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伤寒论》中甘草配伍发微

气以防虚脱。麻 、 桂合甘草实有辛甘发散之妙用 。 又 如 麻 黄 附子 甘 草 汤 是 主 治 少 阴 证 兼 表 之 轻 证, 因其正气 已虚 , 用麻黄 、 附子配伍甘草 , 益气助阳 而微发汗, 使表里之邪缓解。正如《 本草正义》 所云 :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驴 、 t 2
文 3 8条 , 含甘 草 7 9 而 0方 涉及 有 关 原 文 达 17条 。 3 辛温 , 升行 发 散 , 达 营卫 , 汗 之 力 稍 缓 于 麻 黄 。 透 发 麻桂 配伍 , 宣通 营卫 , 温发 汗 , 猛力 峻发 散风寒 , 辛 性
伤寒方用甘草范 围之广 , 使用之频 , 配伍之活 , 为后 世 医家运用 甘草 奠定 了基础 。
清人邹 澍在 《 本经 疏证 》 对 仲景方 中用 甘草 情 里
其效神速。仲景辛温发汗方剂 中, 或单用麻黄或单 用桂枝 , 但必用甘草相伍 。甘草甘温益气缓急 , 辛甘
化 阳助麻 桂发 散祛 邪 , 而又缓 其 峻猛之 药性 , 护正 顾
况有过精彩的评述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两书中, 凡 为方二 百五 十 , 甘草 者 , 百二 十方 。非 甘草 之 用 至 主病多 , 乃诸方必合甘草 , 始能 曲当病情也。凡药之 散者 , 而不 内( 外 如桂枝 、 麻黄 、 龙、 青 柴胡 、 葛根等 汤)攻者 , ; 下而不上( 如调 胃承气、 桃核承气 、 大黄甘
★ ★
章茂 森 樊巧 玲
( 南京 中 医药大 学 2 0 博士 研究 生 06级 ( 南京 中医药 大学基 础 医学 院 南 京 2 l
关键 词 : 寒 论 ; 草 ; 荆 配 伍 伤 甘 方
中 图 分类 号 : 8 . R 29 1
《伤寒论》方现代临床应用举隅

黄芪加党参汤有舒缓心脏疲劳和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甘草汤
舒缓咳嗽
甘草汤对咳嗽和咽喉疼痛有缓 解作用,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 感染。
调理情绪
甘草汤对情绪不稳定和焦虑情 绪有调理作用,有助于身心健 康。
保护胃黏膜
甘草汤中的甘草成分有抗溃疡 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用于 治疗胃溃疡。
小柴胡汤
1
调理肝脏
小柴胡汤具有平和肝脏的作用,可用于调节情绪和改善肝功能。
桂枝汤
1
暖宫驱寒
桂枝汤具有温暖子宫和孕妇的作用,适用于寒性子宫出血的患者。
2
改善循环
桂枝汤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循环系统。
3
舒缓压力
桂枝汤可以平缓神经系统,减轻焦虑情绪,促进身心放松。
白虎汤
1 清热解毒
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虎汤中的银花和玄参成分有降温作用,可以帮助退烧。
3 清理热毒
白虎汤具有清理体内热毒的作用,可用于皮肤疾病和口腔溃疡的治疗。
达原汤
提升免疫力
达原汤中的黄扈和陈皮成分有助 于提升免疫力,加速康复。
舒缓疼痛
达原汤具有舒缓疼痛和减轻炎症 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和其 他疼痛性疾病。
促进消化
达原汤中的药材对消化系统有益, 可以缓解胃肠不适和促进正常消 化。
《伤寒论》方现代临床应 用举秘
在现代临床中,《伤寒论》方剂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其中一些方 剂及其用途:
何首乌汤
生发养发
何首乌汤具有滋养肝肾,补益精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脱发和发质不佳。
延缓衰老
何首乌汤中的草首乌成分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抵御自由基,延缓衰老。
详解中草药——甘草

详解中草药——甘草甘草在方剂当中第一个出现的也是在《伤寒论》的桂枝汤中,我们都知道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名方,它是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和生姜组成,我们前面学了桂枝和芍药,这一节学习甘草。
甘草这味药,没有人不知道的,没有人不认识的,有时候我们做卤菜也会放一点甘草,甘草在中药方剂当中用得也相当的多,因为他有调和的作用,就像人事当中的和事老。
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功效。
甘草在中药方剂当中,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生甘草性平,炙甘草性微温。
炙甘草在补脾益气与润肺止咳上比生甘草药效要强一些,其他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在处方中写的甘草一般都是指生甘草,是在原药材上出去杂质,然后洗干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
炙甘草又叫炙草、蜜甘草、蜜炙甘草。
是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等炒到不粘手取出摊晾,就是可以入药了。
甘草最有名的一个方剂就是唐容川的炙甘草汤了,它是补血的大剂。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我们在用有毒的中药方剂里面,常会加入甘草去解毒,例如像我们用到附子,特别是用到生附子的时候,都会加入甘草进去。
但是,当我们在治疗一些水证的时候,例如像水肿,或者是心下有水气,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排湿浊的时候,最好不要用甘草。
因为,甘草有蓄水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利水的时候不要用甘草。
甘草还有一个禁忌,就是不能与芫花,海藻、大戟、甘遂同用,在中药十八反里也专门提到。
当我们用到芫花,大戟,甘遂或者海藻的时候,可以加点红枣来代替甘草,这样是没有问题的。
甘草在中药中用途很广,这里就不讲它在中药中的配伍应用了。
但是,我们平常可以用甘草来泡水喝,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如果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咽喉不适,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烧的症状,一般病毒性感冒,都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
可以每天用甘草泡水喝,可以起到止咳化痰和补脾益气等功效,缓解咳嗽和嗓子不适症状。
《伤寒论》咽痛五方证

《伤寒论》咽痛五方证咽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治疗咽痛为主症的五方证,分别是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和猪肤汤,这几个方证的主要症状都是咽痛。
从病性角度来看,症状虽千变万化,总不外阴阳表里间。
咽痛症状大多属热证,因此临床中常规的治疗都是清热解毒利咽,但是咽痛并非一定为阳证,阴证亦有咽痛。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咽痛存在着热证、阳证,也存在着寒证、阴证,对于阳证的咽痛从阳证治疗,清热解毒利咽,对于阴证的咽痛则应从辛温散寒角度治疗。
咽痛见于半表半里热或里热时,有《温病条辨》有翘荷汤。
寒主收引,寒邪导致疼痛是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甚至四逆汤也有咽痛。
如《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从疼痛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二,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
表证麻黄汤的头项强痛属于不通则痛,所以辛温发汗能够解决表证的疼痛。
咽痛大多属于不通则痛,热证气血壅滞导致咽部疼痛,寒证时气机不通同样可以咽痛。
—1—、甘草汤与桔梗汤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不差,与桔梗汤。
(《伤寒论》311条)以方测证,本条的咽痛属于热证,属阳明病。
甘草汤、桔梗汤中的甘草没有特殊说明是炙甘草,故此为生甘草。
桂枝汤中是炙甘草,炙甘草有甘温益气、缓中补虚之功效,生甘草则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利咽作用,同时还能缓解止痛。
本条虽然冠名为少阴病,但实际上不是少阴病,而是阳明病,也可能是由少阴病因为津液不足而入里化热。
实际上无须纠结此条咽痛是不是由少阴病传变而来,只需关注当前的证,既为阳明病内热的咽痛,就从阳明病入手,以清热解毒治之。
甘草汤方仅一味生甘草二两,桔梗汤在此基础上又加一两桔梗。
如热相对比较轻,可用一味生甘草,如果一味生甘草不能解决,再加桔梗。
这就是张仲景的治疗思路。
能用小承气汤攻下的,就不用大承气汤。
能用桂枝汤解表的,就不用麻黄汤,都是一个道理。
《伤寒论》——甘草汤,甘草桔梗汤

《伤寒论》——甘草汤,甘草桔梗汤伤寒论33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 1味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金匮要略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1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 2味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
2.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少阴咽痛者,与甘草汤,若不差者,是邪气结甚,甘草不能下也。
故用桔梗为君,桔梗能浮而治上焦,利肺痿,为众药之舟楫也,以甘草为臣佐,合而治之,其气自下也。
3.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桔梗味苦平,苦主于降,辛主于散,功专开提足少阴之热邪,佐以甘草,载之于上,则能从肾上入肺中,循喉咙而清利咽嗌。
张元素谓其为舟楫之剂者,譬之铁石,入水本沉,以舟载之,则浮于上也。
4.陈修园《长沙方歌括》:甘草生用,能清上焦之火而调经脉。
若不差,与桔梗汤以开提肺气,不使火气壅遏于会厌狭隘之地也。
[治则方解]病机:邪客少阴咽痛,风热壅肺。
治则:宣肺清热,利咽止痛。
方义: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缓痛。
加桔梗辛开苦泄,利咽止痛。
[辨证要点]桔梗汤多用以治疗风热客于咽喉,而见咽喉疼痛,红肿较甚者,在甘草汤的基础上加桔梗开提肺气,以利咽喉。
本方与甘草汤皆治热邪侵及少阴经输所致咽痛证。
两者在程度上有轻重不同。
甘草汤证感邪轻微,故咽部肿痛较轻。
桔梗汤证热邪较盛,故部红肿痛明显,甚则热毒深人,犯及肺脏而出现咳嗽胸满,咯脓痰,味腥臭,发热振寒等。
本方与麻杏石甘汤均有清热之功。
但麻杏甘石汤重在宣肺气,以疗气分热证,而桔梗汤重在清泻肺热,用于治疗邪热迫及血分之脓血脓痰证,有解毒排脓之功。
【临床应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热证咽痛的基础方,也是肺痈脓热证的基础方。
浅谈甘草的功效与用法

2011年11月*陕西省咸阳市彩虹医院(712021)2011年8月24日收稿摘要:头孢菌素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感染药物,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可用于临床常见致病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系统等部位感染和外科术后预防感染,本文对该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探讨。
关键词:头孢菌素;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1)22-0041-0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李睿*姚丹梅*任丽华*临床药学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情况1.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特点:头孢菌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是从头孢菌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 )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加速细胞壁破坏而起杀菌作用,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β-内酰胺酶稳定,毒性低,过敏反应少。
1.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展状况: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开发极为迅速,分四类:关键词:甘草;功效与用法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1)22-0041-01浅谈甘草的功效与用法庄步辉*张蕾**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276000)2011年8月26日收稿甘草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之一。
它是重要的补益药,为补气之要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
甘草别名很多,如“密草”、“国老”、“粉草”、“甜草”,而以“国老”独著。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功能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炙甘草为甘草的蜜烘制加工品。
当前很多中医医生在甘草的应用方面不甚注意,如:开方时不注明生甘草还是炙甘草,而中药房抓药时对于未注明炙甘草的处方大多不进行进一步核对,一律给予生甘草,这样一来,会导致原本用于补益的方剂作用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不注意甘草的副作用,随意加用,产生不良反应。
伤寒论 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黄仕沛

(二) 本方其他用药特点
(1) 酒 本方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煮。是仲景一个特色。 酒起到“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 (2) 麻仁 不应以为麻仁只是润燥通便而怱略之。也不应 以为不可解而以他药代之。徐灵胎说过:“一药有一药之性 情功效”。 (3) 大枣 大枣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味,此方用三十枚 是仲景方中用大枣最重者
案一
按:此例患者,一剂起效。连服数月,肌肤胖嫩, 肤色白里透红。相信此方能增肥美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案二: 此证脉象散乱,参伍不调,为失神之脉。内经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实属险象,姑以复脉汤救之。 复脉汤后世称心之阴阳两虚。 此例若执其唇舌红焦干裂,必认定真阴亏损 吴鞠通设加减复脉汤。于炙甘草汤去人参桂枝、大枣、生姜,再 加白芍。变为纯阴无阳之方,无非养阴药之堆砌,试问何能复脉? 何以治“心中憺憺大动”? 此例固有真阴枯竭之一面,更不能忽略心阳不振之一面。心阳不 振则心动悸而脉结代。非桂枝无以温壮心阳而复脉。故于方中用 大量之地、冬、胶、草,而参、桂仅用十克。不至过于雄烈,于 阴血无伤也。正如《血证论》说得好:“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 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使桂 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 服一剂视情况再作进退。次日见其唇焦稍解,方再加十克桂枝。 又患者第一天泻五次,第二天泻三次,是地、冬、麻仁润下之性 使然,不得已第三天以茯苓易地黄,去麻仁,减麦冬,免地、冬 润下又再伤津液。增西洋参、五味子,姑作救津之用
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 黄仕沛
来源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 悸,炙甘草汤主之。” 也见于《金匮要略•虚劳》附方。《千金翼方》“炙甘草 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 ,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肺痿》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 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组成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 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中治疗心慌心悸的高效经方-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中治疗心慌心悸的高效经方-桂枝甘草汤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察色按脉先辩阴阳,辨病位及病性,强调辩证准确或者缩短辩证准确的过程。
桂枝甘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清·黄元御说:“冒者,覆也。
”指出“冒心”即以手覆胸前之意,他在《伤寒悬解》中云:“汗亡心液,火泻神虚,故叉手自冒其心。
”说明此为心液受损之象。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言:“发汗过多亡阳也。
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
”表明此为阳气不足之证,诸多医家较为赞同此种观点。
清·钱天来进一步解释:“阳本受气于胸中,故膻中为气之海……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
”(《伤寒溯源集》),他认为胸中为阳气来源之根本,发汗伤阳后,使胸中阳气亡散,不能温煦胸中,而至心悸。
清·曹颖甫则不以为然,他在《伤寒发微》中言:“水气凌心为悸,伤寒金匮之通例也。
发汗过多,虚其心阳,水气乘虚上僭,则心下悸欲得按。
”认为阳虚为心悸之本,此外,定有水气之邪上逆。
总之,桂枝甘草汤所主乃心阳虚之心悸。
此方成方简单,仅由桂枝、甘草二药成方,但其搭配确为精妙。
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言:“桂枝清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指出桂枝、甘草二药表里一统,止悸而复止汗,王子接寓本方“桂枝汤中取二味成方,便另有精蕴,勿以平淡而忽之。
”作为桂枝汤类方,本方组成简单而效不凡,其中桂枝走表而通阳,甘草走里而固中,二药共奏温阳定悸之效。
另外,汉代及以前桂枝、肉桂并无特殊分别,皆统称为桂(《神农本草经》中有牡桂、菌桂之称,但非桂枝、肉桂之别,后案:汉代桂枝实为肉桂树的枝上皮)。
现在中药教材将桂枝归为解表药,肉桂归为温里药,可见其性确有所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伤寒论》中甘草的应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通阳、调和诸药、止咳化痰、斡旋中州、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宁心安神之功,其在《伤寒论》中使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
认真研究和探讨仲景用甘草的规律,有助于加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
标签:甘草;《伤寒论》;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中将甘草归为上品,谓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1] 。
《中药学》[2]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3]在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中,含有甘草的经方达70方之多,或君臣,或佐使,可以说仲景将甘草這味药用到了极致。
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浅谈如下。
1甘草之功效
1.1益气通阳甘草这个过程主要是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和月桂汤、茯苓、甘草、甘草汤干姜汤等方中充分体现。
《素问》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4],在仲景方中将甘草与桂枝、干姜等合用共奏辛甘化阳之功。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患者由于汗心阳暴,阳光鼓动不足,导致心中悸动不安,而出现叉手自冒心的被动体位。
仲景治疗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味道,辛,温助心阳,养心定悸。
炙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方中使用甘草,或温心阳,或助脾阳,益气通阳的效果。
1.2缓急止痛张仲景《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急者缓之” [5]的治疗思路,用甘草缓急止痛之功效,并用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等方。
芍药甘草汤、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柔筋缓急,用于治疗伤寒汗出伤阴出现脚挛急之症,后来更在此方列为缓急止痛的及基础方。
小建中汤治疗气血两虚,腹中肌肉失养引起的腹中拘急疼痛,甘草与牡丹相配,起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1.3调和诸药甘草在仲景许多方剂中都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如四逆汤,调胃承气汤等。
或通过其解毒,降低在方内一些药(如附子、大黄)毒性;或者使用一些药缓解方(如大黄等)刺激肠胃引起的腹部疼痛和其他症状。
正如李东垣所说:”甘草,其性能缓急,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1.4清热解毒《伤寒论》第331条”少阴病,2~3d,喉咙痛,但甘草煎煮。
不坏,桔梗汤”[7]。
第二方面,甘草味甘凉,取其清热解毒效果,特别是甘草热毒清阴,在咽肿胀。
1.5止咳化痰仲景甘草治疗痰饮咳喘处方很多,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邪热壅肺咳逆气急,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之咳喘等,甘草、干姜、等药物组成不仅温暖的痰饮佐助,甘草益气健脾,恢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痰无处生,止咳化痰的作用由此体现[6]。
1.6斡旋中州《伤寒论》较多处体现护胃生津的精神,调胃承气汤治实热谵语症,大黄泻腑实热,芒硝润燥软坚,甘草调和胃气生津,则谵语停止。
1.7宁心安神:金匮要略》曰:”妇人脏躁……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躁病乃肝郁化火,脏阴不足。
仲景遵《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提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方中用甘草与大枣甘润补中,甘草与小麦养心安神,肝急以缓,阴不足以补,故心神则宁,脏躁自安。
《方函口诀》曰:”此方虽为主治妇人脏燥之药,但凡右侧腋下及脐旁拘挛结块处,用之有效。
又用于小儿啼泣不止者,有速效。
又用于成人之痫病,病急者,食甘以缓之意。
”[8]
2甘草之禁忌
尽管仲景《伤寒论》对甘草的使用很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甘草可以使用可以随意搭配。
第17条仲景”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一规定直接指出了使用甘草的禁忌,助湿,所以内在湿热不可用。
中药十八反中,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伤寒论》的十枣汤,仲景不与甘草而用大枣应该考虑到这点,王玮莉等[9]通过文献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可以和藻类一起用,这一观点有待于学者进一步临床及科研研究。
此外,在《伤寒论》中腑实证、危急重证仲景没有使用甘草,如大承气汤、白通汤等,究其原因,在黄帝内经》所言”急则治其标”,甘草有甘缓、补益之功,在实证中恋邪,在关键的时阻碍药物快速发生功效,因此,避免使用。
3结论
仲景在《伤寒论》诸方配伍中广泛使用甘草,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巧妙的剂量变化、严谨的用法差异及应用禁忌,其使用范围之广、用法之灵活,现在使用甘草治疗是很随意的,一般3 ~6g,只是用来调和药,或处方,完全忽略了甘草应该扮演药草和兼容性的价值,非常可惜。
虽然甘草在临床上作为常用的药物出现,但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如何合理的使用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是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需要细细体味的。
临床学习运用经方,一定要领略其精髓,这对于指导临床合理配伍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10]。
参考文献:
[1]清·黄爽.神农本草经[M].北京:古医古籍出版社,1982:34.
[2]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6.
[3]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4.
[5]牟地庆.仲景对甘草运用的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9(5):15.
[6]刘刚,周妍.仲景运用甘草探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2):45.
[7]叶显纯.本草经典补遗[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569.
[8]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解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7.
[9]王玮莉,王绪前.海藻可与甘草同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63.64.
[10]张影.《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J].中医研究,2013,19(3):13.。