庆 节 前 后 .但 我 国重要 粮 食 大省 —— 吉 林 省 的 增 产 -4 斤粮 食 g ̄ 工 程 已经取 得 突破 。 白城 市镇 赉县 凭借 年 初 以 来 的土 地 整 理 项 目 , 计 粮 食 产 量 将 达 到 90亿 , 出 2 0 预 . 高 09年
的 76亿 k . 2约 2) ( %
面对“ 外患内忧” 中国粮市从容 不迫 。 , 粮食专家普遍
认 为 ,0 8年 的世 界 粮 食 危 机 平 稳 度 过 了 ,0 0年 中 国 20 21
粮 市仍可保持平稳 只要 国内外 不发生 大的突发 事件和 自然 灾害 , 在可预见的未来 . 中国粮食 市场供应将有可靠
保 障 . 价 将 继 续 在 国 家调 控 下稳 中有 升 。 粮
用不足世 界 1%的耕地 养活 占世界 2%的人 口, 0 2 这 是 中国对世界 的一个重大贡献 . 也体现 了中国的负责任 。
农 业 专 家 、 江 西 省 社 科 院农 村 经 济 研 究 所 尹 小 健 说 ,0 1
别 上 涨 00 、 . 、 .0 0 2元 , 2 0 . 0 / 01 、 . 6 2 0 比 0 9年 同期 分 别 上 涨
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与对策-文档资料

1.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供不应求
全球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 1、中国 1 3.3亿 (其中大陆13亿; 中国台湾2260万;中国香港739万; 中国澳门47万) 2 、印度 1,049,700,118 3 、美国 290,342,554 4 、印尼 234,893,453 5 、巴西 182,032,604 6 、巴基斯坦 150,694,740 7 、俄罗斯 144,526,278 8 、孟加拉 138,448,210 9 、尼日利亚 133,881,703 10 、日本 127,214,499 11 、墨西哥 104,907,991 共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一 亿
水稻
水稻的主要生产国 是中国、印度、日本、 孟加拉国、印度尼西 亚、泰国和缅甸。其 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 巴西、韩国、菲律宾 和美国等。中国的水
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小麦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 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 作物。种植小麦的国家很 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 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 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 家。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 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吨的 国家,其次是印度、美国和 俄罗斯。
地方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辖区内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强化地方储备的骨干作用逐步加大承接中央储备中的周转储备任务改变中央储备规模远大于地方储备的现状以利科学迅速地应对因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粮荒或突发事件将粮食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世 界 粮 的食 成危 因机 与 对 策
数字解读世界粮食现状
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创1845年以来最 高 全球大米库存降至1984年以来最低 全球粮价可能将维持10年高价 世界粮食储备只够维持53天 粮食危机国已达37个 全球超过8亿人每天饿着肚子休息 冷战至今全球已闹5次粮荒 13个国家发生了粮食骚动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
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
但自1999年后,我国粮食连续减产,2003年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目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供求是平衡的,但如果减产趋势持续或恢复缓慢,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一旦粮食供求形势逆转,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将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因此,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因素从长期看,我国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按照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食物结构和发展趋势,预计未来3年,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将达到500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长65亿公斤,年均增长1.3%。
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表现在:(1)耕地锐减。
由1996年的19.51亿亩降至2003年的18.51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428万亩。
在减少的1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62%,农业结构调整占18%,建设用地占14%,灾害损毁占6%。
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东部减少一亩地的产量,西部新开两亩地也补不回来。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1.44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1/3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还会继续增加。
(2)粮食增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我国目前缺少像矮化水稻、矮化小麦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那样的带有革命性的增产品种,缺少增产效果显著的成熟配套技术。
农业科研缺乏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大课题攻关的平台,也缺乏有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资源分散、研究重复、形不成合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的科技需求。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危机事件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危机事件作文天地04-26 1141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危机事件1,水资源危机中国历来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更是缺水,缺到严重的程度。
所以才有了运河漕运,不但丰富了北方的资源还改善了北方的水系,滋润了北方的土地。
但是自从黄河断流之后,运河漕运也成了消失的迷梦一般。
而且几年南方干旱,北方干旱,紧接着就是南方大水,北方洪水。
自古以来就有的:旱田修水利,水天存水的道理。
都被荒废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农村的水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将水打到 1000米以下了,有些地方不是形成漏斗区,就是已经几近干涸;再加上陆地水系遭到严重污染,中国13亿人口的可饮用水已经岌岌可危了。
人可三日无食,但是不能一日无水。
一旦水资源成为问题,就会引发国家的大灾难,生灵涂炭!所以要想保护水资源,就要下狠招,比如在水源周边十公里之内不能有污染的工业等等。
最近传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不惜在长江和黄河边,建立大型的化工厂,一方面运输方便,另一方面排污方便。
这种拿着人民生命当儿戏换GDP 的做法,必须制止。
水资源必须得到净化,人民的生命依赖的环境必须得到净化!2,粮食危机耕地质量之忧,18亿亩红线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大问题。
早先我了解了一些地方的粮库,基本上都成为空的了,要不就已经被挪作他用。
上次陪一个朋友到河北唐山乐亭县地方的一个仓库,已经被地方当作招商引资的土地卖给了朋友。
据说仓库的道路三十年前通坦克都没有问题,现在已经荒芜了。
粮食危机,往往是天灾人祸在先,而后就是粮食危机。
旱灾,水灾,地震等等,都可能引发灾难,而一旦灾难来临,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势必造成饥民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
今年已经给中国提了个小醒了,先是天灾,紧接着就是商人哄抬物价,已经出现了物价飞涨,穷人生活逐渐艰辛的现象。
而且纵观历史,中国粮食危机,往往是大事件的发生的前兆!3,外交危机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但是对于怎样的国家是弱国呢?没有一个标准。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中国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储备但现在的中国确实不用太担心口粮问题了。
近十年来中国的口粮自给率超过98%以上,从中央粮仓到地方粮仓都储备充足,品类齐全,即使完全不进口,中国的口粮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这并非轻描淡写的一个自然结果,“饥饿”曾是一代人的生活符号,它不是凭空消散的。
新中国从一片荒芜和残垣断壁中开始,农业是当时发展的唯一筹码,机器和工业用品要靠着一口口省出的粮食来换。
背后的牺牲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理解。
从粮食的视角,理解中国从“饥饿”到富足以及粮食在发展中的博弈,可以重新审视许多表象背后的事实。
01粮食曾是新中国的发动机袁隆平说:“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经济百废待兴,既要解决吃饭问题,又要解决发展问题。
1949年6月,陈云在研究对外贸易问题的会议上指出:“在粮食不很多的情况下,要不要出口粮食是有争论的。
但是恐怕要勒紧裤腰带,多出口粮食。
因为出口是为了取得外汇,解决军需民用与经济器材的进口。
”一年后陈云又强调:“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建国初期粮食产需矛盾尖锐,又赶上严重的自然灾害,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很低。
据统计,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254.768亿斤,比旧中国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36-1937年的2844.6亿斤下降21%,平均每人每年仅475斤原粮,如果除去牲畜饲料、榨油、种子、酿酒及为换取经济建设必须的设备而出口的部分粗粮,平均每人仅425斤原粮。
换算下来,每个人一天仅仅只有1.18斤粮食,不足以裹腹。
▵ 农村墙上鼓励粮食生产的标语彼时一部分人也对此并不认可,认为要暂缓工业化,把资金倾向于民生,应施“仁政”。
陈云和中央的看法是要施“大仁政”而不是“小仁政”。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极度薄弱,必须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外汇。
“少吃猪肉死不了人,而没有机器却要受帝国主义欺负。
”但其同时强调,为了工业化出口粮食的同时必须要兼顾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
报告预计1990年至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长85%,另一方面是粮食生产减少20%,于是造成中国巨大的粮食产需缺口(3.66亿吨),即中国到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
由此,布朗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支付能大量进口粮食。
答案是肯定的。
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
考虑到诸多因素,布朗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
1980年以来,世界粮食每年出口平均约2亿吨,其中一半来自美国,而美国也面临着农田损失和灌溉用水转为非农业利用。
预计今后4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9500万(包括自然增长和移民),美国可供出口的剩余粮食不会增加得太多。
与此同时,预计世界其他地区也将出现大量的粮食短缺。
到2030年非洲预计需要2.5亿吨粮食,是目前进口的10倍。
印度预计缺粮也比目前要大好几倍。
伊朗、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许多国家也将面临的粮食缺口同样是巨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粮食形势将处于危险的境地,全球各国的安全将得不到保证。
对今后世界粮食供求影响最大的是中国,中国粮食的不足也就是世界粮食的不足。
世界经济的未来已和中国的经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
纵观1983年一2005年的22年,我国粮食生产与进出口贸易的形势,其中有13年粮食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逆差地位。
其中,1995年逆差额最大,达1967万吨,占同期粮食产量的4 2%;1993年顺差额最大,达622吨,占同期粮食产量的l_4%。
粮食进出口本应起到调节国内粮食供需和平抑价格的作用,但从1983年一200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进出口客观上加剧国内供需矛盾和价格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的调节呈现明显的滞后现象,甚至起“反作用”。
1984年足中国农村改革之后第一次粮食供给周期,产量突破40731万吨.就在国内粮食涨库、农民卖粮难的当年,仍维持粮食净进口688万吨,约占当年粮食商品增加量1476 万吨的47%。
1985~1986年连续阿国内粮食减产,叉因为经济过热粮食需求旺盛加剧供给不足;但同期粮食却净出口年250万吨,约占年均粮食商品减少量585万吨的43%。
1989年末开始萧条,市场全面疲软,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供给周期,连续3年农民因卖粮难而导致收入下降;而同期粮食净进口年均约700万吨,约占年均粮食商品增加量1261万吨的55%。
1992年中国经进入高涨期,农民工大批进城,粮食需求复旺;同期粮食连续3年净出口年约510万吨。
2003年粮食产量降到近年来最低值,但仍确2230万吨粮食出口,在某种程度上更进一步助长了当年以粮食等生括资料上涨所引发的物价上涨。
08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299.4万吨,价值16.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67.3%和27.1%。
同期,我国进口粮食3181万吨,价值185.3亿美元,分别增长16.2%和1.2倍。
因此.现阶段需要根据国内粮食供求市场.及时确定适度规模的粮食进出口量,调整和改革原有的粮食安全保障系统,但是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依赖粮食进口,绝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
自从1997年中国再度成为粮食净出口国以来,出口量在不断增加。
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
但是,2004年,情况发生了逆转。
2004年,中国出口粮食479.5万吨,进口975.3万吨,粮食净进口量达到了496万吨。
虽然中国的粮食产量在增长,但却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粮食供应将持续紧张。
最终引致进口大于出口的现象。
中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达2216万吨。
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相当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9%。
如果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带来一定的风险。
首先,进口所遭遇的“价格波动”令人担忧。
2003年11月份至今年4月份期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猛涨,缺乏国际市场经验的中国企业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
但从2004年5月份开始,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暴跌,中国大豆加工业
遭受重创,出现全行业亏损。
中国企业大多数在2004年年初期货价格高位上大量采购大豆,成本在每吨4300元人民币左右。
而到5月份,受美国大豆价格下跌影响,中国港
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持续下跌,仅为3200元/吨。
据业内保守估计,仅去年上半年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就因此损失40亿元。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3,理应能左右市场价格。
但此次的“进口危机”显示我国进口大豆缺失“定价权”.
我国要从被动限制进口转变为主动调控进口,切实把握进口的规模与节奏,使进口成为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首先,在坚持立足国内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统筹利用国内外粮食资源,建立利用国际资源弥补我国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长期战略机制,全面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粮食大国的谈判能力,确立中国作为世界粮食定价中心的战略地位。
其次,建立和完善对国营贸易范围的小麦、玉米、大米的关税配额进口专营制度;再次,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组建民间性质的粮油产品进口企业行业协会,对非国营贸易范围的粮食、植物油以及大豆等粮油产品进口,实行“业必归会”的制度,由进口行业协会统一对外,集体采购。
最后,鼓励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大型粮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掌握国际粮源。
为了降低“价格风险”,我们还应该增加中长期贸易合同的比例。
减少短期的投机行为,增加贸易的透明度,有利于改善国际商誉。
中长期的进口合同有利于减少风险。
经验表明,临时性的调剂,“随行就市”,并不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被动的行为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反而受市场的摆布在确实需要增加粮食进口时,将不得不付出高价。
其次,保护耕地事关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同时,报告把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纳入十二五时期我国重点工作和任务。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大量占用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有研究显示,东部一些省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耕地要减少约13.69万公顷,从供给方面看,生产粮食的基础越来越脆弱;从需求方面看,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成为粮食的消费者。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随着土地领域系列科技成果的形成,耕地保护要尽快由数量保护上升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保护,充分利用农地分等定级和产能核算等方法,形成以保护耕地生产能力为主的耕地保护测评体系,进一步发挥耕地保护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在资金上,粮食持续发展意味着农业产出与资源环境之问关系的较为协调。
要保证长期的良好产出,就必须增加投入。
需要中央和地方真心诚意地按照《农业法》的要求,使国家预算内的农业基本投资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在其它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良种本身的增产幅度达15~20 ,其潜力较大,加快良种培育、推广及应用进程,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解决我国粮食低产于世界水平的突破口。
增加投入,良种从培育——繁育——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盎投入。
各级政府要下决心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提高农业科研经费的在科技三项经费中所占从重。
对一些刚推广的优良品种,由于农民对其特性尚不完全了解,技术操作尚未全面掌握,投入也可能大一些,当地政府要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给使用者一定的补贴。
要利用利益机制来刺激诱导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建立和完善国家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和预警体系。
建立和健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设立全国和地方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消除农产品进口激增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
如抓紧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